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亮吧 关注:159贴子:1,055
  • 4回复贴,共1

【转】郭军师和诸葛丞相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郭嘉:一:择明主而事。
郭嘉从小胸怀大志,在二十岁时就已经敏锐的感觉到天下即将大乱,于是隐居以待时日,另一方面偷偷的和有才识之人保持交往。郭嘉最初出隐,是和田丰等北上依附当时势力最强大的袁绍。袁绍对郭嘉等人极为敬重,更是厚礼待之。但是数十日一过,郭嘉便看出袁绍优柔寡断,用人不善,非成大事之人,遂只有一人的毅然而去。恰逢曹操招贤纳士之时,荀彧,程昱共举郭嘉!曹操招见郭嘉,问计袁绍。郭嘉说出了著名的“十胜十败”之说,并献计乘袁绍攻击公孙瓒之时一举攻克吕布。这能使曹军扩大实力,又可以避免以后袁曹决战时,吕布从侧翼威胁曹军。曹操听完感叹道:“使孤成大事者,必此人也。”郭嘉对曹操的才能抱负更是留下了深刻印象。当他离开曹操营帐后,大喜过望的说;“真吾主也。”从此,郭嘉便当上了曹操参谋军事之官——军事祭酒。为曹操的四方征战出谋献策,忠心效力。
二:计吕刘而破。
建安三年九月,曹操便采纳郭嘉之谋出兵吕布。曹军先破彭城,再败吕布,最后大军围困下邳。而吕布却坚守下邳不出。曹操久攻不下,便思退军。郭嘉劝说曹操继续攻城,分析道;“吕布虽勇而无谋,现在其三战皆败,锐气已衰,三军将为首,将衰则军衰。陈宫有谋却反应迟钝。现在正应该乘吕布锐气未复,陈宫计谋未定之时,进军急攻,必能彻底打垮吕布。”曹操依计而行,一面攻城,一面决沂、泗之水灌淹下邳,同年十二月果然就攻克下邳,擒杀吕布,陈宫。
建安四年,曹操派刘备去攻击进犯的袁术。郭嘉一听说就大吃一惊阻止道:“决不能让刘备率军而出,出则必反。”曹操后悔不已。刘备果然马上就杀了徐州刺史车胄,聚沛反曹。曹军两面受敌。曹操想迅速挥兵灭刘而向袁。众将却无一不怕袁绍乘机从背后攻来。曹操沉咛不决,又是郭嘉分析道:“袁绍向来优柔寡断,必不能迅速做出反应。刘备刚叛不久,众心未归,立足未稳,迅速进攻,其必败无疑。然后回师对付袁绍,这是改变决战前夕腹背受敌的最好机会,决不能失去。”曹操终于坚定信心,从官渡回师击刘,一战而破并“获其妻子”,擒其大将关羽,夺会了下邳。情况正如郭嘉所料,袁绍果然还没有作出反应,刘备以被击败。
三:离二袁而胜。
官渡之战后袁绍病死,曹操攻其二子,连战连捷。将领无不主张趁势彻底扫荡二袁。而郭嘉却力排众议,独建奇策。为曹操分析了二袁兄弟之见的矛盾,如果攻之则力合,缓之则必哄。建议曹操回军装做南向攻击刘表之势,“以待其变”。果然二袁为争夺地盘而大打出手。曹操乘机回军北攻各个击破。二袁一死一逃。因为郭嘉的妙计,这一仗赢的既轻松又顺利并大获全胜。
这时袁尚逃入乌恒,曹军将领都认为不值得为了袁尚而远攻乌恒,致使许昌空虚,为刘备偷袭。在众议一致的反对声中,郭嘉再次独具慧眼,精辟的分析了平乌恒之役的可行性和重大意义。郭嘉首先说出了征乌恒对巩固曹军刚攻占的黄河以北地区具有重大的意义。更说出了刘表,刘备之间的矛盾,指出刘表必不回让刘备偷袭许昌。曹操从其言而迅速率军出征。郭嘉又进言兵贵神速,加以轻装前进,以奇攻之。果然曹军逼近到离乌恒君长所居柳城一百多里处,才被发现,结果张辽突阵,一战斩乌恒君长。袁尚又逃奔入辽东,辽东太守公孙康献其首级而降。曹操根据郭嘉的计策终于彻底平定北方,统一整个黄河流域!
五:曹郭相知。
曹操几乎每次出征,郭嘉都是随从参谋军机,行军时以曹操是并肩而行,议事时也是和曹操同席而坐。每逢军国大事议论纷纷时,郭嘉的计策总是正确的,并且他的策略从无失算,真正达到了算无遗策。郭嘉向不遵守礼法,而以其超群的智谋被曹操重用,也只有曹操这种雄才大略,才敢于使用郭嘉这类藐视礼法的人。并把小己二十多岁的郭嘉引为“知己”。更是对年轻的郭嘉寄予了无限的希望,打算在平定天下之后,把身后的治国大事托付给郭嘉。
当郭嘉因为病重卧床时,曹操不断派人探视,“问疾者交错。”当郭嘉病逝时,曹操亲至灵堂,悲痛万分。更有诗一般的精练的语言道出了自己的无限哀伤和惋惜:“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本传《傅子》)后更表奏朝廷说:“军祭酒郭嘉,自从征伐,十有一年。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辄成之。平定天下,谋功为高。不幸短命,事业未终。追思嘉勋,实不可忘。可增邑八百户,并前千户。”
总结。
郭嘉是曹操最喜爱也是最得力的谋士,其深具通晓事理,足智多谋的资质。应该说,曹操之所以用兵如神,“仿佛孙吴”。其中因为有郭嘉为其运筹帷幄,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用曹操的话来说。便是:“平定天下,谋功为高!”


