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山水间吧 关注:86贴子:2,344
  • 9回复贴,共1

痛批温瑞安(梁斗/公子襄)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首发温泉。(可惜温泉论坛现在好像关闭了,有网址业也不进去,而六分半堂正是温泉分崩离析之后建立的。)
说明:
《痛批温瑞安》与《刀劈温瑞安》一样是一篇比较出名“批温”文章。但本文讨论范围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超出温书,虽有三稿校对,但仍略显混乱,所以个人以为研究价值上不如《刀劈》一文。
但本文有另一个看点:本文是温泉分裂的一个重要导火索,公子襄于2003年夏末在温泉水暖发表此文后,引起了极大争议,之后温泉“保温”、“反温”两派的矛盾多次升级,到2004年2月引出了所谓“甲申之乱”,之后温泉的萧条,六分半堂、忘川等的成立,可说都是由此而起,从这个角度讲,本文可谓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一字千金...
这样一篇文章怎能让我们没有一点好奇心呢?本人当时找了多处,温泉版已经很难寻找,于是使用了作者以梁斗为名所发的天涯版,供有兴趣的朋友参考。(说明出自百度贴吧吧友猪头凳)


1楼2011-10-24 11:54回复
    前言
    写这篇文章的目的,首要是说明一些我的想法。想当年,初进温泉的时候,我还是极度喜欢温瑞安。两年之后的今天,思想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对老温的看法也慢慢趋于客观。同时,以前对老温的后期再发光还抱有很大的希望,可是现在,正相反,我不认为老温还有焕发第二春的可能性。对于我的思想的转变, 我觉得写出来还是比较好些。也正好可以整理一下我的思路。
        其二,因为温泉到现在为止,算是国内比较重要的研究温的站点。既然是研究,当然要研究优点,还要研究缺点。这样才能够显得比较专业。而以往,我们往往忽视了缺点这个方面。各种评论与研究,只是参照罢了。 作为我们这个研究温氏及其书的网站,也许不会永久存在。但是,在存在的这一段,做得更专业些,有助于我们看清真相。当然,我始终认为,文学作品,最重要的,是文学作品的本身。各种评论都是附带产生的东西。只是读书的感想罢了。与原著相比,不重要,但是也许有趣,能给朋友们以启发。
        其三,希望通过此种分析与讨论,给温友以启发。在能够对温瑞安认识更清楚的同时,也能对自己有所启迪。 温泉里面写文的朋友很多。喜欢温瑞安的人也很多。我们固然要学温, 但我们更要超越温瑞安, 不要犯他犯过的错误。 那么,分析温瑞安这个人及其书所存在的问题就显得十分的必要了。
        前面有左月说到对温书的研究不是对人的研究。我不是十分同意这个观点。文学研究和评论是里面,作者及其书,都是我们可以研究的对象。 我在这篇系列文中,不会拘于书或者人。有可能混在一起来讲。
      


    2楼2011-10-24 11:56
    回复
      可恨:傲慢自负,聪明反被聪明误
          老温的兴趣点多,生活内容丰富,不爱读书,那也罢了。最不可容忍的是,他视读者为无物,不负责任之至。他的那许多个著名的大坑,愈拖愈久,多少痴心读者苦苦等待,却永无等到的那一天。左一个许诺,右一个决心要填坑,然后就不见踪影。过了几年,再跑出来说,我这些年,天天都在写书啊,写了很多很多。可是那些坑还是没填。上一次有温友转一篇文到温泉,是老温说了洋洋洒洒一大篇,找了许多理由说为什么那么多小说都是有头无尾。我看了失望至极,当读者都是弱智吗?想当年,古龙的境况应该比你老温差很多吧。可是人家也一部部书写完了。虽然有时找人代笔,那何尝不是负责任的表现?老温现在,也算是功成名就,静下来写作的条件,应该有。他完全可以不为钱写作,不用只为约稿写作。金庸当年,办“明报”伊始,多少杂务,文革期间,更受到激进左派的死亡威胁(参考傅国涌先生“金庸传“),可是人家也照样一部部书写出来了。相比之下,我们这些温迷们真的是脸红啊。如果你懒,你爱玩不爱写,或者你写不出来了,那又何妨承认?何必搬出来那些明显是借口的现由来骗人骗已?连篇累椟的罗嗦对话,神神叨叨的虚张声势。以为我们不知道这是水平低?欺负读者智力低?
