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节逛逛自己生活的城市之二
濮阳御井公园廻銮碑
濮阳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代文明,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河南省历史文化名城。上古时代,五帝之一的颛顼及其部族就在此活动,故有"颛顼遗都 "之称。濮阳夏代叫昆吾国、春秋时期称卫都、战国后期始称"濮阳",秦代设置濮阳县,宋代称澶州(故又称澶渊)、金代叫开州、民国时复名濮阳。秦汉以来,这里一直是黄河中下游市商业繁荣,农事发达的地方,也是南北要津,中原屏障,为兵家必争之地。漫长的历史岁月,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众多传说和金戈铁马的风云,如仓颉造字、晋文公退避三舍、柳下惠坐怀不乱等历史佳话,春秋时期诸侯14次会盟、晋楚"城濮之战"、齐魏"马陵之战"、宋辽"澶渊之盟"等历史遗迹。许多历史名人如兵家之祖吴起,一代名相商鞅,天文大师僧一行,治黄名师高超等均诞生在这里。1987年在濮阳西水泊出土了距今6400年的珍贵文物蚌塑龙形图案,在国内外考古界引起轰动,被称为"中华第一龙",据此,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命名濮阳为"龙乡"。
今天下午骑单车到濮阳县城的御井公园,御井公园坐落在濮阳县城西南部的御井街,占地面积不大,到公园门口时大门上锁,随问门口晒太阳的一位大爷,怎么能够到公园一看,适逢假期从外地赶来机会难得,大爷告诉我说附近有一家人拿着公园大门的钥匙,旁边恰好有几位阿姨在打麻将,询问得知大门西那一户有大门的钥匙,叩开门说明情况后将公园大门打开,得以进入一睹回銮碑和御井.
公元十一世纪初,我国北方出现了宋、辽、夏等几个政权相互攻伐的局面。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辽(契丹)圣宗与母亲萧太后率二十万大军,以骁将萧挞览为先锋,从幽州出发南侵,采取避实击虚战略,绕过冀(今冀县)、贝(今清河县)不攻,大举南犯,直抵澶州(濮阳)境内,兵锋直指国都东京汴梁(今河南开封)。北宋王朝政权岌岌可危。以宋真宗(赵恒)为首的统治集团惊惶失措,纷纷议论弃汴南迁。参知政事王钦若是江南人,主张南迁金陵;签书枢密院事陈尧叟是四川人,主张迁逃成都。同知枢密院事寇准对于怕事迁逃的意见,极力反对,坚决力主抵抗,并苦谏真宗御驾亲征。曰:“谁为陛下画此策者,罪可当诛。”就此,才算稳住了上层建筑的混乱局势。
当年十一月二十二日,真宗在寇准等人辅佐下,从京都起驾,趋至澶州南城,不欲渡河,以观形势。寇准进曰:“陛下只可进尺,不可退寸。河北诸军,日望銮驾,若不渡河,人心益危,敌气未慑,此非取威决胜之策。”在寇准、高琼等人力促之下,真宗渡过黄河,来至澶州北城,登上北门城楼,宋军将士望见黄龙御盖,踊跃欢呼,声闻数十里,军威大振。真宗悉委军事于寇准,准运筹帷幄,号令严明,士卒喜悦。致使河北军民大受鼓舞。
辽军数千骑薄城,寇准挥军反击,斩获大半。适辽军大将萧挞览已被宋军强驽射死,气馁引退,遣使求和。当时,真宗厌战,借口“屈已安民”,不顾寇准等主战派的反对,亦遣王继忠等出面与失败者谈判媾和。几经周折,双方达成协议。以宋输辽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为条件,两朝罢兵,各守旧界,互不侵犯的屈辱条约。此约史称“澶渊之盟”。(在今濮阳县子岸乡故县村)。
