王阳明吧 关注:51,186贴子:354,473

回复:从佛家的观点看阳明心学之“心外无物”论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之所以说狗与人“世界”不一样,(注意,我所用的世界是加引号的)那“世界”是主观意识下的世界。天下之物,你既已想到了,就进入了你的心中,你“世界的一部分”。多少东西,在未明之前,就不是你“世界的一部分”。(言语可能迷糊了点)所谓芥子中藏须弥山,此为禅机,并非实体中的须弥山。取经取经,取的难道真是那一本本经书吗?为什么燃灯古佛说无字的才是真经,有字的则次之。许多物质上的东西,比如说宇宙,你既已知道了宇宙,便入了你的心中,虽然不一定能亲眼见识,但殊不知,眼见的并不一定就是真实,只有心灵的感知才为真实。两个圣人,比如说阳明之与象山,虽然身、体、眼不能相见,但他们早已神通,正如聂豹是心学的一部分,心学也是一部分的聂豹,心学早已进入了聂豹的心中,见与不见阳明又有何关?之所以从禅宗的角度看心学,正因为心学是为圣学,万象映月,不变的是真理。随处体认天理,从哪看不是一样的吗?何必要从《传习录》中捡现成的呢?


5楼2011-09-24 12:36
回复
    “聂豹是人,而不是心学,所以心学是聂豹的学问,聂豹却不是心学的一部分”这可有点偷换概念了,心学在阳明身上是全一的,但阳明死后心学之分裂各个派别,各个派别可以都说是心学这个整体的一部分,乃至明治维新、东乡平八郎......他们的思想也是心学的一部分,但不能说是全一的心学,所以我才说“聂豹是心学的一部分,心学也是一部分的聂豹”(改一下,应该是“聂豹的思想”)。朱熹的学问虽然被真理、时间否定,但其还是有很多可以学习的地方的;禅宗流传到现在,必定也是有其所妙处;董仲舒、程颢、张载.....他们的学说都是有利有弊,乃至心学也必定为有利有弊之体,正所谓“独阴不长,独阳不生”。佛学虽然被后世批为“空无之体”,但细读《金刚经》,未尝不见其引人拍案之处。大道至简,呵呵,你没有自己深入的过程,就去说这句话,未尝不见你只是个“捡现成的”,或者说是以《传习录》来粉饰自己,动不动就拿出阳明来证明自己所谓观点的正确,何谓也?一个小孩说“世界真不简单”和一个耄耋老人说“世界真不简单”可是不一样的。人生初级: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中级: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高级: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学说的存在一定有其可取之处,集万道之长,未见独恋心学之圣乎!
    


    7楼2011-09-24 16:12
    回复
      2025-05-22 11:43:48
      广告
      刚刚看了很久之前的一篇文章“对于王学的疑问,请诸位为我解惑”。鄙人看只有“iphone的视频”说的才是正确解释,与我的观点其实也一样。1——9楼基本处于“客观”“主观”的学术派,捡现成的,没有经过自己深思啊!


      8楼2011-09-24 16:34
      回复
        都为大道,不拘泥于文字、学术。我看到的只是真理,因此来用它解释“心外无物”可以,用来解释整个宇宙亦可!


        10楼2011-09-24 18:44
        回复
          鄙人只是希望所读心学必定要有一个自我体悟、自我融合的过程,佛家的思想也对心学体系的形成有了极大的帮助,(阳明先生虽然事后否定佛、道,但思想体系中之如“静坐”“无善无恶”......)都是一些禅宗思想的转化。出世、入世,形态不同,可取之处同样。看《传习录》个人认为看看《金刚经》《道德经》,会发现有许多相似思想的体现,这种思想在陈白沙的身上已经有了很好的体现,“心学之道,至陈白沙始明,至王阳明始大。”如果只是背背他们的话,《大学》《中庸》《传习录》......只要不是智障,谁都能背!王阳明之心学,如果不经过体悟、自我转化、自我消化的过程,那便只是抄抄话而已,就算理解了,没有自我突破,那又能成得了什么?王阳明之心境,不是我们一般人能够体会到的,他说出的话,如果没有自我消化,那同样一句话,到你嘴里又成了什么?正如鄙人说的“粉饰文采的工具”
          并不是说不可以引用,只是引用也需要有个自我“学而时习”、实践的过程。如果您真有这个过程,那请恕我此前冒犯了。随处体认天理,我看来也未尝不对,正与阳明之“于事上磨练”有异曲同工之妙。鄙人只是“换个角度看世界”,世界还是那个世界,换个角度理解,我想也没有错吧。
          另外对于括号的问题,个人说话喜欢批注,使得不要让各位误解了。还没有到您说的那个境界。
          “大放厥词”,嗯,只不过来探讨探讨自己的理解,好也行,不好也可提出问题深究,又何须恶语伤人?殊不知这一过程,早已有了气掺杂此中。


