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对历史教育的重视程度超出我的预料。如果一定要按我们的思路来确定学科“地位”,那么,在德国,历史学科与德语、数学、英语一样属于“主科”。10月8日早上,在同行的凌祖浩老师的帮助下,我与慕尼黑市的宁芬堡中学资深历史教师(兼教英语)威尔(Well)先生进行了一个多个小时的交谈。
问:历史学科在中学教学体系中据有什么样的地位?
答:据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以我们宁芬堡中学为例,从六年级到十三年级连续开设8年,每周两课时,而且属于必修课程。这样的体制性安排说明历史学科仅次于德语和数学,与英语一样重要。当然,一门学科是否重要,关键还是要看学生对它的判断。还有一个事实需要说明,德国作为一个联邦制国家,各州的课程设置有所不同,但就一般而言,差异不会很大。据我所知,德国各州都很重视历史学科教育。
问:德国有全国统一的中学历史教科书吗?
答:没有。全德国共有六种审定合格的中学历史教科书供各地的学校选择。
问:使用历史教科书的选择权掌握在谁手里?
答:这主要取决于学校师生的意愿。譬如说,在巴伐利亚或慕尼黑地区的不同学校使用着不同版本的历史教科书。
问:学生喜欢历史课吗?是否有比较多的学生上大学时选择历史专业?
答:多数学生喜欢历史课。当然,侧重有所不同,低年级的学生喜欢具体形象的材料,比较偏爱古代的历史;而高年级的学生更喜欢思维性材料,更倾向于了解20世纪以来的历史。选择大学历史专业的学生不多,因为历史专业的毕业生尽管就业的质量很高,很受尊重,但就业面不够广阔。
问:既然最终选择历史专业的学生不多,历史专业就业面又不广,为什么在学校的学科体系中历史学科的地位这么突出?又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学生喜欢历史课?
答:关于第一个问题。我认为,教育的主要责任在于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凡是有助于学生正常成长的知识都是有用的。虽然历史学科的知识不像自然科学学科那样能够给人带来直接的物质收益,但对于一个人的文化基础和文明修养来说,正确的历史知识和对历史的正确认识具有决定性意义。历史是生活的教科书。正是这本不可替代的生活教科书,使学生们懂得什么是可以继承的,什么是应该抛弃的,什么是可以仿效的,什么是应该避免的,从而使他们能够在这个纷繁复杂、加速变化的世界上正常地理解着生活着。而正常的个人是我们社会正常的前提性保障。我想,历史学科的地位大概和这有关吧。
第二个问题——学生喜欢历史课的原因,刚才我已解释了其中的一个因素。此外,我想,还有三个对学生产生直接影响的因素:教科书的编写是否切合不同年龄的学生的心理和学习的需要;历史教师的学识修养是否能够在文化上吸引和影响学生;教学方法是否采取多样化的策略。
问:历史教科书的内容结构是怎么安排的?比如说德国史和外国史,古代史和近代史?文化、经济与政治知识的关系如何?
答:在低年级,德国史和外国史各占50%;在高年级,德国史占60%,外国史占40%。从八个年级的整体安排看,教科书以介绍地理大发现以来的近代史为主,尤其着重介绍20世纪以来的历史。凡构成历史的要素,不管是族群、语言、文学、艺术还是经济、政治、国际关系、环境问题、女权主义等,都有相应的叙述。
问:在外国史部分,对中国这样的东方国家是否有比较详细的介绍?
答:我们欧洲国家面积小,邻国多,国与国的关系特别密切,尤其是我们早已走上一体化道路,因此,外国史部分以欧洲为主,主要介绍欧洲联盟成员国的历史。其次是介绍非欧洲的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等国。我不得不遗憾地说,对于俄国和中东以东的东方(日本除外),我们根本谈不上有什么知识,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偏见。像中国这样重要的东方国家的历史显然被忽略了。不过,情况正在发生变化,德国教育界已经出现了一种呼声,要求在历史教科书中增加对中国、印度等东方大国的介绍,我本人非常乐意看到这种变化。
问:历史学科在中学教学体系中据有什么样的地位?
答:据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以我们宁芬堡中学为例,从六年级到十三年级连续开设8年,每周两课时,而且属于必修课程。这样的体制性安排说明历史学科仅次于德语和数学,与英语一样重要。当然,一门学科是否重要,关键还是要看学生对它的判断。还有一个事实需要说明,德国作为一个联邦制国家,各州的课程设置有所不同,但就一般而言,差异不会很大。据我所知,德国各州都很重视历史学科教育。
问:德国有全国统一的中学历史教科书吗?
答:没有。全德国共有六种审定合格的中学历史教科书供各地的学校选择。
问:使用历史教科书的选择权掌握在谁手里?
答:这主要取决于学校师生的意愿。譬如说,在巴伐利亚或慕尼黑地区的不同学校使用着不同版本的历史教科书。
问:学生喜欢历史课吗?是否有比较多的学生上大学时选择历史专业?
答:多数学生喜欢历史课。当然,侧重有所不同,低年级的学生喜欢具体形象的材料,比较偏爱古代的历史;而高年级的学生更喜欢思维性材料,更倾向于了解20世纪以来的历史。选择大学历史专业的学生不多,因为历史专业的毕业生尽管就业的质量很高,很受尊重,但就业面不够广阔。
问:既然最终选择历史专业的学生不多,历史专业就业面又不广,为什么在学校的学科体系中历史学科的地位这么突出?又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学生喜欢历史课?
答:关于第一个问题。我认为,教育的主要责任在于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凡是有助于学生正常成长的知识都是有用的。虽然历史学科的知识不像自然科学学科那样能够给人带来直接的物质收益,但对于一个人的文化基础和文明修养来说,正确的历史知识和对历史的正确认识具有决定性意义。历史是生活的教科书。正是这本不可替代的生活教科书,使学生们懂得什么是可以继承的,什么是应该抛弃的,什么是可以仿效的,什么是应该避免的,从而使他们能够在这个纷繁复杂、加速变化的世界上正常地理解着生活着。而正常的个人是我们社会正常的前提性保障。我想,历史学科的地位大概和这有关吧。
第二个问题——学生喜欢历史课的原因,刚才我已解释了其中的一个因素。此外,我想,还有三个对学生产生直接影响的因素:教科书的编写是否切合不同年龄的学生的心理和学习的需要;历史教师的学识修养是否能够在文化上吸引和影响学生;教学方法是否采取多样化的策略。
问:历史教科书的内容结构是怎么安排的?比如说德国史和外国史,古代史和近代史?文化、经济与政治知识的关系如何?
答:在低年级,德国史和外国史各占50%;在高年级,德国史占60%,外国史占40%。从八个年级的整体安排看,教科书以介绍地理大发现以来的近代史为主,尤其着重介绍20世纪以来的历史。凡构成历史的要素,不管是族群、语言、文学、艺术还是经济、政治、国际关系、环境问题、女权主义等,都有相应的叙述。
问:在外国史部分,对中国这样的东方国家是否有比较详细的介绍?
答:我们欧洲国家面积小,邻国多,国与国的关系特别密切,尤其是我们早已走上一体化道路,因此,外国史部分以欧洲为主,主要介绍欧洲联盟成员国的历史。其次是介绍非欧洲的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等国。我不得不遗憾地说,对于俄国和中东以东的东方(日本除外),我们根本谈不上有什么知识,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偏见。像中国这样重要的东方国家的历史显然被忽略了。不过,情况正在发生变化,德国教育界已经出现了一种呼声,要求在历史教科书中增加对中国、印度等东方大国的介绍,我本人非常乐意看到这种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