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延闿吧 关注:98贴子:288
  • 4回复贴,共1

《麻姑仙坛记》临习指导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麻姑仙坛记》的笔画特征
颜真卿书法作品众多,风格多样,绝少雷同,但总体上都表现出雄厚、庄重、郁勃的风貌。《麻姑仙坛记》的用笔以篆法入楷,骨力挺拔,起笔、收笔多藏头护尾,精力内蕴,含而不露。下面将具体分析各种笔画的特征,以便进一步帮助大家临写。

1.点画的特征
点是构成汉字的一种重要笔画,许多笔画都是由点而出,由点而收。点在“永字八法”中叫做“侧”,因笔锋顾左瞰右,审其势而侧之,故称之“侧”。王羲之云:“倘一点失所,若美入之病一目;—画失节,如壮士之折一眩。”积点成画,积画成字,积字成篇,由是可见,要学好书法,就必须先把点学好。《麻姑仙坛记》中点画写法多变,形态上有方、圆、长、横、斜、挑诸多种类,但每画无不落笔峻劲,呼应庄和。
右侧点是该碑中用得最多的一种,如左图中“字”字上点。这种点画状如瓜子,上光下圆,如欲滴之露,富有张力美。有时,该点略微弯曲,以显柔劲之姿。
左侧点是该碑中独具特色的一种点画,其位置与右侧点一样,距离字中心较远,充分体现了颜字内松外紧的特点。如左图中“少”字左点。
《麻姑仙坛记》中的点变化多样,如左图中“被”字首点以短横来替代,“麻”字上点则变为竖点,“亦”字左下点变为挑点。即使是同样的曾头点,在该碑中也是变化无穷,如左图中“弟”字上两点写成“八”字状,这是颜字的通用写法,该碑也不例外;但“并”字上两点却写成了两小撇,一出锋锐一出锋钝;到了“美”字,则又变化成“羊首法”,这是借鉴篆法的写法,使字更显生动。当有三点在—起时,它又用三小直并列来代替,如左图中“经”字左下三点;而该字的右部几点则以行书笔意将上下两点连写,使整个字显得非常灵动。《麻姑仙坛记》中的点画还有许多不同的写法,临写时一定要仔细观察,注意归纳。
2.横画的特征
横画在“永字八法”中称“勒”,它主要起字的骨架作用。南宋姜夔云:“横直画者,字之体骨。”王羲之对横画的写法也有这样的论述:“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此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
《麻姑仙坛记》中的横画,均取斜势,左低右高,但角度不大,起笔处多见方笔,收笔时则以圆笔藏锋为主。其横画并无《勤礼碑》那样强烈的粗细对比,而以相近的笔画精心排列,显得沉稳、端庄。如果有几个横画并列一字中,也无《勤礼碑》中左尖、右尖之变化,—任粗细如一,更显挺拔雄健、古朴凝重。
该碑中横画的变化多见于行笔过程中,书写时,笔锋稍有抖动,不是—滑而过、平铺直叙,需略带些“屋漏痕”之意。其粗细变化莫测,韵味无穷,忽而左边粗,忽而右边粗,忽而中间粗,运笔熟中带生。多横的字,其横画上下间距均匀,左右参差不齐,长短配合,在变化中体现生动自然。
右图中,“十”字长横用分法行笔,笔毫平铺,万毫齐力,故笔画显得很精劲;“手”字下横起笔重而粗,收笔圆而较轻,与中间短横形成明显对比;而“言”字和“王”字,其横画较多,但它们却极尽变化,无一笔雷同,兼用篆籀、古隶笔法人楷,故其笔画显得质重遒厚。
总的来说,《麻姑仙坛记》中横画的起笔较慢,在运笔时速度比起笔适当快些,以便产生力度,藏锋收笔稍慢,以避轻飘板滞。这些都是在临写该碑时要注意的问题。
3.竖画的特征
竖画在汉字结构中起支柱作用。古人云:“竖如万岁枯藤。”因此,竖在结字中占重要位置。《麻姑仙坛记》中的竖画,由于所处的部位不同,因此笔法、笔势也不尽相同:如处于字的左边,则向左弯曲;如处于字的右边,则一般向右弯曲,以取得外拓之势。如右图中“山”字的竖画微向左靠,其形状则微微向左弯曲。右图中的“川”字,中间竖为垂露竖,起笔重按,中锋向下行笔,最后回锋收笔,形同水滴,垂而不落,而第三笔则为悬针竖,用笔健挺浑厚,两竖与竖撇并立,使该字有顶天立地之态。



