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迫症吧 关注:194,894贴子:2,174,409
  • 2回复贴,共1

本能在哪,自我就在哪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抑郁与强迫,一直以来是心理学上的难题。
尽管市场上有关心理治疗抑郁强迫的书层出不穷,标题也足够吸引。
诸如:轻松走出抑郁症、抑郁症只是心灵感冒而已、放下我执,找回真实的自我,快乐生活……
以为书中知识一定让人恍然大悟,但结果往往看到的只是陈词滥调,没有质的突破。
个人所见:轻率对待精神官能症的态度,往往是感慨大于真实,动不动就上升到佛道的境界。
我内心的直觉告诉我:从生病到佛道的超脱,是两个极端。总给人一种华而不实的感觉。
这是一种“退行满足”的结果。先把自己置于最可怜的位置,一旦这种位置暂时消失,反作用力会把他推向生命的顶峰。
而事实上,到现在为止,没人敢说抑郁和强迫就像感冒一样微不足道。
否则,针对同一病症就不会出现五花八门的心理书籍。
当然,轻微的还是可以轻松治愈的。
我想表明的,并不是想贬低他人,以衬托我的疗法有多神奇,只是发自内心的真实声音。
本人自学的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
曾经治疗过有限的个案。
在某个个案中,患者往往被我的引导和分析激发出阵阵欣喜。
出于谨慎,我问他这种欣喜和日常生活中普通的共鸣有何不同?
他的回答让我有些许满意:这是一种比普通的共鸣更深刻和难以撼动的快乐。
但我并不以为治疗会就此结束。
果然,他事后跟我说:几乎每天都生活在快乐——疑惑——痛苦——快乐的循环中。
这个过程非常短,往往疑沮不超过一分钟,就想通了,变得十分欣喜和顺畅;然后又是下一个疑惑……周而复始。
我问他:这种状态和他以前持续抑郁强迫的状态相比,哪一种更好?
他思索一下,说:现在这种较好,但也不轻松。
据我猜测,很多治疗师也许会忽略掉一个实质性的问题。
举例而言:一个人,在某个地方听到一个怪声音。如果不清楚那个怪声是什么,他也许会很疑惑;联想越来越恐怖。总觉得心头有个阴影无法驱散。
但在这个时候,有位知情者出来了,解释了这种怪声的来源,原来是只青蛙。
那么,原先的阴影立马会烟消云散,恐惧也不复存在。
同理,在心理治疗中也是如此。心理医生帮患者还原出疾病的原形,让患者恍然大悟,消除阴影和痛苦。本是一件完美的事。
但是,为什么会反复呢?
这里,就隐藏了一个也许被人忽略的问题。
那就是——患者对医生的依赖性。(其实是患者儿时对父母依赖的转移)
你帮他解决了阴影和疑惑,让他获得了快乐。
但问题的实质也许并不仅仅是解决疑惑和阴影,而是他对你的依赖。
解释了怪声来自青蛙,扫除了他的阴影。难保他下次不会再产生新的疑惑和阴影。
痛苦的本质不在怪声,在于他对这种受人指点的依赖。但你又不能说分析怪声来源没有意义,
因为如果不去分析,你就不知道问题的本质是一种依赖。
如果你要他独立生活,忘掉心理学,忘掉心理医生和以前的病。他会感觉茫然,仿佛丢了魂一般。感觉现实生活太肤浅,心理学才是那么完美无缺、无懈可击;离开这种咨询关系会让他感觉自己没心没肺。
他甚至会在潜意识中故意制造新的阴影和痛苦,然后期待你来帮他解决,维持他依赖你的那种固定僵直的局面。
这种僵直的局面,原形就是患者儿时对父母和家庭的依赖性。
可由以下案例看出:
一位抑郁加强迫症患者。
强迫症状:一、总是莫名地想推翻自我,让自己疯掉。
二、幻想攻击别人,尤其是最爱最亲近的人。
抑郁症状:厌世,感觉生活没有意义。当他生活在熟悉的环境中时,抑郁会有所好转。一旦离开,抑郁就会加重。感觉将他连根拔起,失魂落魄。
根据我对他的精神分析可知:他的病症来源于“退行满足”。



