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伟大的艺术家必须具有一个伟大的灵魂 ——著名画家毕建勋绘画艺术综合研究
本文不是其它几个研究的归纳,而是对于具体研究中无法拆解的泛问题阐述。让我们以毕建勋近期的一件作品为例,开始毕建勋艺术的综合研究。
一、毕建勋的一件作品分析——《子非鱼》
《子非鱼》是毕建勋2010年创作完成的一幅作品,应该是他转型期的代表性作品。他创作的转型期是从《我不是毕加索》和《打人》这几张画开始的,这几张画可能会超过他以前的一些作品,是画风的一个新转变。
这幅画的创作灵感来源于毕建勋工作室附近的一条大河。某天下午他去散步,觉得这条河有一种腥臭,气味熏天。接着他看到了这样的景象:白花花的鱼漂在河面与岸边,河水泛黑,肯定是受到了某种污染,有的鱼已经死了,有的鱼显然还在动,准确地说是垂死挣扎。岸上有人捡起死鱼,似乎是在考虑这鱼是否还能吃,但最后还是把鱼丢弃在岸上,因为很显然是不能吃的。毕建勋想起庄子和惠子当年在濠水桥上关于“子非鱼”的著名辩论,而现在鱼在痛苦之中,子非鱼,安知鱼之苦?河面的不远处有真的有一座桥,思绪跨越两千年,他怀念着庄子的“逍遥游”,对比水面与岸上腐化成一种腥臭的鱼,毕建勋产生了创作的冲动。这是一种创作的视角,主题是环境问题。寻找一个独特的角度深刻地表达对于人类生存环境的忧思,同时也表达对于整个地球生命生存环境的忧思,是他这幅创作的入手之处。
毕建勋先从庄子和惠子入手,考证庄子和惠子的服装,然后买布料,画设计图,找裁缝做好。买了好几条大鱼,又买了橡胶水裤,技工小王做养鱼人,他穿上庄子的服装来装做庄子,助手刘艺青当惠子,摆了很多动作,拍照下来做资料。当然有人会有疑问,毕建勋当庄子,怎么能知道庄子是什么长相?资料显示,古人画的庄子也是胖胖的,当然古代画庄子的画家也极有可能没有见过庄子,可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画佛陀的画家也没有见过释迦牟尼,毕建勋说:“子非我,安知我不曾是庄子?”
“子非鱼”那个古老的故事是说庄子跟惠子走在濠水的桥上,庄子说,惠兄,你看这水里的鱼有多么快乐?惠子问,你又不是非鱼,怎么能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说,你也不是我,你怎么能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两个人在濠水的桥上嚼舌头,桥下水里的“儵鱼出游从容,”那时代的鱼之乐也融融。庄子还有另外一个典故是“庄生梦蝶”,说的是庄子在做梦的时候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后来他就不知道蝴蝶是庄子,还是庄子是蝴蝶。在这两个事物之间,他不能确定自己是谁,毕建勋在画中给庄子画上蝴蝶的翅膀。很显然,毕建勋构思的思路和图像思维的推演方式深受庄子智慧之影响,形象的雏形在反复诘问中离开具体事件而上升到形而上的情境高度。
画面逐渐出来了:大地干裂,鱼类死亡,那曾经让“儵鱼出游从容”的水消逝了,就如同我们人类离开了空气。一个年轻的养鱼人手里举着一条垂死的鱼,那条鱼张开嘴巴在无声地呼喊,这种无声地呼喊其实观众用心而不是用耳朵都能听得到,而庄子和惠子这种久远年代以前的老观众,这样的剧情他们很陌生。庄子的动作似乎是在问鱼:“子所言者何也?”惠子一手放在耳旁,一手指着鱼,这个动作似乎还是在问鱼:“子所言者何也?”因为他们实在不知道时隔两千多年后,这个世界和语言发生了什么。当年他们是否知道鱼的快乐?不得而知,而在今天,他们是否能够知道鱼的苦难?仍然是问号。画面的下面,画了两个黑人、一个白人。两个黑人的动作是毕建勋在巴黎的时候拍的黑人舞蹈动作,这种舞蹈动作表现了人和大地的密切关系,好像是在和大地做爱,很有原始宗教的粗犷情感。养鱼人和鱼一样,他们同时张开嘴巴,嘴巴里都能看到口腔,但是一个能够发出声音,另一个则不能。养鱼的年轻人,你怎么知道你不是鱼?我们怎么知道我们不是鱼?鱼在水下游,人在水上边看。但是如果空气是水,那么在大气层之上的另外一种比人类更高级的生物,看我们人类也如同我们看水中的鱼一样。所以可怜的养鱼人,你的命运,我们人类的命运也将“如鱼不得水”?人子啊!你知道你是谁?白人、黑人,古代人、现代人,环境问题涉及到你们所有,是整个地球的问题。
