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幽格吧 关注:31贴子:4,775

易中天品三国讲稿全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易品三国之〈拷问易中天〉【乙醚必看】
这是一场易迷们与易中天的聚会,这是一次Fans们对易中天老师的拷问。《易中天品三国》究竟给观众带来了什么?生活中的易中天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有什么特殊的经历?当流言和板砖横飞的时候,易中天会做何反应?《百家讲坛》应广大观众要求特别推出《易中天品三国》之特别节目——拷问易中天。

  套用一句网友的话说:“霹雳一声震天响,百家讲坛开了场!” 2006年正月十五,《易中天品三国》正式开播,每周一期。一时间,易中天和三国成为人们当下谈论的话题,出现了一批新的追星族,有人叫“易粉”,有的叫“粉丝”,就连日常用语中也出现了“麻辣三国”“超级教授”的新生词汇,甚至有人打出了“嫁人就嫁易中天”的旗号。在易迷们狂热追捧易中天的同时,也引来了学术界不少的指责声。历史应该如何被讲述?面对两种截然相反的声音,易中天会怎样应对呢?《百家讲坛》应广大观众要求,特别推出《易中天品三国》之特别节目“拷问易中天”,为您展示在节目背后一些不为人知的幕后故事。
  主持人:各位好,欢迎收看《百家讲坛》的节目——《易中天品三国》的一个特别节目,叫“拷问易中天”。今天我的出现以及您看到的今天节目的标题都稍微有一点令人感到惊奇,“拷问易中天”由张斌来做,不是体育节目,的确是个人文节目。“拷问易中天”我不敢当,因为今天在现场的所有人都是易中天老师的坚实的拥趸,我怎么敢拷问呢?既没有辣椒水,也没有老虎凳,但是今天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因为我很喜欢易老师的作品,很喜欢《百家讲坛》当中您所作的那些演讲,所以今天我很幸运,跟在座诸位一样非常幸运,我们迎来易老师,首先掌声欢迎易老师。
  易中天:我先问清楚了,你是拷问还是审问?
  主持人:都不敢,拷问交给您的爱好者,审问交给电视机前的观众,我来询问您。我先替我老婆先问您一个问题,因为这是我身边最近的人,我说你有什么关心的,她问您的名字是真的吗?就是易中天是自降生到现在一直使用的名字吗?还是您在某一历史时刻,觉得自己已经可以用上经天纬地的名字了?
  易:我这个名字是我祖父给我起的。
  主持人:那应该是从一降生。
  易:对,鄙人五十多年行不改姓、坐不更名,就是真名实姓在江湖上行走。
  主持人:直至来到中央电视台,让更多的人认识您。现在走在街上,有人会说这是易老师?
  易:偶然有。
  主持人:在什么地方?
  易:在哪都能碰到。
  主持人:那您当时是不是心里有这种感觉,行,终于有效果了!
  易:有。
  主持人:我现场先询问一下,因为听说有一个叫“易中天吧”。
  易:好像是。
  主持人:您别好像是。
  易:我不得做谦虚状吗。
    主持人:据说您经常潜水在那里。我们现场有“易中天吧”的创始者,就是那位穿着黄衣服的姑娘,据你判断,你们这个吧里大概能有多少人?

  观众:这个说不好,因为有很多的人是没有名字,只是在这儿留言而已,现在帖子已经有大约超万了,每天都在更新。

  主持人:这帖子当中都是支持易老师的吗?

  观众:当然也有反对的声音。

  主持人:板砖也是四处横飞是吧。我们看这边,这边有从保定赶过来的,请问这位先生,您是慕易老师之盛名而来吗?

  观众:在《百家讲坛》经常听,然后有一天易老师在这儿讲三国的事,我感觉讲得非常好,然后我把家里人都叫来一起听。

  主持人:您刚才所说的家庭,您今天家庭成员到现场了吗?

  观众:我的女儿在这儿。

  主持人:您的女儿,小姑娘今年多大了?

  观众:13岁。

  主持人:上初一,你是受父亲的影响看到易老师是吧?

  观众:是我先看的,然后他才看的。

  主持人:你看父亲说话就不靠谱。不管怎么样,你为什么喜欢易老师?因为大家都挺怕老师的是吧?

  观众:我不怕老师。

  主持人:那你第一次听易老师讲课,跟你的历史老师比起来有什么差别?

  观众:第一,易老师讲得比我们历史老师好。

  主持人:行,这段您多原谅,孩子是实话,以后考试别……

  易:这话掐掉别播了。

  观众:第二,易老师讲得比我爸好。

  易:这句话可以播。

  观众:第三,易老师比我见过的所有老师讲得都好。

  主持人:13岁的孩子逻辑性已经非常好了,谢谢,谢谢这个孩子,像你13岁的年龄段怎么看易老师?

  观众:就是觉得易老师比较幽默,看的视角跟我们这样普通人是平齐的。





1楼2006-08-22 21:25回复
      这个事情不合逻辑啊,第一,你不就是怕他城中埋伏了军队吗,派一个侦察连进去看看,探个虚实可不可以?第二,司马懿亲自来到城门楼下看见诸葛亮在城楼上面神色自若,琴声不乱,说明距离很近,看得见听得清,那你派一个神箭手把他射下来行不行?第三,根据这个郭冲的说法和《三国演义》的说法,两军的军力悬殊是很大的,有说司马懿带了二十万大军的,有说司马懿带了十几万大军的,反正至少十万,你把这个城围起来围他三天,围而不打行不行?何至于掉头就走呢?所一是不合逻辑的,诸葛亮的空城计是子虚乌有。
      其他的火烧博望、火烧新野、草船借箭等等都是编出来的。其中最可笑的是借东风,大家可以去看一下《三国演义》,当时诸葛亮借东风是个什么形象?披头散发,光着脚丫,穿一身道袍,所以鲁迅先生说《三国演义》状诸葛多智而近妖,这个妖不是妖精也不是妖怪,是妖人。妖人就是当时那些装神弄鬼的,什么巫婆啊,神汉啊,这类的人物。诸葛亮当然不是妖人,诸葛亮不但不是妖人,而且是帅哥。《三国志》说诸葛亮身长八尺,这个八尺是汉尺,汉尺的八尺合现在市尺五尺五寸,相当于一米八四。而诸葛亮出山的时候年龄是多少呢?26岁,大家想一想26岁的年龄一米八四的个子该是什么形象?和我们心目中的,我们舞台上的一样不一样?借东风这个事情当然也是没有的。而且就算有,去借东风的人也不该是诸葛亮,该是周瑜啊。我们读杜牧的诗,“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没说东风不与诸葛便啊。
      实际上诸葛亮在赤壁之战期间的主要功绩,是促成了刘备军事集团和孙权军事集团的联合,这是他的主要功绩,而诸葛亮在刘备去世之前的主要功绩也是为刘备定下了三分天下的政治策略。也就是说诸葛亮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未必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是值得怀疑的。现在成都的武侯祠还有清人赵藩写的一对攻心联,他说“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这一幅攻心联其实是委婉地批评了诸葛亮,批评他在刘备去世以后主持蜀国工作的时候穷兵黩武,宽严戒误。但是到了《三国演义》里面诸葛亮就变成杰出的军事家了,而且神机妙算,算无遗策,其他的军事将领都变成了提线木偶,傻乎乎地带着军去打仗,走到地方掏出一口袋,军师给我的锦囊妙计,打开看看,哦,这么办。这个实在是太离谱了,这个表现了什么呢?表现了人们对他的崇拜。
      *易先生认为,诸葛亮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而未必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像以上分析的空城计和借东风等,只不过是文学家们把诸葛亮神话了,所以历史形象并不等于文学形象。而对三国人物崇拜达到最不可思议的当属关羽,关羽已经成为民间信仰的对象,而且他还被奉为行业祖师爷。那么,民间为什么那样崇拜关羽呢?先生对民间的关羽崇拜又有着怎样的精彩点评呢?
      文化人是非常崇拜诸葛亮的,而民间信仰更多的是崇拜关羽,关羽也是一个值得崇拜的人,因为关羽特重情义,这是关羽最大的特点。关于被曹操俘虏以后,曹操对他非常非常好,关羽也非常感激曹操对他的收留和信任,但是关于仍然心向刘备。那么这个时候关羽就面临一个选择,是效忠曹操呢,还是效忠刘备呢?而关羽采取了一个什么做法呢,就是我重重地报答曹操以后,回到刘备身边,这就是重情重义。当然关羽走的时候曹操也表现出了自己的大度,当时有人提出来要追杀关羽,曹操说不用,这样的义士我们应该尊重他。可惜现在民间只记住了关羽的情,忘掉了曹操的义,正是由于关羽如此地重情义,因此关羽成为民间信仰崇拜的对象。
      但是这个民间信仰呢有时候想起来也是有点怪怪的,我们知道这个民间信仰受两本书的影响最大,一本是《水浒传》,一本是《三国演义》。虽然在文化人那里《红楼梦》的地位最高,认为《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NO.1,但是民间喜欢的还是《水浒》和《三国》。比如说民间行业会用《水浒》和《三国》的人物做祖师爷,比如说强盗以宋江为祖师爷,小偷以石迁为祖师爷,编制业以刘备为祖师爷,屠宰业以张飞为祖师爷,没有以《红楼梦》人物什么贾宝玉啊,王凤姐做祖师爷的。那么这些都还有些道理,奇怪的是剃头匠以关羽为祖师爷,关羽没有剃过头啊,而且东汉的时候这个我们中国人是不兴剃头的,是留全发的。那么想来想去一点联系,无非是剃头匠和关帝爷手上都有一把刀嘛,但是关羽的刀是杀头的,不是剃头的。我就想起来清代有一个剃头匠在门口贴出一幅对联来,倒是蛮像关羽的口气,怎么说呢:“问天下头颅几许,看老夫手段如何”!我不知道有人敢去剃头不?
    


