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日的夕阳吧 关注:5贴子:275
  • 2回复贴,共1

在“飘”来“飘”去中成长--兰影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很久没有读书了,也很久不愿触及自己的心灵。面对网络的心,始终有些浮躁和不安定。这两天,家里的网络再次坏掉,没有了网络这个大而无边的世界诱惑,心似乎也变得安静。于是,终于可以静静地读一本书,然后,让心沉一沉。

记得,在读书之前,本来是想继续去年春节期间就开始写的那篇只有开头没有结尾的小说。又一个春节就要来临,而它仍在电脑里沉默着。我想,应该在又一个新年来临之前完成它。

可是,当再次打开那些文字,觉得自己陷入一种瓶颈,一种语言和形式的瓶颈。我曾经是那么地热爱它们。我曾那么地执迷着,那些先锋式的形式,那些语言的迷宫,那些絮絮叨叨的心情和儿女情长。

然而,些时,我却突然觉得它们都在故弄玄虚,我正在欲盖弥彰,企图用形式和语言来掩盖内心的苍白。我甚至不知道自己究竟要写什么,只是沿着语言的惯性和感觉,在某个形式里打着转,却始终走不出来。它们是那么琐碎。而我曾经是那么地热爱这种所谓私人化的写作,这种所谓个人的人生体验。现在,突然觉得有点无聊。

这感觉可真让人沮丧。

于是,我放弃了写下去的欲望。我想,我应该多读一点书,我扔掉书已经太久,早已经被生活透支。于是,我打开书柜,手从一本本书上掠过。先锋作家,女作家,私人化写作,新生代或者80年后,这时候才发现自己读的书是如此相似,而它们影响着自己的写字习惯。我想,也许应该适当地跳出来。

于是,我打开了《飘》。这是我第三次读它。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想重读这本伟大的小说,也许潜意识里想从伟大中重新发现什么,而以前读的二次,我似乎并没有发现它真正伟大之处。

记得第一次读《飘》是在初中时代。哇,很久远的年代,不是吗?那是三毛、琼瑶风靡的年代,那是金庸和古龙刚刚兴起的年代。就在那样的年代,我第一次读了《飘》。记得那是哥哥买来的,而他似乎只是随便翻翻就扔在一旁。我想,那是一种虚荣心在作怪,他根本不喜欢读它。被扔在一起的还有很多本世界名著。当时的我只知道这是名著,而读名著似乎显得自己很有品味。

那真是虚荣而美好的年华。

于是,怀着仰视的态度,第一次读了它。我想,那时我一定是把它当作爱情小说来读的,因为读过之后,留在脑海里最深刻的不是斯佳丽,因为她是那么势利而自私,即不深刻也不够善良,甚至很浅薄。她结了三次婚,竟然全不是为了爱情,一点都不符合我浪漫的幻想。

倒是瑞德在我心里留下难以磨灭的记忆。他的高大帅气,他那危险而又邪恶的气质有一种说不出的神秘,而他的小胡子是那么可爱而充满魅力。于是,在脑子里一遍又一遍地美化他,幻想会有一个像他那样的男人出现在自己的生活中。那些大段大段关于战争,那跟我的生活无关的美国南北战争的年代,那些饥饿和死亡,都被我匆匆略去,它们显得那么枯躁而无趣,而它们的描写又是那么的长。我甚至很奇怪,书的名字为什么叫《飘》,这让我不能理解,似乎也没有理解的必要。

并且,小说的结尾让我很不满意,作者怎么能就这样结束?斯佳丽和瑞德到底是分开了还是会再次在一起?我为这个既不是真正的悲剧也不是大团圆的结尾耿耿于怀。这个结尾真吊人胃口,实在是太不好了,肯定是作者写不下去或者写烦了。也难怪,写这么厚肯定会烦的。

呵,现在想来,那时的想法真的很可爱。记得,当我知道《飘》有续集的时候,我迫不急待地找来看,终于在续集里得到满意的答案,并一度认为,续集比原著写得好多了。

那是一个爱幻想的年龄,对于瑞德的幻想是一种隐秘的快乐,就像对琼瑶小说中爱情的幻想一样。那时的《飘》里只有爱情,我一点也没觉得它是部伟大的小说,它描写的爱情一点都不唯美。它甚至无法和当时我至爱的三毛相比。

