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建国前的足球运动
(一)足球的传入和传播
清咸丰、同治年间(19世纪60年代前后),近代足球传入香港。传入广东的时间,当在光绪后期。广东一些教会学校率先出现足球运动,如长乐县(今五华县)的元坑中书馆,广州的培英书院和格致书院(先后改称岭南学堂、学校、大学),嘉应州(今梅州)务本学堂和中西学堂等。
华侨对足球运动在广东的开展起了推动作用。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华侨教育家谢英伯、李蕴石在广州开办南武公学,足球成了学生课外的主要活动。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从海外归来的同盟会会员谢逸桥、温靖侯、许良牧等为集结革命力量,在嘉应州的松口温仲和学堂内,设立一所体育学堂,以传授军事知识和技能为主课。进行体质训练时,教员古植指导学员踢足球。当地的青少年受到影响,以柚子或棉纱绕成线团作球,也踢起足球来。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12月25日,香港皇仁书院足球队利用圣诞假期, 挥师广州,与岭南学堂队作赛于康乐园,开创省港两地足球队的交往。
宣统二年(1910年)10月全国学校区分队第一次体育同盟会( 即首届全国运动会)在南京举行,以东、南、西、北、中五大区为单位参赛。
南部足球代表队基本由香港华人足球会组成,成员全部是广东籍。最后,南部足球队以1∶0赢了东部,荣获全国冠军。
民国2年(1913年)2月,第一届远东运动会在菲律宾马尼拉举行。鉴于香港、广东开展足球运动早,南部代表队又是全国冠军,教育部决定在广东、香港两地遴选中国足球队队员。广东有广州基督教青年会干事唐福祥、广州南武公学学生许文辉和丘纪祥入选。结果中国足球队以1∶2败给菲律宾队。
民国4年(1915年)第二届远东运动会在上海举行,由唐福祥任队长、粤港选手组成的中国足球队夺得冠军。这是中国足球队在国际正式比赛中取得的第一枚金牌。
从第三届到第十届远东运动会的足球锦标,均由中国足球队蝉联。前5届的队员基本选自香港南华体育会,第八届选自香港中华体育会,除个别队员外,均为广东籍。第九届选自香港7人(全部广东籍)、上海7人(3人是广东籍)、广州3人。第十届广东6人,其余均选自香港。其中唐福祥(民国6年)、梁玉堂(民国10年)、李惠堂(民国14年)先后被传播媒介誉为“远东球王”。
广东省运动会设足球项目比赛始于民国6年(1917年)的第六届。当时有4支球队参赛,学生队占3队,即岭南学校(翌年改称“岭南大学”)队、培英中学队、广东高等师范学堂队, 另一队是香港南华体育会(简称“南华会”)足球队。本届锦标由南华会夺得。两年后第七届省运会足球赛,南华会蝉联冠军。
民国10年(1921年)4月举行第八届省运会,第一次出现社会人士组队参加足球赛,殷商刘有显以个人名义组织的刘有显足球队和广州基督教青年会组织的足球队参加,这标志着广东足球运动从学校向社会拓展。该届省运会在4月16日举行岭南大学队对香港南华会队的足球决赛,孙中山莅临北较场观战,并向蝉联冠军的南华队队长梁玉堂颁发了冠军奖杯--由大新公司捐赠的银爵杯。
民国14年(1925年)第九届省运会,岭南大学队战胜老牌冠军香港南华会队,登上了足球赛榜首。
民国13年(1924年)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成立后,设立了以大区为单位参加、每年一届的全国分区足球赛,先后举行了7届。
华南足球队以香港南华会为主体参加首届分区赛,获冠军;第二届华南队以香港中华会骨干组成,再获桂冠;第三届香港中华会再度参赛,获亚军。华南队还于民国19年(1930年)参加了在香港举行的第五届分区赛,有6名队员来自广东,结果以4∶1胜华东队夺得第一名。
20年代,广州的足球队盛行盲目长传、单纯高吊冲门的战术。民国14年省港大罢工时,香港华人足球运动员纷纷回广州工作或学习,加盟广州的球队,传播了香港华人球队注重技术短传为主、边线进攻的踢法。由于这种技战术有利于扬广东人灵活、善于思考之长,克个子矮、体质较差之短,逐渐形成独特的“南派风格”,各足球队的实力也得到了加强。