IP属地:广东1楼2011-10-09 20:13回复
    劳资继续-----------转的转的不是我写的
    ★未成功绩——五次北伐未果
    在内政治理卓有成效,外部恢复孙刘联盟后,蜀国具备了北伐的必要基础。公元226年,曹丕病死曹睿即位,诸葛亮认为此是北伐良机,遂于次年率蜀军北驻汉中,临行时上书后主(史称《出师表》或《前出师表》),为内政做出安排,并对后主进行了番劝诫和提醒。
    公元228年春,诸葛亮率军北伐,为迷惑曹真,遣赵云、邓芝为疑兵佯攻郿城,自己则率主力攻祁山,因之前准备充分,所以开始进展顺利,接连取得曹魏的南安、天水、安定三郡,震惊了曹魏朝野,曹睿忙亲率大军西驻长安,派大将张邰出击,而此时,亮却错用了统兵经验不足的马谡,结果马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导致街亭之败,亮被迫退兵,所得三郡也尽失,至此,第一次北伐以失败告终。撤回汉中后,亮上表请自贬三等,并依法处斩了马谡。
    这年冬,亮率军出散关,围陈仓,早有准备的郝昭严防死守,让蜀军久攻不克,历时20多天,蜀军终因粮草问题被迫撤军,在归途中击败并斩杀了追击的魏将王双。第二次北伐就此结束。
    公元229年春,诸葛亮第三次北伐,遣陈式攻武都、阴平二郡,郭淮领军欲击之,亮亲自出兵建威,郭淮退,蜀军遂取了二郡。第三次北伐便以这个局部胜利结束。第二年,曹魏主动出击,进攻汉中,结果因大雨路阻,魏军自退。
    公元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出师,再围祁山,鉴于运粮问题,亮发明了一种适合山道的“木牛”运粮车运粮。曹睿闻祁山被围,忙派司马懿迎击,亮遂留部分兵力继续围困祁山,自率主力东上与司马懿决战,懿料蜀军粮草困难,遂扎营坚守拖延,亮随即改变策略,佯装退兵诱敌,而司马懿却谨慎尾随,不敢贸然出击,不久,迫于诸将请战司马懿只好派张邰等将出击,结果被亮击败,魏军至此更加谨慎。双方相持月余,但“秋夏之际,值天霖雨,运粮不继”,负责运粮的李严为推卸责任,假传旨意,亮只好撤军,司马懿料定蜀军是因粮尽而退,遂派大将张邰追击,亮借机在木门谷设伏,射杀了张邰,魏军败退。第四次北伐结束。之后李严“首谢罪负”,被贬为庶人。
    经过三年的修整准备,公元234年春,诸葛亮率军10万出斜谷,以发明的“流马”运粮,开始了最后一次北伐。此前,亮还遣使赴东吴,约孙权协同攻魏。不久,蜀军攻占渭水南岸的五丈原,与魏军对峙于渭水。司马懿依旧采用坚守策略,坐待蜀军粮尽。诸葛亮一方面“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一方面不断向魏军挑战,甚至用“巾帼妇人之饰”(《晋书.宣帝纪》)羞辱的方法激司马懿出战,但被司马懿的假上表请战,实借帝之手避战所化解。双方就这样相持了100多天。在此期间,5月,孙权应约分三路攻魏,结果主力在合肥失利,导致全线撤退,蜀、吴夹击计划落空。8月,诸葛亮终因积劳成疾病死于五丈原军中……亮死后,姜维、杨仪按亮生前部署,秘不发丧,从容撤退,司马懿闻讯追击,蜀军故作回击装,司马懿怕中计而不再追赶。时民间有百姓作谚语道:“死诸葛走生仲达”(《晋书.宣帝传》)。蜀军安全而撤,同时也宣告了五次北伐的无果而终。
    ★关于才能和不足
    对于诸葛亮出色的政治才能,基本很少有异议,陈寿就曾不吝溢美之词赞亮为“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连与亮同时代的魏之谋士贾诩也称“诸葛亮善治国”等等,而谈到他的军事才能时,有些人就会因其五次北伐未果而认为他不懂军事,这显然是片面偏颇,其实诸葛亮在军事上是很有见地的:
    1.在治军方面,他重视部队的节制和训练,并作八阵图演练部队。他强调以法治军,要求将领既要严于执法,又要以身作则。他重视后勤,重视武器装备的质量和改进;另外,在营寨布置和行军上,非常规整严谨,以致,在司马懿看过他病逝撤军后留下的营垒时,赞曰:“天下奇才也!”。
    2.在作战上,他谨慎细致,善于捕捉战机,善于设伏,每战力求速决;
    3.在战略上,他未出茅庐便知三分天下,他善观大势,始终坚持联吴抗曹的方针,帮助弱小的刘备实现了三分天下有其一。
    


    IP属地:广东3楼2011-10-09 20:14
    回复
      - -鄙视我自己又在发这种贴
      别介意哦~~~~


      IP属地:广东5楼2011-10-14 19:42
      回复


        6楼2012-05-17 17:52
        回复


          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18-04-21 08:2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