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夜堂吧 关注:4,938贴子:124,233
  • 6回复贴,共1

极乐童子问对~~

收藏回复

如题


1楼2011-12-02 22:21回复
    h t t p : // w w w . x i u z h e n b a . c o m / t h r e a d - 1 2 2 5 0 0 - 1 - 2 . h t m l
    如题,去空格就是了~


    3楼2011-12-02 22:22
    回复

      (编者附录,陈撄宁注解,庄子心斋法(《庄子·人间世》)
      原文“颜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浅释 颜回是孔夫子的学生,仲尼是孔夫子的外号。颜回问“心斋”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孔夫子说,你应该把心里的念头集中在一处,不要胡思乱想;等到念头归一之后, 就用“听”字诀,但不是用耳听,是用心听;这还是粗浅的说法,就深一层工夫讲,也不是用心听,而是用气听;到了这样境界,耳听的作用早巳停止了,神和气两 者合而为一,心也不起作用了。气的本质是虚的,它要等待一件东西来和它相**,只有“道”这个东西常和太虚之气**在一起,工夫如果做到心同太虚一样,就 算是心斋。
      以上是孔夫子告颜回所问心斋工夫的做法。这种工夫是一连串做下去的,中间本无所谓阶段,但为学者容易入门起见,不妨在整个工夫中划分几个步骤,再详细的加以说明:
      第一步 “若一志”“若”字作“你”字解。“志”就是思想,也可以说是念头。当起首做工夫的时候,心中思想要专一,不要有许多杂念在里面打搅,杂念如果不扫除干净,工夫很难做得好。
      第二步 “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等于“毋”,也可以作“勿”字解;“之”字是代名词,指所听的对象而言;“以”字作“用”字解。念头归一了,就开始做工 夫,用“听”字诀。普通所谓听,本是用两个耳朵听各种声音;此处所谓听,决不是听声音。人们就要发生疑问了:既说是听,必有所听的对象,不听声音,又听什 么?这个问题,在各家注解上都找不到明确的回答。今日特为指出,初下手就是听鼻中呼吸之气。凡呼吸系统正常而不发生障碍的人,鼻中气息都没有声音,所以说 “勿用耳听”:虽是没有声音,但自己却能够知道鼻中气息一出一入,或快或慢,或粗或细,纵然是聋子,也会有这个感觉,所以说“听之以心”。
      第三步 “无听之以心 而听之以气”此处又引起问题了:心是有知觉的,还可以说得上一个“听”字;气是没有知觉的,如何也能够用它来听?心所听的对象是气,气所听的对象又是什 么?若说用气来听气,这句话在理论上讲不通,究竟怎样解释才好?答曰:听息的工夫做得时间长久,心和气已经打成一片,分不开了,气不能作为心的对象了,不 能再说用这个心,听那个气,所以说“无听之以心”。此时身中的神和气虽然团结在一起,尚未达到混沌境界,还稍为有点知觉,继续做下去,并不需要很多时间, 自然就完全无知觉了。从有知觉到无知觉这一段暂时的过程中,与其说以心听气,使心和气相对立,不如说以气听气,使心和气二者之间泯去裂痕,所以说“听之以 气”。此处虽仍旧说“听”,实际上就是不要再着意于“听”,成语所谓“听其自然”。“听之而已”,“听他去罢”,这几个“听”字是此处最好的解释。
      第四步 “听止于耳 心止于符”初下手做工夫,注重在“一”字诀;等到念头归一之后,就注重“听”字诀;假使长久的抱住一个“听”字不肯放松,也嫌过于执着,再后就要用“止” 字诀了,所谓“听止于耳”,就是教人不要再着意于听。此时工夫已渐渐的入于混沌境界,身中是神气合一,心的知觉已不起作用,所以说“心止于符”(符即是符 合之义)。这种神气合一的状态是无知无觉的,外表上看来和睡着了一样,但内部的情况是不相同的。
      第五步 “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以前由浅而深的境界,一步一步的都经过了,最后到了“虚”的境界。这个“虚”是从无知无觉以后自然得到 的,不是用意识制造出来的,如果做工夫时候,心里常常想着要虚,反而不能虚了。全部工夫原是由后天返还到先天,所以第五步工夫,应该就先天境界去体会。若 问如何叫作先天,这件事已越出疗养法范围之外,此处不必深谈。普通用静功疗病;只要做到身中神气合一的境界(即心止于符),已足够了。
      


