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
为啥想到要跟大家交流《阴符经》的学习体会呢?是因为听波师兄说要讲《通书》,当时一下子就想到了《阴符经》。
《通书》着重讲“诚”,“诚者,圣人之本”。朱熹的注说“诚者,实也”。诚实,就是一个人心性原原本本、实实在在的样子,也就是人的初心,是“喜怒哀乐未发”之前的状态,是人心性还没有被污染之前的样子。按朱熹的说法,普通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气禀拘之,物欲染之,则不能全此‘诚’” !换句话说,不论是凡人还是圣人,心性都是以此“诚、实”为“体”、为“本”的。这个“本”,是天性自然“不待作而自有,不待为而然”的。就是人纯朴、朴实的天性。这个“天性”也就是“诚”。与这个“诚、实”相对应的,就是《阴符经》中讲的“机”与“变”。
《通书》虽然也讲到了“几”(通“机”),讲到了“知几其神”,但相对于讲“诚”而言,讲得就简略得多。“几”是指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苗头。《阴符经》所侧重的,就是在讲“机”,讲“用”,讲“变”,主要讲的就是事物变化的规律。所以,《阴符经》恰好与《通书》互为表里——《通书》讲“诚”,是“体”;《阴符经》讲“机”,是“用”,两书刚好相互补充。正因为有这个感觉,所以,听到波师兄说要讲《通书》,一冲动,就说我来试着给大家交流一下学习《阴符经》的体会。当然,能够拿出来交流的,也只是些个人的“私见”,仅供同学们参考。
《中庸》讲到人的修养时,提出了“自明诚”与“自诚明”的差异。《通书》,从“诚”开始,引出 “五常百行”,然后慢慢推演开,直至将个人、家庭、社会中种种与人相关的因素,作了概要性的阐示。这种由一个“点”引发开,渐至于其他方面的叙述过程,应该就是“自诚明”——从“诚”开始,慢慢到“明”,明白道理。而《阴符经》所采用的叙述方式,与《通书》正相反,一开始就讲“五贼”,讲万事万物的种种变化,讲种种变化之中所包含的规律。当我们把种种变化及其规律看穿、看透之后,《阴符经》为我们指出,讲这种种变化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以定人也”!最后仍然回复到“天性,人也”上面来!人的天性就是道家所说的“朴实”或者《通书》所说的“诚实”。应该说,这种叙述的路子,从纷纭变化的万相入手,最后归结为一“点”,就是“自明诚”——先明白事理,然后最终回复到“诚”!归根结底,《通书》与《阴符经》,确实可以看成是同一道理的两种不同表述形式。所以,在波师兄讲完《通书》之后,我们大家一起学学《阴符经》,应该说,这样对比着来体会,可以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上面已经说到,我们学习《阴符经》,目的是“自明诚”,最终还是得回到人的本性“诚”上面来。如果我们学习《阴符经》,只看到“五贼”理论的 “机”与“变”,拿着这些“机变规律”去谋求一己之私利,那么就是本末倒置!这经,就成了“害人经”。 从另一个侧面来说,如果我们只看到种种的“变”,而没有最终回到“诚”,那也只能说明我们对于“五贼”理论的精华,仍然是没有真正弄明白。
在传统的学术当中,如果我们把《太学》或者《中庸》看成儒家学修的大纲的话,那么,《心经》可以看成是佛家学修的大纲,《通书》可以看到是宋明理学的大纲,而《阴符经》就是道家的学修大纲。这几部书,其共同的特点就是言简意赅、微言大义。貌似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几个字,往往包含有非常之深的内涵在其中。这些内涵,须要我们学习的时候去体会,只有长期不断“泡”在其中,才有可能真正慢慢品出这些语句的味道来。所以,通常我们还是建议大家尽量将这些经典背下来,反正字数也不多,而且文笔也非常优美,背下来,既能让我们在某时某地某因缘之下,可能突然融会贯通,也可以在没事的时候品一品这些句子,提高我们写文章时的归纳、概括能力。
