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出光明海吧 关注:44贴子:934
  • 12回复贴,共1
十有九输天下事百无一可意中人
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


1楼2011-10-24 19:42回复
    独善其身吧。。。。


    IP属地:山西2楼2011-10-24 21:00
    回复


      3楼2011-10-24 21:01
      回复
        好不容易冒冒头,还这么多愁善感。。。
        最好的方法还是独善其身,有些事管不了,也不要去管,顺其自然清静无为更好。。。


        IP属地:山西4楼2011-10-24 21:03
        回复
          我以前说过释迦摩尼不是告诉我们要保持清净不是。呵呵


          5楼2011-10-24 21:06
          回复
            嗯。。。。


            IP属地:山西6楼2011-10-24 21:25
            回复

              英国法官曼斯菲尔德曾在司法有限性上给出警示:司法不能考虑政治结果(或者说社会效果),考虑政治结果,也就是考虑个案正义之外的问题。法官只对是否正义负责,而不要给司法塞进任何非司法能承担的目标。


              7楼2011-10-26 19:47
              回复
                8楼2011-10-26 19:47
                回复
                  地球或因黑洞而存在:释放能量滋养生命2012-10-30 09:41:49 来源: 环球科学-科学美国人中
                  核心提示:可能正是银河系中央那只吞噬物质的怪兽,造就了地球和它的宜居性。

                  银河系中心的黑洞不仅会吞噬周围的物质,还会向外辐射出能量,黑洞的活动程度 与其所在的整个星系有莫大的关系,如果银河系中心没有黑洞,也许我们今天所在 的太阳系将不会存在。

                  黑洞吞食过程中所释放出的巨大能量会强烈抑制恒星的形成。如果没有外流物有规则的调控(左图),一个星系就会拥有过多的会爆发成超新星的年轻恒星。 相反,一个过度活跃的黑洞(右图)也会终止恒星形成,使宿主星系缺少可以构建行星的重元素(恒星聚变产生),例如铁、硅和氧。而银河系中央黑洞(中图) 的活动程度和位置正是恰到好处。
                  在浩瀚的宇宙中,我们的存在犹如白驹过隙。人类的需求完全被宇宙所忽视,大自然以难以琢磨的方式,在空间和时间的尺度上施展着自己强大的威力。也许我们唯一能聊以慰籍的就是,关于我们所在的地方,我们会提出无尽的问题并寻求它们的解答。问题之一便是,我们所处的这个特殊环境,与由恒星、星系以及黑洞所构成的宏伟宇宙画卷之间,到底有着怎样深刻的联系。
                  许多宇宙现象都能潜在地影响生命的存在,但有些影响会更明显一些,黑洞就是其中之一。宇宙中还没有其他天体可以如此高效地把物质转化成能量。也没有别的天体能像黑洞这样,可使物质以接近光速的速率运行数万光年。另外,黑洞还能诱捕附近的物质,任何东西都无法幸免。它们是宇宙中具有终极竞争力的食客,就像一个“吃货”,常常会狼吞虎咽地进食,而非细嚼慢咽。
                  落向黑洞的物质不会悄无声息地匿去。随着越来越接近视界(黑洞表面),物质会以极高的速度运动。如果黑洞本身也在自转,那么落入黑洞的物质还会以极高的速度做螺旋运动。这些物质与其他任何东西发生碰撞,它们所具有的巨大动能便会转化成原子和亚原子粒子的动能,释放出电磁辐射。在抵达视界前,这些数量巨大的粒子和光子可以逃离黑洞,向外汹涌而出。用一个粗略的比喻,便是浴缸排水带来的杂音。随着水流进入排水管,猛烈撞击空气中的分子,动能的一部分就会转化成声波。声波的运动速度比水快得多,可以从排水管中逃逸出来。对巨大的黑洞而言,在这样一个“消化”过程中所释放出的能量,足以对周围的星系产生广泛的影响。
                  物质被“喂”入超大质量黑洞的情形,就如同衣服在洗衣机中,会偶尔晃动并发出声响一样,该过程被称为“负载循环”。黑洞负载循环的大小代表了黑洞由吞食物质到恢复平静的转变速度。目前,位于银河系中央的超大质量黑洞正处于平静状态,但它也会随时间而转变。天文学家推测,银河系中心黑洞的负载循环与银河系的整体状态之间存在关联。同时,它也为解释太阳系如何滋养生命这一问题,提供了有趣的线索。
                  负载循环
                  根据天文观测的结果,我们惊奇地发现,黑洞负载循环与其宿主星系的恒星组成有关。这与把物质掷入黑洞,开启黑洞的负载循环有着相同的动力学过程。这个过程可能会影响星系中恒星的种类,在负载循环巅峰时爆发的黑洞,它所释放出的能量,可以改变星系中恒星的组成成分。这些成分对于了解星系系统的特性是至关重要的。星系中的恒星可以是红色、黄色或蓝色的,蓝色的恒星通常质量最大,但寿命也最短,只需几百万年,就会燃烧殆尽。这就表明,如果你在夜空中看到了蓝色的恒星,那你就目睹了年轻恒星系统的景象和它正在经历的生老病死。
                  天文学家发现,如果把来自一个星系的所有光线都加到一起,整体的颜色会倾向于红色或蓝色。红色的星系多是椭圆星系,而蓝色的则是旋涡星系。介于两者之间的则被认为是过渡型星系——在这种星系中,如果蓝色的年轻恒星死去,并得不到更替,那么星系也许会变得越来越红。根据颜色的混合逻辑,天文学家将这一中间地带称为“绿谷”(green valley)。
                  


