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条就是认识到习惯的改变绝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承认它的难度。第二条就是如果你真想改掉习惯,就需要在过程中常常注意观察自己的行为,否则习惯会以一种你根本觉察不到的方式左右你的行为让你功亏一篑。有一个认知技巧也许可以缓解更改习惯过程中的不适:即把居住在内心的那个非理性自我当成你自己的孩子,你要去培养他,或者你的对手,你要去打败他也行。总之不能当成自己,因为每个人都不想改变自己。
这里转一个认知技巧的例子:李笑来老师在《把时间当作朋友》[8]中提到他一个朋友用另一个认知技巧来克服背单词的枯燥的:
因为,一共要搞定20,000个单词,而因此可能获得的奖学金是每年40,000美元左右——并且连续四年没有失业可能(后来的事实是,他直到五年之后才获得了博士学位)。当时的美元兑换人民币的汇率差不多是8:1,所以,大约应该相当于320,000元人民币。而如果一年的税后收入是320,000元人民币的话,那么税前就要赚取差不多400,000元人民币。那么,每个单词应该大约值20元人民币——这还只不过是这算了一年的收入而已。
所以,他终于明白背单词是非常快乐的。他每天都强迫自己背下200个单词。而到了晚上验收效果的时候,每在确定记住了的单词前面画上一个勾的时候,他就要想象一下刚刚数过一张20元人民币的钞票。每天睡觉的时候总感觉心满意足,因为今天又赚了4000块!
注意,这跟自我欺骗不同。一来,我们的情绪系统只能这般对付(《Synaptic Self》[9]中提到,大脑中的新皮层(Neocortex),所谓“理性”居住的地方,尤其是前额叶)。在进化历史上是较为新近的年代才进化出来的,跟底层较原始的模块(如主管情绪的杏仁核)之间的神经网络沟通并不是合作无间,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事情我们明明知道是对的,但就是不能说服自己,情绪还是在那里不依不挠的驱使你去做另一样事情。二来,我们知道在干什么,所以不能算欺骗。 总之,对于习惯的更改,除了最重要的一日三省,加上一些认知技巧。(其实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心理学家,你可以自己看看能不能想出什么法子。)其实是没有什么速效银弹的。但是,知难而不退嘛,值得做的事情几乎总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