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我这篇文章该怎么开头比较合适,因为自己一直很关注这个事件,一直为小悦悦祈祷祝福,也许天堂才是这位小姑娘最好的归宿。但是这个事情不仅是给整个中国留下伤痛和遗憾,也不是我们空喊出几句不再冷漠,我们要增强自己的道德观那么简单。
有的人说中国的人心都已经变质了,可是我真的不那么认为,一个社会的阴暗面被揭露出来总是会显得那么的突兀,但是就是那漠视的18个人,我依然相信他们本身的良心品质并不坏,也不是简简单单的怕惹事,怕再出现像南京彭宇案那样的案件这样。而是本身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经济发展迅猛无比,当年的基调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者都要抓,两者都要硬,可是现在精神文明建设是不是有点软弱了呢?是不是略微有些忽略了呢?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曾几何时我们发现我们根本不认识自己的邻居,或者我们认识自己邻居的时候总是通过一些特殊的方式。我的一个同事,说他认识邻居是因为楼上漏水了,他找人去赔偿,然后对方说赔可以一人一半;另一个同事,他住二楼,他家一楼建了一个自建房,这样就导致他家很容易被偷盗,他去找人家理论,对方说要揍他,他喊来110,110说这种事情他们也管不了,因为人家并没有揍他,这是房管局的事情,但是如果我的同事去找了房管局,大家觉得这件事情就能好过吗?并不能,因为无休止的纠纷是毫无意义的。
我记得我小时候住在一个大院子里,邻居们都认识,那时候每天街上遛弯的人很多,大家都会互相打招呼,谁家有了困难都会出手帮助。如果我们设想一下,当我们那个大院子有一个小悦悦跌倒的时候,我想经过的第一个人会扶起,因为他认识她,他关心她,就这样。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剧,不少外来务工人员涌入到了城市中央,他们成为城市生活的一份子,为城市带来了极大的生产力,可是为什么他们在城市当中就没有一个家的感觉呢?我们把自己封锁在钢筋混凝土铸造的壁垒里,社交圈子狭窄可比,很多人宁愿周末去和驴友,网友们出去,也不愿意认识周边的人,和自己的邻居打一个招呼,是什么时候我们的心变得这么的冷漠,大家如果都可以其乐融融,像亲戚朋友一样,那么小悦悦也会是我们的亲戚朋友,我们还不敢上去扶一把,我们还怕被人讹上吗?肯定不会。因为我们自己的心,并没有敞开,我们自己的心,本身就是一块坚冰。我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项是指四化建设,而另一项很大程度上指的是心灵的建设。
当然冰冻三尺并非一日之寒,融化我们的心也很需时日,当大家都觉得利益至上时,所有媒体,新闻总是在宣扬财富的噱头时,其实大家都被自己的心所累了,我们拥有了财富,可是却失掉了很多东西,大家有没有觉得,很多时候当我们付出时,或者心甘情愿付出时,才是最快乐的时候,而不是我们挣到了多少多少钱,这就是为什么有钱人,最后都会成为大慈善家的理由,他们体会到了可以让他们内心安宁的方法,也会乐此不疲。
我想我们的领导们在制定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时候是不是可以,为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制定一个心灵上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呢。60年过去了,到了我们该重新审视自己的时间了,其实这样一个计划并不是很难制定,只要它也像工程开发一样,有自己的一整套制度,
就像ISO9000一样。北大今年自主招生第一条,不孝敬父母不要。我们也可以制定一条制度,不团结邻居的不能提拔,这是不是也是一个好的方法呢?
如果我们社会大家庭,大家早晨见面的时候陌生人都可以打个招呼,给彼此心灵一丝温暖,让大家感觉到彼此不在冷漠是不是比空喊几句口号要强呢?
这是一个规章制度,也是一个社会应该思考的问题,如果我们不愿意主动去做,我们就应该有强制的规则,去管理,已达到大家习惯的目的。比如,我们所在的社区,哪怕是农民工社区,应该定期举办一些聚会活动,让大家彼此熟悉,畅所欲言;每一个社区都应该配备心理学老师,引导大家不要走向社会的阴暗面。
当然我并不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来表示自己多么多么的高尚,我心里也清楚,每天回家锁了门,就懒得再动,因为工作太累,太疲乏;所以这更需要相关部门,来制定规则,比如每隔多长时间大家就来举办一次联谊,一次PARTY,这样大家就可以认识更多的朋友,还可以拉动内需,何乐而不为。每一个街道社区的精神文明办,都可以定期组织活动,而不是发标语那么空洞乏味。
比如在北京,我就深感每天堵车就是因为私家车太多,然后总是空车行驶,如果这个社区认识几个朋友,大家可以统筹规划拼车上班,既减少了每个月的行车支出,又保护了环境,节省了能源。当然不仅仅是这一点,如果大家都能够成为朋友,以一颗善待他人的心去生活,我想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一定会更快更好地发展!希望经济建设不要为心所累,心也不会成为经济建设的枷锁!!!