IP属地:湖南1楼2011-10-29 13:16回复

    即在潜意识中故意给自己制造痛苦,然后凭借亘古相传的“天佑弱者”的信仰,企求上天保佑他,满足他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愿望。
    谁也无法否认,如果你通过正常的努力想要追求一样东西,怎么也实现不了。
    当这时有位先知告诉你:如果你很痛苦很可怜,上天就会保佑你、怜悯你,实现你的愿望。
    这样,你就能轻易绕过现实无法突破的障碍,幻想上天会实现你的愿望。
    代价只是伤害自己,让自己痛苦忧郁。
    这有何难呢?谁也不能否认,自己给自己制造痛苦和伤害,远比获得快乐容易太多了。
    这种“退行满足”几乎是每个人都有的。
    只是程度不同而已。程度过高就容易产生抑郁和强迫。
    也许你会说:这也许是抑郁的来源。但这和强迫攻击别人有何关系呢?
    确实从表面很难看出有何联系。因为病症是一种极其复杂迂回的愿望变形。
    简要来说:他是想通过攻击别人证实——我本是一个老实的人。变成这样,完全是你们的错。是你们伤害了我,让我性情大变。你们应该反省自己的错,来爱我,满足我。
    分析到此,他说他的抑郁和强迫已经好多了,并有能力控制自己的情绪。
    但是他依然无法完全放下对心理的探索,回归现实;总是徘徊在疑沮与畅快之间。
    归根到底,这种对心理问题的固执来源他特殊的家庭关系:
    他的母亲多愁善感,父亲沉默而神经质。偶尔会迸发出一种歇斯底里的怒吼。他怜惜妈妈的忧愁,讨厌爸爸的神经质。
    他的童年多是在父母关系不和中度过。他的快乐来自于一种退缩的满足——一种落差快感:父母冷战让他阴郁,父母和好让他快乐。
    但他认为只要爸爸不在家,亲情不和就不存在,他一样也可以获得快乐。
    渐渐的,这种落差快感已经在他心中根深蒂固,不可撼动。也并没有让他产生疾病。
    当有一天,当他发现母亲出轨时,这种快乐才出现危机。
    关键就在这里!你们可以看出各种矛盾和痛苦是如何演变并胶着在一起。
    如果他对那个第三者发怒,事情闹大了,父亲势必会知道。那么父母可能离婚,他所依赖的家庭快乐就会荡然无存。
    所以,他只能压抑愤怒,顾影自怜。
    非但如此,他还必须永远保持缄默,时刻用强大的理性在内心提醒自:
    守住这个秘密。
    否则,凭借妈妈多愁善感的个性,她也许会羞愧自杀。
    凭借爸爸的个性,他也许会发疯伤人。
    当然,这一切都是他根据父母的个性猜测的结果,也是他最不愿意得到的结果。
    关键又出现了!
    如果要守住这个秘密,他必须牺牲一部分自我,压抑内心真实的愤怒,体谅妈妈的痛苦,制止爸爸发作的后果。
    这样一来,他迷失的那部分自我就有迹可循了:一部分与妈妈羞愧自杀的想象后果胶着在一起;
    一部分与爸爸发疯伤人的想象后果粘在一起。
    形象来说:如果自我是一面墙,那他就是他分离一部分自我,从自我中拆一些砖去阻挡这两种后果。这样一来就不可避免与这两种想象的后果胶着在一起。
    虽然迷失,但事实上还是属于自我的一部分,所以能感知这两种痛苦。
    后来,他连续多次恋爱失败,导致了他的抑郁症。
    可以分析得出,他把对妈妈的感情转移到了所爱的女孩身上。女孩离开她,就等于母亲离开他。
    而母亲离开他的前提,必定是秘密揭穿。
    所以,他的抑郁厌世,其实就是对妈妈羞愧自杀的想象。
    女孩离开他,他的爱欲无处发泄,由爱生恨,对女孩产生了怒气。
    但是,对女孩发怒,就等于对母亲发怒。
    他不喜欢像父亲那样神经质,不希望父母不和导致离婚,所以强行压抑了怒气,导致以后的强迫。
    所以,他的发疯、攻击强迫,就是对爸爸发疯伤人的想象。
    这种复杂的粘附性可以从他患病前的一段幻想看出:
    


