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文化吧 关注:67贴子:316

【历史话题】大唐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图】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唐朝贞观十七年(643年)二月二十八日(3月23日),唐太宗“为人君者,驱驾英材,推心待士”,为怀念当初一同打天下的诸多功臣,命阎立本在凌烟阁内描绘了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是为《二十四功臣图》 ,比例皆真人大小,画像均面北而立,太宗时常前往怀旧。阁中分为三层:最内一层所画为功勋最高的宰辅之臣;中间一层所画为功高王侯之臣;最外一层所画则为其他功臣。
这二十四位功臣包括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魏徵、尉迟敬德、李孝恭、高士廉、李靖、萧瑀、段志玄、刘弘基、屈突通、殷开山、柴绍、长孙顺德、张亮、侯君集、张公谨、程知节、虞世南、刘政会、唐俭、李绩和秦叔宝。


1楼2011-11-17 15:17回复



    2楼2011-11-17 15:20
    回复
      李孝恭(591年—640年)唐初大将,高祖从侄,父亲是李蔚,就是李虎的第七个儿 李孝恭子(李世民的祖父李昺是李虎第三子)李渊自太原起兵,负责经略巴蜀。


      3楼2011-11-17 15:32
      回复

        杜如晦(585年—630年),字克明,京兆杜陵(今中国陕西长安县)人,唐朝初期大臣。他是李世民夺取政权、开创贞观之治中的主要谋臣之一,深受李世民的重用。其祖父杜果官至隋朝工部尚书,其父杜咤为隋朝昌州长史。杜如晦自少聪悟,好谈文史,是个典型的彬彬书生。秦王李世民平定京城时,引为秦王府兵曹参军。当时的太子李建成对杜如晦非常忌晦,他对齐王李元吉说:“秦王府中可惮之人,惟杜如晦与房玄龄耳。”被外调出秦王府。玄武门之变后,被拜为兵部尚书,进封蔡国公。贞观四年病重而死,年仅四十六。赠司空,徒封莱国公,谥曰成。时称“房谋杜断”中的“杜”就是指杜如晦。
        


        4楼2011-11-17 15:33
        回复

          魏征(580年-643年),字玄成。唐巨鹿曲城(今河北晋州市,又说河北馆 陶市)人,唐朝政治家。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以直谏敢言著称。少时贫困,隋朝末投奔瓦岗军,兵败,归唐。后为窦建德俘获,念才而收之。建德兵败,复归唐。官至太子洗马,乃李建成近臣。玄武门之变后建成死,唐太宗以其耿直,升谏议大夫,后迁秘书监、侍中等职。犯颜直谏太宗二百余次。卒时,太宗悲恸之极,谓侍臣:“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徵没,朕亡一镜矣!”(《资治通鉴》卷一九六)。著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魏徵死后,唐太宗亲自赋诗一首,追忆故人。
          


          5楼2011-11-17 15:33
          回复

            房玄龄(579年—648年),名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今山东济南) 人。唐朝初年名相。房玄龄18岁时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房玄龄在渭北投秦王李世民后,为秦王参谋划策,典管书记,是秦王得力的谋士之一。唐武德九年(626年),他参与玄武门之变,与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并功第一。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房玄龄为中书令;贞观三年(629年)二月为尚书左仆射;十一年(637年)封梁国公;十六年(642年)七月进位司空,仍综理朝政。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房玄龄病逝。因房玄龄善谋但有些优柔寡断,而杜如晦处事果断不善谋略,因此人称“房谋杜断”。后世以他和杜如晦为良相的典范,合称“房杜”。
            


            6楼2011-11-17 15:34
            回复

              高士廉(575年-647年),山西太原仗义村人。唐代开国功臣。长孙皇后的舅父,曾多次照顾年幼时的长孙氏兄妹,官至尚书右仆射。唐太宗称他“涉猎古今,心术明达,临难不改节,当官无朋党;所乏者骨鲠规谏”,贞观十二年(638年)与黄门侍郎韦挺、礼部侍郎令狐德葇、中书侍郎岑文本撰编《士族志》一百三十卷。有一子高真行。
              