    4楼2006-08-22 21:27
    回复
        曹操杀了于他有恩的许攸,却放了很多对不起他的人。比方说有一个人叫做魏种,原来是曹操的手下。曹操有一段时候我们知道他是不顺的,处于逆境,处于困境的,那个时候很多手下的人都背叛曹操,曹操非常自信地说让他们走吧,我的人不会走完的,比方说魏种,他就不会背叛我。结果呢,这个魏种也背叛了,魏种也跑掉了。曹操气坏了,曹操说好你个魏种啊,你也背叛我,你有本事跑到天涯海角,北边有本事你跑匈奴去,南边有本事你跑到越南去,你只要跑不了那么远我就要把你抓回来,绝饶不了你。 
        后来在后面的战斗中,魏种被俘虏了,所有的人都给魏种捏一把汗,说曹操肯定要杀他。曹操怎么样?曹操想了一下,算了吧,魏种是个人才,放了,该做什么官还做什么官。这是曹操的宽容啊。
        曹操确实是一个很宽容的人。曹操和袁绍作战的时候,袁绍找了一个文人,叫做陈琳,起草一篇檄文。什么叫檄文呢,就是声讨书,因为古代作战他讲究师出有名,就是你要打谁谁谁你总要有个名目,有了名目以后你这个军队才叫做正义之师,袁绍就请陈琳写一篇檄文。陈琳是个笔杆子,下笔千言,洋洋洒洒,痛骂曹操。从哪骂起呢,从曹操的祖宗骂起,这实在说起来是在中国文化当中一种很不好的东西,一骂人就骂到人家父母亲,一骂人就骂到人家祖宗八代,动不动就是怎么你祖宗八代,这是不好的一个传统,陈琳也是这样。那么后来袁绍打败了,陈琳做了俘虏,下面人把陈琳抓到曹操跟前,曹操说:陈琳啊,两军交战,都要发表这样的声讨书,这个很正常,不过呢,你骂骂我就算了嘛,你骂我父母干什么,我父母又没得罪你,不好吧!陈琳说,对不起啊,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曹操说,好好好,算了算了,你也是个人才,还做你的笔杆子吧。陈琳以后就成了曹操的笔杆子,所以曹操是很宽容的。
        但是曹操又是一个报复心极强的人,但凡是得罪了曹操的人,几乎没有不报复的。当时有一位名士,叫做边让,边让是个大学问家,也是大文学家,文章著作写得非常好的,看不起曹操。因为曹操这个人出身不好,曹操的祖父是个太监,这个东汉朝代是叫太监给搞坏的,所以那些读书人、那些文化人、那些士大夫最看不起的、最痛恨的就是太监。那么曹操的父亲是太监的养子,曹操就等于是太监养子的儿子,他们看不起,边让也看不起他,很说了一些侮辱曹操的话。所以后来曹操过去把那个地方打下来以后,毫不留情地就把边让杀了,和边让一案的还同时有好几个文化人,有的就跑掉,跑掉以后又逃不掉,然后又回来自首。其中有一个叫桓邵的向曹操自首,跪下来求,磕头,痛哭流涕,求饶,曹操怎么说呢?哼哼,呵呵呵呵,哭了,怕了,下跪了,求饶了,下跪就不杀吗?求饶就不杀吗?拖出去,杀了。这件事情影响极坏,当时就引发了一场叛乱,就是你怎么可以这样对待文化人?你怎么可以这样对待以前得罪过你的人?
        其中有一个叫陈宫的,就是由于这个原因离开了曹操,投奔了吕布。《三国演义》里面说,陈宫离开曹操是因为曹操杀了吕伯奢一家。不是,史实是曹操杀了边让、桓邵这些人陈宫看不下去,离开曹操,死心塌地地帮助吕布打曹操。后来吕布战败以后,陈宫做了俘虏,曹操还不想杀他,曹操跟陈宫说只要你投降,既往不咎。因为曹操这个时候他也觉得以前的做法不对了,他也觉得宰相肚里要撑船,将军额上跑马,应该有一些大将风度了,所以他也不杀陈宫。陈宫坚决不投降,曹操没办法,只好杀他,临杀他之前曹操问了这样的话,陈宫的字叫公台,他说公台啊公台,你要是死了,你的母亲可怎么办啊?陈宫说,我听说以孝治天下的人不会杀害他人的父母,我的母亲怎么样,就靠曹公你看着办。曹操说好,公台啊公台,你死了以后你的老婆孩子又怎么办?陈宫说,我听说以仁治天下的人不伤害人家的子女,我的老婆孩子如何,也请曹公你看着办。啊,曹操说好吧,那我送你上路。然后就开始哭,一边哭一边送陈宫上刑场去死,然后把陈宫的家人接到自己家里来,对待陈宫的家人比陈宫和他翻脸之前还好 
      


      9楼2006-08-22 21:28
      回复
          所以曹操这个人是个很复杂的人,刚才我们已经讲到了他的方方面面,这还不是他性格的全部,是他性格的一部分。他既狡诈又老实,既温情又狠毒,既宽容又报复。如果你只看曹操的一个故事,只看曹操的一面,你得出的结论就是盲人摸象,是不全面的。那么在我们看来,曹操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性格最复杂、形象最多样的一个人。他这个人聪明透顶,又愚不可及;狡猾奸诈,又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宽宏大量,又心胸狭窄。可以说是大家风范,小人嘴脸;英雄气概,儿女情怀;阎王脾气,菩萨心肠。他是这样的一个人,他身上好像长了很多的脸,一会儿出现的是这张脸,一会儿展示给我们的是另一张脸。但是大家注意一条,不管哪张脸,都是曹操的,不会认做是别人的。能够把这样一个复杂的性格统一于一个人,这本身就是了不起的事情。体现的是什么呢?体现的是曹操的大气。什么叫大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曹操恰恰是一个能够容的,一个容量非常大的人,什么样的矛盾的东西到他这儿都统一了。 
          而且他奸诈一生,最后归于真实,曹操临死的时候留下了一个遗令。当时写这个遗令,就是遗嘱,写遗嘱,大人物写遗嘱有一个格式的,说说我一生做了哪些功劳啊,也检讨一下自己,然后说我要埋在什么什么地方等等,是这样的遗嘱。曹操的遗嘱不是这样,曹操的遗嘱对于自己的政治生涯提得非常少,他只说了这么一句话,他说我这一生做了很多的事情,有对的也有错的,总的来说是对的,至于犯的小错误、发的大脾气不值得你们效仿。就这一句话交代完了,下面讲什么呢?就唠唠叨叨地讲一些家务事,他说我死了以后,我那个房子里放的那个香,就是熏香,香料,你们把它分掉,不要浪费了。我的那些小老婆,还有我那些歌女,她们一生都很辛苦,为我服务得很好,很到位,不要亏待她们,让她们继续住在铜雀台,不要把她们赶走了,这些人闲着也是闲着,没有事做,可以学习做什么呢,学习用丝带编草鞋,万一将来我们曹家破产了,可以拿这些鞋去卖换点饭吃。唠唠叨叨讲了一大堆这种事,所以他这份遗嘱当时很被人看不起,说一个大英雄临死之前也不说点豪言壮语,也不说点励志的话鼓励一下我们后来人,“分香卖履,留恋妾妇”,成何体统!连苏东坡都给了八个字的评价,叫做“平生奸伪,死见真性”,说这个家伙一辈子狡猾奸诈,临死之前露了马脚,狐狸尾巴露出来了,原来是这么一个小人。
          但是我对苏东坡先生一贯尊敬,对于他这句话是不以为然的,我认为这恰恰表现出曹操的大气。我就不说豪言壮语,我就不谈政治功劳,我就不谈国家大事,我就要谈这些小事,你们把我怎么样?你能把我咋地?你们说我是小人我就是小人又怎么样?我曹操就是曹操,我曹操才不在乎你们怎么评价我呢,我就是这样的人。这叫什么?“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曹操能够如此地本色,说明他是英雄,而且是大英雄!不过这个英雄是很狡猾的,很奸诈的,因此是奸猾的英雄,简称奸雄。而这个奸雄呢,又是非常可爱的,所以我认为对曹操的评价就是这五个字——可爱的奸雄,那么曹操又如何是个奸雄呢,他怎样地奸雄呢,他又怎样地可爱呢?请看下集奸雄之谜,谢谢。