          我相信,老温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否则,他不会从大马走到今天。然后,他又是一个没有大智慧的人,否则,他的成就,也不会象今天这么低。中国古语有云,聪明反被聪明误,就是指的老温这种人了。如果他不是这么聪明,可能也就不会对如此之多的事物感兴趣,可能就会把精力集中在一点上,反而得到更大的成绩。如果他不是这么聪明,他可能就不会坚持到底不认错,找出许多理由来说明自己是对的。而是老老实实承认错误,努力工作改进之。如果他不是这么聪明,也许就不会狂到要处处当老大,而是可以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更加谦逊,从而达至更高境界。聪明人总认为自己正确,可以搞定一切。这是聪明人最大的盲点。如果一个聪明人知道自己的局限,知道借助他人的力量,他的成就会更大。
          老温的傲慢自负还表现在对待跟着他的一班朋友。在他的那个圈子里,他是当然的老大。可能当老大的感觉真的很过瘾,让老温从十几二十岁一直当到近五十岁。而他的那些朋友,当然我们了解不多,从他的前言后记看来,我总是觉得心里有些不舒服。老温没有平等看待他们,他们也没有平等看待自己。一个人,一个成年人,不应该让别人成为自己安身立命的根本。当然作为年轻人,在某一个阶段,总是有可能特别崇拜某个人,并把他当作模仿的对象。而老温,作为这个对象,没有为他的那些朋友们,或者说小朋友们,做出良好的表率。没有把平等,自由,宽容这些现代公民的基本素养教给他们,反倒处处表现出咄咄逼人的自负,傲慢,目中无人。并且为这种目中无人得意非常。我记得他说过他的那些朋友中,有些是要跟着他写武侠的。未知现在写出来了没有?
          另一个方面,则是表现在他创作态度极端的不认真。老温书中那些错误,是学术难点还是态度问题,相信不用我说大家也都明白得很。一个人做不好一件事,和根本就没想到要做好一件事,是有区别的。极度的傲慢导致极度的随意。导致自我认识上的膨胀与盲点。


      8楼2011-10-24 12:00
      回复
        痛批温瑞安之四、天才就这样被浪费
        基本上可以给老温一个总结了。当然了,纯属一家之言。
        一.一个天才的写手
        但是,除了才气,一无所有。除了经历,一无所有。
            应该说,老温这样在文字上可称之为天才的人,一百年中,也出不了几个。这样的人,对武侠情有独钟者,更加地少之又少。这样的人,如果能够珍惜上天赋予地才思,认真地写书,努力地提升自己,一定会留下传世的作品。老温,据他自己所言,写作的速度不可谓不快。我记得他曾经说过,一天是七千字还是三千字来着。反正不管哪一个,都是非常快的了。
            但是,写作快,只是一个特点,或者勉强可称之为优点。比这更重要的,是写作的质量,是否在一个高水准上,并且可以持续进步。古今中外的大家们,我们常听说到“著作等身”这个词,但是可笑的是,一个大家,传世的作品,也就那么几部。那已经很了不起了。
            而且若论写作又快又多,在武侠的世界里,不知道谁比得过梁羽生。如果算上黄易的话,老温不知道要排到哪里去了。
            但是,对于一个热爱写作的人,最痛苦,但也最有成就感,最可以带来创造的快乐的,莫过于超越自己。很多作家最后掇笔不写,因为他们再也觉得自己无法超越以前,但又不能忍受一直在一个水平上重复。所以,即使是一个天才,也要付出很多的努力和汗水,还要有意识地提升自己的水平和境界,才可以写出更好更精彩的文章。
            但是老温不是,现在看起来,他纯粹是凭才气吃饭。可能他是一个天生的酷爱写字的人,在写作的过程中体会到无上的快乐。仅此而已。你看他不到二十岁的时候写的神州奇侠,水平也不错。到了八十年代前期,中期,写的小说,水平已达到非常高的境界。这些提高,我把他归之于人的成长及成熟在作品中的自然反映。并不是老温有意识的提高。为什么这么说呢?你看看他这个阶段写的书就明白了。“逆水寒”写逃亡,“刀丛里的诗”写冤狱与营救,“战僧与何平”写背叛,“大侠传奇”写营救,“杀了我好吗”写逃亡,等等。几乎全是影射了他自己的经历。后期的作品,因为水平实在有些离谱(如妖红,惨绿,少年四大缺无情等等),就不一一列出。各位朋友也注意到一个现象,在温书中,充满着反复无常的背叛。从这里可以看出,温实在将自己的经历代入到写作中太深。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自己作了小说的主角。所以,写作的内容与见识,再也脱不开自己所经历过的那些生活。一部两部还可以,如果所有的小说,都脱不开这种模式和影子,那岂不是乏味得很?又有何长进可言?
