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吧 关注:4,054,370贴子:73,276,187

回复:李劼 : 重建精神家园,走向普世写作,《美国阅读》海外版序言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今日的专囘制者乃是昨天的专囘制批判者,而明天的专囘制者又可能从今日的专囘制批判者和专囘制反对者当中产生。
专囘制和批判形成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历史怪圈,让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陷入其中如同掉进沼泽地一样。
时至今日,无论是“6·4”之时还是“6·4”之后,人们依然被批判所缠绕,人们依然习惯于从反对中寻找未来,从而依然从专囘制走向批判,从批判走向专囘制,从反对专囘制走向成为专囘制。
专囘制和批判,或者说批判和专囘制,彼此打了个难以解开的历史死结。
想要解开这个死结,不得不从批判中断然退出,转向精神家园的重建。



21楼2011-11-20 14:25
回复

    不以批判的方式重建精神家园,不言而喻地拒绝了与专囘制传统的对话可能。
    对专囘制最为致命的扬弃,来自从专囘制阴影中走出来的个人、对于自身文化心理和精神人格的重新构建。
    由于流囘亡异国他乡在生存空间上的拓展,无论怎样艰难,都将使文化的创造避免再次陷入陈寅恪式壁立千仞的绝境。
    生命的欢庆意味,由此充分体现在写作过程之中,致使本书的讲说方式一洗学究气十足的学术尘垢,回到文化首度被诉诸语言的讲说方式上。
    诸如老囘子、庄子的方式,或者赫拉克利特、苏格拉底的方式,甚至还可以是《山海经》、《世说新语》、或者《圣经·旧约》的方式。
    


    22楼2011-11-20 14:27
    回复

      也许与庄子的方式更加接近,既是简单的,又是赏心悦目的,并且还是混沌和苍茫的。
      尤其是面对自然和音乐、面对生命和欢笑的时候。有人说,这是一种全新的文体;但事实上,又是对人类始源写作的一种回归。
      在维特根斯坦说过沉默之后,这样的回归成为可能。
      这样的言说方式使批判黯然退席。
      老囘子当年在论及政治时,没有一字提到周公和周朝制度。当然,那样的方式也使后人产生了误解,以为老囘子在讲说某个理想社会,而不是在批评周公建制。
      因此重建的方式可以不诉诸批判,但也有必要提及讲说的语境。
      


      23楼2011-11-20 14:29
      回复

        就作者本人的写作历程而言,本书的写作是作者三部历史小说(《吴越春秋》、《商周春秋》、《汉魏春秋--汉末党锢之谜》)的延续,也是作者在此前五卷本的思想文化文集基础上的一个飞跃。
        以前的小说和著书,系于汉语文化的记忆,基于从“五四”到“6·4”的历史嬗变。
        本书的视野更为广阔,文化的重建不应该也不可能停留在当年“五四”的水平上。
        


        24楼2011-11-20 14:30
        回复

          重建精神家园之于“五四”的超越,在于不再以所属的语言、民囘族、国家为局限,不再是引进式的,而是开放式的,是面向整个人类文化的精神构建。有人称之为,普世写作。这种普世写作在文学上的例子有卡夫卡的小说,或者艾略特的诗歌等等。
          普世写作并不与全球化的文明趋势对应,而是人类文化本来就具有的一种品性。普世写作也不以写作对象或者讲说对象为转移,而是以人性的相同和心灵的相通,作为写作的前提。
          普世写作不干预生活,因为无论是写作所面对的还是写作所呈示的,本来就是生活本身。
          已经在生活之中,就没有必要刻意干预。也是因为在生活之中的缘故,所有生存上的艰辛,都可能成为洞见存在的前提。
          普世写作既拒绝文字游戏,也拒绝兜售生存困境和人类苦难。生存的任何悲苦,一旦丧失存在的观照,都会走向毫无诗意的愤怒,变成鲁迅式的地狱之火。
          对比于《阿Q正传》和《日瓦格医生》,一者是毫无诗意的愤怒, 一者是诗意盎然的悲剧,两者的区别一目了然。
          悲剧通常关乎苦难,但并不是所有的苦难都一定是悲剧。有时,苦难会以喜剧的形式出现,并且一再重演。
          


          25楼2011-11-20 14:32
          回复

            走出鲁迅的阴影,意味着走出精神的地狱。
            仇恨不应该成为写作的心理动力,慈悲才是精神家园的重建原则。
            普世写作的普世性,首先是由慈悲和怜悯体现的。
            站在大峡谷面前,或者倾听着法瑞的《安魂曲》,会自然而然地领略写作的普世性。
            贝多芬的音乐是普世的,但同样一个德国音乐家瓦格纳的音乐,却是德国的。这二者之间的区别十分清楚。谁也不会把贝多芬说成是德国音乐家,一如谁也不会把瓦格纳说成是普世性的音乐家。
            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的《笑忘录》写得再努力,也会让人读出其中的布拉格特色;而《好兵帅克》写得再捷克,人们也不会注意到那个男主人公的捷克国籍。相比之下,德国作家格拉斯扮演了德国的鲁迅。
            


            26楼2011-11-20 14:34
            回复

              普世写作不为任何政党政治所左右。
              对于一个能够长期将生活全部笼罩在政治阴影下的国度来说,写作的自囘由首先就是对政治的无视,一如这样的自囘由有时也会被诉诸直面政党政治给生存带来的种种灾难。
              面对任何政党政治,普世写作具有与生俱来的高傲。
              文明可以扭曲文化,但文化从来不向文明低头。
              重建精神家园的这种独立性,与生存状态上的孤独是完全对应的。所谓曲高和寡,所谓高处不胜寒,经常成为这种普世写作的世俗写照。
              普世写作当然也有十分无奈的时候,比如这篇前言,就是一个绝妙的例证。为了让人们读得赏心悦目,竟然不得不作出这么一番十分枯燥的解说。语言经常如此的无趣,尤其是作声明式的宣言时,如同律师在法庭上做演说。现在演说总算结束,作者如释重负,可以最后说一声,谢谢大家。
              2005年3月18日初稿于纽约
              2007年5月14日修改于纽约
              


              27楼2011-11-20 14:37
              回复

                本文的重点我看是在20和21楼,这或许就是先生写此书的思想主因与思考方向.


                29楼2011-11-20 15:0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