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五十年代吧 关注:3,752贴子:752,250
  • 1回复贴,共1

【骑行漠河日记】十三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5号第十三天周三
临晨3时我起床准备,而后我就告别了两位老人披着彩霞就出发了,

(3点42)

(3点54)
路上依然是那么的寂静,

地势的海拔在他的温柔和你的快乐中升高,没有至少是现在还没遇见使你一老远看见就头疼的大坡。
昨晚上两位老人浓重的胶东半岛的口音,使我还是没听清楚这个小镇确切的名字,大概是“灯特多”,还是“特灯多”。
出镇一公里上了国道,5点多发现后带气不足了,这没关系,换一条内胎就行。这时我才发现撬胎板不见了,这可坏了大事了。对付着骑吧。我知道前边不到30公里远有一个名字叫腾克镇的地方,在那里可以解决问题。
这一路上我在想,工具是在什么时候丢的呢,除非是刚出关进入辽宁时我换过内胎,算起来都一个星期多了,这么长时间因为没有补过气,所以就没有发现问题,还美滋滋的骑呢,这要是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车胎坏了,那可就麻烦大了,像昨天我跑了一天的路,连一辆交通车都没见着,那就只有拦截其它过往车了。那车胎又是怎么没气的呢,昨晚上还是好好的,嗷,我记起来了,我出去吃饭时是骑的车子,路上沙子多,有不少的沟沟坎坎,外带不好,石子咯的。对于一个骑行者来说,随时发挥自己的优势是聪明的,而及时纠正错误是明智的,这一点儿在我们的思想的成熟过程中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腾克镇,在图上标的是在国道上,其实也是离开公路1公里的。进得镇子,不久便找到了一家自行车修理店,但这里的修理店根本不像内地,经常是没有人守摊,因人口少,骑自行车的人更少,如果有人要修自行车,就打电话联系。我掏出手机,正要联系时,走过来一个中年人,问我有什么事。我说,找一下人补一下车带。他说,到我家来补吧。我说你家远不远。他说不远,就是眼前这家,

(6点54)
几天来---不,是多少年来我自己倒是像雷锋学习,做过不少助人为乐的好事,可还没有遇见过让别人学雷锋来帮助我的事,因此,他的话让我一点思想准备都没有,是警惕,还是感动,当时我的心情好复杂,我的思维在飞速运转(一个人在千里之外,又是少数民族地区,有时候神经会莫名其妙地绷得很紧),我犹豫了一两秒……,
他解释道,你放心,不收你钱的。
我赶紧恢复了常态说,就是给钱也是应该的呀。
他的家确实不远,也就是店铺对面这家,十来米的距离。院子很大,

原来是开汽车修理厂的,因故停了。里面工具齐全,我在工具里找了两把丝刀取出了内胎,中年人很熟练地就补好了,




IP属地:北京1楼2011-11-01 19:38回复
    (6:53)
    (6:49)
    我说,这些工作本来是我能做的,现在工具丢了。中年人一听说,那我给你做一把吧,路上有的用,很快,中年人启动机器,切割打磨,

    (7:12)
    做了一把工具。这是我也随便了些说,那你还得给我一把工具,要不一把不方便用,他听后就又给我一把两用丝刀,配合着使用,这才解决了以后路上的问题,使我没有了后顾之忧。而最为关键的事不是在这里,而是他发现了后衣架少了个螺丝,
    (7:10)
    中年人很快又给找来了螺丝给紧固好了。这才明白一路上的声响的真正来源。看我这路上换这修那的,虽说也是没有白忙活,但此时喜悦的心情确实是无比的,我说从松源出来怎么不时地还有声响呢。
    这位热心的名字叫鄂丁成,他的名字以及他乐于助人的事迹不但在以后的骑行中已经传颂,回去后还会在其他骑友中传颂。这段经历以在我回来后编撰成文,图文并茂地在鄂师傅所在地的贴吧(百度--莫旗吧)宣扬,并被加为精品(当然,其中略去了一些内容)。
    而后,在他口中我知道了前面那个小镇名字叫“登特科”,而不是“灯特多”。其实,图上以标明名称,只是当时我没在意而已。
    登特科:意为野草茂密。
    这回可是心情愉悦轻装上阵了,爬大坡,溜大坡,一口气骑了70公里,在甘河(甘河:河名、镇名,伊加线铁路站地。甘河纵贯镇区南部,镇以河名。甘河是鄂伦春语“大河”之意)农场稍作补充,又一口气骑近60公里,在18时进入内蒙的鄂伦春(鄂伦春是鄂伦春语“住在山岭的人”之意)自治旗的大杨树镇(因驻地原有6棵大杨树,故名),不过,那六棵大杨树肯定是不存在了,有的只是它们的子孙。在出镇的地方找到旅馆休息。这一天跑的路程是离不开鄂师傅的巨大帮助的,我在此谢谢鄂师傅。
    


    IP属地:北京2楼2011-11-01 19:3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