            到了八十年代后期及以后,老温年轻时候的那些生活沉淀也已用得差不多了。这个时候,因为他的思想境界,见识,水平,写作的功力,知识积累,没有长足的提高,文思又没有年轻的时候来的快捷,所以创作的作品的水准,直线下降。


        9楼2011-10-24 12:01
        回复
          三、一个志气比智慧高的人
          其实在文学创作上,老温也不是没有想法。他一直以超新派武侠创始人自居。尤其是当年曹正文为老温写的序中,讲到,自金封笔,梁隐居,古辞世之后,“而今只看温瑞安”“温瑞安独撑大局”。给他的评价是非常之高的。应该说,这个评价有过誉之嫌。但也不是全无道理。因为从温中期的作品来看,从当年温的势头来看,他正在上升。温自己也有奋发之想,提出“变是永远的不变”“创超新派,超超新派”,并俨然也已新一代武侠文坛领袖自居(大陆而言,台湾香港的情况不清楚)。
              可是,让许多读者,许多观察家大跌眼镜的是,自九十年代中前期之后,大陆引进的温书,质量是一部不如一部。特别是老温自九十年代前期开始写的书,逐步表现出走火的迹向。他所说的“创新”,原来指的只是写作手法上的创新。而这种创新的实验,在其它体材的文学作品中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用了很多年了,只不过现在引进到武侠文学中而已。例如,倒叙,心理描写,独白,以第一人称写作,散文化,诗化小说,意识流,等等。但凡有过写作经验的人都知道,写作的格式,手法,只是一种载体。在这个载体上的主角,故事与人物,是否精彩,内涵是否丰富,语言是否有特色,是否吸引人,才是最重要的。老温原来弄错了一件事,他立志要做新一代武侠的始祖,其实却没有走对路子。金庸之所以成为武侠宗师,不仅仅是因为他运用了西方文学的表现手法。更重要是因为他的故事内涵丰富,人物特色鲜明,思想博大精深。老温所做的只是将各种道具拿来穿戴一番,告诉大家这是新的戏剧。这确乎可能是新的戏剧,但不一定是好的戏剧。殊不知好的戏剧,精彩的故事和人物及其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才是内核。道具只能锦上添花,而无法雪中送炭。
              也许,后期老温的走下坡路,是自己找不到突破点所致。志气太高,又没有智慧指引寻找到正确的方向,会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但是这个又无法解释他为什么还要继续写。而且将罗嗦,说道理,废话,变态描写,离题万里,能用一个字写完的用一百个字写完,固执地发展成温派特色。真是让我等温迷脸红的温派特色啊。
            典型的志气高,智慧少。


          11楼2011-10-24 12:02
          回复
            痛批温瑞安之五、为什么会这样/与金古梁黄的比较
            我在九十年代初看到温的书的时候,惊为天人。其时,金封笔,梁隐居,古辞世。曹正文说,而今独看温瑞安。温被以金古梁之后的武侠文坛领袖推出。当时的温也很争气(其实九十年代初大陆出的书大多是温八十年代写的),好书一部接一部。而且,胆气十足地提出“超新派武侠”(相对梁金古开创的“新派武侠”而言)。可以说象我这个年龄的武侠读者,或者自负地说一下,就是有一点欣赏层次的武侠读者,都是十分期待温大放异彩的。我当时十分狂热地向我的同学推荐老温。可惜爱看金的多,而爱看温的少。事实求实的说,金的小说达到了雅俗共赏的最高境界,可是温的小说就需要文学欣赏水平有一定层次才看得下去,或者说才知道它好在哪里。