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案石:指巴林石中带有各种天然景物图案并有一定观赏价值的一类,可凭借主题而命名。
对于巴林石,内蒙古相关部门在进行了化学分析和物理鉴定的基础上,对五大类巴林石依颜色、质地、瑕疵、质量、硬度和密度制定了有关技术要求,并形成了自治区地方标准D815—/T325—1999《巴林石》颁行。这个地方标准虽说还不一定完备,但在国内尚属首例。
共同的构成—地开石
中国的寿山石、青田石、昌化石、巴林石,在经历了千万年的沧桑之后越来越受到世人推崇,而它们的文化附加值也在不断升高。与此同时,人们往往感觉对印章石的深入科学研究还不够,如对它们的分类只依据产地和外部颜色显得零乱无系统;在命名时夹杂了很多狭隘的地方文化色彩;在检侧方面缺乏科学技术手段;没有国家统一的技术标准,多是师傅带徒弟的经验之谈等等,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印章石市场的发展。
根据已有的资料,我们所说的田黄、鸡血石甚至寿山石、青田石、昌化石、巴林石等,其主要矿物成分是地开石,单斜晶系,少有细小的叶片和鳞片状,多为隐晶质的致密块状。油脂光泽,有滑感。摩氏硬度1-2,相对密度2.6左右。由于所含杂质不同,可有各种颜色,含有机质时可为黑色。地开石与高岭石、珍珠陶土同为地开石多型变体。
地开石是岩浆热液蚀变矿物。在约1亿年前的白垩纪,也就是人们知道的恐龙时代,我国福建、浙江及内蒙古等地区,火山喷发出大量岩浆和碎屑物,构成巨厚的流纹岩和凝灰岩,又经后期热液蚀变形成地开石。过去,由于鉴定水平有限,曾把地开石定为叶腊石。叶腊石与地开石相近,矿物特征也极为相似。目前,对地开石的矿物学的科学研究仍然不够彻底,如物质成分、结构构造、所谓的“红筋”和“萝卜纹”是什么、如何形成等仍不太明了,需要进一步探索。
被误解的田黄
田黄是寿山石中的名品,早在明清时期田黄就被大量开采,时至今日,田黄石在国内外市场上的价格居高不下,尽管如此仍然有人寻购,但久已无货应市。据了解,在浙江昌化、青田早发现有田黄产出,由此还引发了一场不小的笔墨官司,说什么田黄为福建寿山专有,这未免有些太唯我了。由于田黄生成的时代和地质背景相同,只是所处地域有别,就像鸡血石浙江昌化、青田有,内蒙古巴林也有一样,都是后期充填辰砂而成。
这里还有一个误解,认为田黄是在水田中生成的,即“二次生成”其实田黄是岩浆热液不断侵蚀火山流纹岩和凝灰岩而形成的。岩石质地细腻,耐高温,耐酸碱,化学稳定性较强,田黄的温润细腻是原生的;它的浑圆外形是在搬运过程中滚动形成的。长时间在水田中埋藏只能对外皮有些不大的影响。事实告诉我们,水田中有次品,山上也能采得上品。总之,上好的田黄是原生的,是不可多得的。
关于田黄的”萝卜纹“,过去古玩行里一直把萝卜纹列为鉴定田黄的重要标志。但是,萝卜纹是什么东西,又是怎样生成的,谁能说得清楚。其实,有的田黄并不显示什么萝卜纹,或有的粗乱无序,或有的细密不乱,所以萝卜纹并不是田黄固有的特征。如果有一块上好的田黄,用科学手段被鉴定为纯净的地开石,又是鲜艳细密的黄色,惟独没有萝卜纹,你能说它不是田黄吗?这在过去肯定是被排斥的。
拟定一个初步方案
为了制定统一的国家标准,对田黄印章石要进行较高权威的化学分析和物理鉴定,或占有详实的资料数据,搞清岩石的物质组分和矿物的结构特征,把不同地域的矿石统筹考虑,这里不妨拟定个初步方案,分四类:
鸡血石:是指含有辰砂的地开石。因其色调以红为主,可按石中辰砂的分布状况血色、血形、血量等进行划分;可按石地的软硬程度及可雕性划分,传统命名的仍可沿用,如昌化大红袍。
三黄石:是指不含有辰砂的黄色调的地开石,可按产出环境不同分为田黄、水黄、山黄,这三种黄石质地细腻,少有杂质,透明或半透明,传统命名仍可沿用,如寿山田黄、巴林鸡油黄(也可叫山黄)。
冻石:不含红色辰砂的其他色调地开石,可因含各种杂质而成各种颜色。透明或半透明,状如凝脂,产于各类印章石产地,如传统命名的青田灯光冻、巴林水晶冻等。
彩石:凡无血非黄非冻的地开石均归此类,其显著特征是不透明而且色彩丰富,有的构成景物图案,颇似水墨丹青。传统命名者有寿山山秀园石、巴林泼墨石。
在印章石分类的基础上,还可依据颜色、质地、瑕疵、质量、硬度、密度等,并按档次提出相应的技术要求。
(中国石材网
www.stone36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