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户端响应速度
客户端响应快
页面动态刷新、响应速度明显降低
对客户端操作系统的要求
对客户端的操作系统有要求
对客户端的操作系统没有要求
适合场合
更适合于局域网
更适合于广域网
4、网络通信原理
⑴ 开放系统互联协议(OSI)分层模型的基本思想:计算机利用协议进行通信时,发送方从上层向下层传输数据,每经过一层都附加一个协议控制信息,到达物理层后将数据包进行转换,送入传输介质。数据传输到接收方时,再自下层向上层逐层去掉协议控制信息,并且完成各层的指定功能。
应用层:在网络应用程序之间传递信息。
表示层:处理文本格式化,显示代码转换。
会话层:建立、维持、协调通信。
传输层:确保数据正确发送。
网络层:决定传输路由,处理信息传递。
数据链路层:编码、编址、传输信息。 物理层:管理硬件连接。
⑵ IP地址(有上网才需要)
IP地址为网络中的每台计算机提供惟一标识,用于实现计算机间的传输通信。
A.概念:TCP/IP协议规定,IP地址是32位二进制数,分为4个字节,每个字节8位,中间用小数点隔开,然后将每八位二进制数转换成一个十进制数。
B.
网络号:类别
主机号:具体位置
组成
C.分类:基本可分为A、B、C;拓展可分为D、E
IP地址按如下规则分类:
A类IP地址:第一个十进制数为网络标识,其余三个十进制数组成主机标识。
B类IP地址:前两个十进制数为网络标识,后两个十进制数组成主机标识。
C类IP地址:前三个十进制数为网络标识,最后一个十进制数为主机标识。
D类IP地址:第一个十进制数的范围为224~239。
E类IP地址:第一个十进制数的范围为240~255。
拓展:A类地址范围:1.x.y.z~126.x.y.z(计算机台数可达最多)
B类地址范围:128.x.y.z~191.x.y.z
C类地址范围:192.x.y.z~223.x.y.z
注意:我国一般采用的都是C类IP地址。
D.分配(全球由IANA管理,中国由CNNIC管理)
IP地址的分配可以采用静态分配法也可以采用动态分配法。静态分配法是指为用户的计算机分配一个固定的IP地址(类似于家庭、单位的固定电话,通常只有固定人群使用)。动态分配法是指每次把公用的IP地址临时分配给用户使用,因此,同一个用户在多次应用中申请到的IP地址可以不同(类似于公用电话,使用人群不固定)。
⑶ TCP/IP协议
TCP/IP协议是建立局域网的首选协议,也是因特网的主要协议,它采用分层体系结构,将整个通信功能划分为网络接口层、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四个层次。
IP协议的工作是把数据包从一个地方传递到另一个地方,TCP协议的工作是对数据包进行管理与校核,保证数据包的正确性。
⑷ 数据交换技术
数据交换技术的主要类型有:电路交换技术、报文交换技术、分组交换技术。
电路交换技术:一对需要进行通信的装置之间提供一条临时的专用物理通道,即提供一套专用的传输通道。
报文交换技术:不需要事先建立物理线路,它将发送的数据作为一个整体发给中间交换设备。
分组交换技术:它将数据分成一个个分组,中间交换设备在接收第二个分组之前,就可以转发已经接收到的第一个分组,这样就减少了传输延迟,提高了网络的吞吐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