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抽象自诸物之变化,亦在吾之变化,于钟表则只为钟表本身,此即“对表”行为之宿因。人用之,人忘之,所为共用时间,非以其真,盖制其共而真之。众观,非眼于人物,而止于处,则见此处变幻莫测,若观一室,此为所止,以室为格,今人之道,以窗格之,则难合心,此人之住也。”
今日日语课,课上所听一如大块无形之恍恍惚惚,忽然目光停留于一空位之上,先人所谓“福至心灵”,该就是这个感觉吧。
看着这个座位,上面没有人,但前一节课它上面应该坐着人。窗外阳光忽地转暗,旋而因云气之流动而回光,不知是否重玄心法上身,值此转换之际,似乎天地都焕然一新,我的存在似有似无,便铺开稿纸,捉笔录下彼时所想,字词跳跃,未经删添,难免迷人。写完之后,浑身乏力,闷头便睡,头顶那股虚领上顶的劲道也“现身”了,久久才回过来。这个东西太大了,大的我没有头绪,只得将我的心动说一说。
究竟是谁告诉我们,我们要去照着一个标准时间去对表?
是谁告诉我们,有一种东西叫时间?
谁又能体会我,时间是什么?
那个在钟表之中滴答滴答敲个不停的玩意儿,到底是怎么镶嵌进了我的每一处?
当我自以为看破了它,我将何以相处?
我们在过的经历之中,在我们搭建自己的“世界”之初,就已经被灌输“时间”这个感觉,而事实上这种感觉是不存在的,至少我们共识的那个“时间”是这样的。我们的教育给了我们一条时间轴,我们身处于时间轴之上,并在轴上沿着某个方向,由某个点往另一个点移动,每个人都在上面,所感知的一切,都在上面,没有例外。渐尔,“时间”成了一条真理,让人兴不起离开这条轴的念头。
回到刚才那个空位:
在我注意到它的时候,它上面是没有人的,而在前一节课,它上面则可能会坐着一个美女,想到美女,自然就会生起种种养眼、种种养心。
这就是时间!没有变化,那这个位置便没有时间,至少在我感觉中没有变化,那我感觉中,这个位置便没有时间。我们在诸多变化之中碰到了某些变化间的交汇处,这个交汇处就被定义成了现在的“时间”,今人最大的缺失就恰恰在于将这“‘时间定义’所代表的交汇”当成了原本的“变化时间”。
人创造时间这个概念,应当是为了标记某种变化,使人消除那种“无法承受‘一物同时存在于多个空间位置'”的感觉。否则便会“我”无处不在,追问“我”究竟在哪里,直至生理上无法承受这种压力而崩溃。
这种“时空无住”难以言表,若是要勉强体会到这种感觉,那便是释迦拈花又或是以指触地。
我们则安于住下来,给自己一个定位,这便是我们有“时间”的原因。这种定位情绪随处可见,在我笔录的最后,记下了当时的一个例子:
人以一间屋子的整个空间观察这间屋子的变化,那他所见的变化往往是进出屋子的人(都是整体的、行动的人),而从小窗外(现在倒觉得“管中窥豹”这个方式更接近我想说的)看,则往往会一闪而过,这个一闪就接近“时间变化”了,而以我们的心理却习惯性地喜欢看完整、活动的人,这岂不就是被孙悟空用定身法给定在那儿了嘛!
在乱流中,体会“我”的似有似无,何其妙也!
今日日语课,课上所听一如大块无形之恍恍惚惚,忽然目光停留于一空位之上,先人所谓“福至心灵”,该就是这个感觉吧。
看着这个座位,上面没有人,但前一节课它上面应该坐着人。窗外阳光忽地转暗,旋而因云气之流动而回光,不知是否重玄心法上身,值此转换之际,似乎天地都焕然一新,我的存在似有似无,便铺开稿纸,捉笔录下彼时所想,字词跳跃,未经删添,难免迷人。写完之后,浑身乏力,闷头便睡,头顶那股虚领上顶的劲道也“现身”了,久久才回过来。这个东西太大了,大的我没有头绪,只得将我的心动说一说。
究竟是谁告诉我们,我们要去照着一个标准时间去对表?
是谁告诉我们,有一种东西叫时间?
谁又能体会我,时间是什么?
那个在钟表之中滴答滴答敲个不停的玩意儿,到底是怎么镶嵌进了我的每一处?
当我自以为看破了它,我将何以相处?
我们在过的经历之中,在我们搭建自己的“世界”之初,就已经被灌输“时间”这个感觉,而事实上这种感觉是不存在的,至少我们共识的那个“时间”是这样的。我们的教育给了我们一条时间轴,我们身处于时间轴之上,并在轴上沿着某个方向,由某个点往另一个点移动,每个人都在上面,所感知的一切,都在上面,没有例外。渐尔,“时间”成了一条真理,让人兴不起离开这条轴的念头。
回到刚才那个空位:
在我注意到它的时候,它上面是没有人的,而在前一节课,它上面则可能会坐着一个美女,想到美女,自然就会生起种种养眼、种种养心。
这就是时间!没有变化,那这个位置便没有时间,至少在我感觉中没有变化,那我感觉中,这个位置便没有时间。我们在诸多变化之中碰到了某些变化间的交汇处,这个交汇处就被定义成了现在的“时间”,今人最大的缺失就恰恰在于将这“‘时间定义’所代表的交汇”当成了原本的“变化时间”。
人创造时间这个概念,应当是为了标记某种变化,使人消除那种“无法承受‘一物同时存在于多个空间位置'”的感觉。否则便会“我”无处不在,追问“我”究竟在哪里,直至生理上无法承受这种压力而崩溃。
这种“时空无住”难以言表,若是要勉强体会到这种感觉,那便是释迦拈花又或是以指触地。
我们则安于住下来,给自己一个定位,这便是我们有“时间”的原因。这种定位情绪随处可见,在我笔录的最后,记下了当时的一个例子:
人以一间屋子的整个空间观察这间屋子的变化,那他所见的变化往往是进出屋子的人(都是整体的、行动的人),而从小窗外(现在倒觉得“管中窥豹”这个方式更接近我想说的)看,则往往会一闪而过,这个一闪就接近“时间变化”了,而以我们的心理却习惯性地喜欢看完整、活动的人,这岂不就是被孙悟空用定身法给定在那儿了嘛!
在乱流中,体会“我”的似有似无,何其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