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喧闹的街头,我们经常看到:两部车子擦撞时,或许从车内出来的驾驶人一下车就破口大骂对方:‘你是怎么搞的,会不会开车!有没有长眼睛!怎么开车开成这样子!’他不会去想事情是怎么发生的,对他来说,最直接的反应就是先发制人、破口大骂;当然也有某些驾驶人一下车就先检查自己的车子有什么损伤,然后心里盘算着大概又要花多少修理费,这个月的薪水大概又要去掉多少,或者该怎么样向保险公司报这笔帐;我们也可以看到某些人一下车,二话不说先找附近有没有交通**,或去报案请**来处理;也有些人一下车,会先打量一下对方,以对方身材的大小、长像来决定要用什么态度与对方应对;同样的,也会有一些人下车后,会先问对方有没有受伤?同样的一个车祸、同样一个小小擦撞,会有无数个人,在那一刹那的外界刺激下,表现出各种不同的反应。
曾经听过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有一位老鞋匠,在进入城镇所必经的道路上修补鞋子已经四十年。有一天一位年轻人经过,正要进入这城,看到老鞋匠低着头修补鞋子,他问老鞋匠:‘老先生,请问你是不是住在这个城里?’老鞋匠缓缓抬起头,看年轻人一眼,回答说:‘是的,我在这里已经住了快四十年了。’年轻人又问:‘那么你对这个村落一定很了解。因为工作的关系,我要搬到这里,这是一个怎样的城镇?’老鞋匠看着这个年轻人,反问他:‘你从哪里来,你们那儿的民情风俗又怎么样?’年轻人回答:‘我从某地来,我们那里的人哪!别提了!那些人都只会做表面工夫,表面上好像对你很好,私底下却无所不用其极、勾心斗角,没有一个人会真正的对你好,在我们那里,你必须很小心才能活得很好,所以我才不想住在那里,想搬到你们这儿来。’老鞋匠默默地看着这个年轻人,然后回答他说:‘我们这里的人比你们那里更坏!’这个年轻人哑然离开。
过了一阵子,又有另一个年轻人来到老鞋匠面前,也问他:‘老先生,请问你是不是住在这个城镇?’老鞋匠缓缓抬起头,望了这个年轻人一眼,回答他:‘是的,我在这里已经住了快四十年了。’这个年轻人又问:‘请问这里的人都怎么样呢?’老鞋匠默默地望着他,反问:‘你从哪里来,你们那儿的民情风俗又怎么样?’年轻人回答:‘我是从某地来,那里的人真的都很好,每个人都彼此关心,每个人都急公好义,不管你有什么困难,只要邻居、周遭的人晓得,他们都会很热心的来帮助你,我实在舍不得离开,可是因为工作的关系,不得不搬到这里。’老鞋匠注视着这个年轻人,绽开温暖的笑容,告诉他:‘你放心,我们这里每一个人都像你那个城镇的人一样,他们心里都充满了温暖与温馨,也都很热心的想要帮助别人。’
同样的一个城镇、同样的一群人,这位老鞋匠却对两位年轻人做了不同的形容与描述。聪明的读者一定已经知道:第一位年轻人无论到世界的那一个角落,都可能碰到虚伪、冰冷的面孔;而第二位年轻人,无论到天涯海角,我想到处都会有温暖的手、温馨的笑容在等待他。
若纳生生命潜能里,第一个哲学就是:我是一切的根源。两千多年前,佛陀就说过:‘万法唯心造’,整个世界是我们自己所创造出来的。佛家很喜欢谈因果关系,现在我们也藉著因果来看一看‘我是一切的根源’,看看我们生命里过去的经验、我们的潜能、我们许许多多的制约为我们创造出什么样的世界,在潜能开发的领域上,我们又该如何协助自己创造生命里更大的可能性。
在因果定律里,有‘因’、有‘缘’,还有‘果’。在生命潜能里同样也有‘因’、‘缘’、‘果’。当一个外界的刺激进入我们时,我这个人、我这个生命接收到刺激之后所做的一些反应,都记录在潜意识里;它并没有经过意识层面的思索,就直接做了一些反应,这些反应有一些依循的模式,它们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为了适应外界而产生的。这些模式有许多种类:有属于行为的模式,有属于头脑的思考模式,有情感的感觉模式、情绪模式,还有左右着我们价值观的一些体系。换句话说这些记录在我们生命里的就是所谓‘因’。而‘缘’就是在我们皮肤以外的世界所发生的每一件事情,我们称之为‘外缘’。当这个‘因’与‘缘’结合之后,就产生了‘果’,就像那些撞车的主角们,就像那位老鞋匠的故事。