所以他的读者群少些也是正常的。我当时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老温的书。毕竟好东西是很难被埋没的。毕竟还有我们这些识货的读者嘛。按照当时的推测,整个九十年代应该是温的最黄金写作年龄,所以我当时是蛮放心地等着温更好的书出来。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比较清楚了。是每况愈下。当金,古,梁之后,老温面临的简直是千古良机。当时好多武侠迷都是无书可看。整个九十年代,大家都处在一种武侠的饥渴状态。可是,老温出书的速度越来越慢,书的质量也越来越差。不但让很多慕名而来的新读者大为失望,而且让我们这些老读者也渐渐心冷。到了二十一世纪初,魔幻文学异军突起。其代表人物,黄易,大家耳熟能详了。虽然对于此人,褒贬不一,但是,他把极大量的想看通俗读物(当然包括武侠)吸引过去,却是不争的事实。而且,这个读者群的基数之大,也是令人叹为观止的。
                由此,我更加痛恨老温的不争气。坐失良机啊。一个黄金的年代,一段黄金的时间,一个黄金的机会。就这样飞逝而去。
                我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为什么温不能从一个高手,到达至大师级的境界?内在的原因是什么?他到底缺少什么?为什么当初期望他超古赶金,可现在看来,是不是能和古一拼,已是很多武侠读者质疑的问题。
                是的,为什么呢?
                下面,我们通过与其它几位作家的比较,分析其中的内在原因。


            13楼2011-10-24 12:02
            回复

              我们先看一下梁。梁的书,非常之多。我记得好象有三十多部。而且没有一部没有写完。三十多部书,真可以叫做著作等身了。可是,梁的书,公认的是重复。三十几部书中,出彩的,特色鲜明的,应该在十部以内吧。我记得比较好的有“云海玉弓缘”、“萍踪侠影录”、“女帝奇英传”这几部。
                  梁的书,思想异常正统。国家,民族,大义,这些巨大无比的词永远都代表着正确。甚至在梁书中的爱情,都是以“父母之言”为正统。梁的历史和国文功底是非常之好的。同时,梁是一个左派知识分子。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对他影响非常之深。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中,要求个人服从于集体,个人服从于国家,晚辈服从于长辈。人的人性处在被压抑的状态。梁作为新派武侠的开山祖师,成就却没有金庸高。其中一点就是,终其一生,也没有能脱出这种中国传统文化的局限。其实,梁是很有条件突破的。他当时在香港,处在中西文化的交汇处。完全可以接触到西方很多优秀的,而中国文化中没有的东西。可是,一个人思想境界的提高何其难也。所以,梁就成了一个真正的认真的写字匠。写那么多书,我想想都心寒。不知道他用什么时间去思考,去阅读,去生活。所以,一个作家,写作,不应该占去全部的时间。否则,就会象梁这样,在一个水平线上走。看不到提高。前面提到的他的几部书,特别是“云海玉弓缘”,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部书,主角金世遗,充满着反叛的精神,与这个主流社会不合拍。这是梁的书中,最张扬人性的一个角色。可惜的是,后来金世遗也象孙司空一样,受了招安,被纳入主流社会。还看什么?
