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建勋吧 关注:183贴子:456
  • 7回复贴,共1

一个伟大的艺术家必须具有一个伟大的灵魂-谈艺术家毕建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个伟大的艺术家必须具有一个伟大的灵魂 ——著名画家毕建勋绘画艺术综合研究
本文不是其它几个研究的归纳,而是对于具体研究中无法拆解的泛问题阐述。让我们以毕建勋近期的一件作品为例,开始毕建勋艺术的综合研究。
一、毕建勋的一件作品分析——《子非鱼》
《子非鱼》是毕建勋2010年创作完成的一幅作品,应该是他转型期的代表性作品。他创作的转型期是从《我不是毕加索》和《打人》这几张画开始的,这几张画可能会超过他以前的一些作品,是画风的一个新转变。
这幅画的创作灵感来源于毕建勋工作室附近的一条大河。某天下午他去散步,觉得这条河有一种腥臭,气味熏天。接着他看到了这样的景象:白花花的鱼漂在河面与岸边,河水泛黑,肯定是受到了某种污染,有的鱼已经死了,有的鱼显然还在动,准确地说是垂死挣扎。岸上有人捡起死鱼,似乎是在考虑这鱼是否还能吃,但最后还是把鱼丢弃在岸上,因为很显然是不能吃的。毕建勋想起庄子和惠子当年在濠水桥上关于“子非鱼”的著名辩论,而现在鱼在痛苦之中,子非鱼,安知鱼之苦?河面的不远处有真的有一座桥,思绪跨越两千年,他怀念着庄子的“逍遥游”,对比水面与岸上腐化成一种腥臭的鱼,毕建勋产生了创作的冲动。这是一种创作的视角,主题是环境问题。寻找一个独特的角度深刻地表达对于人类生存环境的忧思,同时也表达对于整个地球生命生存环境的忧思,是他这幅创作的入手之处。
毕建勋先从庄子和惠子入手,考证庄子和惠子的服装,然后买布料,画设计图,找裁缝做好。买了好几条大鱼,又买了橡胶水裤,技工小王做养鱼人,他穿上庄子的服装来装做庄子,助手刘艺青当惠子,摆了很多动作,拍照下来做资料。当然有人会有疑问,毕建勋当庄子,怎么能知道庄子是什么长相?资料显示,古人画的庄子也是胖胖的,当然古代画庄子的画家也极有可能没有见过庄子,可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画佛陀的画家也没有见过释迦牟尼,毕建勋说:“子非我,安知我不曾是庄子?”
“子非鱼”那个古老的故事是说庄子跟惠子走在濠水的桥上,庄子说,惠兄,你看这水里的鱼有多么快乐?惠子问,你又不是非鱼,怎么能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说,你也不是我,你怎么能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两个人在濠水的桥上嚼舌头,桥下水里的“儵鱼出游从容,”那时代的鱼之乐也融融。庄子还有另外一个典故是“庄生梦蝶”,说的是庄子在做梦的时候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后来他就不知道蝴蝶是庄子,还是庄子是蝴蝶。在这两个事物之间,他不能确定自己是谁,毕建勋在画中给庄子画上蝴蝶的翅膀。很显然,毕建勋构思的思路和图像思维的推演方式深受庄子智慧之影响,形象的雏形在反复诘问中离开具体事件而上升到形而上的情境高度。
画面逐渐出来了:大地干裂,鱼类死亡,那曾经让“儵鱼出游从容”的水消逝了,就如同我们人类离开了空气。一个年轻的养鱼人手里举着一条垂死的鱼,那条鱼张开嘴巴在无声地呼喊,这种无声地呼喊其实观众用心而不是用耳朵都能听得到,而庄子和惠子这种久远年代以前的老观众,这样的剧情他们很陌生。庄子的动作似乎是在问鱼:“子所言者何也?”惠子一手放在耳旁,一手指着鱼,这个动作似乎还是在问鱼:“子所言者何也?”因为他们实在不知道时隔两千多年后,这个世界和语言发生了什么。当年他们是否知道鱼的快乐?不得而知,而在今天,他们是否能够知道鱼的苦难?仍然是问号。画面的下面,画了两个黑人、一个白人。两个黑人的动作是毕建勋在巴黎的时候拍的黑人舞蹈动作,这种舞蹈动作表现了人和大地的密切关系,好像是在和大地做爱,很有原始宗教的粗犷情感。养鱼人和鱼一样,他们同时张开嘴巴,嘴巴里都能看到口腔,但是一个能够发出声音,另一个则不能。养鱼的年轻人,你怎么知道你不是鱼?我们怎么知道我们不是鱼?鱼在水下游,人在水上边看。但是如果空气是水,那么在大气层之上的另外一种比人类更高级的生物,看我们人类也如同我们看水中的鱼一样。所以可怜的养鱼人,你的命运,我们人类的命运也将“如鱼不得水”?人子啊!你知道你是谁?白人、黑人,古代人、现代人,环境问题涉及到你们所有,是整个地球的问题。



