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认为,词在宋代达到极盛,在清代又得以中兴,而明代则是词的衰蔽期,因此关注明词的人历来都很少。但明词在历史上的位置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全明词》收词作两万余首,和两宋词差不多。在此数量的前提下,明词当然也不乏佳作和名家,从明初的刘基、高启、杨基,到中期的陈霆、杨慎、王世贞,再到明末的陈子龙等,也都是词史上的有名人物。其中,杨慎的词曾被推为明人第一。
杨慎(1488—约1562),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人,正德六年(1511)状元,嘉靖三年(1524)因谏议“大礼仪”远戍云南,流放终生。杨慎是明朝著名的学者、文学家,在明代词坛上也有着很高的地位。明人周逊《刻词品序》说他是“当代词宗”,清人胡薇元《岁寒居词话》说:“明人词,以杨用修升庵为第一。”
杨慎在明代文化中的地位,和苏轼在宋代文化中的地位;杨慎于明词,和苏轼于宋词,都有某些类似的地方。两人同为蜀人,又长期漂泊异乡,思乡之情在词中时有体现。比较二者的思乡词,可以从中窥探出他们心境的某些幽微之处。
读杨慎的思乡词,会发现苏轼对他的影响无处不在。
杨慎故乡新都和苏轼故乡眉山相距不远,使得杨慎对苏轼在崇敬之外,更多了一份亲切。杨慎有诗云:“眉山学士百代豪,夜郎谪仙两争高。”认为苏轼是与李白并列的文化巨人。杨慎的《词品》云:“古今梅词,以东坡此首(《西江月•玉骨那愁瘴雾》)为第一。”《草堂诗余》又称苏轼《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坡老词,仙手”。苏轼这两首词固然异常出色,但杨慎对其评价之高,恐怕也不无乡曲之见。
苏轼对思乡之情的描写,很多直接为杨慎所继承。
杨慎此类词里,颇能发现苏轼的影子。如杨慎《西江月》中的“云阙九重阊阖,家山万里岷峨”,显然来自苏轼《满庭芳》中的:“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杨慎有《沁园春》和《满庭芳》也学苏轼直接把“归去来兮”用进词里。杨慎《鹧鸪天》中的“孤馆残灯恼梦思”也是从苏轼《沁园春》中的“孤馆灯残,野店鸡号,旅枕梦残。”而来。杨慎《柳梢青》中的“一发中原,孤踪万里,折尽丹心”,来自苏轼诗句“青山一发是中原”。杨慎另一首《鹧鸪天》中的“都将璧月琼枝句,付与樽前薛小桃”,情思来源于苏轼《浣溪沙》中的:“璧月琼枝空夜夜,菊花人貌自年年。不知来岁与谁看。”杨慎《浪淘沙》中的“怕见雕梁双燕子,常下珠帘”,也类似于苏轼《少年游》中的“恰似姮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杨慎《鹧鸪天•易门小吟》中的“障泥未解玉骢骄”更是苏轼一首《西江月》中的原句。苏轼《江城子》中的“吾老矣,寄余龄”也被杨慎借用在《江月晃重山》里:“吾老矣,何日赋归来。”
从中可以看出,杨慎对苏轼的作品是相当熟悉和喜爱的,在填词时,苏轼的影响有意无意地从他的笔端流出。
杨慎词和苏轼词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常将家乡风物入词。这当然不算首创,因为在思乡的作品中写家乡风情是最自然不过的了。苏轼的开创之功在于,作为在外飘零的蜀客,他较早地在词中描写蜀中风物,如“认得岷峨春雪浪”“西望峨嵋,长羡归飞鹤”“乘槎归去,成都何在,万里江沱汉漾”等等。杨慎也常在词中写到苏轼提过的蜀中风物,比如锦江,杨慎词里常常可以看到 “锦江烟水迷归里”“罗甸国,锦江城,望云就日两关情”等句子。
锦江在成都城里,并不经过苏轼家乡眉山和杨慎家乡新都,但两人却不约而同地在词中用锦江和成都来抒发对故乡的怀念。这是因为在古人心目中,成都府往往就是四川的代名词。《三国演义》里,刘备白帝城托孤,对诸葛亮说:“君可自为成都之主。”这里成都显然指蜀汉。而四川人也往往有成都情节。张大千后半生漂泊海外,在巴西看到一片土地,颇似成都平原,于是买下来修建“八德园”——实际上,张大千的故乡在内江,并不在成都平原上。