        10楼2006-08-22 21:28
        回复
          易中天品三国(三)奸雄之谜
          (三) 奸雄之谜 
            在上一集我们提出了一个观点,就是曹操是可爱的奸雄,是不是这样呢?我们先来说“奸雄”,再来看“可爱”。
            什么叫奸雄?“奸雄”这个概念包括了两个内容,就是奸和雄,只有那些又奸又雄的人才能够叫做英雄。比如像明朝的奸臣严嵩,鬼鬼祟祟,偷偷摸摸,使用的是阴柔手段,奸而不雄,这个只能叫奸贼;如果像东汉末年的董桌那样,横行霸道,专横跋扈,雄而不奸,使用的是暴力手段,那只能叫枭雄。枭雄就是强硬而又有野心的人物,奸贼就是奸猾而又有贼心的人物,奸雄是奸诈而又有雄心的人物,那么曹操是不是这样的人呢?是。
            曹操这个人从小就奸猾。曹操的家庭出身是不太好的,史书上的说法说他是相国曹参之后,这是胡说,为什么呢?因为曹操的父亲叫曹嵩,曹嵩是什么人呢?是太监曹滕的养子,太监是不生孩子的,曹嵩是养子而非生子,那么我们即便考证出曹腾的祖上是西汉初年的相国曹参,跟曹操有什么关系?而且在东汉末年我们知道,“乱国者宦官也”,那么一个宦官的养子的儿子,在当时的上流社会是没有地位的,人家是看不起的,认为这是一个孽种。所以曹操的出身是不好的。
            当然家境很好,因为他的这个养祖父和他的父亲都在朝廷中做官,家境好,而出身门第应该说不好。曹操小时候受的教育也不好,曹操后来有一首诗回忆自己的童年,“既无三徙教,不闻过庭语”。什么叫“三徙教”呢?三徙教就是大家都熟悉的孟母择邻的故事,孟子的母亲为了给自己的儿子有一个好的教育环境,三次搬家,叫做三徙,所以孟子母亲的这种教育叫做三徙教,曹操说这个事儿我们家是没有的;“不闻过庭语”是什么意思呢?讲的是孔子和他儿子孔鲤的故事,说有一天孔子站在庭院里,他的儿子孔鲤“趋而过庭”,什么叫“趋”呢,“趋”就是小步快走,是表示恭敬的动作,在上级面前、在长辈面前你走路要“趋”,低着头,很快很快地这样走过去,这叫“趋”。那么孔鲤看见父亲孔子站在庭院里面,于是低着头“趋”,孔子说站住,学诗了吗?没有。不学诗何以言,你不学诗你怎么会说话?是,退而学诗。又一天,孔子又站在庭院里,孔鲤又“趋而过庭”,孔子说,站住,学礼了吗?还没有。不学礼何以立,不学礼你怎么做人?是,退而学礼。这个故事就叫做“过庭语”,也叫“庭训”,父亲对儿子的教育在古代就叫“庭训”。曹操说这个事情我们家也是没有的。所以家教不好。
            曹操出身不好,家教不好,小时候的表现也不好。
            喜欢什么呢?飞鹰走狗,四处游荡,不务正业,游手好闲,和一群纨绔子弟胡作非为。那他的纨绔子弟的朋友有袁绍,有张邈,都是些高干子弟了,这些人当中就数曹操的坏主意和鬼点子最多。大概当时也是闹得不太像话,于是曹操有个叔叔就跟他父亲说,说你这个儿子实在是调皮捣蛋,不守规矩,管教管教。曹操的父亲就来管教他,曹操就对他叔叔有意见,他就想了一个歪主意,有一天他叔叔走过来以后,曹操马上把嘴巴一歪,叔叔说你怎么了?中风了。叔叔一看很紧张,马上向他父亲报告说你儿子中风了,你快看看。曹操的父亲过来以后,曹操非常正常。他说你不是中风了吗?谁中风了,谁说我中风了,没中风啊,谁说的?你叔叔说的啊,你叔叔说你中风了。爸,我叔不喜欢我,看见我就烦,他说我中风爸你能相信吗?曹操的爸爸从此不相信他的叔叔。
            更离谱的是什么呢?是有一天这几个高干子弟在那儿百无聊赖,说今天都没有什么好玩儿的,那个时候的确好玩的东西也不多,不像现在可以上网。我们都无聊啊,有什么好玩的吗?曹操说,有件好玩儿的事,今天有人结婚,我们去闹一闹。袁绍他们说,闹什么闹?偷新娘子。袁绍说好,我们就去偷新娘子。然后一伙人就跑到结婚的人家,到了晚上快要入洞房了,大家都在喝喜酒,曹操就大喊一声:有贼啊!所有的宾客都跑出来抓贼,贼在哪儿?曹操就冲进洞房,把新娘子偷出来,偷出来往外跑,袁绍笨一点,一头钻进一个灌木丛,灌木把衣服都钩住了,跑不脱。袁绍说曹操你快帮忙,我这个地方跑不出来了!曹操又把手往袁绍那一指:大家看,贼在这儿!袁绍一听着急,这么一使劲蹦出来了。所以曹操是一个从小就调皮捣蛋的家伙,也很狡诈,这样的孩子大概是不讨人喜欢的。其实啊依我看,这个男孩小时候也是要捣蛋一点,男孩小时候不捣蛋长大了没出息,可是大家都不喜欢他,史书上的说法是世人“未之奇也”,当时的人也没把他当回事。
          