              7楼2011-11-17 15:35
              回复

                尉迟恭(585年—658年),隋末唐初名将,名恭,字敬德,朔州善阳(今山西朔城区) 人。唐朝大将,原为刘武周部将,刘武周灭亡后投降李世民。起初不被众将信任,几乎被处死,但李世民坚持起用他。唐郑决战时有单骑救主之功,得以稳固地位,此后以勇将身份参与李世民历次战役。玄武门之变的主要角色,亲手杀死齐王元吉,又率兵威逼李渊下旨立李世民为太子,拥立之功第一。突厥倾国进犯时以骑兵迎击取胜,为李世民求和打下基础。天下安定后无用武之地,曾于宴会之上因议论军功打伤某宗室将领。晚年闭门不出,炼制丹药自服,最终得享天年。
                


                8楼2011-11-17 15:36
                回复

                  李靖(571—649),字药师,京兆府三原(今属陕西)人,唐朝伟大的军事家、军事理论家、统帅。出生于官宦之家,祖父李崇义曾任殷州刺史,封永康公;父李诠仕隋,官至赵郡太守。李靖长得仪表魁伟,由于受家庭的熏陶,从小就有“文武才略”,又颇有进取之心,曾对父亲说:“大丈夫若遇主逢时,必当立功立事,以取富贵。”他的舅父韩擒虎是隋朝名将,每次与他谈论兵事,无不拍手称绝,并抚摩着他说:“可与论孙、吴之术者,惟斯人矣。”其兄李端,字药王,隋将(按照李氏族谱,李端为唐代中期名将李晟、李诉之祖)。其舅韩擒虎为隋朝名将。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他善于用兵,长于谋略,著有数种兵书,惟多亡佚。李靖是诸多将领中唯一可以和李世民媲美军功的人,其人善于明哲保身,故而终生无大患。但是由于玄武门之变保持中立,所以多数时间赋闲在家。
                  


                  9楼2011-11-17 15:36
                  回复

                    萧瑀(575年—648年),字时文,其祖父是后梁宣帝萧察。与唐朝争地的萧铣还属他的子侄辈亲族。隋炀帝的皇后萧氏的弟弟,以外戚为隋炀帝重臣。自幼以孝行闻名天下,且善学能书,骨鲠正直,并深精佛理。因反对出征高丽,被贬为河池郡守,到任后受薛举进攻,奋力抵御。李渊起兵后,归附唐朝,善行政,终生为李渊重用。李世民即位后,因与房玄龄、杜如晦不和,多次得罪李世民,仕途沉浮,但从不“改过自新”。后来李世民评价其为“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贞观二十二年,萧瑀病死,年七十四。宫廷太常上谥曰“肃”,太宗认为萧瑀性多猜贰,刚忌太过,最后谥曰“贞褊公”,册赠司空,陪葬昭陵。由此,可见一个人再忠厚梗直,毕竟逆触龙鳞,使人耿耿于怀。
                    


                    10楼2011-11-17 15:37
                    回复

                      刘弘基(582年—650年),雍州池阳人。父刘升是隋代河州刺史,弘基少年时落拓不羁,与一些轻浮子弟和任侠交往,不谋家产,依赖父亲的名声当了一名右勋侍。大业末年,从炀帝征辽东,后私宰耕牛,故意犯罪,被县令关进监狱来躲兵役。自太原起事便追随李渊父子,与李世民友善,进攻长安时任先锋,擒隋主将屈突通。玄武门之变拥立有功。贞观年间因多次贪污被弹劾,李世民不忍治罪,只是将他贬官。太宗征伐高丽,刘弘基又为前军大总管,力战有功。高宗永微元年(650年)病死,年六十九,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襄,陪葬昭陵。刘弘基临死前,遗命只留给诸子每人奴婢各十五人,良田五顷。认为子孙“若贤,固不藉多财;不贤,守此可以免饥冻。”
                      