1楼2011-11-16 17:58回复
    著名理论家梁江先生评价:“作为一个中国画画家,毕建勋在这样的时候选择了最具现实品格的人物画,而且是写实性的水墨人物画,这不仅体现了他独特的眼光,更需要过人的勇气。毕建勋一再强调,人是最珍贵的,造型、笔墨都应以人的表现为旨归。艺术家和艺术创作要回归到正面上来,一定要重新审视和评价“人”自身。过往的失误,首先在于对这个根本问题的忽视。他希望,通过具体的人物刻画而表达出我们这个时代的带有普遍意义的主题。人是主体。人性的正面,人文精神的本质在于真善美。人物画应当承载,应该传达人类社会这样的特质。如果人物只是一种形式符号,是笔墨意趣的借口,这样来侈谈人物画,那样的本末倒置只会是缘木求鱼。在这里,毕建勋再次用力书写了一个大写的“人”字。从这个基点上,再来看他在人物画创作上的取材视角,他对笔墨形式语言的调遣运用,他对人物精神世界的审察和诠释,脉络就很为清楚了。毕建勋构思缜密,有着出色的人物造型能力,对水墨的运用也堪称收放自如,但他在作品中从不炫耀这一点。他认为,水墨永远没有人物重要,技法手段只能服从于艺术表达的目标。为什么画、画什么和怎么画这三位一体的关系,对于一个头脑清醒的画家来说,是决不可颠倒的。他一再申述这样的观点,而且是身体力行的实践者。惟其如此,他之能在强手如林的中国人物画领域中脱颖而出,实在合乎于事物的逻辑。毕建勋笔下的人物形象,是俊伟的,磊落的。这样的气度,是他最大的风格特色。但,我以为更可期待的尚在于将来。以他的理论底蕴、笔墨功力、艺术理念,还有他以过人的精力作不懈追求,其前程未可限量。21世纪的中国画坛期待着大家,而毕建勋这新一代画家的崛起,正给了我们充分的信心和希望”。
    三、毕建勋艺术的特征及突破点
    毕建勋艺术的特征及突破点具体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一个伟大的艺术家必须具有一个伟大的灵魂。在今天的社会,人们感受能力越来越低,而且网络、建筑、媒体、公路、汽车等现代事物将人与世界隔离,人每天的生活是单调的、不真实的,人们自我隔绝与自我封闭,对周围事物的感受变得十分迟钝,通过电视与网络获取那个真实世界的讯息。于是人们开始迷信“艺术家”,认为艺术家可以真实的感受到世界与存在,感受到神示。其实现在的艺术家也像普通人一样被“产品化”了,所有的人都是一个生产线上的产品,统一规格,统一的质量要求,各种明星和艺术家都是被媒体制造成为的“偶像”产品。其实他们都是普通人,都有普通人一样的迷惑,这意味着现在的艺术家的产品价值只是向文化研究者们提供的样本。毕建勋对此深感忧患,主张责任感是做为艺术家的重要精神品质:“艺术家是什么人?艺术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艺术和宗教、哲学一样,它塑造人类灵魂的和人类精神。我们的食品要环保,要绿色,要吃对人类健康有帮助的食品,如果食品有问题就会对生命健康造成伤害。这种行为不但缺乏道德,而且应该受到法律惩罚,是社会共同谴责的行为。所以食品要有严格检查制度。那么在精神食品上我们并没有这样想过问题,我们这些人类灵魂工程师们所生产出来的精神食品,许多都是有害的,他们并没有社会责任感,他们认为这是表达个人的感受,那么在艺术的名义下,有些艺术家可以为所欲为。艺术家应该相对是健全的人、有品位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要达到这样一个高度,艺术家自身需要长期的教育和自我提高,才能在人格上、情商上和审美品味上达到高层次。中国古代儒家讲修炼成圣,内圣外王。艺术家自身的精神质量有问题,怎么能够塑造他人的灵魂?所以艺术家责任感首先基于艺术家本人自身的精神质量”。从毕建勋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这种责任感,而这种责任感来源于他日常的精神与内心的修为,来源于他对于基本问题的忧患与关注。
    艺术家不是画匠。知识分子性是作为艺术家的基本性质。毕建勋主张:“一个好的艺术家,至少应该是一个知识分子。”什么叫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在全社会中是非常独立的一个群体,这个人群数量不多,但是他们的独立立场、批判精神、独立人格形成了知识分子的鲜明人格特征。他们提出问题,提出问题的解决方式,追求真理,弘扬公平正义,思想自由,因此,知识分子是人类社会的灵魂,是人类社会的良心。知识分子是有历史使命感的人群,中国知识分子还有学脉和道统。一个社会要有头脑,使社会肌体健康并知道漂泊向着何方。一个好的艺术家应该是“知识分子艺术家”,就像一群蚂蚁有所分工,做为知识分子的分工,承担的是关系到民族和人群的精神生活健康和方向的职责,所以一个知识分子艺术家会超越技艺并以技艺的形式来表达对社会、对人类、对艺术、对历史和现实的问题的思索,这才是艺术家而不仅仅是画匠的境界。
    