                  11楼2012-10-31 07:59
                  回复
                    在过去的几十亿年里,正是最大的“绿谷”旋涡星系承载着最强的黑洞负载循环。在现代宇宙中,“绿谷”旋涡星系内的巨型黑洞极有规律地生长并爆发。这些星系中,恒星的总质量相当于1 000亿个太阳质量。比起其他旋涡星系,如果你有幸一瞥上述任何一个“绿谷”旋涡星系,你会有更大的几率看到黑洞进食的迹象。在这些星系中,大约有1/10拥有一个正在吞食物质的黑洞——用宇宙学的术语来讲,它们的吞食过程会不断的开启和停止。
                    人们还不清楚“绿谷”星系和中央黑洞之间的物理关联。“绿谷”星系是一个过渡区,绝大多数其他星系不是比它红,就是比它蓝。这类星系中的系统正处于转变过程中,它甚至可能会终止内部恒星的形成。我们知道,其他环境(例如星系团和年轻的大型星系)中的超大质量黑洞也可以产生这一效果。原因可能是,这些黑洞的行为正在使星系朝着“绿谷星系”转变;也可能是,使星系发生转变的环境,正在向黑洞“喂食”物质。
                    随着对我们周围其他旋涡星系的研究,我们发现了一些证据:那些释放能量最多的黑洞,可以在数千光年的尺度上影响它的宿主星系。在物质落入黑洞的过程中,会发出强烈的紫外线和X射线,驱使热气体向外运动,扫过星系中恒星的形成区域,就像热浪横扫一个国家一样。虽然人们还不清楚,这些热气体是如何影响恒星及其内部元素的形成,但它的确对此起了很大的作用。同样,如此强劲的能量,还会影响星系中更广泛的区域。例如,一个被大型星系俘获的矮星系,在它下落的过程中,会搅动起周围的物质,并把它们送入黑洞(成漏斗状),就像煽动火堆的余烬,使其复燃一样。矮星系所产生的引力和压强效应,会抑制或促使这个大型星系的其他地方形成恒星。这些现象或多或少能解释,为什么一个超大质量黑洞的活动会和周围恒星的年龄(亦即颜色)大致相关。
                    更引人注目的是,天文学家近来发现,银河系也是一个大型“绿谷”星系。那就是说,银河系中的超大质量黑洞应该正处于一个快速负载循环过程中,这着实让人吃惊,因为潜伏在银河系中心的这个黑洞看上去并不非常活跃——事实上,是因为它对银心(银河系核心)周围恒星的轨道所产生的潜在影响,才让人确信它的存在。通过测量,我们发现,它的质量只有太阳的400万倍,只能算是个相对较大的黑洞。然而,根据我们对宇宙的研究,它应该是非常活跃的。
                    套用上世纪美国最伟大的演员之一亨弗莱•鲍嘉( Humphrey Bogart)的一句话,宇宙有这么多星系,而我们偏偏生活在银河系。我们当然也质疑,为什么银河系就没有一个饥饿的超大质量黑洞?不过,这可能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因为和宇宙的寿命比起来,我们的存在时间毕竟太过短暂。
                    


