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10月29日报道 继今年暑假香港乐坛资深词人向雪怀来广州主持首期星龙伯乐大师班后,曾凭《无间道》夺得香港金像奖最佳原创电影歌曲奖的著名音乐人伍乐城日前携手太极乐队主唱雷有辉来到广州,为将由他主持的第二期声乐大师班造势,并举行公开讲座。
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在香港早已是伯乐音乐学院院长的伍乐城说,有人提点胜读十年书,刚入行时很多前辈的经验分享和提示都让自己迅速进步,如今在乐坛有了一些成就,也希望能够帮到那些有音乐热诚、想要进步的人。
谈创作趣事
在餐厅里写出《无间道》,最满意的歌是谢霆锋的《非走不可》,林夕第一次给王菲写词不知她是谁
广州日报:您为TWINS写的一系列歌曲,像《女校男生》、《恋爱大过天》、《下一站天后》等,都很深入人心,有什么幕后故事可以分享吗?
伍乐城:当时她们刚出道,唱片公司给了我很大的自由度,而香港搞音乐创作这样的机会是比较少有的。因为她俩那时很小,我就想写一些给中小学生听的歌,但又不是儿歌,而是反映校园生活和爱情观的。为她们写歌也是挺开心的经历,让我觉得自己又青春了。
广州日报:后来刘德华是怎么找到您为《无间道》写主题曲的?
伍乐城:其实是我找的他。有一次和他的音乐监制打电话,随口问了一句刘德华最近要不要歌,对方说:要,刘德华最近有一部电影需要一首主题曲,但是要快。那时,我正在餐厅吃饭,和他聊了两句,大概了解了一下电影故事,就是**是贼,而贼是**,于是挂了电话,就在餐厅把旋律写出来了。不管电影音乐还是流行歌曲,有时资料太多反而限制太大。相对而言,我更喜欢写电影歌曲,因为那不只是一首歌,是有故事背景的,更加立体。
广州日报:很多人觉得这几年香港好听的歌越来越少,您觉得什么原因?
伍乐城:现在新作品想成为金曲确实越来越难,好听的旋律和新鲜的题材很多已经写过。
广州日报:向您邀歌的很多,给大牌歌手写和给新人写会有不同吗?
伍乐城:没有不同,和每一个歌手合作都有不同的“火花”。事实上,像林夕第一次给王菲写词,都不知道她是谁。专业的词曲作者对待每一个工作会一视同仁。
广州日报:给那些已经有个人风格但又想突破的歌手写歌是否特别难?
伍乐城:都难,但我觉得音乐好听、有共鸣最重要,不要太在意别人说“没突破”。如果原有的风格适合自己又好听,有何不可?现在市场上有太多选择,个人风格不一定不好,不必太顾忌有没有重复自己。
广州日报:写过那么多首歌,有没有哪首特别满意?
伍乐城:谢霆锋的《非走不可》吧,那是他第一首入“十大”的歌曲,他说是他在乐坛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他两个月前还打电话给我,说虽然拍电影已经分身乏术,但还是希望能在忙碌之余做自己喜欢的音乐。
广州日报:当音乐监制时,和林夕、黄伟文他们合作有什么趣事吗?
伍乐城:和他们合作是一场“心理战”,因为他们能在录音的那一刻把货交给你已经不错了。之前的沟通很重要,沟通不好写出来的往往不合适。
雷有辉评明星唱功:
林忆莲脱胎换骨,听张惠妹有上天入地的感觉
广州日报:这次到广州开大师班您是主讲之一,主要会教大家什么?这样的大师班和普通音乐学院授课有什么不同?