本文不是其它几个研究的归纳,而是对于具体研究中无法拆解的泛问题阐述。让我们以毕建勋近期的一件作品为例,开始毕建勋艺术的综合研究。
一、毕建勋的一件作品分析——《子非鱼》
《子非鱼》是毕建勋2010年创作完成的一幅作品,应该是他转型期的代表性作品。他创作的转型期是从《我不是毕加索》和《打人》这几张画开始的,这几张画可能会超过他以前的一些作品,是画风的一个新转变。
这幅画的创作灵感来源于毕建勋工作室附近的一条大河。某天下午他去散步,觉得这条河有一种腥臭,气味熏天。接着他看到了这样的景象:白花花的鱼漂在河面与岸边,河水泛黑,肯定是受到了某种污染,有的鱼已经死了,有的鱼显然还在动,准确地说是垂死挣扎。岸上有人捡起死鱼,似乎是在考虑这鱼是否还能吃,但最后还是把鱼丢弃在岸上,因为很显然是不能吃的。毕建勋想起庄子和惠子当年在濠水桥上关于“子非鱼”的著名辩论,而现在鱼在痛苦之中,子非鱼,安知鱼之苦?河面的不远处有真的有一座桥,思绪跨越两千年,他怀念着庄子的“逍遥游”,对比水面与岸上腐化成一种腥臭的鱼,毕建勋产生了创作的冲动。这是一种创作的视角,主题是环境问题。寻找一个独特的角度深刻地表达对于人类生存环境的忧思,同时也表达对于整个地球生命生存环境的忧思,是他这幅创作的入手之处。
毕建勋先从庄子和惠子入手,考证庄子和惠子的服装,然后买布料,画设计图,找裁缝做好。买了好几条大鱼,又买了橡胶水裤,技工小王做养鱼人,他穿上庄子的服装来装做庄子,助手刘艺青当惠子,摆了很多动作,拍照下来做资料。当然有人会有疑问,毕建勋当庄子,怎么能知道庄子是什么长相?资料显示,古人画的庄子也是胖胖的,当然古代画庄子的画家也极有可能没有见过庄子,可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画佛陀的画家也没有见过释迦牟尼,毕建勋说:“子非我,安知我不曾是庄子?”
“子非鱼”那个古老的故事是说庄子跟惠子走在濠水的桥上,庄子说,惠兄,你看这水里的鱼有多么快乐?惠子问,你又不是非鱼,怎么能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说,你也不是我,你怎么能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两个人在濠水的桥上嚼舌头,桥下水里的“儵鱼出游从容,”那时代的鱼之乐也融融。庄子还有另外一个典故是“庄生梦蝶”,说的是庄子在做梦的时候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后来他就不知道蝴蝶是庄子,还是庄子是蝴蝶。在这两个事物之间,他不能确定自己是谁,毕建勋在画中给庄子画上蝴蝶的翅膀。很显然,毕建勋构思的思路和图像思维的推演方式深受庄子智慧之影响,形象的雏形在反复诘问中离开具体事件而上升到形而上的情境高度。
画面逐渐出来了:大地干裂,鱼类死亡,那曾经让“儵鱼出游从容”的水消逝了,就如同我们人类离开了空气。一个年轻的养鱼人手里举着一条垂死的鱼,那条鱼张开嘴巴在无声地呼喊,这种无声地呼喊其实观众用心而不是用耳朵都能听得到,而庄子和惠子这种久远年代以前的老观众,这样的剧情他们很陌生。庄子的动作似乎是在问鱼:“子所言者何也?”惠子一手放在耳旁,一手指着鱼,这个动作似乎还是在问鱼:“子所言者何也?”因为他们实在不知道时隔两千多年后,这个世界和语言发生了什么。当年他们是否知道鱼的快乐?不得而知,而在今天,他们是否能够知道鱼的苦难?仍然是问号。画面的下面,画了两个黑人、一个白人。两个黑人的动作是毕建勋在巴黎的时候拍的黑人舞蹈动作,这种舞蹈动作表现了人和大地的密切关系,好像是在和大地做爱,很有原始宗教的粗犷情感。养鱼人和鱼一样,他们同时张开嘴巴,嘴巴里都能看到口腔,但是一个能够发出声音,另一个则不能。养鱼的年轻人,你怎么知道你不是鱼?我们怎么知道我们不是鱼?鱼在水下游,人在水上边看。但是如果空气是水,那么在大气层之上的另外一种比人类更高级的生物,看我们人类也如同我们看水中的鱼一样。所以可怜的养鱼人,你的命运,我们人类的命运也将“如鱼不得水”?人子啊!你知道你是谁?白人、黑人,古代人、现代人,环境问题涉及到你们所有,是整个地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