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穿吧 关注:34贴子:514
  • 12回复贴,共1

【资料】论汉初钱制与八铢半两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大汉帝国


IP属地:辽宁1楼2011-10-14 19:22回复

    【注释】:
    1.《西汉货币史初稿》宋叙五著,1978台北文海出版社。
    2.《半两货币图说》关汉亨著,1995上海书店。
    3.《史记?平准书》
    4.《秦汉钱币研究》河南南阳市出土八铢半两石范图,蒋若是著,1997中华书局。
    5.《汉书?诸侯王表第二》云:「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於是剖裂疆土……尊王子弟,大启九国……而藩国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可谓矫枉过其正矣。」
    6.《洛阳泉志》第九章,洛阳 613研究所八铢半两陶子范残范图,范振安、霍宏伟著,1999兰州大学出版社。
    本文原连载於2005年台北《宣和币钞通讯》第1-5期
    


    IP属地:辽宁8楼2011-10-14 21:06
    回复

      西汉在孝文五年(前175年)之前是循秦朝旧制…。」又据《汉书?食货志》颜师古注:「高祖初赐张良金百溢,此尚秦制也。」


      IP属地:辽宁14楼2011-10-15 18:03
      回复

        依实物所见,「标准型」之八铢半两直径约在28-31公厘间,重5克 上下,钱径大而文字工整(个别亦有例外),与某些中型秦半两类似。惟目前传世或出土所见则绝大多数的八铢皆在4克 之下或更轻至3克 ,其能达到5克 以上者并不多见,直是行用未几便已开始减重。


        IP属地:辽宁15楼2011-10-15 18:04
        回复

          由於八铢直径与部份中型秦半两相似,经常造成混淆而难以分辨。过去曾有学者认为,汉初郡国铸钱,局部地区可能将遗存的秦半两钱范修改后铸造八铢半两,因此难以从型制上辨识。此说虽无直接证据,但大体也反映出因为八铢与某些规格的秦半两相近,而使部份研究者认为吕后八铢实际只是中晚期秦半两的一种型制。


          IP属地:辽宁16楼2011-10-15 18:04
          回复

            八铢半两的特徵是:
            (1)径大而肉薄,重4.5克 左右,一般不超过5克 。
            (2)钱型见横铸口或上左右三铸口。
            (3)钱文浅平,笔划方折工整,属小篆体。」


            IP属地:辽宁17楼2011-10-15 18:04
            回复
              对於未曾深入此领域者,一旦同时面对为数众多,包含战国、秦、汉等直径相近的各式半两钱,欲从中区分其所属,仍有许多盲点。首先在铸口方面,某些半两钱铸成后,周边修剪锉磨平整,致铸口位置不甚明显。其次是文字书风,由於部份中型秦半两,在不同区域与工艺互异的铸造下,有时亦见其字体接近隶书风格。因此,一旦遇见规格相似,且铸口不明的半两钱,便时常造成误判。但即使铸口明显,仍屡见有许多钱币商及收藏家将绝大多数中型秦半两甚至一些区域性中型战国半两归类为汉八铢半两。


              IP属地:辽宁18楼2011-10-15 18:05
              回复

                造成此情况原因有三:
                其一、大部份人都将八铢与秦半两的铸造等量齐观,忽略八铢仅通行四年,铸量有其必然之局限。
                其二、由秦入汉至吕后二十年间,书法由小篆逐渐演化为接近隶体之过程中,各藩国、郡县所铸钱,在不同区域铸造习惯与雕范工艺互异的情况下,其文字书风事实上不可能达成一致。
                从实物所见,某些八铢钱文混含篆隶笔意,某些则呈现秦钱篆体风格,其中更见有文字拘谨、笔画平直、纤细,不篆不隶而与局部地区之中型战国半两相似者。
                其三、目前已知秦半两钱范大部份为直流分铸与分流直铸式,通常只见上下铸口或单铸口,而出土八铢钱范中亦见有直流分铸式之单铸口,与秦半两铸法大同小异;有些范中则见各钱模笔画长短不一,显示即使同一工匠雕刻文字,亦不能全部规范。


                IP属地:辽宁19楼2011-10-15 18:05
                回复

                  综合上述分析可知,八铢半两型制因为秦半两模式的一脉相传致诸多雷同之处,使后人难以区分,因此许多藏家或钱币商往往将所有直径介於28-31公厘之间的半两钱皆视为八铢半两,而此规格之钱於战国半两及秦半两的地方铸币中比比皆是,故常造成混淆


                  IP属地:辽宁20楼2011-10-15 18:05
                  回复

                    八铢半两自吕后二年秋七月(公元前186年)开始实施,至六年六月行「五分钱」止,实际通行尚不足四年。由史料记载可知,八铢之前行榆荚半两,之后行五分钱,前后皆为小钱制,显见当时社会穷困,民生凋敝,对通货需求并无迫切感。
                    相对於榆荚半两,八铢钱太大,人民不愿使用,加上私铸劣钱等因素而逐年减重,使八铢大钱无用武之地。


                    IP属地:辽宁21楼2011-10-15 18:06
                    回复

                      一旦举国开始重回小钱之制后,原本铸量即有限的八铢大钱自然绝大多数被炉改铸小钱,理应所剩无几,且八铢之铸行,於半两钱二百多年历史中仅占四年时光,相较於整体半两钱之比例,其存世量无疑为绝对的少数。


                      IP属地:辽宁22楼2011-10-15 18:06
                      回复

                        依传世及出土实物所见,符合工艺造型与文字风格正确的八铢半两实际并不多,所有被判定为八铢者,大多与其它外观相类、型制不符的半两钱混淆。因此,一旦面对诸多与八铢规格近似之钱,首应质疑是否为中型秦半两甚或薄肉中型战国晚期半两,以排除方式逐一筛检。


                        IP属地:辽宁24楼2011-10-22 15:19
                        回复

                          鉴别八铢钱基本须结合文字书风、铸口、重量等三方面归纳,其中较易分辨的是上、左、右三铸口,此种多铸口范式与战国半两、秦半两直流直铸、分铸或分流直铸法截然不同,故可依此认定。其次,八铢最高重量为5.3克 ,以西汉前期民间私铸轻钱之盛行,即使官方铸钱亦不得不跟随市场通货减重,否则足重之钱一经流入市面,即被盗磨或熔炉改铸轻钱,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笔者曾检测千枚以上各不同时期之半两钱,其中绝大多数均不符法定重量,显示减重情况十分普遍;八铢标准值既为5.3克 ,在「驱逐」效应下只能愈铸愈轻,绝无反向超越之理。因此即便是铸口不明的半两钱或文字风格相近者,一旦达到5克 以上,即应排除其为八铢之可能性。
                          


                          IP属地:辽宁25楼2011-10-22 15:1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