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来自邱轩洛先生博文:
湮没的灿烂:湑水河畔曾经的文明
▓特约记者 邱轩洛
《诗》云:“惟天有汉,鉴亦有光”。从这一诗句中,我们,是可以解读出这样的一层意思来,即:在古人的心目中,天上的银河,是和地上的汉水相互对应!
是了,当我们把巡天遥看的目光收回,再次凝眸于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于远去的秋风古道上去追溯,确是不难看到这里----天汉大地上曾经的灿若银汉的繁华:那,是一些斑驳的栈驿、精美的碑刻以及厚实的坛台等等。
也正如古人之期许,天汉之地,确也是一块气候温和、物阜民丰的风水宝地,同样,也是一处汇聚了灿烂文明的“金瓯”与“玉盆”。
苍天的眷顾与先民的血汗,哺育了这一方土地的生灵与万物,同时也浇灌了这一方土地上的文明之花。展开天汉图轴,我们可见汉水滔滔穿境东流,至于乐城,突然间,波涛散漶平畴,原来,在这里,汉江汇入了一条重要的支流――湑水。湑水河,源出太白,从秦岭深处循升仙谷奔泻而来,至城固县庆山斗山一带入汉川,在与汉水交汇处,冲积了两个巨形“三角洲”(如图示)。这两个“三角洲”,从地形上看,是有负阴抱阳态,从取水、农耕、御敌和狩猎的角度看,是有天然的优势,故而远在旧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了人类的活动。在这一带,至今相继发现了三处带有仰韶文化特色的文化遗址(它们分别是莲花池遗址、江湾遗址和宝山遗址)。
至于殷商中后期(约3000年前),湑水流域为商王朝的一个远亲方国属地。因为这里气候温和、灌溉便利,且宜于人居,加之商王朝之文治武功作用,这一带的地域文明得到了再次地提升。这些年来,在这一带出土的大量青铜器、陶器,是足以说明当时的文明程度。
说起这些出土的青铜器和陶器,是还得让我们再追溯至1977年秋末。彼时,城固县宝山镇苏村(湑水东岸的一个与洋县接界的小村落)的一位农民,准备在一个大土堆上修姜窖,一镢头挖下去,碰到了一个“大老鼠洞”,再挖时,发现原来这是一个“地窖”,他跳下去一看,嚯,在两边斜入的洞中,摆放着各式各样的“铜碗碗”和“苗子头(土语梭镖)”。这位农民知道这是“老祖先留下的东西”,故不敢私藏于家,就用担子担了几个样品来找县文化馆,就这样,城固的青铜器,才开始了大批的发掘出土。
其实,据传早在清代,洋县境内就出土过青铜器。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城固和洋县境内,陆续出土了大量青铜器。所有出土青铜器,位置多在湑水河两岸,时间基本为商中晚期,从器形与纹饰上看,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截止2004年,两县共出土青铜器700余件。其中城固境内出土600多件,国宝级的有9件,二、三级的有100余件。有54件在上世纪80年代被陕西省历史博物馆收藏。从数量上看,它们是仅次于宝鸡、安阳、吴越和炭河里,其中青铜针、方垒等文物更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珍宝。考古名家郭沫若曾在多个场合表达过对城洋青铜器的喜爱,还曾为城洋青铜器写书立传。在考古界,城洋青铜器也是作为一个完整的文化支脉来研究的。在国际上,由于城洋青铜器体现了黄河文明与巴蜀文明交融的特点,所以部分国际研究机构是将这里的青铜器当作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文化支点来看待。
面对,如此灿烂的文明遗存,我们,虽然不能感受到先民们劳作的歌谣和庄严的祭祀,也不曾见到这里历史的风云际会,但是,有一个日子却让我们激动不己,那就是11月10日!历史偶合,如同湑水与汉水相搏的浪花,惊人地、惊人地将城洋青铜器大批出土的日期和我们造访的日子定格在一起,这,并没有任何先期人为的设局,我们以为,这,也许是我们祖先的冥冥昭示!兹此,我们将我们这块土地上己经尘封的这片辉煌文明公之于众,一是想给我们汉水文明以饱满的文化解释,另外,也是为了唤起广大天汉儿女的区域自豪感!是的,就是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不仅是中华南北物候之交会地,更重要地是,它也是祖国黄河文明与巴蜀、长江文明的对冲之所!我们的祖先,在这里,曾经水焚石激、凿空开道!密布的渠堰水系,写意着我们先民的智慧,星散的台坛城址,见证着这里曾经的繁华,那朴拙的陶器、精美的青铜,无不铭记着我们天汉文明之璀灿!我们,我们完全有理由为汉中的历史而骄傲!我们,我们天汉儿女,谁不愿为汉中的未来而祈福、而努力?