          11楼2006-08-22 21:29
          回复

               * 通过 易中天先生的讲述我们可以看到,小时候的曹操鬼点子多,调皮捣蛋,不讨人喜欢,也不被人重视。但曹操在青年时期却受到当时最高军事长官的另眼相看,而且还得到另一个著名人物的高度评价,这个评价竟然流传千古。那么,这个著名人物是谁?他到底是怎样评价曹操的呢? 
              但是有一个人非常看重曹操,这个人就是当时的太尉桥玄,太尉是什么官?三军总司令,全国最高军事长官,桥玄非常看重曹操,说曹操这个人是个难得的人才。所以桥玄找到曹操说,我们现在遇到的将是一个乱世,这个乱世非“命世之才”不可,我看你就是将来平定天下的人,我桥某已经老了,我把我的妻子和我的子孙就托付给你了。那时候曹操才二十岁啊,那么桥玄为什么这样看重曹操呢?就是因为曹操虽然调皮捣蛋,不守规矩,胡作非为,但他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纨绔子弟。第一,他才艺过人,文章写得好,文笔非常之好,自己就是文学家;第二,武功好,据说曹操有一次行刺张让的时候被人发现,他是用手武着戟,一边武戟一边往后退,全身而退。武艺好,而且好读书。这点非常重要,好读书,尤好兵书,跟据史书上的记载,曹操终其一生都是爱读书的,即便是行军打仗的时候也手不释卷。那么这样一个文武全才,又很狡猾,那就是乱世当中平定天下的人。
              而且桥玄不但自己赏识他,还介绍他去拜见许劭,许劭是什么人呢?许劭是当时有名的鉴赏家。东汉末年有一个风气,就是要进行人物鉴赏,或者叫人物品评,一个人要成为一个人物,要出人头地,要进入上流社会,必须有著名的人物鉴赏家给他写一个鉴定,这样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许劭就是一个有名的鉴赏家,他在,每个月初的初一,要对当时的人物发表一次评论,就像我们现在开新闻发布会一样,每月初一,所以叫月旦评。桥玄就跟曹操说,你曹操要进入上流社会,出人头地,你一定要得到许劭的评语。那么曹操就决定去找许劭,许劭拒绝发表意见,许劭为什么拒绝发表意见呢现在我们不知道,也可能他是看不上曹操,也可能他觉得曹操这个人不好说,也可能有别的什么考虑反正不知道什么原因,许劭是死活都不肯讲。但是我们现在也不知道曹操使了一个什么手段,这个没有任何记载,但是我估计曹操是使用了一点不正当的手段,逼着许劭发表意见,许劭逼得没有办法说了一句有名的话,他说你这个人啊,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那么曹操听到这句话后的反应是什么,也就是说曹操是否认奸雄可这个评语?正史上的记载是这样的,“太祖大笑”,就是曹操一听许劭说你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就哈哈大笑,哈哈哈哈……这句话到了《三国演义》里面做了改动,改成什么呢,“操闻之大喜”。一个是大笑,一个是大喜,一字之差,有天壤之别,表现了什么呢,表现了小说的肤浅,《三国演义》这个小说他是要贬低曹操的,它为了贬低曹操他不惜把大笑改成大喜。“大喜”给人的感觉就是曹操这个人好像从小立志就要当一个奸雄,听说我可以当个奸雄,他高兴得不得了!这不是事实,它也不合逻辑,你说哪有一个人从小立志我就是要当个贼,我从小就下定决心要当个强盗,我从小就立下志向要当窃国大盗,不可能的,奸雄那是逼出来的,奸雄要碰到乱世嘛,碰到乱世他当能臣当不了,他只好去当奸雄了。所以改成大喜是很肤浅的。
              我们来看许劭的这个话,“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什么意思?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你曹操如果身逢治世,那你能够成为一个能臣;你如果身逢乱世,那你就是一个奸雄。那也就是说曹操是做能臣还是做奸雄,看什么呢,看客观条件,是不是,看你处于一个什么时代。第二种解释是你曹操如果治理天下,那你就是能臣;如果扰乱天下,那你就是奸雄。成为能臣还是成为奸雄看曹操的主观愿望,所以他这一句话是有两种可能的,有两种解释的,而甚至可能许劭说的这两层意思都有。
              那么曹操大笑就有三种可能。第一种可能,我怎么会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呢,太可笑了,呵呵太可笑了,大笑。第二种是,哦,我如果处在治世就是能臣,处在乱世就是奸雄,成为一个能臣“固所愿也”,哎,打个折扣,成奸雄也不错,哈哈哈哈哈大笑。第三种,哦,我要想成能臣我就能成能臣,我想做奸雄就能做奸雄,我想治理天下我就是能臣,想扰乱天下我就是奸雄,反正我什么都能干,哈哈哈哈,这太好了。那么曹操完全有可能是这三种原因大笑,但是在我们看来曹操这个人可能是后两种原因大笑,因为曹操这个人是一定要做一番事业的,这个是肯定的,我立志要做一番事业,我要轰轰烈烈地活在这个世界上,逢治世则造福一方,逢乱世我就称霸一方,反正我不能碌碌无为地平平淡淡地了此一生。这就是我曹操,这话说到我心里去了,哈哈哈哈——。至于给我一个什么头衔,是能臣的头衔呢,还是奸雄的头衔呢,无所谓。这种无所谓的精神正是一种大气,是一种雄视天下、笑傲江湖的英雄气。所以我们说曹操虽然被称为奸雄,虽然很多人都关注到他的奸,但是我认为更本质的是雄,曹操一生都表现出了这种雄,我行我素,笑傲江湖。曹操是非常喜欢笑的,如果我们去读历史,我们会发现许多书上讲到曹操遇到什么事情的时候都有笑这个字。
            


            12楼2006-08-22 21:29
            回复

                 等到汉献帝被接回洛阳的时候,贾诩想,这个地方我就不能再待了,我不能再在朝廷待下去了,走吧!他就辞去了官职,出来了。出来了七转八转地最后就到了张绣这儿,张绣对他奉若上宾,言听计从。那么张绣想反叛曹操的时候,贾诩就跟他设计了,就说你去跟曹操说,说我们的部队要移防,就是部队我要调动一下,防区要变一下,问曹操可不可以?曹操说可以啊,曹操那个时候得意洋洋么。然后又跟曹操说,说我们这个军队的运输车比较小,很多东西装不下,能不能允许我们的战士把盔甲和武器都随身携带,我们盔甲就穿在身上了,武器就拿在手上,以免我搬运起来比较困难,行不行?曹操这个时候风花雪月啊,可以可以可以。于是这个张绣的部队就穿着军装,扛着武器,开着战车,堂而皇之地从曹操的军营前走过,突然调过头来,冲进曹营。那当然是杀了曹操一个措手不及,贾诩干的事情。 
                那么这一次对于曹操来说那是一个惨败了,但是曹操没有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这是曹操了不起的地方,他甚至没有追究主张接受张绣投降的那些人。换了别人,比方说袁绍或者袁术,他肯定要追究:当时是张绣要假投降——他肯定现在要说张绣是假投降,——张绣当时假投降是谁主张赞成的?曹操没有,自己做检讨。他把部队召集起来跟将领们说:这次是我错了,而且我知道我错在哪里了,我接受张绣投降的时候我应该扣他一个儿子在我军营里作人质,我没做这件事,我错了,我下回不会再错了。这个应该说是曹操了不起的地方。
                * 曹操为什么会在南征张绣的战争中失利?根据 易中天先生的分析,曹操是得意忘形,做了两件不该做的事情,结果导致了投降的张绣突然反叛,打了他一个措手不及。这是曹操不够成熟的表现,但是,曹操没有推卸责任,而是主动做检讨,承认了错误。那么,在接下来和张绣的几次较量中,曹操变得成熟了吗? 
                但是一个人要成熟也没那么快,曹操也一样。所以到了第二次,也就是汉献帝建安二年的十一月,曹操再次南征张绣的时候,就把张绣打了个落花流水。曹操这一次虽然是吸取了上次的教训,不骄傲了,不翘尾巴了,取得了胜利了,不等于他下次还要胜利。那么到了第三次,汉献帝建安三年的时候,四月份,曹操三征张绣,这一次又差点栽个大跟头。当时曹操的军师叫做荀攸,我讲过了,荀攸是曹操前期五大谋士之一,他当时的官职叫做军师祭酒,军师祭酒这个官职是曹操发明的,相当于现在的参谋,随军作战参谋。荀攸就建议曹操不要打张绣,他说张绣上次被您打到穰城以后,他就和刘表结成了联盟,由刘表提供粮草,而刘表这个人他是不会当真给张绣提供粮草的,所以张绣和刘表两个人总有一天他们自己要打起来,我们不如等一等。你现在把他们逼急了,他们两个就结成死党,联合起来打我们,对我们不利。曹操不听,结果怎么样呢?结果果然刘表和张绣结成死党,联合起来打曹操。
                这个时候曹操就下令撤军,曹操一下令撤军张绣就高兴了,马上下令追击,贾诩拦住,将军万万不可追,你追,必败。张绣说,不会啦,这曹操已经逃跑啦,我们不乘胜追击啊?他说追!结果怎么样呢?结果被曹操打得大败,丢盔卸甲,灰溜溜地回来了。刚刚坐下,一口水还没喝呢,贾诩说,将军,赶快再追!张绣说,先生这话我就听不懂了,上次张绣要去追先生说不能追,现在张绣都打败回来了先生说赶快追,什么意思啊?贾诩说你不要问什么意思了,你现在追就是。张绣想这个,这个没道理啊,但是一想这个贾诩真是料事如神,那就追吧!好,了不起我再败一回。又收拾他的残兵败将,又追过去,大胜而归。这回来以后张绣就对贾诩佩服得五体投地了,先生,第一回张绣是以精兵追退兵,先生说必败;第二回张绣以败兵追胜兵,先生又说必胜,张绣左思右想它怎么都想不明白,先生能不能指点一下?。嗨,贾诩说,这个事情其实非常地简单,将军你想一想,曹操和我们作战,他有失利吗?没有;他有失误吗?没有;他有失策吗?没有,那他为什么要撤退?一定是他后面出事了,一定是他后院失火,朝中出事,所以他是撤退,不是溃退,他是有计划地撤军,因此以曹公之英明必亲自断后。将军您虽然是英勇善战,实话实说,论打仗,比曹公那还差一点,所以将军这样追上去以后遇到亲自断后的是曹公,你必败;而曹操之所以赶回去是他朝中出事了,所以他一定要匆忙赶路,他既然发现你已经被打败了,他一定不再亲自断后,他一定率领前军往前面走了,断后的一定是打不过将军你的,所以你必胜。哎呀,张绣说,贾先生你真是料事如神啊!实际上我们看《三国演义》总说诸葛亮料事如神,会打仗,那比贾诩老实说是不如的。
              