当和议成,两军班师,真宗不胜欣喜,即赋诗一首,“我为忧民切,戎车暂省方。征旗明夏日,利器莹秋霜。锐旅怀忠节,辟凶窜北荒。坚冰消巨浪,轻吹集嘉祥。继好安边境,和同乐小康。上天垂助顺,回旆跃龙骧。”镌刻于石,以志其事,谓之“回銮碑”,立于御井旁。。镌刻于石,以志其事,谓之“回銮碑”,立于御井旁。这是“澶渊之盟”这一历史事件仅存的唯一事物。
回銮碑左前所立的碑就是御井甘泉,圆形盖子下面就是御井,不过已经干涸,现有一自来水管从中接出来,不过流出来的不再是甘甜的御井水了,而是正宗的自来水了,若干年前濮阳还有一种比较有名气的白酒-----御井大曲。好像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就绝迹了。
回銮碑,也叫“契丹出境碑”,座落在濮阳老城区御井街(原新华街)路西,这是宋、辽澶州大战及“澶渊之盟”的历史见证,在碑文上简要记载了澶渊之盟的大致细节。1963年被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契丹出境碑”是“澶渊之盟”这一历史遗迹现存的唯一实物。碑高2.6米,宽1.3米,厚0.36米。碑阳是“契丹出境”诗草书,为寇准墨迹, 字体秀丽流畅,诗曰:我为忧民切,戎车暂省方。旌旗明夏日,利器莹秋霜。锐旅怀忠节,群凶窜北荒。坚冰消巨浪,轻吹集嘉祥。继好安边境,和同乐小康。上天垂助顺,回旆跃龙骧。
1945年9月,陈毅驻军濮阳,作《秋过濮阳,月下与人谈毛主席飞渝事》,诗曰:我行末已过濮阳,驻马凭吊古战场。能掷孤注寇莱好,退避三舍晋文强。应知政事先军旅,岂有筑室谋道旁。夜坐对月秋萧瑟,白杨茜株放光芒。亦指此事。
此碑祠历代多有修复,“文革”又遭毁坏。1978年,濮阳县人民政府重加复制,并建碑亭,以兹保护。立此碑前,思索其当年金戈铁马随一纸盟约化为云烟。中国历史上最为富庶的北宋王朝为何却又短暂而亡,翻卷沉思不得其解。
濮阳御井公园廻銮碑
濮阳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代文明,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河南省历史文化名城。上古时代,五帝之一的颛顼及其部族就在此活动,故有"颛顼遗都 "之称。濮阳夏代叫昆吾国、春秋时期称卫都、战国后期始称"濮阳",秦代设置濮阳县,宋代称澶州(故又称澶渊)、金代叫开州、民国时复名濮阳。秦汉以来,这里一直是黄河中下游市商业繁荣,农事发达的地方,也是南北要津,中原屏障,为兵家必争之地。漫长的历史岁月,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众多传说和金戈铁马的风云,如仓颉造字、晋文公退避三舍、柳下惠坐怀不乱等历史佳话,春秋时期诸侯14次会盟、晋楚"城濮之战"、齐魏"马陵之战"、宋辽"澶渊之盟"等历史遗迹。许多历史名人如兵家之祖吴起,一代名相商鞅,天文大师僧一行,治黄名师高超等均诞生在这里。1987年在濮阳西水泊出土了距今6400年的珍贵文物蚌塑龙形图案,在国内外考古界引起轰动,被称为"中华第一龙",据此,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命名濮阳为"龙乡"。
今天下午骑单车到濮阳县城的御井公园,御井公园坐落在濮阳县城西南部的御井街,占地面积不大,到公园门口时大门上锁,随问门口晒太阳的一位大爷,怎么能够到公园一看,适逢假期从外地赶来机会难得,大爷告诉我说附近有一家人拿着公园大门的钥匙,旁边恰好有几位阿姨在打麻将,询问得知大门西那一户有大门的钥匙,叩开门说明情况后将公园大门打开,得以进入一睹回銮碑和御井.
