途生吧 关注:297贴子:683
  • 2回复贴,共1

精彩的课前开场白荟萃,老师,管理层都应该知道的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使一堂课气氛活跃,又紧密围绕主题,借班上课拉近学生距离,让学生们毫无拘束畅所欲言,就显得尤为重要。那借班上课如何拉近学生距离呢?笔者粗略概括一下,仅供参考。
1.时间若允许,课前尽可能提前进入课堂,和学生们聊聊天,化解学生们的陌生感,并在此时用敏锐的眼光加以判断,哪些学生可能是我们接下来课堂中的善于合作者,马上记住他们的姓名。当然最好用笔下他们姓名和身材特征有备无患。课堂中若我们能马上喊出学生的姓名,学生肯定很开心很乐意和我们合作。接下来学生们和我们配合那就会比较自然。
2.“对口令法”。如:窦桂梅老师的《再见了亲人》的借班上课。窦老师说:“我说一个词,请同学们对口令,‘精神抖擞’”。学生们回答:“神采奕奕、容光焕发、神清气爽。”窦老师再说:“我行,你行,他行,人人都行。”学生们接着说:“我能,你能,他能,人人都能。”“我学,你学,他学,人人都学。””我棒,你棒,他棒,人人都棒。”窦老师请同学们大声响亮的再一次齐声说一次:“我棒,你棒,他棒,人人都棒。”这样一来,学生们紧张的气氛完全消退。
3.在上课进入正式课题之前可进行一些小游戏,缓解学生们由于听课老师多而造成的紧张气氛。如:陆老师在借班上课时,先请学生们全体起立,然后陆老师说游戏规则:“老师说‘起立’,同学们坐下,老师说‘坐下’,学生们站着不动,看看哪些同学反应快。”陆老师的口令由慢到快,学生们一个个都乐得开怀。紧张的气氛消除了,课堂自然就和谐。又如:张老师在借班上课时,先请同学们猜个谜语,当然比较简单的谜语,引起学生们的兴趣。张老师说:“打水果谜语,一群羊来到了一块草坪上。”学生们说,“这简单——草莓。”张老师直接说:“后来又一群恶狼。”学生们想一想又很快答出:“杨梅”。这样谜语简单所花的时间极短几乎不影响正式课堂时间,但却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4.“称呼演绎法”。年轻优秀科学教师庄老师应邀参加我们区的课改论坛,庄老师给我们上了一堂“生本课堂”的《杠杆》。庄老师说:“同学们,我姓庄,你们可发称呼我什么呢,打个招呼!”学生们就开拓思路,争先恐后的说:“庄老师,庄先生,‘庄’家,庄子,庄博士等等。”庄老师说:“不敢当,不敢当,我真希望你们以后是博士,是专家,是庄子。”由此拉近了师生的距离。
一名借班上课的老师站在一个陌生的班级面前。没有留给他更多的时间去熟悉班级,留给他的只有短短的5分钟。如何第一时间走进学生,缩短因师生不熟悉而产生的心理距离?我们不妨暂时从这个问题的深思中走出来,去看一看名师们是怎样进行开场白的?也许会受到一点启发,找到一些答案,也许会迎来“柳暗花明”。
案例1:于永正开头法
风格:简约而不简单
经典片段:
师:小朋友们好,很高兴和大家见面。你们认识我吗?
生:不认识。
师:那我得自我介绍一下。(师板书:于永正)你们应该怎么叫我?
生:于老师。
生:于爷爷。
师:还可以怎么叫呢?(生默然,师指着名字)谁敢叫我的名字?
生:于永正。
师:(立正)到。还有谁愿意叫的?
生:(大声)于永正。
师:(双手抱拳)在下便是。(全场笑声)
师小结:名字是给人叫的。你们可以叫我于老师、于爷爷,也可以对我直叫其名。这不是没礼貌,因为我是你们的大朋友。总之,你们想怎么叫就怎么叫。
评析:
“简约是一种境界。”听于永正老师的课,给人的第一感觉:这种开场白方式真简便,不就是让学生“想怎么叫就怎么叫”自己的名字吗?再一听语言也十分简朴,似乎每个老师平时都在这样说。细一想,又不是这样的,我们老师平时这样说的,多半是在课下,一到课上,“师道尊严”,立马扮演起“法官”、“传道士”的角色。于永正老师真正地把新课程倡导的“你——我”式的平等关系落实在了课堂上。