有的人说中国的人心都已经变质了,可是我真的不那么认为,一个社会的阴暗面被揭露出来总是会显得那么的突兀,但是就是那漠视的18个人,我依然相信他们本身的良心品质并不坏,也不是简简单单的怕惹事,怕再出现像南京彭宇案那样的案件这样。而是本身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经济发展迅猛无比,当年的基调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者都要抓,两者都要硬,可是现在精神文明建设是不是有点软弱了呢?是不是略微有些忽略了呢?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曾几何时我们发现我们根本不认识自己的邻居,或者我们认识自己邻居的时候总是通过一些特殊的方式。我的一个同事,说他认识邻居是因为楼上漏水了,他找人去赔偿,然后对方说赔可以一人一半;另一个同事,他住二楼,他家一楼建了一个自建房,这样就导致他家很容易被偷盗,他去找人家理论,对方说要揍他,他喊来110,110说这种事情他们也管不了,因为人家并没有揍他,这是房管局的事情,但是如果我的同事去找了房管局,大家觉得这件事情就能好过吗?并不能,因为无休止的纠纷是毫无意义的。
我记得我小时候住在一个大院子里,邻居们都认识,那时候每天街上遛弯的人很多,大家都会互相打招呼,谁家有了困难都会出手帮助。如果我们设想一下,当我们那个大院子有一个小悦悦跌倒的时候,我想经过的第一个人会扶起,因为他认识她,他关心她,就这样。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剧,不少外来务工人员涌入到了城市中央,他们成为城市生活的一份子,为城市带来了极大的生产力,可是为什么他们在城市当中就没有一个家的感觉呢?我们把自己封锁在钢筋混凝土铸造的壁垒里,社交圈子狭窄可比,很多人宁愿周末去和驴友,网友们出去,也不愿意认识周边的人,和自己的邻居打一个招呼,是什么时候我们的心变得这么的冷漠,大家如果都可以其乐融融,像亲戚朋友一样,那么小悦悦也会是我们的亲戚朋友,我们还不敢上去扶一把,我们还怕被人讹上吗?肯定不会。因为我们自己的心,并没有敞开,我们自己的心,本身就是一块坚冰。我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项是指四化建设,而另一项很大程度上指的是心灵的建设。
当然冰冻三尺并非一日之寒,融化我们的心也很需时日,当大家都觉得利益至上时,所有媒体,新闻总是在宣扬财富的噱头时,其实大家都被自己的心所累了,我们拥有了财富,可是却失掉了很多东西,大家有没有觉得,很多时候当我们付出时,或者心甘情愿付出时,才是最快乐的时候,而不是我们挣到了多少多少钱,这就是为什么有钱人,最后都会成为大慈善家的理由,他们体会到了可以让他们内心安宁的方法,也会乐此不疲。
我想我们的领导们在制定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时候是不是可以,为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制定一个心灵上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呢。60年过去了,到了我们该重新审视自己的时间了,其实这样一个计划并不是很难制定,只要它也像工程开发一样,有自己的一整套制度,
就像ISO9000一样。北大今年自主招生第一条,不孝敬父母不要。我们也可以制定一条制度,不团结邻居的不能提拔,这是不是也是一个好的方法呢?
如果我们社会大家庭,大家早晨见面的时候陌生人都可以打个招呼,给彼此心灵一丝温暖,让大家感觉到彼此不在冷漠是不是比空喊几句口号要强呢?
这是一个规章制度,也是一个社会应该思考的问题,如果我们不愿意主动去做,我们就应该有强制的规则,去管理,已达到大家习惯的目的。比如,我们所在的社区,哪怕是农民工社区,应该定期举办一些聚会活动,让大家彼此熟悉,畅所欲言;每一个社区都应该配备心理学老师,引导大家不要走向社会的阴暗面。
当然我并不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来表示自己多么多么的高尚,我心里也清楚,每天回家锁了门,就懒得再动,因为工作太累,太疲乏;所以这更需要相关部门,来制定规则,比如每隔多长时间大家就来举办一次联谊,一次PARTY,这样大家就可以认识更多的朋友,还可以拉动内需,何乐而不为。每一个街道社区的精神文明办,都可以定期组织活动,而不是发标语那么空洞乏味。
比如在北京,我就深感每天堵车就是因为私家车太多,然后总是空车行驶,如果这个社区认识几个朋友,大家可以统筹规划拼车上班,既减少了每个月的行车支出,又保护了环境,节省了能源。当然不仅仅是这一点,如果大家都能够成为朋友,以一颗善待他人的心去生活,我想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一定会更快更好地发展!希望经济建设不要为心所累,心也不会成为经济建设的枷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