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特兰斯特勒默——
他是一位意象大师
·2011-10-9 18:55:25·来源:河北青年报

199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沃尔科特曾说:“瑞典文学院应毫不犹豫地把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特兰斯特勒默,尽管他是瑞典人。”9年后,瑞典文学院果然看中了这位80岁的老人,将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他。
自1954年发表第一本诗集《17首诗》在瑞典文坛一举成名之后,特兰斯特勒默在几十年的时间里只发表了163首诗,但研究他作品的著述已超过他作品页数的千倍。今天就让我们通过译者以及几位诗人和诗歌评论家的解读,来认识这位瑞典诗人。
●他的诗短小精悍,具有北欧特色
《诗选刊》杂志编辑李寒说,他最早读到特兰斯特勒默的诗是在1990年8月。“当时我购买了一本花城出版社出版的《外国朦胧诗150首》,其中选发了他的三首诗歌,是李笠翻译的,当时译作特朗斯特吕姆。”李寒清楚地记得,那三首诗是《黑色的明信片》、《尾曲》和《许多脚步》。
“那时资料缺乏,对诗人本身所知并不多,只知是瑞典著名诗人,生于1931年。当时我对诗歌很狂热,这本书中的许多作品我都标了记号。比如《黑色明信片》一诗中有这样的句子:生活中,死亡有时会来/丈量人体。拜访会被遗忘/生活在继续。我被这样的诗句打动了,感觉与我青春期忧郁的性格很相符。”
而《尾曲》一诗中“月光下,家具站着欲飞。/穿过一座没有装备的森林/我慢慢走入我的躯体”。这样意象新颖、凝练的句子也让李寒为之着迷。“后来,我又买了春风文艺出版社1994年出版的《外国诗歌精品》,其中也收有他的一首诗《十月即景》,这首诗只有短短的8行,却也是意象纷呈,冷峻,深刻,充满力量。”
李寒认为,特兰斯特勒默的诗具有鲜明的北欧自然和人文特色,比如诗中出现的风暴、大海、岛屿、孤星等。例如,他在《风暴》一诗中写道:“突然,漫游者在此遇上年迈/高大的橡树——像一头石化的/长着巨角的麋鹿,面对九月的大海/那墨绿的城堡/北方的风暴。正是楸树的果子/成熟的季节。在黑暗中醒着/能听见橡树上空的星宿/在厩中跺脚。”

●他是心理学家,善于挖掘潜意识
特兰斯特勒默不仅是一位诗人,他也是一位心理学家,曾经与残障人士、罪犯和毒品瘾君子打交道,实施心理干预。这种职业生涯使得他对人的潜意识挖掘得比较深入。中学时代他曾患过抑郁症,而且程度很深,他就靠自我体验、自我克服最后战胜了抑郁症,所以他是一个内心非常丰富的人。
世界一流的意象大师
董继平曾翻译过《特兰斯特勒默诗选》(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他认为,特兰斯特勒默早年受到瑞典诗人林德格伦和现代主义诗歌的影响,后来自成一家。“第一本诗集《17首诗》一问世,就宣告了他那种与众不同的新诗风的诞生。在他的整个创作生涯中,他十分关注周围的日常事物,他的诗与大海、岛屿、地铁、交通、旅行有关,这些事物都与他早年的记忆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董继平看来,特兰斯特勒默是世界一流的意象大师,他可以在一连串迅速转换的意象中创造出宁静深远、丝毫不张扬的多维场景。比如,“火车到来,收集/面庞和公文包”、“火车完全静止。/两点:强烈的月光,稀疏的星星”、“静悄悄的房间。/家具好像在月光中准备好猝然爆发”。
准确表达神秘的潜意识
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诗歌评论家陈超告诉记者,他最早阅读特兰斯特勒默的诗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是从《外国文艺》等文学期刊上读到的。后来南海出版公司推出了李笠翻译的《特朗斯特罗姆诗全集》,陈超开始系统、集中地阅读他的作品。在陈超看来,特兰斯特勒默的文脉是从后期的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这条线索上过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