    6楼2011-11-16 17:58
    回复
      第二,把握中西结合的学术深度和成功点。中西结合不是文化的表面化的结合,也不是传统的随着军事入侵或商品贸易而连带的文化入侵,更不是不是文化杂交。随着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过去由于地域、种族等因素所形成的人类多种文化传统正在面临着一次空前的融合与重组的过程,这种融合将以人类文明的转型为标志和结果:人类从古代文明转向现代文明。中国画的中西融合不是一个个案或个别的文化现象,它是整体变化的一个局部,所以中西融合需要学术深度,要在文化基因层面上展开,并以传统中国画向现代中国画转型、新的现代中国画建立为标志。在整个西方的架上绘画的危机中,中国画全面继承人类绘画的优秀文化遗产,创立新的绘画画风,尤具有现实意义。毕建勋艺术道路的学术点在于“中西融合”,他认为:“我的艺术道路是中西融合,中国历史上的禅宗也是中西融合。它是西来的佛教和中国本土的道家的精华部分的融合,中国没有,原来的佛教中也没有。达摩是禅宗的祖师,相当于中国画里的徐悲鸿、蒋兆和。我是他们的隔代传人,所以,我有责任也有信心把这一学脉发扬光大,继续解决完那些关键性的艺术、学术和技术问题,力争在我们这一代达到集大成。”毕建勋以中国历史上的禅宗实例为证非常具有说服力,它既是外来文化的中国化,又是是地道的中国文化的代表,同时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和广泛的世界影响,禅宗对中国其它类型的文化比如哲学、诗歌等影响深刻。毕建勋捕捉到的这一学术点价值是巨大的:他不是禅宗的第一代始祖达摩,但是他可能做到集大成,做到像六祖慧能那样地位的人物——禅宗真正建立立基于慧能——这也许是毕建勋不屑于争论中西问题的真正原因吧。
      第三,由深刻理性达到充沛情感的思想性和情感性统一。毕建勋的艺术特征是用绘画表达深刻复杂的思想。他考虑最多的是如何达到绘画精神层面的深度和高度,以及达到这样高度的强有力技术力量支持,即深度思想性和高度技术性统一。他清晰地知道,传统中国画在表现当代和当下的切身感受及表达绘画深度思想上有着极大地局限性,而他又是以思想的深刻性和复杂性性见长的艺术家,这种深度思想性和高度技术性统一的艺术类型在绘画史上非常罕见,并没有更多的借鉴经验。于是他开始转向写实的水墨人物画创作,从技术基本范畴入手,逐个地解决基本问题。在艺术上,他首先是一个沉默的思者。他能够花上五年时间不画画来研究基础理论,能够用上六、七年时间不间断地阅读来提升个人的精神品质,能够对诸多事物有着深刻见地,这在国画界是非常少见。近来,毕建勋将关注的目光转向了更为深刻的思想性主题创作,《子非鱼》就是这样的作品,他耗时近三年完成的巨幅作品《打人》在美术馆展出时取得了震撼的效果,观众流连在这幅高近四米长约八米的巨作面前沉思,这样的幅面的人物画在中国水墨作品中比较罕见。深刻的思想性并没有使毕建勋艺术的情感特征减色,他认为:“情感是衡量真正艺术家还是伪艺术家的标准。在中国画中,成为大家的历程需要长久的笔墨磨练,这个需要时间。等艺术慢慢地成熟了,人也都变老了,有的七十岁以前还不成熟,有些成熟需要八、九十岁,黄宾虹九十岁眼瞎之后才成熟,那么到这样的年龄,感情、心灵的机能没有退化非常重要。人到中老年之后,那么多世俗名利场上的奔波,很少还有真正的情感。你是否还能为事物感动,你内在的感受力还能不能接受形而上的讯息,是判断是否还是真正艺术家的标准。艺术是情感的产物、是思想的产物,不是技艺的重复,艺术必须是真正的情感,假装的不行,假的真不了”。近期,毕建勋创作的感情愈加饱满,作品中的人物充满了真挚的感人力量。这在不惑之年的艺术家中是非常难得的,因为,大多数人到了这个年龄都很难再会感动。他的作品《永远和你在一起》在美术馆展出的时候,让人落泪,作为一幅画,不比电影,让人掉泪是非常罕见的,然而毕建勋做到了。他在画地震主题的作品《不会离开你》的时候,热泪盈眶,几乎是在极度饱满的情绪中完成创作,这与大家印象中轻松愉快的笔会场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毕建勋的许多作品取材于人们身边普通的生活和普通的人物形象,表现的是大家内心最朴实、最熟悉的情感,却让观者在面对作品的瞬间,触摸到了真实的柔软和感动,重温真情。
      