              31楼2006-08-22 21:35
              回复

                   *小说《三国演义》中,张绣和贾诩都不是主要人物,他们在三国故事里只是次要角色。但在真实的历史中,贾诩劝张绣投降曹操,却是在关键的时刻给了曹操关键性的帮助。那么,张绣和贾诩投降曹操后,他们最终的命运究竟是怎样的呢? 
                  当然了,张绣这个人最后可能还是遭了报复,可能遭了报复,时间是在八年之后,八年之后曹操征乌桓的时候,张绣莫名其妙地死了。有材料说是张绣投降曹操以后其实心里头还是忐忑不安的,尤其是见了曹丕,因为曹丕的哥哥曹昂是在他反叛的时候牺牲的,所以他总想讨好一下曹丕,就请曹丕吃饭,曹丕突然翻脸,说你杀了我哥哥你还有脸请我吃饭,张绣自杀,这是一个不一定可靠的材料。那么,张绣的儿子张泉倒确确实实是被曹丕杀了的,时间在二十年以后,这个时候张绣的儿子张泉卷入了一个谋反案,叫魏讽谋反案,这个案子现在也说不清楚了,这个案子株连的人非常之多,张泉是其中的之一。那么张泉是不是参加了这个谋反,有各种可能,可能是张泉因为父亲被曹丕逼死了以后走投无路,他参加了谋反;第二个就是曹丕因为逼死了张泉的父亲,自己心里过不去,就干脆诬陷张泉谋反;那么第三种可能就是曹丕他也没有杀张绣,也没有逼死张绣,但是他知道对于他父亲来说,杀子之仇是不能不报的,这个仇既然不能在张绣身上报,就在张泉身上报。你张绣不是杀了曹操一个儿子吗?那我们现在也杀你张绣一个儿子,那不抵了吗!这都是猜测性意见。
                  但是曹操和贾诩的关系那是始终都很好。曹操对于张绣的态度是这样的,是既拉拢又防范,但装着不防范,做出一副不防范的样子;那么对于贾诩呢,是又感激又欣赏,感激他雪中送炭,欣赏他谋略过人。所以在欢迎张绣来投降的时候,曹操私下里拉着贾诩说,太感谢你了,使我信重于天下的就是先生。所以,曹操是诚心诚意地感谢贾诩,而贾诩也是算准了曹操会诚心诚意地感谢他的。因为在我看来,贾诩这个我们观众朋友可能不太熟悉的人物,有可能是三国历史上最聪明的人,他聪明在什么地方呢?洞悉人性,洞察人心,他总是能把他要打交道的人的心思摸得清清楚楚。
                  贾诩离开长安以后,先投靠了一个叫段煨的人,段煨对他客客气气,但是贾诩终于还是决定要去投靠张绣。当时就有朋友问贾诩了,说我们觉得段将军对先生非常好啊,先生为什么还要走呢?贾诩说,你们是知其一不知其二,你们只看到段将军对我客气,你们没看到段将军他为什么对我客气,他是怕我,他知道我贾某人的声望和谋略都在他之上,所以他迟早要对我下手,我必须离开这个地方。他越是对我客气,就越是证明他对我有戒备,我离开他他一定喜出望外。而他这个人是没有什么外援的,是很孤独的,或者说孤立的,他看见我到张绣那去以后,他希望我到张绣那去能帮他的忙,所以我走了以后他对我的家人一定会非常之好。而张绣那里呢,那是没有谋士的,所以我如果投奔张绣,张绣也一定对我是言听计从,这样一来我安全了,我家里人也安全了。果然,贾诩到了张绣那儿张绣是奉为上宾,执子孙礼,就是把贾诩当长辈来伺候;而段煨呢,对贾诩留在他那儿的家人好得不得了。你说说,贾诩这一辈子是不是神机妙算?
                  他为什么神机妙算?就因为他看透了人性和人心,贾诩就是这样一个非常知人的人,因此他同时也是一个非常知己的人,一个很有自知之明的人。他非常清楚像他这样从敌人的阵营里投降过来,又谋略过人的人,对于曹操意味着什么,那既是利用对象,也一定同时是防范对象。所以贾诩投降曹操以后,为人处事变得非常低调,轻易不出谋划策,也不结交朋友,经常是闭门谢客,安安静静待在自个儿家里面,不招惹是非,甚至他的儿子、女儿要跟人家结婚,他也不找高门大户。结果贾诩的结局在三国时代的谋士中应该说是最好的,一直活到77岁,寿终正寝,平安无事。所以贾诩这个人,真是个聪明人。贾诩做的这件事儿,也真是个聪明事儿。
                  贾诩让张绣投降曹操是在建安四年十一月,就在这一年的春天,袁绍集结了十万精锐部队,向许都方向开进,意在发动一场翦灭曹操的战争。而曹操的部队也已经开到了官渡,一场决定当时中国命运前途的战争即将打响,这就是有名的官渡之战,这是一场怎样的战争呢?请看下集,一决雌雄。


