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探“宝” 城里翰林院”
一提起翰林院,人们很容易想起位于任村镇的那座晚清翰林张家骏的宅第。其实,在林州城里东营街(现在的林虑宾馆南边),也曾有过一座翰林院,因为清康熙丁未年,从这里走出了一个大名鼎鼎的穿宫翰林刘泽溥一举成名。
据城区西街村《刘氏族谱》记载,本族始祖为龙泉庄刘顺十一世孙刘攀,明朝末年从龙泉庄迁居西街。在此后的8代人中,西街刘氏家族先后出了18位文化名人,其中以第4代刘泽溥最为著名。《重修林县志》载:“刘泽溥,字苕水。清康熙丁未年(1667年)进士,善文辞书法。授宏文院编修。泽溥过目成诵聪慧过人,身体欠佳26岁即逝,朝廷内外皆惜之。”因其主要工作是向皇帝进讲经书,故民间称其叫“穿宫翰林”。
刘翰林庄园,始建于清朝初期,为当时林州城内规模最大、建筑最豪华的一处宅院。庄园坐南向北,南北长90米,东西宽40米,大门楼顶部起有滚龙脊。这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没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是不敢这样装修的。大门两边各立有一个雕刻精美的上马石,门内有个固定的木质“屏风”。这屏风雕绘俱佳、精美绝伦,中嵌两扇对开的木门,此门平时不开,人们进出走的全是两旁的侧门,只有重要客人到来或家有大事时才能开启。屏风后有条10米长的卵石引路,直通三个雕刻同样精美的圆券门。路两边全是奇花异草,彩色鱼缸点缀其间。东西两侧是佣人住房。过了圆券门又是一个院落,有东西厢房各三间,正房是客厅,穿过客厅则是正房院,主楼五大间,坐落在1米高的台阶上,一色青砖到底。三进大院九门相照,显得富丽而庄严。在正院的东、西、南三面,还有数个别院。正院大门前路北(现在林虑宾馆的位置),有个七亩大的花园。
后来,此院易主卖与张家。1938年,日寇轰炸林县城,庄园被炸成了一片废墟。一座辉煌数百年的清代名园,从此在林州城内消失了。(王买金)
2010-09-29发表刘氏之后的派别为,安宽平和顺,永远长久存;万国怀成泰,山泉永正兴。
一提起翰林院,人们很容易想起位于任村镇的那座晚清翰林张家骏的宅第。其实,在林州城里东营街(现在的林虑宾馆南边),也曾有过一座翰林院,因为清康熙丁未年,从这里走出了一个大名鼎鼎的穿宫翰林刘泽溥一举成名。
据城区西街村《刘氏族谱》记载,本族始祖为龙泉庄刘顺十一世孙刘攀,明朝末年从龙泉庄迁居西街。在此后的8代人中,西街刘氏家族先后出了18位文化名人,其中以第4代刘泽溥最为著名。《重修林县志》载:“刘泽溥,字苕水。清康熙丁未年(1667年)进士,善文辞书法。授宏文院编修。泽溥过目成诵聪慧过人,身体欠佳26岁即逝,朝廷内外皆惜之。”因其主要工作是向皇帝进讲经书,故民间称其叫“穿宫翰林”。
刘翰林庄园,始建于清朝初期,为当时林州城内规模最大、建筑最豪华的一处宅院。庄园坐南向北,南北长90米,东西宽40米,大门楼顶部起有滚龙脊。这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没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是不敢这样装修的。大门两边各立有一个雕刻精美的上马石,门内有个固定的木质“屏风”。这屏风雕绘俱佳、精美绝伦,中嵌两扇对开的木门,此门平时不开,人们进出走的全是两旁的侧门,只有重要客人到来或家有大事时才能开启。屏风后有条10米长的卵石引路,直通三个雕刻同样精美的圆券门。路两边全是奇花异草,彩色鱼缸点缀其间。东西两侧是佣人住房。过了圆券门又是一个院落,有东西厢房各三间,正房是客厅,穿过客厅则是正房院,主楼五大间,坐落在1米高的台阶上,一色青砖到底。三进大院九门相照,显得富丽而庄严。在正院的东、西、南三面,还有数个别院。正院大门前路北(现在林虑宾馆的位置),有个七亩大的花园。
后来,此院易主卖与张家。1938年,日寇轰炸林县城,庄园被炸成了一片废墟。一座辉煌数百年的清代名园,从此在林州城内消失了。(王买金)
2010-09-29发表刘氏之后的派别为,安宽平和顺,永远长久存;万国怀成泰,山泉永正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