苏轼写词的手法也为杨慎所学习。苏轼《蝶恋花》下半阙:“一纸乡书来万里,问我何年,真个成归计。回首送春拼一醉,东风吹破千行泪。”《浣溪沙》下半阙:“梦到故园多少路,酒醒南望隔天涯,月明千里照平沙。”都以酒醉酒醒来描写思乡情绪。杨慎词里也不乏这样的描述。他的《庆春泽》最后写到:“锦江烟水迷归里,绿琴心、愁恨慵调。梦回时、酒醒灯昏,月转梅梢。”以酒浇乡愁,然后酒醒梦回,无限孤寂。苏轼和杨慎在这方面有着深刻的共鸣。
杨慎(1488—约1562),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人,正德六年(1511)状元,嘉靖三年(1524)因谏议“大礼仪”远戍云南,流放终生。杨慎是明朝著名的学者、文学家,在明代词坛上也有着很高的地位。明人周逊《刻词品序》说他是“当代词宗”,清人胡薇元《岁寒居词话》说:“明人词,以杨用修升庵为第一。”
杨慎在明代文化中的地位,和苏轼在宋代文化中的地位;杨慎于明词,和苏轼于宋词,都有某些类似的地方。两人同为蜀人,又长期漂泊异乡,思乡之情在词中时有体现。比较二者的思乡词,可以从中窥探出他们心境的某些幽微之处。
读杨慎的思乡词,会发现苏轼对他的影响无处不在。
杨慎故乡新都和苏轼故乡眉山相距不远,使得杨慎对苏轼在崇敬之外,更多了一份亲切。杨慎有诗云:“眉山学士百代豪,夜郎谪仙两争高。”认为苏轼是与李白并列的文化巨人。杨慎的《词品》云:“古今梅词,以东坡此首(《西江月•玉骨那愁瘴雾》)为第一。”《草堂诗余》又称苏轼《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坡老词,仙手”。苏轼这两首词固然异常出色,但杨慎对其评价之高,恐怕也不无乡曲之见。
苏轼对思乡之情的描写,很多直接为杨慎所继承。
杨慎此类词里,颇能发现苏轼的影子。如杨慎《西江月》中的“云阙九重阊阖,家山万里岷峨”,显然来自苏轼《满庭芳》中的:“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杨慎有《沁园春》和《满庭芳》也学苏轼直接把“归去来兮”用进词里。杨慎《鹧鸪天》中的“孤馆残灯恼梦思”也是从苏轼《沁园春》中的“孤馆灯残,野店鸡号,旅枕梦残。”而来。杨慎《柳梢青》中的“一发中原,孤踪万里,折尽丹心”,来自苏轼诗句“青山一发是中原”。杨慎另一首《鹧鸪天》中的“都将璧月琼枝句,付与樽前薛小桃”,情思来源于苏轼《浣溪沙》中的:“璧月琼枝空夜夜,菊花人貌自年年。不知来岁与谁看。”杨慎《浪淘沙》中的“怕见雕梁双燕子,常下珠帘”,也类似于苏轼《少年游》中的“恰似姮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杨慎《鹧鸪天•易门小吟》中的“障泥未解玉骢骄”更是苏轼一首《西江月》中的原句。苏轼《江城子》中的“吾老矣,寄余龄”也被杨慎借用在《江月晃重山》里:“吾老矣,何日赋归来。”
从中可以看出,杨慎对苏轼的作品是相当熟悉和喜爱的,在填词时,苏轼的影响有意无意地从他的笔端流出。
杨慎词和苏轼词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常将家乡风物入词。这当然不算首创,因为在思乡的作品中写家乡风情是最自然不过的了。苏轼的开创之功在于,作为在外飘零的蜀客,他较早地在词中描写蜀中风物,如“认得岷峨春雪浪”“西望峨嵋,长羡归飞鹤”“乘槎归去,成都何在,万里江沱汉漾”等等。杨慎也常在词中写到苏轼提过的蜀中风物,比如锦江,杨慎词里常常可以看到 “锦江烟水迷归里”“罗甸国,锦江城,望云就日两关情”等句子。
锦江在成都城里,并不经过苏轼家乡眉山和杨慎家乡新都,但两人却不约而同地在词中用锦江和成都来抒发对故乡的怀念。这是因为在古人心目中,成都府往往就是四川的代名词。《三国演义》里,刘备白帝城托孤,对诸葛亮说:“君可自为成都之主。”这里成都显然指蜀汉。而四川人也往往有成都情节。张大千后半生漂泊海外,在巴西看到一片土地,颇似成都平原,于是买下来修建“八德园”——实际上,张大千的故乡在内江,并不在成都平原上。
苏轼写词的手法也为杨慎所学习。苏轼《蝶恋花》下半阙:“一纸乡书来万里,问我何年,真个成归计。回首送春拼一醉,东风吹破千行泪。”《浣溪沙》下半阙:“梦到故园多少路,酒醒南望隔天涯,月明千里照平沙。”都以酒醉酒醒来描写思乡情绪。杨慎词里也不乏这样的描述。他的《庆春泽》最后写到:“锦江烟水迷归里,绿琴心、愁恨慵调。梦回时、酒醒灯昏,月转梅梢。”以酒浇乡愁,然后酒醒梦回,无限孤寂。苏轼和杨慎在这方面有着深刻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