          14楼2011-09-24 22:15
          回复
            真不知道现在世界怎么变成了这个样子。为什么我发个帖表达表达不同看法,就引来了如此多的“帽子”。说实话,看到有人的质疑我一开始也很高兴,因为可以补充补充我见识的缺漏,但仔细一看,除了批评鄙人沉迷禅宗,就是针对字句加以“莫须有”的问题。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针对观点问题的深究探讨,拿出一副教训人的样子,说的话却实在是“妄加推论”“无实际意义”。为什么会这样?鄙人也不知道。算了吧,随便你们说鄙人什么,说鄙人如何如何,反正鄙人还是鄙人,不会因为你们的一些看法就改变了我的内心。
            不过话还是要说回来,如果有针对我“观点”(注意这个词,不是指字句琢磨)的异论,鄙人还是愿意洗耳恭听。还是失望了啊,本来心目中美好的净土,为什么被某些人毁坏至如此!


            16楼2011-09-25 12:29
            回复
              诚然诚然。只是我希望各位对鄙人提出的建议可以有点实质性的东西呀!


              19楼2011-09-25 12:47
              回复
                这个问题,鄙人在之前已经提过。鄙人没说“不能说”,只是说需要一个自我转化的过程。如果没有这个过程,那王阳明的话,只是王阳明的话,不是你的话;如果没有这个过程,那王阳明的心境,也只是王阳明的心境,不是你的心境。“阳明思想很深,你们理解不了,只是人云亦云”鄙人可没这么说过,不知道楼上是从哪看来的。
                还是没能理解鄙人的意思啊!由“捡现成”引来的问题,再深究一下提出异议把。


                22楼2011-09-25 13:15
                回复
                  2025-05-22 11:37:48
                  广告
                  “阳明思想很深,你们理解不了,只是人云亦云”——这哪里说过了?恕鄙人眼拙,还真没看到。而对于“你有什么依据说别人未经转化啊,根据什么说别人拿传习录粉饰自己呢,为什么说他人动不动就拿出阳明来证明自己所谓观点正确呢。”鄙人在之前已经对此做过道歉了,“如果您真有这个过程,那请恕我此前冒犯了。”——详见十四楼。在此再说一句“对不起,是鄙人的错误”
                  我说的“实质性”,是对于鄙人一楼的观点的论证、看法(也许之前用词不是很正确,引起了误解)搞不懂,本来是来探讨探讨学问的,怎么就成了骂战?
                  --------------------------------------——------------------------------------------------------------------------------以上重复的问题就论到这吧,回归我原来的见解。
                  《从佛家的观点看阳明心学之“心外无物”论》
                  无聊的问题,到此为止。还是进行学术性的探讨为好。


                  24楼2011-09-25 13:46
                  回复
                    佛法是从印度传来的,这一点不可否认吧?而且鄙人至少可以确定,释迦牟尼也一定没读过《大学》《中庸》......既然如此,那两家互不抄袭,但思想却又一定的相似处,这也不可否认吧?好,既然不可否认,那也证实了鄙人的观点,天理,从哪个学说上看都能看到,法家、阴阳家、纵横家......学说的存在流传一定有其符合天理处。“万象映月”,河水中的月和井水中的月看起来似乎不甚相似,但那就是一个月亮映像而来——也就是“天理”的各个学说都有体现。《传习录》鄙人并不是没有看过,当然也不会忘了这句话。但鄙人的想法也就是从另一个地方看“月亮”,但月亮仍然是那个月亮,不会因为学说的不一样而改变它的实质。
                    iphone的视频,我不管他是否读过《传习录》,正如我不管聂豹是否真的见过阳明先生。但至少鄙人对他的观点是肯定的。心之所向,就形成了我们主观的世界,心死了,那你也就死了,你的“世界”也就死了。《王阳明的五百年》中对于这个论点有较好的追根溯源,想来鄙人也不用多说。阳明先生都说了“圣人一天地万物为一体,儒、佛、老、庄,皆吾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谓小道。”那你为什么不能容忍从佛教的观点看心学?


                    26楼2011-09-25 15:41
                    回复
                      另外,为什么各位要用匿名?既然此心光明,又何必要戴着面具过日子?


                      27楼2011-09-25 15:44
                      回复
                        如果是学圣道,就该集万物之广大。到寺庙去说《四书五经》,到书院去论《金刚经》......都没有关系。但如果你只要学一个心学,或者说只痴迷于佛老,那就另当别论吧。


                        36楼2011-09-25 16:48
                        回复
                          幸甚,鄙人正同意此观点。只是鄙人只是想用个不同方向看心学,并非标新立异,所求的天理是相同的。“始信心非明镜台,须知明镜亦尘埃。”非沉迷佛老,只是想换个角度了解世界啊。


                          41楼2011-09-25 18:14
                          回复
                            这可不是我写的——应该是出自《王阳明全集》,后两句为“人人有个圆圈在,默向蒲团坐死灰。”


                            68楼2011-09-27 18:2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