为啥想到要跟大家交流《阴符经》的学习体会呢?是因为听波师兄说要讲《通书》,当时一下子就想到了《阴符经》。
《通书》着重讲“诚”,“诚者,圣人之本”。朱熹的注说“诚者,实也”。诚实,就是一个人心性原原本本、实实在在的样子,也就是人的初心,是“喜怒哀乐未发”之前的状态,是人心性还没有被污染之前的样子。按朱熹的说法,普通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气禀拘之,物欲染之,则不能全此‘诚’” !换句话说,不论是凡人还是圣人,心性都是以此“诚、实”为“体”、为“本”的。这个“本”,是天性自然“不待作而自有,不待为而然”的。就是人纯朴、朴实的天性。这个“天性”也就是“诚”。与这个“诚、实”相对应的,就是《阴符经》中讲的“机”与“变”。
《通书》虽然也讲到了“几”(通“机”),讲到了“知几其神”,但相对于讲“诚”而言,讲得就简略得多。“几”是指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苗头。《阴符经》所侧重的,就是在讲“机”,讲“用”,讲“变”,主要讲的就是事物变化的规律。所以,《阴符经》恰好与《通书》互为表里——《通书》讲“诚”,是“体”;《阴符经》讲“机”,是“用”,两书刚好相互补充。正因为有这个感觉,所以,听到波师兄说要讲《通书》,一冲动,就说我来试着给大家交流一下学习《阴符经》的体会。当然,能够拿出来交流的,也只是些个人的“私见”,仅供同学们参考。
《中庸》讲到人的修养时,提出了“自明诚”与“自诚明”的差异。《通书》,从“诚”开始,引出 “五常百行”,然后慢慢推演开,直至将个人、家庭、社会中种种与人相关的因素,作了概要性的阐示。这种由一个“点”引发开,渐至于其他方面的叙述过程,应该就是“自诚明”——从“诚”开始,慢慢到“明”,明白道理。而《阴符经》所采用的叙述方式,与《通书》正相反,一开始就讲“五贼”,讲万事万物的种种变化,讲种种变化之中所包含的规律。当我们把种种变化及其规律看穿、看透之后,《阴符经》为我们指出,讲这种种变化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以定人也”!最后仍然回复到“天性,人也”上面来!人的天性就是道家所说的“朴实”或者《通书》所说的“诚实”。应该说,这种叙述的路子,从纷纭变化的万相入手,最后归结为一“点”,就是“自明诚”——先明白事理,然后最终回复到“诚”!归根结底,《通书》与《阴符经》,确实可以看成是同一道理的两种不同表述形式。所以,在波师兄讲完《通书》之后,我们大家一起学学《阴符经》,应该说,这样对比着来体会,可以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上面已经说到,我们学习《阴符经》,目的是“自明诚”,最终还是得回到人的本性“诚”上面来。如果我们学习《阴符经》,只看到“五贼”理论的 “机”与“变”,拿着这些“机变规律”去谋求一己之私利,那么就是本末倒置!这经,就成了“害人经”。 从另一个侧面来说,如果我们只看到种种的“变”,而没有最终回到“诚”,那也只能说明我们对于“五贼”理论的精华,仍然是没有真正弄明白。
在传统的学术当中,如果我们把《太学》或者《中庸》看成儒家学修的大纲的话,那么,《心经》可以看成是佛家学修的大纲,《通书》可以看到是宋明理学的大纲,而《阴符经》就是道家的学修大纲。这几部书,其共同的特点就是言简意赅、微言大义。貌似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几个字,往往包含有非常之深的内涵在其中。这些内涵,须要我们学习的时候去体会,只有长期不断“泡”在其中,才有可能真正慢慢品出这些语句的味道来。所以,通常我们还是建议大家尽量将这些经典背下来,反正字数也不多,而且文笔也非常优美,背下来,既能让我们在某时某地某因缘之下,可能突然融会贯通,也可以在没事的时候品一品这些句子,提高我们写文章时的归纳、概括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