              下面说古龙。古龙是一个好酒好美人的浪子。是与梁截然相反的一个人。他的个性是那么强烈,不屈服于主流文化的无形道德压力。这种个性随着他文笔的成熟,日异在他的作品中得到反应,并大放异彩。古龙的语言独具特色,但看多了也乏味。但是,他书中的人物,都具有极强烈的个性,张扬着个体生命的自由自在。这种思想上的成熟,反映在他中后期的作品中。他的写法也完全脱开了以前模仿的痕迹,在自己的世界里任意挥洒。所以,虽然古龙的文史知识可能要比梁差很多,小说的数量可能也比梁要少(不知道确切数字)。但是,无可否认,古龙的书,确乎有他独到的媚力。比梁四平八稳的书来得更吸引人,更精彩。
                  虽然古龙是个浪子,可是他在写作上,也是一个认真的人。基本上没有坑。而且,知道自己的局限,避免联系历史与实际的地理。这是他负责任的表现。
              再说黄易。黄易也可以说是一个专业的写手。我觉得他最大的贡献,就是将以前我们觉得是胡思乱想的东西写到小说里,而且,他确实也有他的优点,就是各方面知识还是比较丰富的。可以说开创了现代魔幻小说一派。虽然有些人说,老早以前有人也写过,就算那是真的,有多少人知道,有多少人看过?没成什么气候嘛。可是黄易成了气候,这一点我们是不得不承认的。黄易,当然现在他还在不停地写书,也就有可能不停地进步。根据我的估计,我觉得黄易的成就,也就是差不多和梁在一个水平上。因为我看过黄的“寻秦记”“大唐双龙传”,他的文字太差。文字太差的人,想要在文字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比较困难。
                  但是不可否认,黄是一个认真的人。写书很努力,让读者能看到完整的书。另外,我觉得黄的想象力是不错的。而且,他的想象力,也启发了很多网络写手的潜力。这是他的一大贡献。
              


              14楼2011-10-24 12:03
              回复
                二、遗憾
                    写这几篇文章的引申出来的另一个目的,是探讨网络写手的一些特点。以对温泉的众写手有所启发,有所借鉴。
                    我自己的感觉,网络写手的最大缺点有两个。
                    第一、是随意。
                    这一点和老温是蛮象的。网络因为它的特殊性,所以,进入写作很方便。这样就会产生极大的随意性。很多的网络写手都有挖坑的习惯。挖坑,成了一个极为正常的现象。这是不专业的表现,也是不负责任的表现。但是,我们不能对于业余作者过于苛求。可是如果想写出点名堂来,如果不克服这一点,恐怕很难成为大家。
                    随意的第二点表现在很多网络写手都是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写到哪里算哪里。这一点可与老温现在是有异曲同工之妙啊。可能是我比较传统一些吧。我上小学的时候,老师教写作文,第一步就是要求写提纲。当然,我现在也不能完全做到。但是写文章,总是心中要有个大概的方向,这样自己心中也有把握些。除非是对于不世出的天才,可能信马由缰地写,也可以成为绝世好文章,但是,天才不多吧。
                    随意的第三点表现在写完文章的修改。这在我小时候写作文老师也是非常强调的。而且讲,自己的文章,写完了要在抽屉里放一个月。过后拿出来看,感觉又不一样。如果那时候还是觉得不错,那就真的不错了。我不知道现在的网络写手中有几人有修改文章的习惯。我觉得这是个好习惯。长期坚持,一定会受益无穷。你看曹雪芹,一部红楼梦,那是用一生来写就。二月河,三十年的积累,出来帝王三部曲。金庸,功成名就,可是还是要对他的书进行大修订。而且这次的修订有对情节的重大改动(很多是针对连载时间过长而导致的逻辑错误,其实这个时间过长相对老温的书来说根本不算什么了)。一个老人,年届八十高龄,象对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自己的作品。即是对读者的负责,更是对自己的负责。令人多么感动。
                    我觉得在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上认真,是一种素质。也可以令自己获得同行的尊重。对于作者而言,亦可以获得读者的尊重。
                第二、完全凭才气写作,不注意积累和提升自己的境界