IP属地:福建1楼2011-11-27 10:25回复
    4.撇画的特征
    撇在“永字八法”中称为“掠”,取飞燕掠檐而下之意。其出锋时要爽利展开,但力量要送到,不可虚尖。唐太宗李世民曰:“为撇必掠,贵险而劲。”《麻姑仙坛记》中的撇画逆锋着纸,随即顿笔,顺势中锋力行,逐渐提收,力送笔端,沉着矫健,如断犀象之牙,无半点靡弱之气。
    下图中,“方”字撇画用篆籀法,行笔时笔亳亦铺亦堆,笔象沉郁雄强;而“爪”字上撇为短撇,逆锋起笔后极力两面削锋出笔,劲速锋锐;“大”字为长弧撇,其弧度较匀称,而且.筋骨苍劲、坚韧、厚重;“威”字左撇则是回锋撇,是该碑较为典型的一种撇画,用篆籀法向左下弧行,笔行至下钩处,即提笔略缩回,继续循势向左下顿笔圆足后退回,待笔直锋正、蓄势已足后,用爆发力向左或左上方超出,使出锋处锐如短刺。
    5.捺画的特征
    捺在“永字八法”中称为“磔”。清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云:“捺为磔者,勒笔右行,铺平笔锋,尽力开散而急发之。”唐太宗也云:“为波必磔,贵三折而遣亳。”
    《麻姑仙坛记》中的捺画独具特色,与颜真卿其他帖中的捺法有较大区别。其尾部捺脚变化最为丰富,似乎有两个锋尖,一长一短,中间凹陷,笔画的腰部有时略显侧锋,下部边缘出现折线状,捺脚处具有一种金石韵味的残缺美。
    下图中“及”字捺画为斜捺。此种捺如向下凸的弧线,有时在后面还有一小段直线,行笔往下而锋乃渐开,画亦渐粗,至三分之二处画已最粗,驻笔微顿,缩回,再拖锋出笔,显得老练遒劲。下图中“之”字的捺画是平捺,一波三折、“蚕头燕尾”,粗细、方向也随势调整,战笔外发,得意后徐徐出之,古意盎然。
    6.钩画的特征
    钩在“永字八法”中称“趯”,即跳跃的意思。王羲之云:“钩如劲松倒折,落挂石崖。”清包世臣云:“钩之超者,如入之趯脚,其力初不在脚,猝然引发,而全力遂注脚尖,故钩末断不可作飘势挫锋,有失趯之义也。”

    《麻姑仙坛记》中的钩画特征是钩尖短小尖利,状如鸟嘴,下部重顿,呈垂露状,古朴浑厚。有些钩稍出锋,有些钩干脆不出锋,将其隐迹于竖中,含蓄而凝重,筋力内含,锋隐势存。在写钩时,还要特别注意此碑用笔的一个重要特征——篆籀、古隶法。如左图“色”字、“忽”字、“求”字的钩画。
    7.折画的特征
    折画是由横画和竖画组合而成的笔画,写好该画的关键是要把两笔的结合处写好。《麻姑仙坛记》中的折画以圆折为主,缓折轻顿,横与竖的粗细差别不大。它主要有三种:第一种如左图中的“神”字,此折内外皆圆,完全是运用篆书的书写技巧;第二种折是外圆内方折,如左图中的“再”字;第三种如左图中的“便”字,折分成两笔完成,先写横画,至折处再起笔写竖,两笔之间笔断意连。
    8.折画的特征
    南宋姜夔在《续书谱》中指出:“挑趯者,字之步履,欲其沉实,或长,或短,或向上,或向下,或向左,或向右,或轻出而肖斜,或随衄而峻发,名随字之用处。”《麻姑仙坛记》中的挑咽变化丰富,但有一个明显的特征是起笔较重,出锋较短,尤其是“三点水”中的挑画更为明显,给人以犀利、刚劲的感觉。如左图中“汝”字:“括”字、“瀑”字的挑画。


    IP属地:福建2楼2011-11-27 10:25
    回复
      学习了


      3楼2015-03-15 23:32
      回复
        多发点 搂主 我们多学习下!!谢谢!!1


        4楼2015-08-28 09:21
        回复
          应该的。一起学习。


          IP属地:福建5楼2015-08-30 21:2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