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圈圈吧 关注:63贴子:6,483
  • 11回复贴,共1

【整理·作品集】之花牵蝶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0


1楼2006-08-12 21:44回复
    <<大唐双龙赋>> 

    乱世遭逢兮,非只罹难,国祸其纾兮,自待英雄. 
     鞭笞天下兮,始皇之威;鸿沟阵列兮,楚汉经营;金吾丽华兮,九五之归;横槊赋诗兮,壮哉曹公;此皆豪杰兮,乱世以造;时之翘楚兮,天地之精. 
     凤现于世兮,圣人将出;九渊神龙兮,岂恒潜藏?神明有智兮,自施恩德;大任之将兮,不及蛭蝗;骐骥见羁兮,其真弥固;蹇驴驰骋兮,无异犬羊.故江洋其浩淼兮,自有龙游其中;九天其无限兮,亦有龙自翱翔! 
     洎乎隋末,乃见此双龙.一曰寇仲,一曰子陵.伊尹为奴兮,傅说胥靡;自古英才兮,多出市井.圣人释我以天命兮,我乃知福祸有定.故双龙得诀长生兮,乃知其皆因时命.忧喜聚门兮,吉凶同域;江湖为炉兮,双龙为铜;熔兮锻兮,冶兮炼兮,形渐丰成,骨自峥嵘. 
     寇仲志在天下兮,子陵志在苍生.故兄弟殊途兮,终以同归.生而不有兮,为而不恃;功遂身退兮,弗居不去. 
     芸芸众生兮,惑惑自遗;真人恬漠兮,独与道息.世世轮回兮,往往而至;至人乘流兮,与道偕往.皇皇天地兮,寥寥人生;德人无累兮,道化大智!


    2楼2006-08-12 21:47
    回复
      黄书中的五大人气美女


      第一 婠婠——人间的精灵 
       狠辣和凄美的外表遮掩不住你内心的寂寞和虔诚。人世间没有什么能让你动心的,除了徐子陵。别人看来,你和子陵都是那样的不真实,而你却深知——除了子陵和自己,这世界上再没有真实! 
      第二 石青璇——自然的精华 
       幽谷深居,天地的灵秀钟毓一身,自然而不野逸,清淡而不暗淡,超然而又平易,寂寞而又充实。同样的与世无争,决定了你与子陵有着天生的默契,你们两人注定会有最美好的结局! 
      第三 秦梦瑶——梦中的仙子 
       从你见到韩柏的第一眼开始,就知道了自己在劫难逃,而你也从未试图逃避。世人只知你是下凡的仙子,可谁知道你在追寻天道之外最大的梦想就是做一回真正的凡人! 
      第四 纪嫣然——人伦的极致 
       以你的美丽聪明、贤惠持家,“黄书”中的最佳妻子的称誉,你当之无愧!美貌智慧,或许有能与你匹敌的;一往情深,也有人做的与你一样好;但这相夫教子,你绝对是我们看到的做得最好的! 
      第五 虚夜月——男人的至宠 
       没有哪个男人见了你之后,不想将你拥入怀中,肆意爱怜。你是那么的青春活泼,那么的调皮可爱,那么的美丽动人,那么的聪明狡黠……谁拥有了你的身心,谁就会感到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男人!


      3楼2006-08-12 21:48
      回复
        男孩子看大唐人物 



        最想成为的男人 寇仲(男儿有志且横行) 

        最欣赏的男人 徐子陵(寻得云烟寄此生) 

        最想结交的男人 侯希白(相携把盏醉花丛) 跋锋寒(仗剑斜行斩螭龙) 

        最想得到的女人 尚秀芳(不赚青楼薄幸名) 

        最喜欢的女人 宋玉致(日归香笺传侬情) 

        最欣赏的女人 绾绾(白衣赤足痴情种) 

        最同情的女人 祝玉妍(谁怜我亦女儿身) 

        最佩服的女人 傅君倬(只为双龙抛性命) 

        最鄙视的男人 王伯当(玷人清白背人主) 

        最看不懂的女人 李秀宁(似是有情还无情) 

        最矛盾的女人 师妃喧(三年尘世尽修行?) 