      5楼2011-12-03 00:03
      回复

        二十四问“请问既采后又如何?”
        答“若已采得其炁,辄可行周天运转之术。法于此炁纳入丹田后,乘其动,微微吸气,轻轻用意往尾闾处导引,其炁自然抟抟上而逆上督脉矣。若其炁不动,是积炁未足,最忌强引,只需保养于气海中即可。然此中有两处歧途,不可不知。”
        二十五问“请问是哪两处歧途?”
        答“其一是周天反转之弊。盖常人经脉流动,本是逆任而上,顺督而下,唯先天道法逆而行之,故周天运转当由督脉上,自任脉下。然人身经脉运行本有此一种本能,故炁动之后亦有顺上任脉之可能,是故炁动之时,需微微导往尾闾。吾初修行时节,亦曾流入此弊,若长此以往,积习难返,辄致永无结丹之可能,可不慎哉?”
        其二乃是强导气通之弊,盖吾人之督脉本多阻塞,修道之人全赖此苦修来之阳炁以贯穿之,其初次运行时,必多淤积难过之处,若炁窒于此,最忌强导,法当虚心静意而待之,此亦古人所谓“洗心沐浴”之秘。唯凡人心中气性未定,既得此炁动之验,必遑遑然如处笼中,只愿其即刻通畅。若修行人功夫做到此处,大可坦然自谓曰‘吾真炁已生,只需功夫不断,纵今日不通,明日不通,终有可通之日,何庸惶急哉?’若强导其炁,便如率疲敝之师而登高山,涉大川,其炁已衰,纵通亦无用矣!惜哉惜哉。吾初修行,亦曾犯入此流弊,后二次炁生之后方得校正。
        二十六问“承先生慈悲,得避歧途,余不禁感激而涕零矣。余功夫未至于此,然矣请问既得周天畅通后又如何?”
        答“只需直养于丹田,待其炁复动辄可”
        二十七问“弟子昨夜盘坐,总觉此心无个安定处,请先生垂示,是何处不合诀?”
        答“吾昨夜见汝用功,静中两眼尚自转动,是弊于此矣。举凡上坐用功,别处不说,一双眼珠子必先定住,总要看住一处,或开或闭,或有物,或无物,似看非看中须守一个‘定’字诀。盖目为神之机,目动则神已驰。凡遇其动必需一意收回,然又忌死盯死守。《阴符经》云‘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是此理也”
        二十八问“弟子昨夜静坐,觉脑府肿胀沉重,是何病也?”
        答“此水火不既之病。凡坐功,心火务必要降下,水火既济,则功夫有个主轴处,坐来方能遍体通泰。法可随其深长之息,缓缓将意沉下丹田即可。吾人若能葆性天清净,则火自沉而炁自生,何有此弊!此老子所谓‘虚其心,实其腹’也。”
        二十九问“敢问何为‘中’?”
        答“生死之间是一‘中’,醒梦之间是一‘中’,修行人于动静之间取一‘中’字,辄可避昏沉散乱之疾,执守不动,则入定境。若夫中亦不立,是为‘真中’,伟哉斯境”
        三十问“弟子有疑,小大周天之术,其必然如此乎?”
        答“非也,此乃明清丹家所立名目,以显升降之道,取据之处乃是个人之效验,是方便之术,非不易之道也。唯‘先天’二字是不易之口诀”
        三十一问“弟子行功,躯体酸麻痒痛难禁如何?”
        答“俱以一知应之辄可。凡行功时,无论身体起何种感受,我均有轻灵之一知,知道便可;于此‘知’中,无论守息,观心,自有不动之处,便是不知之处,照彻朗朗,便见所知俱空,辄入恍惚无所知之先天妙境。”
        三十二问“弟子梦寐遗漏不能止如何?”
        答“此凡人之所必然,唯仙家以先天道法方得免除。欲断淫身,法要在于怯除淫心。广成真人云‘情动乎中,必摇其精’,盖吾人平日所起淫念,必积累于识海之中,久之则发作于枕席间,或有梦,或无梦,或有知,或无知,乃漏去矣。唯常人心中积习深重,初行此道甚不易也,久久方得泰然矣。此亦昭显吾道法之易也”
        三十三问“敢问道法根基究竟何在?”
        答“在‘道法自然’四字而已”
        三十四问“请问吾辈修行之究竟把柄何在?”
        答“大哉斯问!吾诚告汝,实在‘功德’二字。此事甚简易,唯修道之人反以之为平凡而忽忽过之矣,愚哉!汝不妨行一小实验,明日且行一善,无论大小,或扶稚子,或济贫孤,事必上坐,心中必升起一种浩浩然之气象,其炁必顺,其神必安,其功夫必有进益。此亦天地间阳生之必然道理,老子云‘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是亦此理也。世间流传有太上感应篇一文,汝当谨奉习之。”
        