(一)足球的传入和传播
清咸丰、同治年间(19世纪60年代前后),近代足球传入香港。传入广东的时间,当在光绪后期。广东一些教会学校率先出现足球运动,如长乐县(今五华县)的元坑中书馆,广州的培英书院和格致书院(先后改称岭南学堂、学校、大学),嘉应州(今梅州)务本学堂和中西学堂等。
华侨对足球运动在广东的开展起了推动作用。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华侨教育家谢英伯、李蕴石在广州开办南武公学,足球成了学生课外的主要活动。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从海外归来的同盟会会员谢逸桥、温靖侯、许良牧等为集结革命力量,在嘉应州的松口温仲和学堂内,设立一所体育学堂,以传授军事知识和技能为主课。进行体质训练时,教员古植指导学员踢足球。当地的青少年受到影响,以柚子或棉纱绕成线团作球,也踢起足球来。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12月25日,香港皇仁书院足球队利用圣诞假期, 挥师广州,与岭南学堂队作赛于康乐园,开创省港两地足球队的交往。
宣统二年(1910年)10月全国学校区分队第一次体育同盟会( 即首届全国运动会)在南京举行,以东、南、西、北、中五大区为单位参赛。
南部足球代表队基本由香港华人足球会组成,成员全部是广东籍。最后,南部足球队以1∶0赢了东部,荣获全国冠军。
民国2年(1913年)2月,第一届远东运动会在菲律宾马尼拉举行。鉴于香港、广东开展足球运动早,南部代表队又是全国冠军,教育部决定在广东、香港两地遴选中国足球队队员。广东有广州基督教青年会干事唐福祥、广州南武公学学生许文辉和丘纪祥入选。结果中国足球队以1∶2败给菲律宾队。
民国4年(1915年)第二届远东运动会在上海举行,由唐福祥任队长、粤港选手组成的中国足球队夺得冠军。这是中国足球队在国际正式比赛中取得的第一枚金牌。
从第三届到第十届远东运动会的足球锦标,均由中国足球队蝉联。前5届的队员基本选自香港南华体育会,第八届选自香港中华体育会,除个别队员外,均为广东籍。第九届选自香港7人(全部广东籍)、上海7人(3人是广东籍)、广州3人。第十届广东6人,其余均选自香港。其中唐福祥(民国6年)、梁玉堂(民国10年)、李惠堂(民国14年)先后被传播媒介誉为“远东球王”。
广东省运动会设足球项目比赛始于民国6年(1917年)的第六届。当时有4支球队参赛,学生队占3队,即岭南学校(翌年改称“岭南大学”)队、培英中学队、广东高等师范学堂队, 另一队是香港南华体育会(简称“南华会”)足球队。本届锦标由南华会夺得。两年后第七届省运会足球赛,南华会蝉联冠军。
民国10年(1921年)4月举行第八届省运会,第一次出现社会人士组队参加足球赛,殷商刘有显以个人名义组织的刘有显足球队和广州基督教青年会组织的足球队参加,这标志着广东足球运动从学校向社会拓展。该届省运会在4月16日举行岭南大学队对香港南华会队的足球决赛,孙中山莅临北较场观战,并向蝉联冠军的南华队队长梁玉堂颁发了冠军奖杯--由大新公司捐赠的银爵杯。
民国14年(1925年)第九届省运会,岭南大学队战胜老牌冠军香港南华会队,登上了足球赛榜首。
民国13年(1924年)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成立后,设立了以大区为单位参加、每年一届的全国分区足球赛,先后举行了7届。
华南足球队以香港南华会为主体参加首届分区赛,获冠军;第二届华南队以香港中华会骨干组成,再获桂冠;第三届香港中华会再度参赛,获亚军。华南队还于民国19年(1930年)参加了在香港举行的第五届分区赛,有6名队员来自广东,结果以4∶1胜华东队夺得第一名。
20年代,广州的足球队盛行盲目长传、单纯高吊冲门的战术。民国14年省港大罢工时,香港华人足球运动员纷纷回广州工作或学习,加盟广州的球队,传播了香港华人球队注重技术短传为主、边线进攻的踢法。由于这种技战术有利于扬广东人灵活、善于思考之长,克个子矮、体质较差之短,逐渐形成独特的“南派风格”,各足球队的实力也得到了加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