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朗李寒吧 关注:17贴子:487
  • 1回复贴,共1

解读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特兰斯特勒默——他是一位意象大师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解读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特兰斯特勒默——
他是一位意象大师
·2011-10-9 18:55:25·来源:河北青年报

199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沃尔科特曾说:“瑞典文学院应毫不犹豫地把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特兰斯特勒默,尽管他是瑞典人。”9年后,瑞典文学院果然看中了这位80岁的老人,将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他。
自1954年发表第一本诗集《17首诗》在瑞典文坛一举成名之后,特兰斯特勒默在几十年的时间里只发表了163首诗,但研究他作品的著述已超过他作品页数的千倍。今天就让我们通过译者以及几位诗人和诗歌评论家的解读,来认识这位瑞典诗人。
●他的诗短小精悍,具有北欧特色
《诗选刊》杂志编辑李寒说,他最早读到特兰斯特勒默的诗是在1990年8月。“当时我购买了一本花城出版社出版的《外国朦胧诗150首》,其中选发了他的三首诗歌,是李笠翻译的,当时译作特朗斯特吕姆。”李寒清楚地记得,那三首诗是《黑色的明信片》、《尾曲》和《许多脚步》。
“那时资料缺乏,对诗人本身所知并不多,只知是瑞典著名诗人,生于1931年。当时我对诗歌很狂热,这本书中的许多作品我都标了记号。比如《黑色明信片》一诗中有这样的句子:生活中,死亡有时会来/丈量人体。拜访会被遗忘/生活在继续。我被这样的诗句打动了,感觉与我青春期忧郁的性格很相符。”
而《尾曲》一诗中“月光下,家具站着欲飞。/穿过一座没有装备的森林/我慢慢走入我的躯体”。这样意象新颖、凝练的句子也让李寒为之着迷。“后来,我又买了春风文艺出版社1994年出版的《外国诗歌精品》,其中也收有他的一首诗《十月即景》,这首诗只有短短的8行,却也是意象纷呈,冷峻,深刻,充满力量。”
李寒认为,特兰斯特勒默的诗具有鲜明的北欧自然和人文特色,比如诗中出现的风暴、大海、岛屿、孤星等。例如,他在《风暴》一诗中写道:“突然,漫游者在此遇上年迈/高大的橡树——像一头石化的/长着巨角的麋鹿,面对九月的大海/那墨绿的城堡/北方的风暴。正是楸树的果子/成熟的季节。在黑暗中醒着/能听见橡树上空的星宿/在厩中跺脚。”

●他是心理学家,善于挖掘潜意识
特兰斯特勒默不仅是一位诗人,他也是一位心理学家,曾经与残障人士、罪犯和毒品瘾君子打交道,实施心理干预。这种职业生涯使得他对人的潜意识挖掘得比较深入。中学时代他曾患过抑郁症,而且程度很深,他就靠自我体验、自我克服最后战胜了抑郁症,所以他是一个内心非常丰富的人。
世界一流的意象大师
董继平曾翻译过《特兰斯特勒默诗选》(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他认为,特兰斯特勒默早年受到瑞典诗人林德格伦和现代主义诗歌的影响,后来自成一家。“第一本诗集《17首诗》一问世,就宣告了他那种与众不同的新诗风的诞生。在他的整个创作生涯中,他十分关注周围的日常事物,他的诗与大海、岛屿、地铁、交通、旅行有关,这些事物都与他早年的记忆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董继平看来,特兰斯特勒默是世界一流的意象大师,他可以在一连串迅速转换的意象中创造出宁静深远、丝毫不张扬的多维场景。比如,“火车到来,收集/面庞和公文包”、“火车完全静止。/两点:强烈的月光,稀疏的星星”、“静悄悄的房间。/家具好像在月光中准备好猝然爆发”。
准确表达神秘的潜意识
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诗歌评论家陈超告诉记者,他最早阅读特兰斯特勒默的诗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是从《外国文艺》等文学期刊上读到的。后来南海出版公司推出了李笠翻译的《特朗斯特罗姆诗全集》,陈超开始系统、集中地阅读他的作品。在陈超看来,特兰斯特勒默的文脉是从后期的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这条线索上过来的。