        7楼2011-12-03 00:03
        回复

          编者附:
          太上感应篇
          【宋】 李昌龄.抱朴子
            太上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依人所犯轻重,以夺人算。算减则贫耗,多逢忧患,人皆恶之,刑祸随之,吉庆避之,恶星灾之,算尽则死。
            又有三台北斗神君,在人头上,录人罪恶,夺其纪算。又有三尸神,在人身中,每到庚申日,辄上诣天曹,言人罪过。月晦之日,灶神亦然。
            凡人有过,大则夺纪,小则夺算。其过大小,有数百事,欲求长生者,先须避之。
            是道则进,非道则退;不履邪径,不欺暗室;积德累功,慈心于物;忠孝友悌,正己化人;矜孤恤寡,敬老怀幼;昆虫草木,犹不可伤。宜悯人之凶,乐人之善,济人之急,救人之危。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不彰人短,不炫己长,遏恶扬善,推多取少。受辱不怨,受宠若惊,施恩不求报,与人不追悔。
            所谓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禄随之,众邪远之,神灵卫之,所作必成,神仙可冀。欲求天仙者,当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当立三百善。
            苟或非义而动,背理而行;以恶为能,忍作残害;阴贼良善,暗侮君亲;慢其先生,叛其所事;诳诸无识,谤诸同学;虚诬诈伪,攻讦宗亲;刚强不仁,狠戾自用。
            是非不当,向背乖宜;虐下取功,谄上希旨;受恩不感,念怨不休;轻蔑天民,扰乱国政;赏及非义,刑及无辜;杀人取财,倾人取位;诛降戮服,贬正排贤;凌孤逼寡,弃法受赂;以直为曲,以曲为直;入轻为重,见杀加怒;知过不改,知善不为;自罪引他,壅塞方术;讪谤圣贤,侵凌道德。
            射飞逐走,发蛰惊栖;填穴覆巢,伤胎破卵;愿人有失,毁人成功;危人自安,减人自益;以恶易好,以私废公;窃人之能,蔽人之善;形人之丑,讦人之私;耗人货财,离人骨肉;侵人所爱,助人为非;逞志作威,辱人求胜;败人苗稼,破人婚姻。
            苟富而骄,苟免无耻;认恩推过,嫁祸卖恶;沽买虚誉,包贮险心;挫人所长,护己所短;乘威迫胁,纵暴杀伤;无故剪裁,非礼烹宰;散弃五谷,劳扰众生;破人之家,取其财宝;决水放火,以害民居;紊乱规模,以败人功;损人器物,以穷人用。
            见他荣贵,愿他流贬;见他富有,愿他破散;见他色美,起心私之;负他货财,愿他身死;干求不遂,便生咒恨;见他失便,便说他过;见他体相不具而笑之,见他才能可称而抑之。
            埋蛊厌人,用药杀树;恚怒师傅,抵触父兄;强取强求,好侵好夺;掳掠致富,巧诈求迁;赏罚不平,逸乐过节;苛虐其下,恐吓于他;
            怨天尤人,呵风骂雨;斗合争讼,妄逐朋党;用妻妾语,违父母训;得新忘故,口是心非;贪冒于财,欺罔其上;造作恶语,谗毁平人;毁人称直,骂神称正;弃顺效逆,背亲向疏;指天地以证鄙怀,引神明而鉴猥事。
            施与后悔,假借不还;分外营求,力上施设;淫欲过度,心毒貌慈;秽食喂人,左道惑众;短尺狭度,轻秤小升;以伪杂真,采取奸利;压良为贱,谩蓦愚人;贪婪无厌,咒诅求直。
            嗜酒悖乱,骨肉忿争;男不忠良,女不柔顺;不和其室,不敬其夫;每好矜夸,常行妒忌;无行于妻子,失礼于舅姑;轻慢先灵,违逆上命;作为无益,怀挟外心;自咒咒他,偏憎偏爱。
            越井越灶,跳食跳人;损子堕胎,行多隐僻;晦腊歌舞,朔旦号怒;对北涕唾及溺,对灶吟咏及哭;又以灶火烧香,秽柴作食;夜起裸露,八节行刑;唾流星,指虹霓;辄指三光,久视日月;春月燎猎,对北恶骂;无故杀龟打蛇。
            如是等罪,司命随其轻重,夺其纪算,算尽则死。死有余辜,乃殃及子孙。又诸横取人财者,乃计其妻子家口以当之,渐至死丧。若不死丧,则有水火盗贼、遗亡器物、疾病口舌诸事,以当妄取之值。又枉杀人者,是易刀兵而相杀也。取非义之财者,譬如漏脯救饥、鸩酒止渴,非不暂饱,死亦及之。
            夫心起于善,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或心起于恶,恶虽未为,而凶神已随之。其有曾行恶事,后自改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久久必获吉庆,所谓转祸为福也。
            故吉人语善、视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凶人语恶、视恶、行恶,一日有三恶,三年天必降之祸。胡不勉而行之?
          


          8楼2011-12-03 00:03
          回复


            IP属地:河南来自手机贴吧9楼2011-12-03 07:51
            回复


              10楼2011-12-07 19:3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