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第十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练习篇目
1、商鞅立信
商鞅令⑺既具⑴,未布,恐⑵民之不信己,乃⑶立三丈之木于国都之市南门,募⑷民有能徙置⑸北门者予十金⑻。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⑹下令。
译文:
商鞅变法的条令已准备就绪,还没公布,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于是(命人)在都城南门前放置一根高三丈的木头,招募(能)搬到北门的人,给予十两黄金。百姓看到后对此感到奇怪,没有人敢去搬木头。(商鞅)又说:“能搬木头的人赏五十两黄金”有一个人搬了木头,就给了他五十两黄金,用来表明没有欺骗(百姓)。最后颁布了那法令。
注释:
⑴具:完备 ⑵恐:恐怕,担心 ⑶乃:于是 ⑷募:广泛征求 ⑸置:到 ⑹卒:最后 ⑺令:指变法的命令 ⑻金:古代货币单位 (9)既:已经 (10)徙:搬放 (11)予:给予 (12)辄:就 (13)以:用来 (14)徙:迁移 (15)复:又 (16)欺:欺骗 (17)既具:马上要实践(一般指某事) 词类活用:怪(形作意动)感到奇怪 (**:古时一金为二十两银子,十金即二百两,五十金即一千两)
一、解释字词
1 既(已经) 2 徙(搬;迁徙) 3 予(给予) 4 辄(就) 5 以(用来)
二、翻译句子
1 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之市南门(介宾后置)【商鞅于是就命令在国都的市南门外立一个三丈高的木头】
2 民怪之,莫敢徙【人民都对此感到奇怪,没有人敢搬它】
3 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百姓勇于为国作战,不敢再行私斗】
三、本文给你什么启示
诚信很重要。要想让别人相信自己 ,必须“言必行,行必果 ”。
启示:
本文所记载的事,发生在周显王十年(公元前359年)。秦国在实施新法令之前,立于南门,取信于民。新法实行后,太子犯法,刑其师傅。这两件事说明了信用是国家的重宝,善于治理国家的人必定得到民众的信任。
2、田登为郡守
田登作⑦郡守,怒人触其名,犯者必笞①,举州②皆谓“灯”为“火”。值③上元④放灯,吏揭榜⑤于⑧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故语云⑥:“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本此⑨。
译文:
田登担任一个郡的太守,因他人说到他的名字而愤怒,触犯的人必定用竹板打,于是整个州的百姓都把“灯”叫做“火”。正碰上元宵节放花灯,官吏在集市上张贴告示,说:“本郡依照惯例放火三天。”所以谚语说:“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来源于此。
注释:
①笞(chī):鞭打,用竹板抽打。 ②州:此指郡。 ③值:遇到,碰上。 ④上元:旧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⑤揭榜:张贴告示。 ⑥云:说。 ⑦作:担任。 ⑧于:介词,在。 ⑨本此:源于此。 10 作:担任、做
比喻:
比喻官大压人,仗势欺人,后喻在上者可为非作歹,在下者却处处受限。
翻译:
① 怒人触其名。【以别人说到他的名字而愤怒。】
②举州皆谓“灯”为“火”。【整个郡百姓都称“灯”叫“火”。】
理解:
为什么“举州”皆谓“灯”为“火”?【因为怕说“灯”而触犯了田登,引来鞭打。】
启示:
有势力的人可以任意做坏事。而百姓的正当行为却受到限制。
3、书法家欧阳询
欧阳询②尝行,见古碑,晋⑦索靖所③书。驻马观之,良久而去。数百步⑨复④反,下马⑤伫立,⑧及疲,乃⑩布①裘坐观,因宿其旁,三日方⑥去。(选自《书林纪事》)
译文:
欧阳询曾经出行,看见一块古碑,是晋代的著名书法家索靖书写的,(他)停下马观赏石碑,过了很长时间才离开。他骑马走了几百步后又返回来,下了马站在碑前(欣赏),等到(感到)疲乏了,就铺开皮衣坐下来观赏,于是还住宿在石碑前,三天后才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