曾经听过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有一位老鞋匠,在进入城镇所必经的道路上修补鞋子已经四十年。有一天一位年轻人经过,正要进入这城,看到老鞋匠低着头修补鞋子,他问老鞋匠:‘老先生,请问你是不是住在这个城里?’老鞋匠缓缓抬起头,看年轻人一眼,回答说:‘是的,我在这里已经住了快四十年了。’年轻人又问:‘那么你对这个村落一定很了解。因为工作的关系,我要搬到这里,这是一个怎样的城镇?’老鞋匠看着这个年轻人,反问他:‘你从哪里来,你们那儿的民情风俗又怎么样?’年轻人回答:‘我从某地来,我们那里的人哪!别提了!那些人都只会做表面工夫,表面上好像对你很好,私底下却无所不用其极、勾心斗角,没有一个人会真正的对你好,在我们那里,你必须很小心才能活得很好,所以我才不想住在那里,想搬到你们这儿来。’老鞋匠默默地看着这个年轻人,然后回答他说:‘我们这里的人比你们那里更坏!’这个年轻人哑然离开。
过了一阵子,又有另一个年轻人来到老鞋匠面前,也问他:‘老先生,请问你是不是住在这个城镇?’老鞋匠缓缓抬起头,望了这个年轻人一眼,回答他:‘是的,我在这里已经住了快四十年了。’这个年轻人又问:‘请问这里的人都怎么样呢?’老鞋匠默默地望着他,反问:‘你从哪里来,你们那儿的民情风俗又怎么样?’年轻人回答:‘我是从某地来,那里的人真的都很好,每个人都彼此关心,每个人都急公好义,不管你有什么困难,只要邻居、周遭的人晓得,他们都会很热心的来帮助你,我实在舍不得离开,可是因为工作的关系,不得不搬到这里。’老鞋匠注视着这个年轻人,绽开温暖的笑容,告诉他:‘你放心,我们这里每一个人都像你那个城镇的人一样,他们心里都充满了温暖与温馨,也都很热心的想要帮助别人。’
同样的一个城镇、同样的一群人,这位老鞋匠却对两位年轻人做了不同的形容与描述。聪明的读者一定已经知道:第一位年轻人无论到世界的那一个角落,都可能碰到虚伪、冰冷的面孔;而第二位年轻人,无论到天涯海角,我想到处都会有温暖的手、温馨的笑容在等待他。
若纳生生命潜能里,第一个哲学就是:我是一切的根源。两千多年前,佛陀就说过:‘万法唯心造’,整个世界是我们自己所创造出来的。佛家很喜欢谈因果关系,现在我们也藉著因果来看一看‘我是一切的根源’,看看我们生命里过去的经验、我们的潜能、我们许许多多的制约为我们创造出什么样的世界,在潜能开发的领域上,我们又该如何协助自己创造生命里更大的可能性。
在因果定律里,有‘因’、有‘缘’,还有‘果’。在生命潜能里同样也有‘因’、‘缘’、‘果’。当一个外界的刺激进入我们时,我这个人、我这个生命接收到刺激之后所做的一些反应,都记录在潜意识里;它并没有经过意识层面的思索,就直接做了一些反应,这些反应有一些依循的模式,它们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为了适应外界而产生的。这些模式有许多种类:有属于行为的模式,有属于头脑的思考模式,有情感的感觉模式、情绪模式,还有左右着我们价值观的一些体系。换句话说这些记录在我们生命里的就是所谓‘因’。而‘缘’就是在我们皮肤以外的世界所发生的每一件事情,我们称之为‘外缘’。当这个‘因’与‘缘’结合之后,就产生了‘果’,就像那些撞车的主角们,就像那位老鞋匠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