雷有辉:主要讲做歌星的基本功,比如简单基本的声乐训练,在舞台上遇到忘词、麦克风没有声音等意外时如何应对并调整状态,还有,也是最重要的 选适合自己的歌。你们平时到卡拉OK可能都有感觉,一个人唱一首歌不好听,唱另外一首歌却很好听,这就像买衣服,你喜欢的不一定适合你。
我们的讲座更注重实战,就像医生看病一样,针对每个人的不足,帮他们扬长避短。
广州日报:这些年您担任了很多幕后编曲、和声和教学的工作,您觉得哪位歌手是进步最多、改变最大的?
雷有辉:林忆莲吧,她刚出道时和现在差别很大。她唱《白马王子》的时候是一个很快乐的少女形象,有一点“鸡仔声”,十足日本偶像派风格。但她后来听了很多黑人音乐,现在就连R&B或骚灵音乐也都能表达得非常好。关淑怡也是,早期声音乍一听是不够力的。还有郑秀文,现在和刚出道时已经完全两个人了。所有一线歌手,都一定练成了一个稳定的唱法,像张学友,每首歌的每个音该怎么唱都是心中有数的,这也是我希望新人们能够达到的目标。
广州日报:现在的香港歌手,唱功好像比以前的差了很多?
雷有辉:这十几年香港歌手的水准参差一些,功底没有那么稳健。但其实,哥哥(张国荣)、张学友他们,一开始也没有达到那么高的水准,只是那时大家选择没那么多、节奏没那么快,给了他们时间来磨炼自己。现在大环境不如以前,唱片公司能给到歌手的资源没有那么多,首先要靠歌手自己努力。
广州日报:现在全国各地包括香港的选秀都很多,作为前辈,有什么特别想提醒那些选手的?
雷有辉:多听一些英文歌很重要,毕竟流行音乐是从西方传过来的。以前资源匮乏,我们经常是借别人的来听,求知欲很强,而如今,资讯发达了,很多人居然不听。唱歌必须吸收不同风格、文化,以前歌手唱歌是爱很爱、痛很痛,而现在不少选手的演唱缺乏对比,比如大小音、轻重缓急等,显得太平、没有起伏。华语方面,我觉得大家可以参照一下张惠妹,听她的歌会有上天入地的感觉,唱歌不是光音准、节奏对了就行的。(本文来源:大洋网-广州日报 作者:苏蕾)
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在香港早已是伯乐音乐学院院长的伍乐城说,有人提点胜读十年书,刚入行时很多前辈的经验分享和提示都让自己迅速进步,如今在乐坛有了一些成就,也希望能够帮到那些有音乐热诚、想要进步的人。
谈创作趣事
在餐厅里写出《无间道》,最满意的歌是谢霆锋的《非走不可》,林夕第一次给王菲写词不知她是谁
广州日报:您为TWINS写的一系列歌曲,像《女校男生》、《恋爱大过天》、《下一站天后》等,都很深入人心,有什么幕后故事可以分享吗?
伍乐城:当时她们刚出道,唱片公司给了我很大的自由度,而香港搞音乐创作这样的机会是比较少有的。因为她俩那时很小,我就想写一些给中小学生听的歌,但又不是儿歌,而是反映校园生活和爱情观的。为她们写歌也是挺开心的经历,让我觉得自己又青春了。
广州日报:后来刘德华是怎么找到您为《无间道》写主题曲的?
伍乐城:其实是我找的他。有一次和他的音乐监制打电话,随口问了一句刘德华最近要不要歌,对方说:要,刘德华最近有一部电影需要一首主题曲,但是要快。那时,我正在餐厅吃饭,和他聊了两句,大概了解了一下电影故事,就是**是贼,而贼是**,于是挂了电话,就在餐厅把旋律写出来了。不管电影音乐还是流行歌曲,有时资料太多反而限制太大。相对而言,我更喜欢写电影歌曲,因为那不只是一首歌,是有故事背景的,更加立体。
广州日报:很多人觉得这几年香港好听的歌越来越少,您觉得什么原因?