                33楼2006-08-22 21:35
                回复

                   官渡之战的第三个阶段 转折阶段 
                    机遇说来就来,由于三件事情的发生,战争进入了第三个阶段:“转折阶段”
                    第一件事情,刘备开溜。官渡之战相持阶段的时候,袁绍曾经派刘备南下,到许都附近去骚扰。联合了一个背判曹操的原来黄巾军的一个人,叫刘辟,他们两个人在许都周围骚扰曹操,最后被曹军打得落花流水。刘备回到官渡以后,就跟袁绍说,这样打下去不行啊,我们是不是应该联合一下南方的刘表,我们联合刘表让刘表在南方攻打曹操一下不就行了吗。袁绍一想有道理啊,那你去吧,你和刘表不都是刘家的人嘛,当然是刘备去做这个使节,就批准刘备带着自己的军队去联合刘表。
                    刘备联合什么刘表啊,他就是开溜嘛!刘备为什么要开溜呢?一种可能是他打了败仗回来以后袁绍给他的脸色不好看,这是一部分历史学家的猜测,但这种可能性不是很大,或者是有也不是很重要。为什么呢?第一个,袁绍父子对刘备还是蛮客气的,根据史书上的记载,非常敬重;第二,就算这一回袁绍脸上不好看,刘备他也是能够忍受的,因为刘备这个人他一向都是在投靠这个、投靠那个,他曾经投靠公孙瓒打袁绍,后来又投靠掏谦打曹操,后来又投靠曹操打吕布,现在又投靠袁绍打曹操,他都换了多少回了,这个脸色难看一点他能忍住。我觉得他恐怕就是海轮上的耗子,最先知道这个船会不会翻,他政治上很敏感,他可能已经预料到袁绍要失败了,所以他溜之乎也。这个事当时没有引起足够的注意,但是我觉得这是一个征兆,这是第一件事情。
                    第二件事情,许攸叛逃。许攸叛逃的原因有三个说法,第一个说法是许攸贪财,袁绍不能满足他,所以他投奔曹操;第二个说法是许攸的家人为非作歹,被留守在邺城的审配下了大狱,所以许攸叛逃;第三种说法是许攸向袁绍建议,我们现在应该抄小路到许都去把天子劫持了,袁绍不采纳他的建议,所以叛逃。其实这三种说法是可以统一起来的,那就是许攸发现他在袁绍这里计谋也不能得到使用、他的欲望也不能得到满足,那么他觉得不能待下去,他投奔曹操。而许攸这个人是很重要的,他是袁绍最早的谋士,掌握了大量的军事机密,而且他这个人是非常聪明的、有很多主意的人。他一投奔曹操,曹操拍手大笑,吾事济矣,哈哈,这下我这个事好弄了。许攸一投奔曹操,马上就跟曹操出了一个主意:火烧乌巢。这个乌巢在哪里呢?乌巢在这里,乌巢这个地方是袁绍的囤积军粮的地方,是个粮库。许攸给曹操出主意,派骑兵突袭乌巢,一把火把袁绍的军粮烧它个干净,曹操马上采纳这个计策,连夜赶往乌巢。
                    那么在这个时候,就发生了第三件事情,张郃反水。张郃也是袁绍手下的一员大将,比颜良、文丑其实还好,颜良、文丑是有勇无谋,张郃是有勇有谋。当时袁绍这面得到曹操奇袭乌巢的消息以后,张郃就向袁绍提出来,必须立即增援乌巢,如果我们把乌巢丢了,我们连退路都没有了,我们肯定是一败涂地。但是袁绍手下有个谋士叫做郭图的不赞成,郭图说我们现在应该去打官渡,我们一打官渡,那曹操走到一半儿他就会回来救官渡,乌巢之围不解自救。袁绍觉得郭图这个办法好,就采纳郭图的办法,派一支很不怎么样的军队,派轻兵去救援乌巢,派重兵去攻打官渡。张郃说,主公这样不行,官渡这个地方是曹操的大本营,我们哪里是一会儿工夫能够拿下来的,要能够拿下来我早拿下来了,我们打了这么久就因为它拿不下来嘛,救乌巢吧!袁绍说不不不,就这样,打官渡。结果怎么样呢?乌巢失守,军粮全部烧光,而官渡打不下来。这个结果就证明郭图的这个主意出错了,对不对,郭图就很紧张,紧张以后他干什么事?他跑到袁绍那儿去打小报告,说主公,张郃听说我们丢了乌巢他幸灾乐祸呀,他说证明他正确。郭图拿准了袁绍这个家伙死要面子,袁绍马上起了疑心。张郃一看这下子完了,前方失利,后院失火,走投无路,和他部下高览一合计,算了,咱投降吧,把战车一烧,举起旗子来投降曹操。
                  


                  36楼2006-08-22 21:36
                  回复

                     曹操的做法刚好相反,曹操的做法是什么呢?我们也可以总结十六个字:实事求是、唯才是举、不拘一格、来者不拒。也就是说曹操他是实实在在地希望有很多的人才来帮助他,在此前提下,曹操妥善地处理了五种关系。 
                    曹操的用人政策一: 名至实归 更重实际
                    第一种关系就是“名与实”。我们知道,世界上有名人,也有能人,名人和能人它不是一个概念,有名的他不一定有能耐,有很多人有能耐他可能不一定有名声,他可能默默无闻。那么你在招揽人才的时候就有一个选项,你是要名人呢,你还是要能人呢?曹操的政策是什么呢?名至实归,更重实际。这个话怎么讲?曹操他很清楚地意识到,自己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有很多很多的人来帮助他。而且相比较而言,曹操的条件是比较差的,政治资本是不如他的对手的,比如袁绍,他有一个庞大的家族作为支持,比方说孙权,他有父兄留下一片现成的基业,比方说刘备,当然也没有什么本钱,但是他自己弄出一个来,刘皇叔,他至少有一张可以骗人的名片,曹操有什么呢?一说起来,太监的孙子。我们知道在东汉这个时代它是很重名的,因为自从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汉代便以名教治天下,我们读孔子的书知道,孔子的学生问孔子说,先生如果做了官,第一件要做的是什么事?孔子说,必也正名乎。所以在这样一个时代名是很重要的,曹操明白这一点,所以他希望争取当时的豪门世族、社会贤达、社会名流这样一些人能够来支持他。
                    所以曹操不是不要名人,而且是很欢迎名人,但是曹操心里很清楚,这些名人不一定能够帮忙。曹操的态度很简单,你来帮忙固然好,帮腔也不错,帮凶也可以,实在不行,帮闲也行,帮闲我也要;我也不指望你们这些人能够实实在在地给我做什么事,我也不指望你们这些人真心诚意地拥护我,只要你们能够来,你们来给我装点门面,你们不公开跟我作对,就可以了。曹操是不迷信名人的,曹操也是不重虚名的,曹操的名言就是“不得务虚名而处实祸”,就是曹操更看重的是实在的内容,他是很务实的一个人。
                    甚至他的婚姻都是很务实的,他的第一任夫人,就是我们曾经讲过的丁夫人,丁夫人和他离异以后,曹操就让他的妾卞氏做了夫人,那就是卞夫人,卞夫人出身是不好的,出身倡家。倡就是倡伎,那是单人旁的,倡伎两个字都是单人旁的,这个倡伎在那个时候主要是献艺,一般情况下是艺妓,卖艺不卖身的,但是这个卖艺和卖身之间在当时也没有什么严格的这个界限,所以这个单人旁的倡伎很容易转换为女子旁的那个娼妓。那么这样的一个出身在当时不但是卑微,而且是卑贱,按照一个讲究门第出身的这么一个规矩,那是不能够做夫人的。曹操不管,因为卞氏非常的好,出身虽差,人品极好,做人非常地低调,她也给曹操生了好儿子,草丕是她生的,曹植也是她生的,后来曹丕被立为太子,夫人手下的人开玩笑说夫人啊,你看大公子都做太子了,你得请客啊,开玩笑了,卞夫人说什么呢?唉,我没有把孩子教坏,就不错了,我已经很心满意足了,我哪里还敢居什么功劳啊!曹操外出打仗的时候总是会缴获一些珠宝、珍宝、古玩、首饰这样一些东西,他带回家以后曹操会把这些东西先交给卞夫人去挑选,因为她是夫人,正妻嘛,每次卞夫人都挑一个中等水平的,首饰、珠宝这类。曹操就奇怪,就问她,说我经过观察发现,你每次不挑最好的,也不挑最差的,你都挑个中等的,什么原因呢?卞夫人说,挑最好的那叫贪婪,挑最差的那叫虚伪,我挑中等的。这是非常实在的一种说法,所以曹操很欣赏她。 
                    曹操是这样的一个人,所以他在处理人才的问题上他的态度就是名至实归、更重实际。
                    曹操的用人政策二: 德才兼备 唯才是举
                    曹操要处理的第二个关系,德才关系,“德与才”的关系。这个问题也是我们历史上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一个问题,就是当一个人才他的德和才不能兼备的时候,哪个是熊掌、哪个是鱼?我们应该选哪个?传统的说法呢,首先我们要德才兼备,这个话没错,但是不能兼备呢?传统的做法是先德后才,但是曹操这个时候相反,他三次下达求贤令,公开提出一个口号,叫做“唯才是举”。“唯才是举”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当德和才一旦发生冲突和矛盾的时候,首先取的是才,而不是德。那么这个说法是很容易引起误解的,所以我们要略加说明,曹操为什么要提出“唯才是举”这样一个口号,而不沿用传统的德才兼备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当时是非常时期,而曹操又是在非常之时行非常之事的非常之人,就不能按常规的这种取才的办法来做。所以曹操有一个说法,他叫做“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这什么意思呢?天下太平的时候,我们可以把道德标准放在前面,慢慢地去寻找那些德才兼备的人,但是现在是一个有事的时候,是一个天下不安定的时候,是一个急需人才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要奖赏的是功能,功就是功劳,能就是能力。 
                    