湮没的灿烂:湑水河畔曾经的文明
▓特约记者 邱轩洛
《诗》云:“惟天有汉,鉴亦有光”。从这一诗句中,我们,是可以解读出这样的一层意思来,即:在古人的心目中,天上的银河,是和地上的汉水相互对应!
是了,当我们把巡天遥看的目光收回,再次凝眸于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于远去的秋风古道上去追溯,确是不难看到这里----天汉大地上曾经的灿若银汉的繁华:那,是一些斑驳的栈驿、精美的碑刻以及厚实的坛台等等。
也正如古人之期许,天汉之地,确也是一块气候温和、物阜民丰的风水宝地,同样,也是一处汇聚了灿烂文明的“金瓯”与“玉盆”。
苍天的眷顾与先民的血汗,哺育了这一方土地的生灵与万物,同时也浇灌了这一方土地上的文明之花。展开天汉图轴,我们可见汉水滔滔穿境东流,至于乐城,突然间,波涛散漶平畴,原来,在这里,汉江汇入了一条重要的支流――湑水。湑水河,源出太白,从秦岭深处循升仙谷奔泻而来,至城固县庆山斗山一带入汉川,在与汉水交汇处,冲积了两个巨形“三角洲”(如图示)。这两个“三角洲”,从地形上看,是有负阴抱阳态,从取水、农耕、御敌和狩猎的角度看,是有天然的优势,故而远在旧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了人类的活动。在这一带,至今相继发现了三处带有仰韶文化特色的文化遗址(它们分别是莲花池遗址、江湾遗址和宝山遗址)。
至于殷商中后期(约3000年前),湑水流域为商王朝的一个远亲方国属地。因为这里气候温和、灌溉便利,且宜于人居,加之商王朝之文治武功作用,这一带的地域文明得到了再次地提升。这些年来,在这一带出土的大量青铜器、陶器,是足以说明当时的文明程度。
说起这些出土的青铜器和陶器,是还得让我们再追溯至1977年秋末。彼时,城固县宝山镇苏村(湑水东岸的一个与洋县接界的小村落)的一位农民,准备在一个大土堆上修姜窖,一镢头挖下去,碰到了一个“大老鼠洞”,再挖时,发现原来这是一个“地窖”,他跳下去一看,嚯,在两边斜入的洞中,摆放着各式各样的“铜碗碗”和“苗子头(土语梭镖)”。这位农民知道这是“老祖先留下的东西”,故不敢私藏于家,就用担子担了几个样品来找县文化馆,就这样,城固的青铜器,才开始了大批的发掘出土。
其实,据传早在清代,洋县境内就出土过青铜器。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城固和洋县境内,陆续出土了大量青铜器。所有出土青铜器,位置多在湑水河两岸,时间基本为商中晚期,从器形与纹饰上看,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截止2004年,两县共出土青铜器700余件。其中城固境内出土600多件,国宝级的有9件,二、三级的有100余件。有54件在上世纪80年代被陕西省历史博物馆收藏。从数量上看,它们是仅次于宝鸡、安阳、吴越和炭河里,其中青铜针、方垒等文物更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珍宝。考古名家郭沫若曾在多个场合表达过对城洋青铜器的喜爱,还曾为城洋青铜器写书立传。在考古界,城洋青铜器也是作为一个完整的文化支脉来研究的。在国际上,由于城洋青铜器体现了黄河文明与巴蜀文明交融的特点,所以部分国际研究机构是将这里的青铜器当作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文化支点来看待。
面对,如此灿烂的文明遗存,我们,虽然不能感受到先民们劳作的歌谣和庄严的祭祀,也不曾见到这里历史的风云际会,但是,有一个日子却让我们激动不己,那就是11月10日!历史偶合,如同湑水与汉水相搏的浪花,惊人地、惊人地将城洋青铜器大批出土的日期和我们造访的日子定格在一起,这,并没有任何先期人为的设局,我们以为,这,也许是我们祖先的冥冥昭示!兹此,我们将我们这块土地上己经尘封的这片辉煌文明公之于众,一是想给我们汉水文明以饱满的文化解释,另外,也是为了唤起广大天汉儿女的区域自豪感!是的,就是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不仅是中华南北物候之交会地,更重要地是,它也是祖国黄河文明与巴蜀、长江文明的对冲之所!我们的祖先,在这里,曾经水焚石激、凿空开道!密布的渠堰水系,写意着我们先民的智慧,星散的台坛城址,见证着这里曾经的繁华,那朴拙的陶器、精美的青铜,无不铭记着我们天汉文明之璀灿!我们,我们完全有理由为汉中的历史而骄傲!我们,我们天汉儿女,谁不愿为汉中的未来而祈福、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