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附部分针对此贴的评论:
作者:正遍知 回复日期:2004-9-2 13:19:18
看了一下文章,有几点感觉,首先作者对温瑞安的了解,非我所能及。所以,不敢胡批,就从文学评论本身的角度出发,我觉得有几点问题。
第一就是作者太注重个人性格和作品成就的关系。人品和文品,老生常谈了,听很有道理,实际上未必是这样一回事。
人品对于一个作家要不要?当然要,一个心里阴暗,成天想着功名钱财,不择手段的作家,是绝对不可能成为一个大师的。但是首先肯定这个人是一个诚恳坦率的“好人”之后,那么他的表现是虚怀若谷、大度非凡,还是嘻笑怒骂,刚愎自用,这个就未必重要了。
远一点的说古人,杜甫可能是最适合传统道德标准的人了,仁及于草木,忧国忧民,无可挑剔。他的艺术成就也达到了最高峰。但是李白呢,李白得朝廷授一小官,就“仰天大笑出门去”,到了长安又天子呼来不上船,很难说是养气持重的,从他后来的表现来看,他的确不是一个出色的政治人才,他热衷仕途,当然有为国为民的成分,但更多的是为了建功立业,实现自己,活得更加淋漓畅快。
近一点有鲁迅。鲁迅的性格应该说是比较偏激的,从他的措辞,从他对国民性的批判可以看出来。这是当时民族危难的历史背景造成的,也是鲁迅自身的个性。
强调的是,鲁迅和李白的人品当然没有问题,他们提携后进,一身正气,肝胆淋漓。只是他们并非“中正平和”的那一类人。
我想,既然李白和鲁迅能够无争议的站在文学的顶峰,那么在肯定作者是一个好人的前提下,不能苛求他们个个都虚怀若谷,从善如流,个个都真成了武侠小说中隐居山林的绝顶高手,喜怒不形,出口都是大道。他们自恋一点,纵情一点,甚至胡闹一点,或许并不影响太多。
另外,作品中表现的抒情主人公和作者本身未必是一回事。我们更多的看到的是作品中的抒情主人公。说一句未必有证据的话,我个人以为,金庸本人未必有他作品中表现的那种侠气。他这个人其实是事故圆滑的。当然古龙是真性情了,但未必好到哪里去,古龙在很多方面,也是太以意气为重,个人快意为主,谈不上多么负责。作者说古龙找人代笔是对作品负责任的表现,未敢苟同。人非完人,在性格上不能要求太高。
而且我个人意见,一个真正虚怀若谷,中正平和,大彻大悟,智慧和见识都如高山渊海的人,很难做一个作家,他更可能是一个伟大的学者/哲人。我见到过的而言,一个一流学者的养气修身的功夫,绝大多数比超一流的作家都要好得多。
不是为温瑞安开脱,温瑞安艺术上的缺陷作者分析的非常到位。是他的经历和文学本身的局限造成的,只是未必需要拔高一线到人格上去找原因——个人认为和他的自恋,50多了还火气旺盛,关系不大。
再说一下,有时候,作者的发展是有极限的。我们作为读者当然希望作者能沿着以前的道路,发展到我们想要的顶峰。可惜事实往往不能如人愿。
我以前总是感慨,如果王勃活到40岁该多好,如果李贺活到40岁该多好。这种情结不止我一个,连杜牧给李贺写序的时候,都说李贺如果稍加时日,超过离骚指日可待。这个遗憾我坚持了好多年,直到看到张爱玲我不再坚持了。25岁的张爱玲让举世惊艳,如果张爱玲那个时候去世了,我一定会扼腕叹息,叹息一个未来文学的高峰不幸的从时代流走。但是张爱玲活到了九十岁,她的成就永远停留在了30岁之前。也许是感情经历的意外,中断了张爱玲的发展,这种意外或许比死亡更加恐怖。但是人生永远都有总无数意外。这不能归咎于张爱玲,只能归咎于人生本身。
因此,没有一个人能证实,那些早逝的天才如果活着,就能顺利登顶,所以我们对那些活着的,但登顶的速度渐渐放慢或者停止的天才们,也就不要过多指责。或许这不是他不思进取而退步了,而是他只能到此为止。
所以楼主看到《神州奇侠》的温瑞安并为之惊叹的时候,我理解楼主希望50之后的温瑞安能够顺利的登上武侠文学的顶峰的心情。但是有的时候,事情并不如你我所想,也不一定就是温瑞安的过错。或许宿命一点来讲,一个匹敌金庸的大师在这个年代还不该出现。温瑞安从一定角度来讲,并没有辜负上苍赋予的才华,已经较好的完成了历史使命吧。
另外就是,需不需要在武侠作品中展现关于政治的思想深度,去批判专制制度,我也持保留意见。
扯得非常之远,而且我也并非温迷,所以并不是争论温瑞安的成就,而是就楼主提出的一些文学观点,进行一些探讨。谬误与不当在所难免。供楼主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