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部画壁其实是不动和尚、与画壁仙境这个小世界的姑姑的一场情幻。而不动和尚其实本身就是不动明王,画壁里的姑姑和众仙女,以及书生、书童和劫匪其实都是不动明王的幻想,而这些其实是不动明王进行的一场问心情关的考验的结局,所以这一切都虚幻,是不动明王对自己进行的一场考验道心的历练。
《画壁》实际上是讲不动明王这场情关考验道心历练的结局部分,而在开始时不动明王在对姑姑的那场情关他渡了过去,但是却没有过关。因为他为了成佛,放弃了和姑姑的感情,但是结果是姑姑一个人痛苦,并且让画壁里所有人都痛苦,所以他并没有成佛,因为佛渡自己不能成佛,必须普度众生(这个应该大乘佛教的理念,而小乘佛教是“渡己不渡人”)。所以不动明王化身成为不动和尚,并且还幻化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正人君子的书生,一个对书生忠诚的性格单纯的书童,一个世俗的讲义气的劫匪,来帮助他完成这场历练。这三个人有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他们的本心其实都是好人,并且这三个幻化的人其实也都是不动明王不同性格的化身,并且画壁里的姑姑其实也是不动明王的化身,而那些仙女则是姑姑的化身。
电影开头时候劫匪与书生相遇,但是来没有来得及报号,就比战斗力钢钢儿的书生和书童联手干倒、并且绑了起来,不过他却趁机跑了,所以才有书生拿刀追他一幕。而当他们到了佛寺的时候,不动和尚说我们要有爱,用实际行动(主要是他拳头大)化解了他们了这次纠纷,并且还给他们预备了斋饭。
在和尚准备斋饭的期间,劫匪说书生和书童你们遇到我就不分青红皂白动手,说明你们的心思奸诈,这是不动明王借着劫匪之口对书生和书童的问心。而书生和书童听到这些话后其实是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其中尤其是书生心中对这点最为在意,所以才会在以后画壁中遇到事情时总是去选择他认为最正确的善事来做。这是电影里书生第一次问道。
画壁里石妖事件,是石妖的问道(杯具的是他是整部电影里唯一的餐具)。
画壁里仙女们论爱,是对自己所爱的问道。
后来书生到了画壁仙境,遇到了芍药,芍药在面对镜子自爱自怜,这是芍药对自己的问道。
当牡丹要和书生一起走时,书生犹豫了,因为书生知道牡丹喜欢上他了,而书生对牡丹是有好感的,但是却没有到爱的那一步。这是电影里书生的第二次问道事件。
书生离开了画壁仙境,但是知道牡丹有危险,毅然又一次进了画壁。
在书生、书童和劫匪被姑姑拿住后,他们开始怀疑酒菜有毒,然后劫匪放开心情和姑姑开怀畅饮,这是他们三人各自己性格所导致的一次问道求真事件。
在画壁仙境里,劫匪心里认为这里是地狱,和那些仙女成婚都是姑姑这个阎王对自己的诱惑,成婚后自己一定没有好下场,但是他还是选择和仙女成婚,因为他是一个世俗的人,认为自己烂命一条,所以他敢去喝那些可能是毒酒的酒,所以他认为自己能享受到仙女就算赚了,所以他才会朝三暮四,这是劫匪依照本心的选择,是劫匪的问道求真。
后来的一系列事件里,书生面对美色没有动心,一心为了救牡丹,但是他不杀霸下,因为他认为生命都尊贵的,牡丹得救但是芍药却获罪后,他便开始救芍药,这就是他的本心。
书童选择海棠,但是却尊重海棠的选择,是因为他受书生的言传身教的选择,所以书童其实就是活在书生的阴影里,但是书童其实是喜欢海棠的,所以他最后才会依照本心选择留下。这里书童的选择表面上看似错误的,因为他背弃了对书生的忠义,但是实际上他选择的是正确的,因为书生是一个宽宏大量的正人君子。而他选择和书生走的话,会令已经爱上他的海棠伤心,会犯和不动和尚一样的错误。
劫匪虽然享受着齐人之福,但是他是一个讲义气的有着大男子主义的人,所以当书生要去救牡丹时,劫匪才会毅然和他一起去,这是劫匪的本心。
当和姑姑对决的时候,其实就是一场姑姑自己的问心,虽然最后姑姑胜利了,但是他却知道自己错了。当姑姑认为自己错了后,不动和尚才出现带姑姑走,而姑姑则用大法力让所有人都幸福,应对了自己的本心。
牡丹发觉书生不爱她的时候,她便放弃了自己的爱情,因为她知道书生不是一个滥情的人,书生只会一生一世爱一个女人,书生不爱她,他不会让书生爱她而令书生自己痛苦。
金鹰为了爱可以舍弃自己的生命,但是当他知道芍药不爱自己时,便也放弃爱情,因为他的选择理由和牡丹一样。
芍药没有选择书生留下来,因为芍药在书生的诗中知道书生是一个有个宏伟理想的人,所以她让放书生去选择。
书生的离开是因为书生是一个胸怀天下的有为青年,在他的观念里,个人的情爱和为天下苍生谋福祉的选择上,他必然会选择后者(假如他最后一事无成的话,那就另当别论了,不过书生本身是不动明王的一个化身,是没有以后的)。
最后书生、书童和劫匪,还有姑姑因为不动明王完成了这次问心历练,所以羽化云烟了,而只有那画壁里姑姑法力生成的仙女们和金鹰的化身们还依旧存在。
PS:画壁和里面仙女是这次不动明王历练后留下了的宝物,轮回世界的冒险者们,为了建立强大的后宫,去到《画壁》的世界里夺得这个宝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