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吧 关注:4,078,085贴子:73,704,734
  • 3回复贴,共1

向蒋介石建议"花圆口"炸堤的D国将军 - 亚历山大·冯·法肯豪森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1-11-19 20:09回复
    1935年,塞克特返德,推荐法肯豪森继任总顾问,对塞克特信任有加的蒋介石当即表示接受。从此,法肯豪森积极参与中国的最高机密筹划与各项战争准备工作,并长达四年之久。
      法肯豪森接任总顾问时,红军正要抵达陕北。按当时的预测,彻底消灭红军被认为只是时间上的问题,同时中日战争也渐渐演变成为不可避免的局面。此时,他的工作主要是:1,迅速组织可以作战的机动部队。2,尽可能保全长江以南地区(江防和东南沿海的海防列为首要任务)。3,发展自给自足的军火工业。

    


    3楼2011-11-19 20:11
    回复

      1938年6月9日上午8时,随着几声巨响,滚滚黄河水夺堤而出。顿时,上百万人死于洪水,五百万人流亡他乡……
        当时,沿陇海线积极西进的日军只得转向南京、安庆,沿江而上以攻武汉。而早已布防在长江两岸的中国军队,则逐次进行抵抗。直到1938年10月下旬,日军比原计划推迟了3个多月才攻占武汉。据敌方的报道:“黄水南流入淮,不仅对于华北战局发生重大影响,将来华中战局,亦将受其影响。”
        蒋介石实施以水代兵的计划后,密令程潜对外宣传为“敌机炸毁黄河堤”。但抗战胜利不久,蒋介石的这一不光彩的“抗敌”手段即大白于天下,以致其至今仍遭到历史的谴责。
        其实,建议黄河决口的是一个德国人,他就是法肯豪森。1935年7月法肯豪森奉命起草绝密的《关于应付时局对策之建议书》,为将来的中日战争构思战略框架。他先开门见山地将中日矛盾摆在头等重要的位置上。接着,婉转地批评了蒋介石对日本的“不抵抗”政策,认为领袖如无抵抗的意志,会影响人民**的决心。法肯豪森预测未来的中日战争:一旦发生军事冲突,华北即面临直接的危险。若中方不战而放弃,则纵贯南北的平汉、津浦铁路和连接的陇海铁路及沿线的重要城市开封、洛阳皆面临直接危险,黄河防线有被敌从山东突破进而席卷而下的可能。

      


      4楼2011-11-19 20:12
      回复

         在海上,敌进入的路线有三:上海、乍浦和镇海,该三处俱在长江流域。敌如沿长江而上,迅速占领中国最重要的中心点武汉,将中国一分为二,切断国民政府西退重庆之水路,抗战大局将无法收拾。因此,“东部有两事极关重要,一是封锁长江,一是警卫南京,两者有密切之连带关系。屡闻长江不能守之议,窃未敢赞同。”必须在上海、南京等地作坚决抵抗,迟滞敌军沿长江直达武汉。
          如此,敌军必欲打通平汉线,由郑州直达武汉,故最初抵抗区务必向北推进,“以沧州、保定之线宜绝对防御。”万一敌军打到开封、郑州之时,法肯豪森建议:“最后战线为黄河,宜作有计划之人工泛滥,增厚其防御力。”蒋介石在旁边批示:“最后抵抗线”,表示赞同法肯豪森的建议。

        


        5楼2011-11-19 20:1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