                    12楼2012-10-31 07:59
                    回复
                      的确,就在不久前,事情看起来都可能大相径庭。我们观测到了距离银心300光年远的星际气体云所产生的X射线的“回声”。从我们的角度来看,当时,也就是300年前,银河系中心的一个强大天体,向外释放出了比今天强一百万倍的X射线。2010年,美国哈佛大学的一个小组公布了一项惊人的发现:通过一束来自银河系内部的伽马射线,他们发现了一个暗弱却极其庞大的结构。这个结构横贯天空,看上去就像一对气泡,每个气泡都横跨25 000光年的空间尺度。这些发出伽马射线的气泡扎根于银河系的核心,它们也许就是过去10万年间,银心的黑洞在生长和活动时留下的痕迹。
                      种种证据拼合起来,一幅描绘我们银河家园的迷人图景逐渐浮现。如果银河系与其他成千上万个星系遵循一样的规律,那么它必定含有一个很有“饮食规律”的黑洞。这个黑洞也许不是最大的,释放出的能量也不是最多的,但它就像银心处的一个不安分的大深渊。或许,人们已经预料到,这个引力发动机随时都会重新点燃。
                      不冷不热
                      众所周知,银河系及其中央的黑洞是一个特殊的天体系统。特殊性之一便是,它指明了宇宙环境和地球生命现象之间可能存在的关联。科学家和哲学家有时会关注“人择原理”。“人择”一词源于古希腊,意为某种东西从属于人类或者人类存在的时期。人择原理常常用来对付一些很尴尬的问题,比如,我们的宇宙是否恰好适合生命的出现。理由是,在宇宙中,哪怕只有几个基本物理定律或物理常数发生了微小的变化,这样的宇宙也无法孕育生命。目前我们仍不能很好的解释,为什么这些物理参数是这个样子。因此也许有人会问:今天的宇宙为什么就恰巧适宜生命的出现?此事件的概率不是极小吗?
                      和许多科学家一样,面对这些问题,我也会觉得很尴尬。因此,我们决心摒弃我们在任何方面都是“特殊的”这一偏见。正如哥白尼提出的:地球不是太阳系的中心,我们也不是宇宙的中心。其实,现代宇宙学所描述的宇宙并没有实际意义上的中心。关于一些人择原理的争论,人们也需要慎重回答。多重现实或多重宇宙也许能够解决“我们是特殊的”这一问题。假如我们所在的宇宙只是多维宇宙中的一个,那么我们的存在也就不足为奇:我们只是生活在一个恰好允许生命存在的宇宙中,并没有什么特殊性,就像是一个拥有适宜气候的岛屿。
                      这些信息确实让我们感觉好多了,但也促使我们进一步思考,一个宇宙需要满足哪些条件,才能出现生命。银河系,包括我们自己,恰好处于超大质量黑洞活动的最佳影响位置,这是非常让人吃惊的。这可能并不仅仅是巧合,而且我们首先想到的问题便是,太阳系是否受到了25 000光年之外的黑洞活动的直接物理影响。
                      那颗超大质量黑洞,对银河系“郊区”的那些孕育生命的行星的宜居性,又有怎样的影响?在黑洞开启、进食并释放能量的过程中,我们并没有看到它变得多么明亮。不过,从银盘延伸出的巨大而炽热的伽马射线泡来看,的确表明黑洞释放出了巨大能量,但并不朝向我们。即使曾经有过更剧烈的天体活动,那必定也是很遥远的事情,甚至早于太阳系的形成(45亿年前)。从那以后,银心的中央黑洞对银河系“郊区”(比如太阳系)的物理影响变得适中(才有了生命的出现)。
                      对生命来说,这也许是件好事。如果行星(类似地球)暴露在大幅增加的星际辐射(高能光子和高速运动的粒子)之下,生物体内的分子会受到辐射的损害,甚至影响大气和海洋的结构以及化学成份。我们可能相对较好地被保护了起来,没受到来自银心(距离我们25 000光年)的辐射侵袭。但如果我们更靠近银心的话,结果就会截然不同。看来,我们没有居住在一颗更加靠近银心的行星上并非偶然。所以,我们不必在此时——而非数十亿年前的过去或者将来——发现自己的存在而感到惊讶。
                      和其他许多星系一样,银河系也会与中央的超大质量黑洞共同演化。确实,根据目前的线索,我们也许可以同时回答两个问题:银河系中央的黑洞如何直接影响地球上的生命,以及它作为银河系状态的指示器,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超大质量黑洞和宿主星系之间的联系,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测量星系演化的实在工具。在年轻宇宙中,受到黑洞强烈影响的类星体,一般都出现在最大的椭圆星系中,它们绝大部分位于星系团的核心。这些星系迅猛形成于宇宙早期,目前,它们当中的恒星几乎都已衰老,星系中的绝大部分原始气体,也因温度过高而无法形成新的恒星或行星。
                      


