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哥”背后的语言、文化思考*
摘 要:自“犀利哥”蹿红网络之后,“X哥”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特别是在网络媒体、报刊杂志,诸如“雪碧哥”“钢盔哥”“力量哥”“灯笼哥”“烧饼哥”“妖娆哥”“面包哥”“高数哥”“励志哥”“一分哥”“苍天哥”“真情哥”“格子哥”“深邃哥”“双刀哥”“工地哥”“热心哥”“沧桑哥”“丝袜哥”“三轮哥”“火车哥”“奔跑哥”“曾哥”“春哥”……层出不穷,这些强大的语言现象的冲击不得不让我们思考,哥文化背后隐藏的究竟是怎样的语言、文化力量和大众心理。
语言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社会生活现状和人们的诉求、心理,当一种语言或者一类语言现象形成一股风气,甚至于被人们尊为时髦的时候,自然会引起一些相关争议和思索,本文作者对“X哥”这种语言现象发表了语言和文化两个方面的思考和探讨。
一、语言思考
从形式构词来讲“X哥”中的“哥”是个单音节词,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成词。通过观察发现“X+哥”组合中的“X”既可以是单音节的也可以使双音节的,但绝大多数是双音节,而且根据所搜集到得语料显示,单音节的“X+哥”中的“X”都是表示人的名字当中的一个字,比如“曾哥”中的“曾”代表绵羊音歌手曾轶可,“春哥”中的“春”是代表中性风格的超女李宇春。最活跃的是双音节的“X+哥”,如“雪碧”“钢盔”“力量”“灯笼”“面包”“真情”“深邃”等等,这些都是双音节词,并且双音节的“X”可以按照词性分为名词和形容词两种,其中名词居多,比如很多关于食物的名词“雪碧”“面包”“烧饼”,这是因为名词具有形象生动的特点,具体可感,让人很容易产生联想。形容词性的比较少,例如“深邃”“妖娆”“热心”是用表情特点和性格特征代人物,也很传神确切。从语法造词的角度来看“X哥”造词方法主要有两种,即词语模和减缩。使用词语模创造新词是一种简单有效地方法,词语模由模标和模槽两部分组成。模标是指词语中不变的词语,模槽指词语中的空位,模槽里可以放入不同的词或者语素创造出新词。“X哥”是典型的词语模,“犀利哥”“雪碧哥”“钢盔哥”“力量哥”“灯笼哥”“烧饼哥”等等,就是采用词语模构词的方法产生的,其中“哥”是模标,“犀利”“雪碧”“钢盔”“力量”“灯笼”“面包”是槽语,它们共同组成了“哥”族语。简缩造词是通过简缩把短语形式改造成词的方法,它的造词基础是简缩前存在着相应的短语,即“原语”,改造成的新词叫做简缩词。例如“犀利哥”是穿着打扮很犀利的男性,“力量哥”是力气很大的男性,“格子哥”是穿着格子衣服的男性。而“春哥”“曾哥”是因为她们的打扮比较中性化,她们的举止言谈也很男性,所以网友们把她们戏称为“哥”。
从语义上讲,根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哥”的主要义项有三个:兄,同父母(或只同父,只同母)或同族同辈而年龄比自己大的男子:~~。称呼年龄跟自己差不多的男子:李二~。古同“歌”。不难发现,在现代汉语中“哥”的用法只有前两种,第三种已经由“歌”来替代。显然“X+哥”组合当中的“哥”既不属于第一个义项,因为不可能与毫不相干的网络人有亲属关系,同时也不属于第二个义项,因为在网络这样一个庞大的虚拟空间中各色人都有,不可能是同样年龄段的人群。“X+哥”当中的“哥”其实是被泛化的称呼,并不是它的本义,一方面它含有亲切热情的意蕴,另一方面更多的是一种调侃幽默色彩。由此可见,“哥”的意义有逐渐虚化的趋势,它不再表示一种亲属关系和显示年龄的相近,而更多的是一种形式上标示的作用,或者仅仅表示一种称呼词,意思没有那么具体明确。一个或者一种新词的流行总有一定的语用价值,“X哥”的语用价值大概有三个方面:第一,在修辞上采用借代的手法,它们当中有的用食物,有的用衣物来称呼人,产生了辞趣,妙趣横生,听来让人会心一笑。第二,从社会语用条件来考察,正如胡明扬先生说的那样,青年人最急于寻求独立性,也急于显示独立性,他们要和传统决裂,不喜欢陈词滥调,最富于创造力和想象力,什么都爱好新鲜,爱好玩儿,所以最常见的流行语总是在青利哥”等“哥”词族正是网民寻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