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国地望
立国时间大概在夏代,夏代有奚仲。商代有仲虺、臣扈、祖己。西周时期的成,至周赧王十七年(前298)为齐所灭。薛自夏代立国,历经商、西周、春秋,至战国间被灭,前后历时大约1700年。这表明薛人较长时间在这一带活动。薛作为夏、商、周时期古方国,在学术界已无争议,无论从文献记载或古代遗存,乃至于出土文物都可以确证其地望在今滕州市南部薛河流域一带。
薛国历史传承
龙山时代的薛。龙山时代相当于古史传说中“五帝”时代的后期,这个时期是邦国林立。在历史上“古国”的范围是相当有限的,传说禹曾大会诸侯于涂山,置玉帛者万国。古代城就是国,城里人称为国人。经考古证实,在薛国故城内有龙山文化城址,城的平面呈正方形,四边城墙各约100米,面积约1万平方米,城址内高外低,有壕沟相围绕。分布在薛国故城周边地区的龙山文化遗址有多处,但从薛国故城内龙山文化城址面积来看,应该说,此地域早在龙山文化时期就是一个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该龙山文化时期城址,与其后的薛国故城应有着继承的关系。
夏朝时期的薛国。在尧舜时代,洪水滔天,民不堪苦,禹承父鲧业治理洪水,经十三年终于告成。禹得舜的信任,继承帝位,建立夏。大禹治水,其实是将鲁豫一带的众多散漫、分汊、游荡不定的河道疏导至黄河、淮河、长江等主要河道之中。《孟子》记载:“禹疏九河,…排淮、泗而注之江。”即将淮水、泗水疏导入长江,古泗水发源于今山东省蒙山南麓,由北至南流经徐淮大地,白居易在《长相思》中写道:“泗水流、汴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由此可以看出古泗水注入长江。古泗水流经薛国境内,大禹治理泗水,必须争取薛国上层人物的密切合作,以获得人力、物力上的支援,《史记·夏本纪》记载: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大禹在受命治水过程中得到了奚仲的鼎力支持,但奚仲的主要政绩为造车,而被任命为管理车辆的车正,车辆的出现对人类文明史有着巨大的推进作用。客观上讲,车辆的发明也不可能是奚仲的一人一时之力,应该是许多人长期探索试验的结果,奚仲的功劳在于总结积累众人的聪明才智,对车辆进行改革创新和将车辆的制定标准和规责给予了统一。《管子·形势篇》评价:“奚仲之为车也,方圜曲直,皆中规矩准绳,故机旋相得,用之牢利,成器坚固。”
商朝时的薛国。商在方国时,在东夷地区,其图腾为“玄鸟”即燕子,与东夷图腾一致。商在灭夏之前,汤曾主持“景亳之会”,东夷诸国参加会议,并成为商汤伐夏桀的同盟。特别是薛国的仲虺,跻身于中央王朝左相,成为商汤治国平天下的重臣,成为商初伟大的政治思想家。《史记·殷本纪》载:“汤乃践天子位,平定海内。汤归至于泰卷陶,仲虺作诰。”仲 虺的诰辞散见于先秦古籍中,如《墨子》、《左传》、《吕氏春秋》等,从仲虺为左相以及仲虺的这些片言只字中,折射出薛国政治文化、精神文明的发达程度。在薛国故城附近有商时遗址五六十处,仅前掌大就有十来座双墓道或单墓道的大中型墓葬,并出土大量青铜器、玉哭、车马坑等,由此可见薛国故城一带至少应是商王朝在东土的一个重要统治中心。在前掌大出土多件“史”铭青铜器,“史”在甲骨文为手拿中,有人释为手中拿笔、有人释为手中拿旗,手中拿笔为记录、手中拿旗则为指挥,不管是哪种解释“史”都应是上古重要的官职,“史”铭青铜器应为官职演变成的族徽,为仲虺家族族徽。
西周时期的薛国。周武王克商后,对于商王后裔、商朝诸侯采取了分别对待。薛国是殷商时的主要盟国,但武王并没有灭掉或迁移薛,将其重新分封于薛地,这主要是由于薛与周有着婚姻关系。商后期,随着薛国的势力扩大,薛国族人在今河南建立了挚国,挚国与周国建立姻亲关系,挚国之女仲任氏(史尊称“大任”)嫁于周,生周文王。因姻亲关系的存在,“武王复以其胄为薛侯”。在西周期间,薛**持着与东方姬姓大国鲁国等婚姻关系,因此薛国虽小但其侯爵地未变,仅次于周边的鲁宋等,为直属周天子二等诸侯国。
田氏代薛。自春秋时期开始,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下降,礼崩乐坏书面形成,各诸侯国以强力和诈术争逐。春秋初的一百余个诸侯经过不断兼并,到战国初年只剩下十几个。薛国在周边齐、晋、鲁、宋、楚等大国的夹缝中生存,周边大国轮翻在薛国角逐,将其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至周显王四十六年(前323),齐国灭掉薛国,将其纳入齐版图,不久靖郭君田婴受封于薛,田氏之薛建立。田婴死后,其子孟尝君田文继位。孟尝君继位后,他一反其父的腐败与守旧,积极吸纳各地宾客三千余人,充分发挥薛国的地理位置的优势,打好地利、人和两张牌,游走于齐、秦、魏等大国,促进了薛国的进一步发展。孟尝君死后,其诸子争位,魏国凯觎薛国,齐国担心其独大,于是齐魏联合灭了薛。从此,作为独立政权的薛国,自夏、商、周历时1500余年,便永远退出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