伍乐城:现在新作品想成为金曲确实越来越难,好听的旋律和新鲜的题材很多已经写过。
广州日报:向您邀歌的很多,给大牌歌手写和给新人写会有不同吗?
伍乐城:没有不同,和每一个歌手合作都有不同的“火花”。事实上,像林夕第一次给王菲写词,都不知道她是谁。专业的词曲作者对待每一个工作会一视同仁。
广州日报:给那些已经有个人风格但又想突破的歌手写歌是否特别难?
伍乐城:都难,但我觉得音乐好听、有共鸣最重要,不要太在意别人说“没突破”。如果原有的风格适合自己又好听,有何不可?现在市场上有太多选择,个人风格不一定不好,不必太顾忌有没有重复自己。
广州日报:写过那么多首歌,有没有哪首特别满意?
伍乐城:谢霆锋的《非走不可》吧,那是他第一首入“十大”的歌曲,他说是他在乐坛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他两个月前还打电话给我,说虽然拍电影已经分身乏术,但还是希望能在忙碌之余做自己喜欢的音乐。
广州日报:当音乐监制时,和林夕、黄伟文他们合作有什么趣事吗?
伍乐城:和他们合作是一场“心理战”,因为他们能在录音的那一刻把货交给你已经不错了。之前的沟通很重要,沟通不好写出来的往往不合适。
雷有辉评明星唱功:
林忆莲脱胎换骨,听张惠妹有上天入地的感觉
广州日报:这次到广州开大师班您是主讲之一,主要会教大家什么?这样的大师班和普通音乐学院授课有什么不同?
雷有辉:主要讲做歌星的基本功,比如简单基本的声乐训练,在舞台上遇到忘词、麦克风没有声音等意外时如何应对并调整状态,还有,也是最重要的 选适合自己的歌。你们平时到卡拉OK可能都有感觉,一个人唱一首歌不好听,唱另外一首歌却很好听,这就像买衣服,你喜欢的不一定适合你。
我们的讲座更注重实战,就像医生看病一样,针对每个人的不足,帮他们扬长避短。
广州日报:这些年您担任了很多幕后编曲、和声和教学的工作,您觉得哪位歌手是进步最多、改变最大的?
雷有辉:林忆莲吧,她刚出道时和现在差别很大。她唱《白马王子》的时候是一个很快乐的少女形象,有一点“鸡仔声”,十足日本偶像派风格。但她后来听了很多黑人音乐,现在就连R&B或骚灵音乐也都能表达得非常好。关淑怡也是,早期声音乍一听是不够力的。还有郑秀文,现在和刚出道时已经完全两个人了。所有一线歌手,都一定练成了一个稳定的唱法,像张学友,每首歌的每个音该怎么唱都是心中有数的,这也是我希望新人们能够达到的目标。
广州日报:现在的香港歌手,唱功好像比以前的差了很多?
雷有辉:这十几年香港歌手的水准参差一些,功底没有那么稳健。但其实,哥哥(张国荣)、张学友他们,一开始也没有达到那么高的水准,只是那时大家选择没那么多、节奏没那么快,给了他们时间来磨炼自己。现在大环境不如以前,唱片公司能给到歌手的资源没有那么多,首先要靠歌手自己努力。
广州日报:现在全国各地包括香港的选秀都很多,作为前辈,有什么特别想提醒那些选手的?
雷有辉:多听一些英文歌很重要,毕竟流行音乐是从西方传过来的。以前资源匮乏,我们经常是借别人的来听,求知欲很强,而如今,资讯发达了,很多人居然不听。唱歌必须吸收不同风格、文化,以前歌手唱歌是爱很爱、痛很痛,而现在不少选手的演唱缺乏对比,比如大小音、轻重缓急等,显得太平、没有起伏。华语方面,我觉得大家可以参照一下张惠妹,听她的歌会有上天入地的感觉,唱歌不是光音准、节奏对了就行的。(本文来源:大洋网-广州日报 作者:苏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