1楼2011-10-11 19:00回复

    “他的诗主要侧重于挖掘人的经验和潜意识,尤其是描述那些无法为日常交流语言所表述,但每个人都有非常刻骨的体验的那种感觉。人除了意识的层面,还有潜意识的层面,后者甚至比前者更丰富、更重要。”陈超说,一般的艺术形式,比如散文、小说在表达这种潜意识层面的东西时不如诗歌有优势。
    潜意识很难表达,而且在表达的时候存在准确不准确的问题。在陈超看来,特兰斯特勒默的长处在于,他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达那种不容易捕捉的神秘的潜意识。如果光有神秘,那么很容易就走向晦涩,而光有准确,则很可能沦为日常的语言。特兰斯特勒默在二者之间找到了一个完美的结合点。“比如他写对大地的热爱,他不会说,春天来了,花开了,草绿了,走在大地上我非常喜悦。他会说,色彩在燃烧,一切转过了身,大地和我对着一跃。”
    语言是日常的,却超越了日常
    董继平说,“所有世界性诗歌大师的语言都是日常性的,却又超越了日常性,特兰斯特勒默也不例外。他的诗歌语言绝对质朴、缓慢、稳重,藏而不露,却传递出一种新颖独特的感觉。”比如他在《挽歌》中写道:“我打开第一道门。/这是一个阳光照亮的大房间。/一辆沉重的小车在外面驶过/让瓷器颤抖。/我打开二号门。/朋友!你饮下一些黑暗/因而变得明显可见。/三号门。一个狭窄的旅馆房间。/朝向一条小巷的景观。/一根灯柱在沥青上闪耀。/经历,它美丽的熔渣。”
    与陈超提出的特兰斯特勒默善于挖掘人的潜意识观点一致,董继平也认为特氏的诗歌处于梦幻边境,其深处有超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的影子。“他能把非常寻常的事情扩展得非常深远,表现出一个若隐若现的、梦与醒之间隐秘世界。”
    ●他只发表了163首诗,却影响了诗坛
    特兰斯特勒默有近六十年的创作期,但创作量之少,是令人惊讶的。他发表的诗作总共163首,他写得慢,字斟句酌很见功力。李寒说,“以如此少量的作品,而获得了世界读者的认知和认同,我想不是偶然的。”
    诗人兼文化批评家叶匡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特兰斯特勒默是一位严谨的艺术家,他写作的手法和制造意象的方式都是比较传统的,作品的前后风格也比较统一。现在国内有很多诗人和作家写作的速度非常快,作品一本接一本地出版,像特兰斯特勒默这样写作速度非常慢的人已经很少见了。“特兰斯特勒默曾说,我是一个诗歌的禁欲主义者。我觉得他对待艺术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和欣赏,不要把诗歌看得太容易。”
    同时,叶匡正提出,特兰斯特勒默也启发人们对现代性进行反思。现在人们认为多就是好,快就是好,一味追求规模和速度,而忽略了慢的哲学。在这种社会大环境下,特兰斯特勒默看起来像个“异类”,提醒我们不能被快节奏的生活和对效率的追求挟持。
    虽然特兰斯特勒默只发表了163首诗,但几位受访者都承认,他对诗坛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董继平说,他把印象主义、象征主义、表现主义和北欧抒情诗歌传统融为一体,给北欧诗坛带来了一种新的诗风,影响甚大。
    特兰斯特勒默的影响不仅局限于北欧,还辐射到世界各地,包括中国。陈超表示,自己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前的创作,就曾受到特兰斯特勒默的影响。而北岛、于坚、王家新等诗人的作品,也或多或少地能看到特兰斯特勒默的影子。北岛甚至专门写过一首《致托马斯·特兰斯特勒默》向他致敬。
    ■文/本报记者贾立芳
    作品赏析
    十月即景
    ■李笠/译
    拖船锈痕斑斑,它为何停在远离大海的内陆?
    这是一盏熄灭在寒冷中的沉重的孤灯。
    但树有强烈的色彩。信号传向彼岸!
    有几声像是为了让人听见。
    回家路上,我看见钻出草坪的蘑菇。
    这是一个呼救者的手指。
    那人在黑暗的深底啜泣。
    我们是属于大地的。
    自1966年冰雪融化时
    ■董继平/译
    前行的,前行的水,咆哮着,古老的催眠。
    河流淹没汽车公墓,在
    面具后闪耀。
    我紧紧抓住桥梁栏杆。
    桥梁:一只飞越死亡的巨大铁鸟。
    作者:贾立芳 网络编辑:石嵬 浏览量: 239


    2楼2011-10-11 19:0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