        最有邪意魅力的男人 石之轩(幻化人世无死生) 

        最景仰的男人 傅采林(双目只为寻美生) 

        最想怜惜的女人 楚楚(新添泪痕为谁湿)


        5楼2006-08-12 21:50
        回复
          黄金之我见 
           
           本来不想深刻思考这个问题,喜欢就是喜欢,讨厌就是讨厌,没什么好多说的。我本人因为极喜欢黄易的缘故,很排斥金庸。我不明白这是为什么,本也不想知道那是为什么,但又觉得其中可能有些有趣的联系,所以又忍不住寻找那个答案。现在我就谈谈这个问题,其实总也是免不了来个解决的。 
          我的论旨是:金庸主要是现实主义的,他继承的是<<诗经>>、孔子、杜甫一脉的路线;黄易主要是浪漫主义的,他庚接的是<<离骚>>、庄子、李白一脉的路线 。 
          下面就分别论证之。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分野由来已久,我个人认为对此做出最本质和最中肯的揭示的一句话正是所谓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不管当年孔夫子出于一种怎样的思考说出这样一句话,在本质上,这句话已经触及了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的辨证逻辑。在我的理解,这句话的完整表述应该是这样的:“仁者乐山,其思在彼;智者乐水,其思在己。” 
           现实主义正是站在一种“仁”的客观立场上揭示存在本身。当我看金庸的书的时候,一开始确实有一种看山的感觉。而其实呈现在我面前的本来就是一座山,那就是金庸想让我看到的东西,他揭示的正是他脑海中的“现实”。他不想让我看到别的其他的东西,并不是因为他的专断,而是因为他的现实主义的手法以及他从“仁”的立场上思考问题自然而然的产生的一种倾向。 
           而浪漫主义则站在一种“智”的主观立场上阐述自己的感受。黄易真正可贵的正是他身上的那种放浪不羁的气息和精神。那种如水一般的灵动变幻、鲜活流转,如此真实地呈现在我的眼前,我不知道那究竟是什么,所以我兴趣盎然的思考着答案。我从来没有认为黄易说的就是对的,他所说的只是他自己的主观感受,我只会受此感染,而这种感染就已经让我激动不已了。 
           总的来说,金庸是把他看到的东西强加给我们,而黄易则是把他想到的东西展现给我们。在“仁者”和“智者”的不同做法之间,我更喜欢和欣赏后者。 
           在孔子和庄子之间、杜甫和李白之间,我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庄子和李白,至于原因,我想没必要多做解释,因为并非只有我做这样的选择。但我不会因此而舍弃孔子、杜甫,他们同样伟大,甚至更加伟大,我只是在感性选择上舍弃了他们。至于金黄之间,我选择黄易,就跟我选择庄子李白一样。但是我会因为选择了黄易而彻底地、毫不留情地抛弃金庸。因为那毕竟是武侠,对我来说只是消遣,我怎么可能容忍在消遣时还要接受金庸那套忧国忧民、江湖险恶的教导,那些东西我完全可以在《论语》以及杜甫的诗歌里得到,而且是比金庸那套强一万倍的东西,更重要的是,在感性上我排斥那些东西。我喜欢黄易那种以感觉为导向的东西,毕竟我从中得到了思考的快乐。 
           这就是我为什么选择黄易而舍弃金庸的原因,也正是我对金黄二人的看法。


          7楼2006-08-12 21:56
          回复
            浪翻云赋 

              洞庭波兮激怒蛟,长风起兮彻龙巢。 
              暮雨至兮山如蜃,秋夜凉兮心何寥。 
             烟涛迷离兮形依稀,鸿鹭啁啾兮木萧萧. 
              佳人已没兮独吾活,悲何悲兮生何聊! 
              遄思飞忆兮日逾月迈,天涯邂逅兮忽焉入怀。 
              帝都如镇兮秦淮如梦,香舫遗影兮歌弦传籁。 
              忽不豫而斜眄兮,竟为双眸之所触。 
              心怦然而魄动兮,彼善睐其谁属! 
              天实佑之兮夫其何幸,俄而见邀兮得入闺户。 
              呜呼!其何佳人也! 
              横波泛媚兮丹唇启皓,冰肌玉容兮琼项柳腰。 
              蝉鬓明灭兮芳肩如削,麝馥其臭兮质比琼瑶。 
              衣如碧波兮体若菡萏,形如游螭兮语若凤嘹。 
              居若芝兰之幽憩兮,伫若松菊之轻招。 
              奚三问之易答兮,何比翼之可求。 
              佳人怜吾孤独兮,竟屈身而相就。 
              姻缘既定兮相侣同俦,江湖儿女兮自此周游! 
              邀歌相惠兮弹剑以和,清音干云兮妙响惊波。 
              “秦淮波兮洞庭浪,何得而相汇兮绵延长。 
               覆雨剑兮丝桐弦,何得而相弹兮不相忘!” 
              不相忘兮难相守,欢乐日兮七春秋! 
              七春秋兮倏忽过,其何辜兮永日愁! 
              天邪!奈何生死兮成别离,独留斯人兮待憔悴! 
              我欲归去兮脱此樊篱,乘长风兮永不回! 
               