1楼2011-10-22 09:53回复
    开场白时间很简短,但目标很贴心:真心诚意地做学生的朋友;设计很简洁,但功能不一般,一个“立正到”一个“双手抱拳在下便是”,包蕴着尊重、信任、激励、关爱与温暖;自我介绍很简要,但学生深深感受到:学习语文很快乐,做于老师的学生很幸福!简约雕刻出的是一片美丽。
    案例2:窦桂梅开头法
    风格:顶着阳光,一路走来
    经典片段:
    师:第一次见面,送你们一份见面礼——三句话。
    第一句:“我很棒!”(送给你自己)
    第二句:“我真的很棒!”(也送给你的同伴,把手搭在同伴的肩上说)
    第三句:“我们真的很棒!”(咱们一起来大声说)
    (生练说,课堂顿时热闹起来。)
    师:咱们把这句话也送给听课老师:“你们很棒,你们真的很棒,你们真的真的很棒!”
    (生齐说,听课老师鼓掌。)
    师:老师给你掌声,你明白了什么?
    生:很光荣!
    生:很温暖!
    师:找到感觉没有?什么感觉,温暖中觉得很棒。让我们就带着这个感觉一同走进课文。
    评析:
    “礼物”,我们见多了老师给学生送礼物了——“大苹果”、“小红花”、“大拇指”……花儿会“凋谢”,苹果会“腐烂”,拇指会“遗忘”。而窦桂梅老师送给学生的,相信学生会永远珍藏在心底。因为这是他们学习上最需要的,是人的一生十分宝贵的东西,那就是自信。“我很棒!”“我真的很棒!”“我们真的很棒!”“你们真的真的很棒!”阳光心雨,滋润着学生的心田,也滋润了听课老师的心田。这份珍贵的礼物使学生感受到分享快乐,分享鼓励,就是分享生活,分享幸福,窦桂梅老师不是在上课,而是在为学生的一生奠基。
    案例3:孙双金 开头法
    开场白:尊重学生,调动了学习的主体
      孙老师在上课伊始向学生作的开场白:

    同学们,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就是说,三个人当中,肯定会有一个人在某一方面超过我,那么这个人就是我的老师。今天在这节课上,孙老师希望你们能勇于做孙老师的老师,你们答不答应?答应的请举手!”
    课堂气氛一下活跃了起来,学生个个举起了手。
    可这时孙老师话锋一转,说:“
    要想做孙老师的老师可不容易呀!” 坐在下面的学生面面相觑,不知道孙双金老师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陆续把手放了下去。
    紧接着孙老师又说:“
    因为孙老师年龄毕竟比你们大,在知识和生活经验上也比你们丰富,所以你们要想做孙老师的老师就必须做到什么呢?特别在这节课上。”
    有学生老老实实地答道:“ 上课必须认真听孙老师讲课。”
    孙老师笑答:“这样说来,你还是不能做孙老师的老师呀!”
    这时另一个学生出其不意地回答:“
    我们在这节课上一定专心听讲,如果能指出孙老师讲课的错误,提出孙老师不能解答的问题,那我们就是孙老师的老师。” (注:下面全体听课老师齐鼓掌)
    孙老师及时表扬说:“这位同学说得很好,只要你们在这节课能提出孙老师不能解答的问题,你们就是孙老师的老师。”
      理论对接:孙老师的这个别具一格的开场白,通过暗示、鼓励等手段,一下子拉近了教师和学生的心理距离,将传统意义上不平等的师生关系置于一种平等友好的关系之中。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学生已经把老师当作“自己人”
    了,或者说已把老师当作朋友了。在这样的新关系下,学生消除了对老师的戒备心理,就会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所言向老师毫不保留地和盘托出。这样,教师不仅可以了解到学生的真实想法,准确把握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从而为因材施教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也营造了一种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事实证明,这样的氛围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意识和能力大有裨益。
    


    2楼2011-10-22 09:5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