                      13楼2012-10-31 08:02
                      回复
                        至于其他椭圆星系,其巨大的、类似蒲公英头部的部分(由恒星组成),似乎形成于星系并合的后期。在星系形成过程中,某些未知的东西会“终止”恒星的形成,我们目前认为,超大质量黑洞所输出的能量(虽不剧烈,但能量惊人)是解释这一现象的绝佳候选者。另外,旋涡星系盘中央的恒星核球(星系盘中央上下凸起部分,由大量恒星组成,包裹着中央黑洞))也暗示了中央黑洞的存在。它们的一些模式和椭圆星系相同。在两种星系中,中央黑洞的质量都是周围恒星总质量的1/1 000。与我们相邻的仙女星系就是一个例子,其恒星核球比银河系的大20倍。
                        位于仙女星系(等级)之下的星系,属于无核球星系,包括许多旋涡星系。虽然银河系是一个巨大的星系(位列宇宙中已知的最大星系之一),但中央黑洞是相对较小的。在这些星系中,恒星核球的缺失一直是个谜:原因可能是,星系的原始物质最初很少,无法形成核球,或者说,其中央黑洞从来就没有真正起作用,又或者是,体积较小的星系或物质团块掉进过这些星系,在黑洞里,这些大量的矮星系对此也无计可施。在银河系中,那些名副其实的小不点(矮星系)十分可怜,它们往往只含有几千万颗左右的恒星,这也表明了,气体和尘埃没有再形成新的恒星。所以,这些矮星系(富含原始星际物质)常常十分暗弱,恒星几乎全无,就好像有人忘记点亮灯芯一样。
                        银河系目前依然在不断形成新的恒星,速率接近每年3个太阳质量。站在人的角度来看,这个数字并不大,但这也表明了,人类祖先从坦桑尼亚奥杜瓦伊峡谷中的某个地方直立走出来到现在,银河系已经诞生了至少1 000万颗恒星。这在140亿岁高龄的宇宙中,并不是一件坏事。年轻宇宙中的巨型星系,即那些从核心发出耀眼光芒的类星体,在某种程度上,已燃烧殆尽。这些星系中央的黑洞剧烈喷出的物质扼杀了任何新恒星的诞生:接近光速运动的空泡发出的压力波,会阻挠物质冷却下来形成恒星。而此时,银河系还在不断形成新的恒星。
                        完美宜居
                        银河系内几乎没有中央恒星核球,其中央黑洞的活动程度也不剧烈。这似乎可以帮助我们寻找适宜生命存在的外星系。这些外星系早期没有形成巨大的黑洞,所以也不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就像银河系,新的恒星就会连续形成,但不同的恒星系统具有不同的活力。由于巨大的循环压力波(circulating pressure waves)会扰动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恒星星系盘,所以新恒星往往形成于旋臂(旋涡星系中的螺线形带状结构)的边缘。这些恒星会更加远离银心。天文学家认为,太阳系正处在一个适当的区域。剧烈的恒星形成过程会留下一个极为凌乱的环境:大质量的恒星会以最快的速度燃烧掉内部的核燃料,然后发生剧烈的超新星爆炸。由此释放出的辐射会吹散行星的大气层或者改变大气层的化学成分;飞驰的高能粒子和伽马射线会轰击行星的表面;幽灵般的中微子流也会强到对娇嫩的生物体造成伤害。这些还不算什么,如果距离超新星很近的话,整个系统都可能会被蒸发掉。
                        在此过程,恒星内部丰富的元素也会播撒到宇宙中去。这些刚出炉的物质会形成恒星和行星。重元素的放射性同位素产生的热量,经过数十亿年的时间,在这些行星上形成了由碳氢化合物和水构成的复杂混合物,也促使行星形成了多层次的地质结构,并且富有活力。因此,在年轻恒星形成、爆发区域和年老恒星衰落、死亡区域之间存在一个“恰到好处”的地方,太阳系就位于这样一个环境当中。它既距离银河系中心足够远,又和目前正在发生恒星爆炸的区域保持着距离。
                        生命现象和超大质量黑洞的大小及其活动之间的联系,其实相当简单。比起那些贪吃却早已衰竭的黑洞,拥有一个大小适中、定期少量摄食的黑洞的银河系,会更容易出现一个富饶且温和的区域。事实上,在这一时间点,宇宙中任何和银河系相似的星系,都会和两个相反的过程——物质在引力下聚集以及黑洞吞食物质并释放出破坏性能量——紧密相连。黑洞活动越剧烈,新的恒星就越难以形成,重元素的产生也会停止。反之,黑洞如果很平静,星系中会充满过多的年轻恒星和爆发星(超新星、新星、耀星),或者太少的波动以致无法形成任何新东西。确实,一旦平衡发生根本变化,将会改变恒星和星系的整个形成过程。
                        如果没有星系和超大质量黑洞之间的共同演化,以及它们自身的特殊性,导致人类出现的整个事件链就会有所不同,甚至不复存在。宇宙中恒星的总数将会变化,小质量和大质量恒星的数目也会不同。星系的形成过程很可能将会改变,气体、尘埃以及元素几乎也会截然不同。有些地方将再也不会受到超大质量黑洞产生的强烈同步辐射的炙烤,还有些地方,能促使行星和恒星形成和演化所需的波动再也到不了那里。
                        宇宙中我们这个富饶的角落被它周围的一切所支配(包括银河系中心的黑洞)。这些特殊的,远离宇宙其他部分的地方,在塑造我们的过程中,扮演了最具影响力的因素之一。我们着实欠它们很多。