      8楼2011-11-16 17:58
      回复
        毕建勋认为:绘画对比其他艺术形式显然是出了问题。它问题导致在自身不断革命或不断反革命之后的整个形态结构的倒塌。文艺复兴的古典精神的基点就是以人为本的现世精神。我们有对绘画本质性东西的坚守,有点像守望者那样坚守绘画对于人类的基本意义。绘画是在哪个拐点上出问题了?回顾历史来看,大概就是19世纪照相术发明那一刻起,这是一个典型的“蝴蝶效应”。西方的艺术家和理论家对于这种小小的图像技术的判断出了错误:他们认为照相术会取代绘画,于是试图应对这种尚未发生的事实,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于是逃避对于形象的塑造,逃避对于具体心象的表达。今天,比照相术还要高级得多的图像技术还在不断产生,机制图像并没有取代手绘的绘画,狼没有来,或者来的是一群不相干的狼。
        我们注意到这样一种现象:二战以后,许多本身品质并不好的绘画或者“反绘画”作为一种艺术进入公众领域之后,莫名其妙地取得了“时尚”的认可。这种现象以国际“当代艺术”为甚,他们把平庸作品吹捧成天才作品,这成了今天众多艺术包括中国艺术的效仿之源。中国二十年来诗歌发展和中国当代艺术有些许类似:在传统古典诗歌中,评判标准是清晰明确的,读者能够判断什么是好什么不好;在当代的汉诗里,开始读者对于现代诗歌充满热情,诗人遍布神州大地,诗人受到尊重欢迎,尤其是文学少女的追捧。但是,情况逐渐地发生了变化,不但读者本身无法判断诗歌的好坏,甚至诗歌作者本人及评论家们都集体丧失了判断力,于是诗歌退潮了。诗歌与当代艺术不同的是:当代艺术虽然也都集体丧失了判断力,但还是不断涨潮。这里面唯一不同的因素是资本,如果一首诗歌拍卖几百万,情况就完全不同了。这就是典型的美国式的操作模式,把艺术作为金融衍生品。资本以及资本背后的潜在意志力大无比,就是强大的公众判断力与之相比也是相形见绌。同比在音乐界的情形就很不同,作为如此品质的艺术,不可能获得认可,连一个中小学的粉丝学生也不会认可,文学、建筑、时装等艺术的情况也大略如此,唯有美术例外。那么这种现象反映出一种很深刻的问题:我们是否所有的人都想把好的艺术留给历史留给公众?那么由谁来判断这艺术的好坏呢?那些些学者、理论家及其作者本人的无止境的“艺术探索”欲求和“成名”的那种冲动,把绘画变得越来越脱离美善的标准。在今天的网络信息时代,一脱成名,芙蓉姐,凤姐,出名的不过如此。绘画中并没有形成真正的观众群,我们的问题是没有一个有效的绘画公共评判标准,我们缺乏我们自己的、当代的艺术价值观和美术评价体系的建立。公共评判体系的建立标志着一种特别人群的出现,这个人群具有很高的绘画艺术品味,良好的判断力和持久的热情,就像音乐那样,有歌迷、有发烧友,一个一般的发烧友的专业知识并不亚于专家。这样在绘画界领域里,问题就会好的多,不会是少数“专家”或“理论家”用个人主张把公众的绘画判断力不间断地变成他们个人的喜好。