                    43楼2006-08-22 21:37
                    回复
                      (十二) 天下归心 
                      曹操会用人,这在历史上几乎是公认的,他可以说是深知“用人之机”。但问题并不在于他做了什么,而是怎样做,以及为什么这样做。也就是说,重要的不是“术”,而是“道”。那么曹操用人之道的“道”究竟是什么呢?他又为什么能够掌握这个“道”呢?敬请关注《易中天品三国之天下归心》。
                      在上一集讲到,袁绍与曹操的人才之争中有很多人离开袁绍投奔曹操,其中有一位关键人物——谋士郭嘉。郭嘉从小胸怀大志,在二十岁时就已经敏锐地感觉到天下即将大乱,于是隐居以待时机。最初郭嘉投奔到当时势力最强大的袁绍麾下,袁绍也对他极为敬重,并把他作为人才厚礼款待。然而郭嘉却在曹操招贤纳士之时神秘地离开袁绍,投奔曹操的帐下。郭嘉可以说是对袁绍和曹操都有独到的见解,那么郭嘉为什么要离开袁绍,投奔曹操呢?这里面究竟有着怎样的玄机呢?厦门大学 易中天教授将为您细品曹操的用人之道,《易中天品三国》之“天下归心”正在播出,敬请关注。
                        易中天:
                      上一集我们讲到,曹操前期的五位重要谋士——荀彧、荀攸、程昱、郭嘉、贾诩,都是主动投奔曹操的,其中有四个人来自曹操的对手的阵营,郭嘉和荀彧是从袁绍那里投奔曹操的。郭嘉临走的时候跟袁绍的谋士说了一番话,这番话很重要,郭嘉是这么说的,他说:
                      “夫智者审于量主,故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
                      郭嘉的这段话有三层意思:第一层意思,就是一个智慧的人,尤其是一个准备做谋士的人,要能够善于为自己选择一个好老板。你要是老板选错了,那你这一肚子的学问、知识、谋略,那你就没有用武之地;如果你老板选对了,那你就可以功成名就。第二层意思,袁绍不是一个好老板,为什么呢?袁公徒效周公之下士,那么周公是如何下士的呢,“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就是说他正在洗头,突然有人通报说有一个人才来了,马上停止洗头,把头发抓住去接见。正在吃饭的时候,有人通报说人才求见,马上把嘴巴里的饭吐出来,然后出去接见。洗一次头他三握发,吃一餐饭他三吐哺,他非常尊重人才,求贤若渴。郭嘉说,这个样子袁绍是学会了,但是没有学到周公的精髓,所以袁绍的礼贤下士是靠不住的,何况袁绍本人还有一些什么毛病,所以袁绍不是好老板。还有第三层意思,郭嘉没有明说,我们可以猜出来,那就是曹操是个好老板。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谋士郭嘉的眼里,曹操才是一个能够成就大事的人,所以他才毅然决然地离开袁绍投奔曹操。也就是说,人才都是择贤主而归附的,因为人才只有在一个好老板手底下才会实现自己最大的人生价值。那么什么样的人才能做一个好老板呢?易中天先生又为什么认为曹操是一个好的老板呢?那么曹操怎么就是个好老板呢?也有以下几点表现: 
                      第一是:知人善任,唯才所宜。唯才所宜是荀彧和郭嘉这两个人对曹操用人之道的评价,唯才所宜和知人善用或者知人善任,是统一的。什么叫知人善任?包括三个内容:第一是,知道哪些人是人才;第二,知道这些人是哪方面的人才,或者那种类型的人才;第三,知道把这些人放在什么位置上最合适。这就叫做知人善任,知人善任第一是知人,第二是善任,而善任就要唯才所宜。比方说我们一再提到的崔琰和毛玠,他们的特点是什么呢?作风正派,清正廉明,曹操就让他们去主持组织部和干部部的工作,选拔官员,果然他们两个选拔推荐上来的那都是德才兼备的。再比方说枣祗和任峻这两个人,这两个人的特点是什么呢?任劳任怨,曹操就让他们去屯田,结果曹操的屯田制得到了贯彻和落实,曹操获得了丰厚的粮草和经济基础。这就是曹操用人的第一个特点,知人善任、唯才所宜。这个特点,连最讨厌曹操的人,比方说写《容斋随笔》的洪迈,他也承认,洪迈对曹操的用人也有这么一个评价:“智效一官,权分一郡,无小无大,卓然皆称其职”,就是说他不管安排什么人做什么事都非常地合适,都非常地称职,这是第一个特点。 
                      


                      46楼2006-08-22 21:38
                      回复
                        曹操用人的第三个特点是:令行禁止,赏罚分明。曹操治军是很严的,多次下达和颁布各种命令,要求严明军纪。因为曹操很清楚,一支没有纪律的队伍是不能战胜敌人的。而且曹操还能够做到以身作则。有一个有名的故事,可能观众朋友们都很熟悉,就是有一次在行军的时候曹操下达了一个命令,不得践踏农田,他要保护农民,谁的马如果踩了麦田那是杀头的罪,所以曹操的那些骑兵全部下马步行,一只手牵着马,另外一只手用武器,用戈啊什么东西把麦子护住,小心翼翼地走。曹操自己没有下马,结果马惊了,一家伙跳到麦田里面,曹操的马践踏了麦田。曹操马上下马,把军法官叫来说,该当何罪?军法官说,杀头。曹操说那就请你行刑吧。唉呦,那怎么可以呢,反正古代有这个传统,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法不施于尊者,统帅怎么能够杀头呢。曹操说那没有办法,那就割一把头发吧,自己拔出剑来把头发割了一片扔在地上,表示受过罚了。这个故事是记载在一部对曹擦很不友好的书里面,这个书的名字叫《曹瞒传》,用来说明什么呢,说明曹操虚伪,奸诈,说你下道命令说踩了麦田就要杀头,结果你弄个头发下来。其实不然啊,曹操这个也是受刑的,叫髡刑,髡刑就是把头发剃掉,因为古人认为这个身体肤发受之父母,是不可以放弃的,而且髡刑是带有侮辱性的这样一个刑罚,所以他还是受了刑的,还是表现了曹操的执法严明。 
                        那么曹操罚得重,赏得也不含糊。曹操奖赏部下有一个特点,就是不像某些豪帅那样,凭一时的兴致。我们知道军阀混战的时候会有很多所谓豪帅,一仗打下来以后,这仗打赢了,来,来,来,哥几个,分了,这个给你,这个给你,这个给你,随便拿,好像很豪爽,其实没道理。曹操如果要奖赏一个人,肯定有两条,第一,这个人一定是立下了赫赫的功劳;第二,曹操的奖励一定十分到位,就是曹操给你的奖励一定超过你希望的那个份额,他加码,他在奖励你的时候他考虑得周到,可能周到得连你自己都想不到,曹操是一个非常会做人情的人,他不做则矣,人情一定是做得足足的。曹操作为一个统帅,他有一个过人之处,就是从来不和部下争风头、争面子、抢功劳,他所有的功劳都归于部下;第二个,他的奖励绝不走过场,一定让你实实在在地得到好处,曹操是一个非常非常实在的人,正是这种实在的作风使得大家觉得跟着曹操确实是跟对了。
                        第四个特点是:虚怀若谷,见贤思齐。曹操不和部下争风头、争面子、抢功劳,这且不说,而且部下给他提意见,如果他没有采纳,犯了错误他一定检讨,他一定把过错都揽到自己身上。当然在很多情况下曹操是虚心纳谏的,这也是吸引人才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因为作为一个人才来说他固然希望通过自己的勤劳、智慧换取他应得的报酬,这是他的一个希望,但是他更希望的是自己能够施展才华,自己的建议、策划能得到采纳。我们读史书可以看到,大量的这样的记载,太祖听之,从之,善之,当然也有不听的时候,也有太祖不听,如果不听而决策错误,曹操一定检讨。有一次曹操打孙权的时候,曹操就做了一个决定,就准备把淮南的老百姓都迁移到北方去,当时有个叫蒋济的人就不赞成。曹操说你看上次我跟袁绍官渡之战的时候我就把白马的老百姓迁移到延津,蒋济说,曹公,现在这个情况和你跟袁绍打白马的时候不一样了,再说老百姓他都是恋土的,恋家的,谁愿意搬来搬去,不要迁移他们。曹操不听,不听以后这些老百姓一听曹操要把他们迁移到北方去,呼啦啦都跑到孙权那儿去了。所以后来蒋济去见曹操,曹操听说蒋济来了以后马上出门迎接,然后呵呵呵地笑着,拉着蒋济的手说,哎呀蒋济,你看你看这事我弄得,我本来是想让他们躲避一下孙贼的,谁知道把他们都赶到孙贼那去了,你看我干的这事,检讨。而且我们还要学他一点,就是检讨也用不着总是哭丧着脸,我们现在一些当领导的犯了错误不愿意检讨就是因为一检讨好像就要痛哭流涕,深刻解剖自己,检讨也有各种感情,你也可以笑着检讨,笑着检讨你也不丢面子,接受你检讨的人他也还是觉得你是有诚意的。 
                        