公元十一世纪初,我国北方出现了宋、辽、夏等几个政权相互攻伐的局面。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辽(契丹)圣宗与母亲萧太后率二十万大军,以骁将萧挞览为先锋,从幽州出发南侵,采取避实击虚战略,绕过冀(今冀县)、贝(今清河县)不攻,大举南犯,直抵澶州(濮阳)境内,兵锋直指国都东京汴梁(今河南开封)。北宋王朝政权岌岌可危。以宋真宗(赵恒)为首的统治集团惊惶失措,纷纷议论弃汴南迁。参知政事王钦若是江南人,主张南迁金陵;签书枢密院事陈尧叟是四川人,主张迁逃成都。同知枢密院事寇准对于怕事迁逃的意见,极力反对,坚决力主抵抗,并苦谏真宗御驾亲征。曰:“谁为陛下画此策者,罪可当诛。”就此,才算稳住了上层建筑的混乱局势。
当年十一月二十二日,真宗在寇准等人辅佐下,从京都起驾,趋至澶州南城,不欲渡河,以观形势。寇准进曰:“陛下只可进尺,不可退寸。河北诸军,日望銮驾,若不渡河,人心益危,敌气未慑,此非取威决胜之策。”在寇准、高琼等人力促之下,真宗渡过黄河,来至澶州北城,登上北门城楼,宋军将士望见黄龙御盖,踊跃欢呼,声闻数十里,军威大振。真宗悉委军事于寇准,准运筹帷幄,号令严明,士卒喜悦。致使河北军民大受鼓舞。
辽军数千骑薄城,寇准挥军反击,斩获大半。适辽军大将萧挞览已被宋军强驽射死,气馁引退,遣使求和。当时,真宗厌战,借口“屈已安民”,不顾寇准等主战派的反对,亦遣王继忠等出面与失败者谈判媾和。几经周折,双方达成协议。以宋输辽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为条件,两朝罢兵,各守旧界,互不侵犯的屈辱条约。此约史称“澶渊之盟”。(在今濮阳县子岸乡故县村)。
当和议成,两军班师,真宗不胜欣喜,即赋诗一首,“我为忧民切,戎车暂省方。征旗明夏日,利器莹秋霜。锐旅怀忠节,辟凶窜北荒。坚冰消巨浪,轻吹集嘉祥。继好安边境,和同乐小康。上天垂助顺,回旆跃龙骧。”镌刻于石,以志其事,谓之“回銮碑”,立于御井旁。。镌刻于石,以志其事,谓之“回銮碑”,立于御井旁。这是“澶渊之盟”这一历史事件仅存的唯一事物。
回銮碑左前所立的碑就是御井甘泉,圆形盖子下面就是御井,不过已经干涸,现有一自来水管从中接出来,不过流出来的不再是甘甜的御井水了,而是正宗的自来水了,若干年前濮阳还有一种比较有名气的白酒-----御井大曲。好像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就绝迹了。
回銮碑,也叫“契丹出境碑”,座落在濮阳老城区御井街(原新华街)路西,这是宋、辽澶州大战及“澶渊之盟”的历史见证,在碑文上简要记载了澶渊之盟的大致细节。1963年被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契丹出境碑”是“澶渊之盟”这一历史遗迹现存的唯一实物。碑高2.6米,宽1.3米,厚0.36米。碑阳是“契丹出境”诗草书,为寇准墨迹, 字体秀丽流畅,诗曰:我为忧民切,戎车暂省方。旌旗明夏日,利器莹秋霜。锐旅怀忠节,群凶窜北荒。坚冰消巨浪,轻吹集嘉祥。继好安边境,和同乐小康。上天垂助顺,回旆跃龙骧。
1945年9月,陈毅驻军濮阳,作《秋过濮阳,月下与人谈毛主席飞渝事》,诗曰:我行末已过濮阳,驻马凭吊古战场。能掷孤注寇莱好,退避三舍晋文强。应知政事先军旅,岂有筑室谋道旁。夜坐对月秋萧瑟,白杨茜株放光芒。亦指此事。
此碑祠历代多有修复,“文革”又遭毁坏。1978年,濮阳县人民政府重加复制,并建碑亭,以兹保护。立此碑前,思索其当年金戈铁马随一纸盟约化为云烟。中国历史上最为富庶的北宋王朝为何却又短暂而亡,翻卷沉思不得其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