    IP属地:湖南2楼2011-10-29 13:16
    回复

      他幻想母亲因为儿子不被人爱,忧郁成疾永远离开了他。他非常伤心、可怜。这样,所有人都会来关注他、怜悯他。女孩都会来反思为什么不去爱他。
      他还幻想他攻击了曾经所爱的女孩,**来抓他。这样,一个善良的大学生会变成这样,必定会引起社会关注,并让女孩反思为何不选择爱他。甚至在幻想中,他想像自己没被**抓到,是母亲出现来唤起他的良知,放弃愤怒和攻击。
      抑郁的时候,一般不会强迫。
      因为如果妈妈羞愧自杀,爸爸一定不会愤怒伤人,而是悲伤。
      强迫的时候,一般也不会抑郁。
      因为如果妈妈不羞愧,爸爸一定更加愤怒,发疯伤人的冲动更强烈。
      这种对家庭关系的维护,造就了他对心理的特别关注。
      因为他不敢拆掉那些由自我拼凑,阻挡秘密的砖,解放掉迷失的自我。
      这是我以前没有告诉过他,他也无从知晓的分析结果。
      直到有一天,他辞掉工作,漫无目的地流浪后,他的抑郁又开始复发了。
      这一次,他又试图用我教给他的理论来克服抑郁。
      (这样往往是成功的,但会让他变得如履薄冰。)
      我跟他说:你暂时不要去克服抑郁,就让它全部释放出来。
      他问为什么。
      我说我以前给他分析的,只能说接近病根,但并没有完全接触病根。这一次给他来一次彻底的,到底要看看你的抑郁还有多少。
      他照作。
      很快,他真的陷入到抑郁之中,并说出了最真实的内心声音:
      其实他还是不能完全放开儿时那种家庭关系。他实在想不到还有一种比看到父母和好时那种快乐更温馨的事。
      其实父母对他真的好得没话说了。那实在太让他依恋了。
      如果要他放弃那种快乐,还不如让他死。
      即使明知他的病根就在此,他也无法解放那部分胶着的自我。因为他实在找不到任何快乐可以和对父母关系的依赖相抗衡。
      后来他又说:为什么你的理论这么完美,还是不能完全治好我?这让我好失望啊!(这是一种感情转移)
      我反问他:为什么你妈妈对你那么好,还是会出轨?
      问题不在于我和你妈妈好不好,在于你要压抑我和你妈妈的错,忘了追求自我的快乐。
      他问我:我的自我在哪?
      最后的关键出现了!
      这个时候,任何心理理论和疗法在此已全然失效。一切疗法的争论也毫无意义。
      什么:顺其自然、为所当为、放下我执、量力而行。
      什么:带着症状去生活
      什么:用行为改变认知。
      什么:一切由心而生,都是假像,根本没有值得担忧的。
      你怎么知道他真正的自我是:顺其自然?为所当为?量力而行?
      你怎么知道他真正健康的自我是:行动积极?疑心不重?
      你怎么知道是假像?是我执?
      也许他天生就多疑、狂妄、忧郁、敏感、苛刻呢?(虽然看上去可能性不大,但不能凭医生主观臆断。就像《相对论》一样,只能由本参照系的人自己判断物理标准。)
      还不是心理医生用所谓公认的健康标准强加给他的?
      不论你的理论有多完美,看上去有多正确,并不一定是属于他自己的真理。
      即便你这次成功开导了他,让他获得快乐。也是暂时的。因为他依赖你指导的局面仍然没有改变。
      一旦现实条件发生变故,他对你的信仰动摇,就可能再度复发。
      唯一的办法就是要了解——他曾经最健康的时候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他似是灵光一闪,突然想起很久以前,他对父母之间的不和完全没有感觉,“没心没肺”快乐的时候。
      只是因为一个特殊事件的刺激,才让他觉察到父母是在争吵,因为一个特殊事件的触发,把他和父母同气连枝。
      只不过,那个快乐的自我,已被他遗忘太久了。
      这个自我,才是他真正的自我。是唯一能和依赖父母获得快乐相抗衡的条件;是已经发生的现实和历史。不管生活如何变化也改变不了这个事实。
      如果忽视这个真实快乐的自我。
      一切快乐和痊愈只是暂时的。健康只是因为你所信仰的那个理论而存在。如:精神分析、森田、行为……
      一旦这个信仰动摇,受到外界挑战。你便会感觉如临大敌,如遭灭顶之灾。想要极力去维护这个信仰,而极度憎恨那个破坏你信仰的人。又会陷入新的病症。因为任何快乐都不及维护你的信仰而获得的快乐。
      唯一能和维护你信仰获得快乐所抗衡的,就是你曾经最健康的时候,最不敏感,最不受人影响和暗示的自我。
      那才是最真实的,最自由、最轻松、健康的。这是已经发生的事实,无可撼动。
      当他父母在争吵时,他却完全没有感觉,没有感觉到任何伤感。
      这时突然有个人跟他说,你父母怎么了怎么了~~会给你带来什么不良后果。
      他似乎有种被人从梦中叫醒的感觉,从此以后变得敏感和忧郁。这是最原始的不良暗示。
      回忆并加强这个自我记忆后,并让那个暗示暴露后,他的抑郁和强迫顿时烟消云散,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快乐和轻松。
      他似乎可以轻松对那个曾经暗示他的人说:“是吗?这很令人伤感吗?我刚刚怎么完全没有感觉?还不是你提醒我的?我还是想我的做我的,他们的不和我左右不了,和我关系不大。”
      这比任何强加给他的“顺其自然、为所当为” 都要来得自然。因为他最健康的自我本来就是那个样子。
      


      IP属地:湖南3楼2011-10-29 13:1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