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海淀泄水湖胡同,始建于1933年,主建人李宝忱建筑师,共用银元4840元。教堂呈东西走向,朝西、朝北没门,门上端均有十字架为标识。教堂东西长28米,南北宽12米,面积达336平方米。灰砖到顶,南北两坡很陡筒瓦泥鳅埂。教堂内东端设讲台,西端墙壁上端悬“普天下当向耶和华欢呼”的标语,其堂可容百余人聚会。
1912年海淀镇基督教徒,清华大学美国籍历史教授麻伦先生与北京公理会雷恩德牧师商量,拟在海淀镇建福音堂,并表示自愿承担常年经费。至1914年,北京基督教公理会派教徒马德亮、唐希尧由蓝靛厂迁至海淀镇龙凤桥地方设立临时传道棚。1915年由麻伦先生发起向清华大学校内信徒募捐,遂购置了今教堂旧址处,由李本源教师主持修建的小礼堂,始成立了教会,于1915年10月6日正式开幕,定名为“中国基督教会布道会”,王冀山为传道主任。经此宣传布道,当时入会者百余人。1916年在教堂内开办了“培元小学”,1921年教会又协助燕京大学在成府开办粥厂,在厂内办教养院,同年教会还在海淀镇和蓝靛厂设立挑花女工传司所。为了扩大基督教会的影响,1931年秋,教会董事部再次募捐改建教会房屋及新建大礼堂。1933年大礼堂修成竣工。1941年日本帝国主义者发动了太平洋战争,北京教会凡属美国在华财产均遭封闭,海淀堂也遭封闭一个月。1958年实行宗教改革,海淀教会由北京市“三自爱国小组”接管,海淀教会南面部分房屋由海淀文化馆借用,后来又建了百货商场,其余教会房屋场地由泄水湖小学接管,海淀基督教徒遂失去了活动的公共场所,有的到城内教堂活动,有的在家活动。至文化大**活动全部停止。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海淀基基教徒在党的宗教政策的鼓舞下又开始了宗教活动,为了引导宗教的正常活动,于1984年海淀区民政局落实民族宗教政策,将原海淀教会的礼拜堂归还教会,并拨款进行了修缮,1985年5月12日举行了献堂典礼,与会者350人,盛会空前。自此海淀堂又获得了新生。
1912年海淀镇基督教徒,清华大学美国籍历史教授麻伦先生与北京公理会雷恩德牧师商量,拟在海淀镇建福音堂,并表示自愿承担常年经费。至1914年,北京基督教公理会派教徒马德亮、唐希尧由蓝靛厂迁至海淀镇龙凤桥地方设立临时传道棚。1915年由麻伦先生发起向清华大学校内信徒募捐,遂购置了今教堂旧址处,由李本源教师主持修建的小礼堂,始成立了教会,于1915年10月6日正式开幕,定名为“中国基督教会布道会”,王冀山为传道主任。经此宣传布道,当时入会者百余人。1916年在教堂内开办了“培元小学”,1921年教会又协助燕京大学在成府开办粥厂,在厂内办教养院,同年教会还在海淀镇和蓝靛厂设立挑花女工传司所。为了扩大基督教会的影响,1931年秋,教会董事部再次募捐改建教会房屋及新建大礼堂。1933年大礼堂修成竣工。1941年日本帝国主义者发动了太平洋战争,北京教会凡属美国在华财产均遭封闭,海淀堂也遭封闭一个月。1958年实行宗教改革,海淀教会由北京市“三自爱国小组”接管,海淀教会南面部分房屋由海淀文化馆借用,后来又建了百货商场,其余教会房屋场地由泄水湖小学接管,海淀基督教徒遂失去了活动的公共场所,有的到城内教堂活动,有的在家活动。至文化大**活动全部停止。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海淀基基教徒在党的宗教政策的鼓舞下又开始了宗教活动,为了引导宗教的正常活动,于1984年海淀区民政局落实民族宗教政策,将原海淀教会的礼拜堂归还教会,并拨款进行了修缮,1985年5月12日举行了献堂典礼,与会者350人,盛会空前。自此海淀堂又获得了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