                        14楼2012-10-31 08:02
                        回复

                          这并不是新鲜的发现,从走马灯时代甚至更早,我们就对这个原理完全掌握并灵活运用,现在最先进的3D电影和军用雷达技术等也都与此密切相关。过去它被称为大脑的错觉,现在看来却是大脑专门进化发展而来的关乎生存的能力。当然,这项研究表明我们已从利用原理向探讨生物学基础转变,从研究果蝇大脑对24个光点的处理起步,由简单到复杂,去逐渐揭开思维本身的奥秘。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11月2日(北京时间)报道,最近,美国弗吉尼亚大学通过研究果蝇幼虫的视觉系统发现,在“观看”时,视力的重要性可能远不如大脑把光点加工处理成复杂图像的能力。相关论文发表在最近的《自然·通讯》杂志网站上。
                          果蝇幼虫的眼睛只有24个光受体(人眼包含的光受体超过1.25亿),从它们眼睛输入的光勉强够大脑把这些光点加工成像。弗吉尼亚大学文理学院神经生物学家巴利·康德伦领导的研究小组在研究果蝇幼虫的神经系统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当把一条幼虫控制在培养皿底部时,它会用力扭动以摆脱控制,而其他幼虫就会被吸引到它身边。这一现象令人吃惊,因为它们几乎是瞎子,视力极其有限。
                          显然其他幼虫是看到了受困幼虫的扭动才爬过去。研究人员发现,这些幼虫会来回摇摆它们的头,以一种类似于扫描的方式来探测事物,并非只能通过听声音、闻气味或感受震动的方式来感知同伴。
                          为进一步研究幼虫是怎样看见这种小动作的,他们让幼虫观看一段受困幼虫扭动的视频,以排除震动、声音和气味的影响。他们发现,幼虫仍能探测并找到在视频里挣扎的幼虫。但如果放慢或加快视频的速度,幼虫就会更少地或根本不会被吸引到视频里幼虫旁边。死亡的真实幼虫或另一种动物的被困幼虫,也不能吸引它们。它们发现昏暗中的受困幼虫也很困难。
                          “这让我们重新思考,对于能否‘看见’,视觉输入可能不如其背后的大脑那么重要。”康德伦说,“果蝇幼虫能只用24个光点,并把这些光点处理成可以认知的图像。”
                          康德伦认为,果蝇幼虫靠快速摆动头部来扫描审视,如此能收集更多光点,让大脑构建出一幅活动的全景图,清晰到足以“看见”事物。摇头扫描能帮幼虫把更多视觉输入收集在一起,那些严重视力下降的人在光线昏暗时也常常来回摆动他们的头,以此采集足够的光线来形成大脑图像。
                          康德伦表示,果蝇可以是一种研究神经元的绝佳模型,它们只有20000个神经元,人类有近1000亿个,但二者的神经工作原理却有很多相似之处。他们正在绘制果蝇的完整神经系统,将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动物,包括人类的神经元在处理信息、加工图像时所起的作用。
                          


                          15楼2012-11-06 18:0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