那真是个美好的年华。

第二次读《飘》是在看电影《乱世佳人》之后。那时刚踏入险恶的社会,那是最好也最坏的年华。那也是很多年前的事了。费雯丽和盖博的表演征服了我。当时突然觉得,啊,原来斯佳丽是如此可爱,她真是太美太坚强了,她怎么能如此美丽?对于刚踏入社会战战兢兢的我来说,似乎开始隐隐明白,她的勇敢与坚强是多么难能可贵的品质。在那样男尊女俾的年代,她就能坚持自己想要的方式生活,靠着一种本能和顽强的生命力去面对生活发生的巨变。虽然,她仍是那么自私和势利,甚至浅薄,但因为她的美丽和更可贵的品质,因为费雯丽的完美表演,一切都值得原谅。这时候的《飘》对于我来说,更准确地说应该是《乱世佳人》,不再仅是爱情,还有勇敢与坚强等关键词。



IP属地:广西1楼2006-08-28 20:41回复

    于是,带着求证的心态再次拿起了那本书。事实上,那次的阅读可以说毫无收获。我读的是费雯丽,是盖博,是《乱世佳人》,而不是《飘》。我只是在阅读中,一遍遍印证《乱世佳人》中得到的观看快感。我读的是影像,而不是文字。它们被局限在《乱世佳人》中,再也没有打开的余地。也许因为他们的表演太完美,他们不再是费雯丽和盖博,他们就是斯佳丽和瑞德。我一直在印证着这一点,并为他们的表演而赞叹,还有费雯丽的美丽和盖博无法用语言形容的魅力。

    然而,那毕竟只是一出戏,看过,感叹过,始终没有真正地留下什么。

    当我再次翻开这本伟大的小说,我带着一种要发现什么的心态,打算仔细地去读它,甚至是研究它,从而为自己的写作带来帮助。这种阅读心态是有一点功利的,我想。

    但是,当我真正开始走进那个故事,那个不属于自己的时代,已经久远的年代,那个我根本不了解的年代,我竟然如此熟悉,熟悉到有一种被震撼的感觉。我根本没来得及去审视,就被真正的淹没其中。一次又一次,眼泪不受控制地流下。我甚至没能理解这到底是为什么。我知道我的眼泪不是为里面的爱情而流,甚至还根本没读到爱情的来临,我就已经在流泪。我真的有点不明白,它不容我细想,我甚至不能把书放下。在深夜里,拥被而坐,第三次读《飘》,却欲罢不能。然后我发现,事实上,我从来没有读过它。

    记得在以往的阅读中,我会为某段精美的文字表达的某种情绪的精确而激动,这就是我想说的话,我怎么就没有想到呢?我总会这么想,然后好像是用放大镜去读的感觉,然后,为别人用词的精确而感叹。当我发现一个全新的结构或形式去叙述一个并不新的故事,然而却能表达一个全新的主题时所带来的那种阅读快感,我也会为此感叹。

    然而,当我带着审视的态度再次读《飘》时,我却无法审视它,我只是被它淹没,从而被它审视着。它的语言丝毫也不特别,它只是沿着时间的走向去叙述。然而,它有一种力量,让你哭让你笑。

    当我读完的时候,我觉得我应该写点什么,但那决不会是一篇书评,我知道我没有能力去评论这部小说,我唯一能做的,只是记录下我第三遍读完它后的心情和思考,还有成长中的点滴回忆。

    那是个新旧交替的时代,战争毁坏着一切,也在重建一切。然而,毁坏似乎只是一瞬间,重建却必将是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新旧的价值观与生活方式的巨变冲击着每一个人,历史的车轮辗过,家园被粉碎,更重要的是过去所信仰的一切正在坍塌,人们的精神正在流离失所,生活和信仰的双重危机正在侵蚀着每一个人。

    一面是新生活的如火如荼,一面是内心无所依托的恐惧。人们要如何找回失落的家园?那是个无根的年代,心灵正在被流放,找不到回家的路。就像斯佳丽梦中的浓雾一样,怎么也穿不过去。母亲是她人生的灯塔,甚至是她的信仰,是她唯一能与旧生活联系在一起的纽带。然而,母亲死了,那旧式的优雅从此一去不回。信仰坍塌,灯塔已灭,战争的号角早已吹响,她早已无路可退。不再有人为她指路,一切都只能靠自己。靠自己战胜饥饿,靠自己穿过层层迷雾,靠自己保卫家园。

    那虽然是美国南北战争的年代,对于那场战争我知之甚少,也不知道那对于美国真正意味着什么,但是,我感觉那个年代离我如此之近,跟中国现在的这个时代是多么相似,不同的只是革命方式的不同。这种社会转型的巨变,带给人们的是久久不能愈合的心灵创伤。