               
               
               
             


            8楼2006-08-12 21:57
            回复
              上风楼记 
               

              乙酉暑中,牵蝶初造黄易吧,至今且期年矣。人言:“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盖黄迷之群聚,多在此黄易吧也。而牵蝶假此得与天下之同趋者交游,其又何幸哉!然恨吧中黄迷之未识者犹众,既识者交浅,见难成言,言则不深,往往不豫也。兹乃爰建延宾之楼,号曰“上风”,欲以广结良朋,尽招佳俦也! 
               上风者,处风之上向也。居上风而呼者,虽未疾乎声,而能达于远,此固鸿胪之效也。是故欲延揽天下者,必处上风。居于上风而后传声天下,则天下其谁不就焉?此所以名之曰上风也。 
               余平生最慕游侠儿及隐君子,厥多殊言,复常奇行。虽游心寂寞、孤形潜藏,亦只叹知己难觅,而未敢稍改初衷也。愚以为人生在世,唯图一“快”字耳。当春逝,则洒泪送之;闻夏雷,则啸然和之;临悲秋,则慨然喟之;会冬雪,则温然赏之。花残草齐,风狂雨静,目触之而心有感;江峡海曲,寒关暖谷,足履之而念有动。情有所伤,则垂丈夫之泪;行有不遇,则效莽夫之为。酒酣成文章,梦醒忘疏狂。 
               今开上风楼,延天下士,纵谈风月,畅叙幽情,流连亭台,徙倚佳树,步蹑幽径,游戏壶觞,更乃吟诗作对,浅酌豪饮,清歌款舞,畅言信行,长啸短叹,嬉笑怒骂,其所图者尽兴而已。 
               我等寄形天地间者,实投身于红尘逆旅耳。世人往往惑于形迹而忘于本真,数数然而诚不知其何为。俯仰之间,往来之际,恒有所未得者。或此所谓“人道”耳。吾不知也,吾亦不欲知之也。由来而往,但求能痛快尽兴而已矣!


              10楼2006-08-12 21:58
              回复
                黄易的生命观之我见 
                 人的主体性反思是在金古的书中难得一见的,而在黄易的书中却比比皆是.“在高手对垒里,生死胜败只是一线之间,精神和潜力均被提升至极限,生命臻至最浓烈的境界”“只有剑锋相对的时刻,生命才会显露她的真面目”,这是大唐了的两段话.只有在生死面前人才强烈体会到生命本身的存在.生命的真面目其实就是人自在自为的主体性.或许金古也曾有类似的描述,但是他们谁也没有明白地指出所谓“生命最浓烈的境界”“生命的真面目”。 
                 如果说金庸的江湖是家国,那么黄易的江湖就是人生.在金庸的书里谁离开了谁都活不成,而在黄易的书里谁离开了谁都能活.从这里也能看得出黄易受玄学思想的影响之深.不在于能活还是活不成,而在于是着眼于别人还是着眼于自身.与金庸相比,黄易离人本主义因此也更近一步.正是一种对“我”的深刻反思的存在,才让黄易的书看起来更加凄美动人、直指人心。 
                 魏晋时代的名士们,镇日为生死之辩所困扰.他们一方面“悲晨曦之易夕,感人生之长勤”(陶渊明《闲情赋》),另一方面又深刻体悟到“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王羲之《兰亭集序》),正是那种痴迷和无奈构织成了他们对生死的整体理解.可是最后归结成的却总不免是一句“死生亦大矣”!!这一难解之迷也引发了黄易极大的兴趣,以至看破生死就成黄易理解的人生的最高境界.黄易无疑继承了魏晋玄学的自然主义路线. 
                 清秋不问清秋客,自是一任向天边.我们置身自然之内,还是置身自然之外,我实难明.然而我却知道我们所有的人都置身在自己的人生之中!


                11楼2006-08-12 21:59
                回复
                  支持


                  13楼2006-08-14 20:12
                  回复
                    怎么换马甲了,被封了么。。。太长,没看。。。只顶了。。。


                    14楼2012-03-09 23:32
                    回复
                      好~~水货路过


                      IP属地:陕西15楼2012-04-11 12:10
                      回复
                        再次拜读


                        IP属地:北京16楼2012-07-11 14:4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