                        48楼2006-08-22 21:38
                        回复
                          第二个原因就是随和,曹操这个人性格里面有很好的一面就是他是个性情中人,我们都知道曹操是个诗人,他身上既有军事将领的素质,他也有诗人的气质,他只要不是在正式办公、正式作战的时候,他为人是很随和的,他会跟大家说说笑话,开开玩笑,打打哈哈,这样他就有了一种亲和力。一个做领导的,太严肃了不好,太严肃了,人家觉得你不可亲近;太随便了也不好,太随便了你没有威望,最好是像曹操这样,需要威望的时候他是不怒而威,平时的时候他又亲切随和,这样就使自己的下属既尊敬他,又爱戴他,这个分寸,曹操也把握得很好。所以曹操经常把正经事用开玩笑的口气来说,比方说他有一个人在他敌人那边,自己的父亲被曹操下了大狱,曹操就给他写封信说,令尊大人在我的监狱里日子过得还不错,不过呢,国家也不能老掏钱替人家的爸爸养老啊,你看着办吧,非常好玩儿。 
                          第三个原因,他的真诚,曹操是真心诚意、实实在在希望有很多人来帮助他,他确实感到自己一个人是孤单的,是势单力薄的,这是他的真话。曹操有一首诗叫《短歌行》,里面有这样的句子“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翻译过来就是,青青的是你的衣衿啊,悠悠的是我的爱心,只是由于你的原因啊,让我思念到如今。思念着谁?不是情人,不是小蜜,是能够帮助他成就一番事业的朋友,这个感情是真实的,所以第三个原因是他的真诚。
                          第四个原因是深沉,曹操是一个很深沉的人,我们去看一下这首《短歌行》,他的开头的句子是什么呢?“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人生是很短的,我们应该利用这短暂的人生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来,因此需要有大量的人才、朋友来帮助我。所以他的用人之道是站在这样一个对宇宙、人生的哲学思考的高度产生出来的,绝非一般意义上的用人之道,所以曹操这个人是很随和的,也是很深沉的。郭嘉对曹操有这样一个评价,叫“外易简而内机明”,就是表面上看着他随随便便,实际上里面内心深处很深很深,他可以和你握手言欢,他可以和你谈笑风生,他可以和你嘻嘻哈哈,他可以和你勾肩搭背,但是请你注意,当他和你握手言欢嘻嘻哈哈的时候,他在观察着你,而且看人看得入木三分,他会把他对面的人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烂在肚子里,然后他知道怎样来对待你,或者说怎样来对付你。曹操看人是很厉害的,袁绍那么气焰嚣张,袁术那么不可一世,曹操都没有放在眼里,唯独对于那个先前卖草鞋,后来寄人篱下的刘备另眼相待,曹操甚至说出了这样的话:“今天下英雄,为使君与操耳”。这句话是很奇怪的,刘备是不是英雄?如果刘备是英雄,那么曹操说这句话等于明说争天下的就是我们俩了,不该说啊,应该烂在肚子里。那么如果刘备不是英雄的话,那曹操说这个话干什么呢?所以我们就很想弄清楚曹操看刘备看得准不准,刘备是不是英雄?曹操有没有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这句话?请看下集——青梅煮酒。


                          50楼2006-08-22 21:38
                          回复
                            以上是魏武挥鞭~
                            央视下载版面
                            http://lib.verycd.com/2005/04/01/0000044468.html


                            51楼2006-08-22 21:39
                            回复

                               * 事件的可疑之处在于,曹操青梅煮酒,认为普天之下只有他和刘备才算得上是英雄,但刘备既然参加了推翻曹操的衣带诏密谋,却在消灭曹操的阴谋展开之前先行离开,这算得上是英雄的所作作为吗?其次,曹操在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时候竟然当着刘备的面暗示出对方是自己将来争夺天下的对手,以曹操的深谋远虑,他会说出这句话来吗?对于这两个问题,易中天先生的看法又是什么呢? 
                                我的结论是,第一,刘备是英雄,第二,曹操说了这句话。 
                                我们先看第一个问题,刘备是不是英雄?说刘备是英雄,很多人难以接受,这也是受《三国演义》的影响,《三国演义》给我们的印象——刘备这人是一窝囊废,也就两大本事,第一是会哭,第二是会跑,所谓刘备哭荆州,大家都知道,他借了荆州以后鲁肃来讨还荆州,刘备就问诸葛亮怎么办?诸葛亮说很简单,你就哭啊,你一哭鲁肃不就没主张了吗。其实这是不真实的,第一,刘备也不是只会哭和跑,他还会别的;第二,哭和跑也不丢人,也不能证明他窝囊,证明他不是英雄。因为我们要看他为什么哭、为什么跑,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这很正常嘛,打不赢我不跑我等死啊!那当然要跑,是不是。那么哭也要看他为什么哭,比方说关羽死了他哭,那不丢人,那是他的情意啊!实际上我们去看曹操,曹操跑不跑?曹操也没少跑啊,对不对,曹操刚开始起兵的时候也是打不赢就跑啊,有一次还是曹洪把马借给他他才跑掉的;曹操哭不哭,郭嘉死了曹操也哭啊,还有很多他的朋友比如鲍信死了曹操也是哭的。怎么曹操的跑和哭就不丢人,刘备跑、哭就丢人呢?这不公平嘛! 
                                但是怎么说你都觉得刘备这个人不像英雄,好,我们先看刘备不像英雄的表现,四点。 
                                第一点,刘备没有强大的军队。刘备起兵的时候也是靠财团资助的,是中山国的两个大商人叫张世平和苏双资助了刘备一笔钱,刘备就招募了一些军队,但是估计这个军队规模很小,因为刘备带着这个军队去讨伐黄巾军以后得到的赏赐是什么呢?就任“安喜尉”,就是安喜县的县尉,换现在话说是副县级公安局长,可见人马不多。以后刘备也一直没有太像样的军队,所以我们在史书上经常看到的是刘备借兵,刘备那个时候向别人借兵,还借将,比方说借过赵云,刘备借兵借将说实话,比我现在借钱还方便,张口就借,现在咱借个钱还真不好意思开口,他没有什么像样的军队。我们知道那是一个乱世,乱世的特点是什么呢?乱是英雄起四方,有枪就是草头王,刘备没什么枪他就不是草头王,他怎么是英雄呢?这是第一点。 
                                第二,刘备没有稳固的地盘。他老在那儿飘着,好容易得到一块地方它很快就没了,比方说徐州,陶谦也让给他,其他的人也赞成他去代理徐州的政务,那刚刚得手吕布就把它拿走了。所以他只好东奔西走地投靠他人,朝秦暮楚地寄人篱下,所以刘备有一次喝醉了酒以后他痛哭流涕,说我刘备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基本,基本这两个字什么意思?就是根据地,我刘备要是有一块根据地,现在那些人哪里是我的对手。 
                                第三点,刘备也没有像样的战功。什么三英战吕布,温酒斩华雄啊,这些赫赫有名的战绩那是罗贯中帮他打的,而我们看《三国志》正史的记载经常看到是四个字:先主败绩
                              打败了。当然他也打过一些胜仗,小仗,没有什么有名的仗。前期军阀割据,诸侯混战的时候,荡平天下的是谁?是曹操啊,哪一个军阀,比方说吕布也好、袁术也好、袁绍也好,哪一个是刘备干掉的?而且刘备打仗也是不行的,刘备从曹操那儿逃走以后得到了徐州,得到消息说曹操要打他,刘备还不相信,说曹操要跟袁绍打仗,怎么会来打我呢?等到他出门一看看见曹操的旗子亮出来了,开过来了,他自己吓得掉头就跑,所有人都顾不上。这怎么像英雄呢? 
                               第四,刘备也没有太大的名气。袁术就曾经非常蔑视地说,“术生年以来,不知有刘备”,就是我袁术活了一辈子没听说过什么刘备的。还有个事情可以证明刘备没有名,就是刘备当平原相的时候,孔荣当北海相,孔融被黄巾军包围了,没有办法,派太史慈突围出来找刘备,请刘备去救援。太史慈找到刘备,刘备的反应是什么?《后汉书》的记载是: “惊曰:孔北海乃复知天下有刘备耶?” 
                              


                              54楼2006-08-23 02:3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