                      11楼2011-11-17 15:38
                      回复

                        殷开山(—622年),名峤,以字行,京兆鄂(今陕西鄂县)人。为隋太谷长。唐高祖召补大将军掾,历迁吏部尚书。涉书,工为尺牍。《唐书本传》其父殷僧首为隋朝秘书丞。殷开山年青时以学行知名,尤善尽牍写作。李唐起兵后,秦王李世民召之为长史,常常四处招慰关中流民、群盗,并与刘弘基一起首入京城,赐爵陈郡公。后来又跟随太宗评讨薛仁果和王世充,以军功进爵勋国公。在征伐刘黑闼的路上,殷开山病死,李世民临丧痛哭,赠陕东道大行台右仆射,谥曰节。是凌烟阁功臣中最先去世的一个。贞观四年,诏以佐命之功配飨唐高祖庙庭。
                        


                        12楼2011-11-17 15:38
                        回复

                          柴绍(578年—638年)字嗣昌,晋州临汾(今山西临汾)人,唐朝大将,曾是北周骠骑大将军历任遂、梁二州刺史,封冠军县公;父亲柴慎,为隋太子右内率,封钜鹿郡公。柴绍出身于将门,自幼便“趫捷有勇力”( 《旧唐书·柴绍列传》 ),以以抑强扶弱而闻名于少年时便当了隋朝元德太子(隋炀帝长子)的千牛备身(陪伴)。唐国公李渊也将三女儿(即后来的平阳公主)嫁给了柴绍。李渊起兵时身在长安,侥幸逃脱追捕前往太原。参与攻克长安、灭薛举、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等重要战役。贞观年间作为主将消灭最后一位反王梁师都。贞观十二年病故。
                          


                          13楼2011-11-17 15:39
                          回复

                            长孙顺德,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的本家叔父(亦太宗李世民的叔岳父):父亲长孙恺,隋朝时任开府。顺德在隋朝时任右勋卫。隋炀帝出兵高丽时,为避兵役逃往太原依附李渊,与李氏父子友善。太原起兵时,与刘弘基一同负责招募勇士,有大功。进攻长安时任先锋,擒隋主将屈突通,拜为左骁卫大将军,封薛国公。此后功劳不显。武德九年(626年),在玄武门之变中,顺德与秦叔宝等人共同打击李建成的馀党。太宗即位后,封食邑一千二百户,又特赐宫女。贞观年间因多次贪污被弹劾,李世民不忍治罪,只贬官而已,病故。赠荆州都督,谥曰襄。贞观十三年追封为邳国公。永征五年重赠开府仪同三司。
                            


                            14楼2011-11-17 15:39
                            回复

                              张亮(-646年),郑州荥阳人。出身寒贱,务农为业。史载,张亮“倜傥有大节,外敦厚而内怀诡诈。”隋炀帝大业年间,投李密瓦岗军,因告密而获得信任。后来属李世绩,在李世绩投唐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李世绩、房玄龄荐张亮给李世民,为秦王府车骑将军,逐渐大受宠任。李世民与太子、齐王争位时,派张亮到洛阳一带,广结当地豪杰以待时变。齐王李元吉向李渊告发张亮图谋不轨,因此他被唐廷逮捕,严刑拷打下倒一直没把李世民招供出来。太宗践位,封长平郡公,授怀州总管。贞观十七年四月,洛州都督张亮因为以前检举过侯君集,此次受奖擢升为刑部尚书且参知政事。646年,常德告发张亮养五百义子,意图不轨。太宗命马周调查此事确凿。太宗与百官议论,定张亮为死罪。4月17日,张亮在长安西市处斩。
                              


                              15楼2011-11-17 15:4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