    社会的发展造成传统生活方式永久的裂变。人们摒弃了旧的价值观,然而新的价值观却没有建立起来,不再有所谓的黑白分明,人们生活在一个灰色的年代。一切都是混乱而不可言说的,它们都以自己的方式合理地存在着,充满着叛逆的生命力。这种欣欣向荣的假象,这种物质的繁荣掩饰着人们精神上的苍白。

    有那么那么多的人内心充满恐惧。站在去向不明的入口,那入口就像一张血盆大口,随时准备吞下走进去的每个人,而人们还没有找到可以必胜的武器。勇敢的人就像斯佳丽那样冲过去,绝不回头,有入口必将有出口,尽管那出口也许是另一个入口,但勇敢的人也要冲过去。而胆怯的人却在入口处徘徊,懦弱的人一步步后退。每个人都用自己的方式艰难跋涉。
    


    IP属地:广西2楼2006-08-28 20:41
    回复

      像斯佳丽那样勇敢的人都会在吃过龙虾大餐之后,仍然做着饥饿的梦,在浓浓的迷雾中找不到回家的路,拼命地用物质来填满内心的恐惧,那我们要如何重建自己的家园?唯物主义和物质定律早已经毁灭了我们原本就没有信仰的信仰,又怎能靠他们来寻找精神的家园。

      看到太多的控诉,看了太多的丑恶,我们要如何洗涮自身的罪恶?我们精神的大师究竟在何方?一切就这样被撕裂之后,就不再有下文,悲剧就是把所有美好的东西撕裂给你看。人们都在热衷于摧毁,摧毁一切旧的东西,建立的只是用物质堆砌起来的高楼大厦。人们的精神仍然流离失所,没有家园,到处飘荡。

      现在,我似乎明白了《飘》这个名字的含义。我知道,我不敢说自己已经读懂了它,但却从这部小说中,看到作者的博爱。他有着多么坚韧的信仰,他的精神充满力量,他没有沉溺于对战争的控诉,就像我们现代的作家在声嘶力竭地控诉这个社会一样,他更没有沉溺于儿女情长,像我们的作家在无力改变的现实面前,缩进自己的壳里无病呻吟。他用战争将现实撕裂给你看,有丑恶有美好,有绝望也有希望。他在摧毁的同时也在建立,而不是把所有的东西血淋淋地撕裂就不再有下文。

      《飘》的伟大之处,现在在我看来,它不仅指出了问题所在,也给解决问题找到了一种可能。那就是爱。对爱的信仰拯救着每一个人。

      斯佳丽虽然自私而势利,也不会考虑太多深刻的东西,但是,她遵从了自己的心。也许,当我们在以为前方没有路的时候,应该遵从的只有自己的心,而不是理智告诉我们需要的是什么。

      斯佳丽是如此真实而又活色生香,她有着人们都有的自私,虚荣等等诸多劣根性,她也有着自己简单而本能的追求,那就是活下去,即使踩着别人的肩膀跨过去也在所不惜。更重要的是,在她的种种浅薄背后,蕴藏着更深沉的爱。她不仅坚强勇敢,她的内心同样是充满爱的。对阿希礼执着的爱,对家园深沉的爱及对生活本能的热爱,支撑着她度过一个又一个难关。那几乎成了她生活的全部信仰。

      在那个生活和精神都流离失所的年代,因为有爱的支撑,人们才看到了希望。

      如果说阿希礼是过去生活的代表,也是现实生活的牺牲品,那么斯佳丽就是新生活的开创者,而瑞德就像是个生活的投机者,但他的骨子里却是个理想主义者。对于玫兰妮,她几乎不是一个人,而是神,她就是一种信仰。面对她,所有的邪恶都要低下头,无论是斯佳丽还是瑞德还是其他什么人。在她的面前,他们自私的本性从不敢明目张胆。她用无私的爱包容着一切,也理解一切。她是人们心头的那盏明灯,她不仅照耀着阿希礼,也像面反光镜一样照着斯佳丽和瑞德。正是因为她,斯佳丽终于顿悟,终于明白她是如何在对她的恨中早就转化为深沉的爱,终于认识到,不是她一直挡在玫兰妮的前面,而是玫兰妮始终站在她的后面支撑着她,就像她的母亲。而母亲于她来说,就是一种信仰。

      因为玫兰妮,她终于懂得了爱。她终于穿破了那层层迷雾,找到了精神的家园,虽然那个家园也许会再次失去,但她已足够勇敢足够坚强,并且,她懂得了爱。

      心中有爱,她将不会再恐惧。

      而面对我们这个时代,这个最坏也最好的时代,这个被物质败坏胃口的年代,这个没有信仰也不信仰爱的时代,我们要如何战胜心中的恐惧?
      


      IP属地:广西3楼2006-08-28 20:4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