                    这一点,一来是因为网络的特性。使得只要喜欢写作,想写作的人,都可以在网上发表文章。我记得八十年代的文学青年们,那时候对写作还是非常之认真的。文字功夫,阅读,评论,笔会,等等。虽然那些文学青年,很多人的才气并不怎么样。但是,那种专业的精神是值得记念的。可是现在不同了,因为写作很容易进入。所以很多有才气的人,马上就能够冒出来。可是,冒出来之后,水平的长进,是不大的。如果对于玩票性质的朋友当然无所谓的。但是对有志创作的朋友来说,不断的重复自己,只能使自己成为一个写匠(当然,一个好的写匠也不错)。那么,这个时候,就应该有意识地提升自己,从思想到学识到文字功夫全方位地提升。
                    而且我认为,一个人,超越了蒙昧的人。应该感觉得到自我的不断提升和完善所带来的巨大成就感。这应该是人生最大的乐趣之一。不独是专业写手才这样。对我们每一个人而言,如果能做到,都是非常好非常好的。
                二OO三年九月初
                  二OO四年四月二十五日校于上海
                  二00四年八月十四日再校于上海
                感谢独孤小舞帮助校正
                  梁斗
                ===========================================
                (The end)


                16楼2011-10-24 12:03
                回复
                  另附部分针对此贴的评论:
                  作者:正遍知 回复日期:2004-9-2 13:19:18
                  看了一下文章,有几点感觉,首先作者对温瑞安的了解,非我所能及。所以,不敢胡批,就从文学评论本身的角度出发,我觉得有几点问题。
                    第一就是作者太注重个人性格和作品成就的关系。人品和文品,老生常谈了,听很有道理,实际上未必是这样一回事。
                    人品对于一个作家要不要?当然要,一个心里阴暗,成天想着功名钱财,不择手段的作家,是绝对不可能成为一个大师的。但是首先肯定这个人是一个诚恳坦率的“好人”之后,那么他的表现是虚怀若谷、大度非凡,还是嘻笑怒骂,刚愎自用,这个就未必重要了。
                    远一点的说古人,杜甫可能是最适合传统道德标准的人了,仁及于草木,忧国忧民,无可挑剔。他的艺术成就也达到了最高峰。但是李白呢,李白得朝廷授一小官,就“仰天大笑出门去”,到了长安又天子呼来不上船,很难说是养气持重的,从他后来的表现来看,他的确不是一个出色的政治人才,他热衷仕途,当然有为国为民的成分,但更多的是为了建功立业,实现自己,活得更加淋漓畅快。
                    近一点有鲁迅。鲁迅的性格应该说是比较偏激的,从他的措辞,从他对国民性的批判可以看出来。这是当时民族危难的历史背景造成的,也是鲁迅自身的个性。
                    强调的是,鲁迅和李白的人品当然没有问题,他们提携后进,一身正气,肝胆淋漓。只是他们并非“中正平和”的那一类人。
                    我想,既然李白和鲁迅能够无争议的站在文学的顶峰,那么在肯定作者是一个好人的前提下,不能苛求他们个个都虚怀若谷,从善如流,个个都真成了武侠小说中隐居山林的绝顶高手,喜怒不形,出口都是大道。他们自恋一点,纵情一点,甚至胡闹一点,或许并不影响太多。
                    另外,作品中表现的抒情主人公和作者本身未必是一回事。我们更多的看到的是作品中的抒情主人公。说一句未必有证据的话,我个人以为,金庸本人未必有他作品中表现的那种侠气。他这个人其实是事故圆滑的。当然古龙是真性情了,但未必好到哪里去,古龙在很多方面,也是太以意气为重,个人快意为主,谈不上多么负责。作者说古龙找人代笔是对作品负责任的表现,未敢苟同。人非完人,在性格上不能要求太高。
                    而且我个人意见,一个真正虚怀若谷,中正平和,大彻大悟,智慧和见识都如高山渊海的人,很难做一个作家,他更可能是一个伟大的学者/哲人。我见到过的而言,一个一流学者的养气修身的功夫,绝大多数比超一流的作家都要好得多。
                    不是为温瑞安开脱,温瑞安艺术上的缺陷作者分析的非常到位。是他的经历和文学本身的局限造成的,只是未必需要拔高一线到人格上去找原因——个人认为和他的自恋,50多了还火气旺盛,关系不大。
