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起翔:一生心血塑脸谱
谭福榕
在北京城东豆各庄一个年代久远的庭院里,午后的阳光透过石榴树叶的缝隙洒在青石板上,缠绕在篱笆上的金银花随着微风轻轻摇摆,正房和厢房里堆满了形形色色的脸谱、泥人、面具……一位鹤发童颜的老人坐在石桌前,轻轻地掸去一张京剧脸谱上的灰尘,娓娓讲述着60多年来斑斓脸谱背后的故事……
■ 从小痴迷京剧,做脸谱是表达对京剧的热爱
今年已经75岁高龄的双起翔老人出生于民间工艺世家,从14岁起便从师泥人圣手李荣山,学习民间手工艺。最开始是做泥人,后来师傅看他挺有天赋,便慢慢地开始带着他画一些脸谱,于是双起翔开始了自己漫长的脸谱生涯。双起翔不断追求创新,创造性地将泥塑彩绘艺术移植到脸谱工艺上,各种脸谱一经他的手,立即变得栩栩如生、个性鲜明。如今,双老已经享誉京城,人称“脸谱双”。
“为什么我做的脸谱这么受欢迎?因为我爱它啊!从我开始做脸谱到现在已经60多年了,我是天天都在琢磨啊!”一谈到脸谱,双老布满皱纹的脸上泛着兴奋的红光。
原来双起翔从小就痴迷京剧。每次留声机里一放京剧,他都会跟着轻轻哼唱,尤其喜欢唱老生。那时因为家境窘迫,没钱去戏院看戏,戏班子演出的时候,就在外面等候着,等压轴戏演完了,观众慢慢散去,进场也不用检票了,他再溜进去听最后一出戏。
从师李荣山之后,他一边学做泥人,一边学做脸谱。这时,双老终于找到了表达自己对京剧热爱的方式——做脸谱。然而这条路却并不那么平坦。从一开始,便遭到母亲的反对。
“我母亲觉得这个行业很苦,又不赚钱,坚决不同意我以做脸谱为生。但是我喜欢啊!我就非做这个不可,最后母亲看我这么坚决,实在没办法,也就同意了。”双老捋着银须,完全陷入了回忆中。
■ 擅长“点睛”,将泥人点眼与脸谱绘画巧妙结合
擅长“点睛”,是双老最突出的技艺。他将泥人制作中的点眼方法与脸谱绘画巧妙结合,在眼神的聚焦上煞费苦心,使脸谱一下子生动起来。在双老正房里,摆放着形形色色的京剧脸谱,钟馗裂眼眦目,窦尔敦刚烈耿直,还有忠心赤胆的红脸关公……尤其是那白脸曹操,冷白的脸上墨笔轻勾,便描出个狡黠多疑的眼睛,觉得在盯着你看,一股奸邪之气深入骨髓。脸谱个个性格鲜明,活灵活现,让人不得不折服双老的妙手天成。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双老说:“我每画完一批脸谱,就一定要反复琢磨它们的不足之处,到下一次画的时候,我就会注意这些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双起翔在一家面具厂工作,具体工作就是做脸谱。月末的时候交给出口公司检验,主要查看产品里有无瑕疵。“我每个月都做满100打,因为我希望他们能从里面挑点毛病出来,这样我才能不断进步啊。你要知道,艺术是无止境的。”
双起翔做的脸谱由于数量足质量高,被出口公司列为免检产品,当时整个工厂,只有他一人独享此项殊荣,这全是他兢兢业业用汗水换来的。
■ 小脸谱也能登大雅之堂,传统文化不能丢啊
1983年退休后,双老便搬进这个远离市区的院子里,在属于自己的空间里潜心创作。不久前,他还发明出一种独特的颜料,使沉甸甸的脸谱变得轻巧起来。这不能不说是双老对脸谱艺术的一大创新和贡献。
双老的努力也得到了认可,他的作品多次在全国展览中获奖。他颤巍巍地走进房间,抱出一大堆荣誉证书,然后小心翼翼地将它们一一放在石桌上。他的772件艺术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近千件作品被国外美术馆和博物馆收藏,民间收藏更是数不胜数,独特的“精致带须大脸谱”在2003年首届北京工艺美术展中荣获金奖……
他眯着眼看着这些荣誉证书,显得格外慈祥,像看自己的亲生孩子一般。他又一次捋着大把的胡子,喃喃自语:“我还是爱这行啊……”
双老决定将自己的手艺一代代传下去,希望儿孙后代能把这门艺术发扬光大。如今他已有6个徒弟,其中4个是还未退休的时候在厂子里收的,另外两个一个是自己的儿子,一个是外甥女的儿子。双老高兴地说:“就因为我收徒弟这事儿,国家每个月还补助我500块钱呢,到现在都补助了3年了。”
政府的大力支持更让双老看到了民间艺术辉煌的未来。“如果有合适的,我还会再收徒弟的。你可别小看了这些小玩意儿,小脸谱也是能登大雅之堂的。这些传统文化不能丢啊,我要传给儿子,儿子再传给孙子……”双老感慨地说。
(摘自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6-05-27 第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