“专家们”剥夺了大众的权利,让特别的人群被假想为一群无知的人,一群可以愚弄的人,然后自觉地把个人自由评判意志交付给“专家们”。 “专家们”掌握这种评判的绝对权利,导致大众放弃进行真正判断的愿望,因为这如同商品消费,太厚的说明书让人望而头疼,太复杂的艺术理论让人望而生畏,把戏就是这样进行的。公众甚至没有作为一般的消费者判断的权利,如果这张画看不懂,那是你无知。所以在绘画界应该建立起这种“票友”制度,真正有一群人能够客观的掌握这个标准,这样可能不会重蹈诗歌的覆辙使绘画毁掉,使绘画能长久的延续。
        对于绘画的商品属性,毕建勋也有自己的认识。在刚刚结束的今年秋天的保利拍卖会上,毕建勋的《黄河纤夫》以672万成交,是保利中国当代水墨秋季拍卖会上的最高价。他认为,艺术性是一件艺术作品的根本属性,功利性是一件艺术品的用途。纯粹的艺术可能是不存在的,至少它有娱己或自我表达的功利性。同样,纯粹的功利也不叫艺术。我们应该提倡艺术性与功利性的有机的、主从分明的统一:追求更有品质的艺术性,同时,追求更高的功利性,比如:托尔斯泰、米开朗基罗、珂勒惠支。他说:“在市场经济中,一切都将成为商品。人也以劳动力的形式成为商品,何况作品?对市场以艺术的立场做价值判断已经不具有意义,因为,市场在今天如同空气。我的期望是:不以市场性生产的方式创作艺术。但当艺术成为艺术品后,它能在市场推力下取得精神价值及市场价值的双重最大化。真正艺术的产生与商品或产品本质不同:艺术是创造性的主体精神物质化,它不像产品那样重复生产。所以,当市场阻碍了我的精神属性及创造精神时,我会暂时放弃,因为我相信市场不会永远这样。”
        作为这个时代的画家,毕建勋注定要经历这样的心路历程和世俗历程。一个新的时代已经开始了:在这个新的时代中,既考验着毕建勋的创作持续进展能力,同时也考验着观众和艺术品市场认知理解的能力,我们既然要求一个伟大的艺术家必须具有一个伟大的灵魂,那么,我们同样希望伟大的作品能够有伟大的观众、伟大的时代和伟大的市场。


        12楼2011-11-16 17:58
        回复
          这不顶上来,1是对不住这么好的文章,2是对不住楼主码的这么多字


          13楼2011-11-18 10:10
          回复
            太透彻了!


            14楼2011-11-28 23:46
            回复
              愚以为 绘画表现环保 恐怕是很一般的题材 更称不上伟大 正如环保是每个公民的基本素质 却不能说大家都是伟大的公民 伟大是个神圣的概念 没有充分的论据是立不住脚的 更难以说服读者


              15楼2011-11-29 10:06
              回复
                想买本毕老师的书 好好读读


                16楼2011-12-03 13:0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