                    再说一下,有时候,作者的发展是有极限的。我们作为读者当然希望作者能沿着以前的道路,发展到我们想要的顶峰。可惜事实往往不能如人愿。
                    我以前总是感慨,如果王勃活到40岁该多好,如果李贺活到40岁该多好。这种情结不止我一个,连杜牧给李贺写序的时候,都说李贺如果稍加时日,超过离骚指日可待。这个遗憾我坚持了好多年,直到看到张爱玲我不再坚持了。25岁的张爱玲让举世惊艳,如果张爱玲那个时候去世了,我一定会扼腕叹息,叹息一个未来文学的高峰不幸的从时代流走。但是张爱玲活到了九十岁,她的成就永远停留在了30岁之前。也许是感情经历的意外,中断了张爱玲的发展,这种意外或许比死亡更加恐怖。但是人生永远都有总无数意外。这不能归咎于张爱玲,只能归咎于人生本身。
                    因此,没有一个人能证实,那些早逝的天才如果活着,就能顺利登顶,所以我们对那些活着的,但登顶的速度渐渐放慢或者停止的天才们,也就不要过多指责。或许这不是他不思进取而退步了,而是他只能到此为止。
                    所以楼主看到《神州奇侠》的温瑞安并为之惊叹的时候,我理解楼主希望50之后的温瑞安能够顺利的登上武侠文学的顶峰的心情。但是有的时候,事情并不如你我所想,也不一定就是温瑞安的过错。或许宿命一点来讲,一个匹敌金庸的大师在这个年代还不该出现。温瑞安从一定角度来讲,并没有辜负上苍赋予的才华,已经较好的完成了历史使命吧。
                    另外就是,需不需要在武侠作品中展现关于政治的思想深度,去批判专制制度,我也持保留意见。
                    扯得非常之远,而且我也并非温迷,所以并不是争论温瑞安的成就,而是就楼主提出的一些文学观点,进行一些探讨。谬误与不当在所难免。供楼主批判。


                  17楼2011-10-24 12:09
                  回复
                    作者:卿卿闯祸了 回复日期:2009-02-26 04:28:06  回复
                      楼主所评中肯。
                    温瑞安给我的感觉现在就是恨铁不成钢。
                    如果他能坚持自己以优美浓艳的文字带动小说发展,吸引读者眼球。激发读者情绪的路线,尚可为之。
                    但是如果拘泥于文字的奇险,则不免落于下乘。
                    神州奇侠系列,我看了3遍,但却无法复述萧秋水的经历,对于书中的具体情节也没有完全记住。唯一记住的就是每当看到神州奇侠四个字的时候,胸中就是激情澎湃,唯一难忘的就是那个神州结义,鲜衣怒马,仗剑江湖的豪迈情怀。
                    说英雄谁是英雄,应该是温瑞安的巅峰之作了,所有温书体系的顶尖人物,都将在这里风云际会,六分半堂,金风细雨楼,迷天七圣盟。。。温家,唐门,孙家,蔡家,雷家,方家,,,,大多了,为了了解这些势力的底细,,,不得不广泛涉猎温瑞安的作品。然后回过头来看说英雄,才深刻体会到这个系列为什么叫做说英雄谁是英雄。。。但是读到现在,印象最深的依旧还是第一部温柔一刀里面的人物。苏梦枕,白愁飞,王小石,雷纯,温柔,雷损,雷媚,狄飞惊,方小侯。。。
                    四大名捕系列,个人不甚喜欢,不过可以用来丰富自己对温书体系的了解。
                    中短篇评价两个字:无敌。
                    文字不等于文学,温瑞安先生应该有所反思了。
                    金庸也好,古龙也罢,每个人都是在自己的路上走到了巅峰,温瑞安也是如此。
                    正如楼主所说,重楼飞雪,四个字,金古梁恐怕都不会如此应用,至于黄易,恐怕做梦都梦不到这四个字吧。
                    所以,无论温瑞安后面是否能够给大家一个满意的结局。至少,他做到了在一个特定武侠领域的NO.1。想来无憾了。
                    也感谢他的作品陪伴我这么多年,给了我无数的感动与遐想。


                    18楼2011-10-24 12:1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