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龙山区下着哗哗的中到大雨。
连日来的阵阵秋雨,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群山与森林,洗涤得苍翠欲滴。吸一口湿润的空气,感觉别样的惬意。陕南的“天然氧吧”,无处不在散发着绿色的诱惑。
秋雨中,沿着207省道(又名岚皋公路),从陕西省平利县一侧的深山峡谷中穿行,盘山而至山顶的国有林界处,极目俯视镇坪县境内群山,只见山势险峻,烟雾绕顶,森林原始,峡谷幽深,水流湍急。素有“小神农架”之称、总面积28103公顷的化龙山自然保护区,划定在渝、陕、鄂三省接壤地带,地处安康市东南部镇坪、平利两县交界处化龙山两侧林区。
这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遗产。令专家们喜出望外的是,它集生物区系的古老性、动植物种类的丰富性、森林植物的多样性、濒危物种的珍贵性、生态系统的原定性典型性于一身。2007年,国务院一纸明令,化龙山被划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域内外的投资者闻之纷至沓来。山区的农民喜上眉梢,原以为,即将到来的旅游大发展,会给他们贫困的生活带来实实在在的变化。
然而,现实却将农民们的希望击得粉碎……
“小神农架”,大自然的杰作
作为巴山北部地区重要的野生动植物物种资源库,化龙山自然保护区有着巨大的经济价值。
车子穿过山顶的层层雾气盘行而下,山中景致,不由令人喟叹起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造化。
化龙山俗称“小神农架”,是大巴山第二高峰,山脉延伸至湖北境内闻名中外的神农架。因身处深山峡谷,交通不便等原因,这里的开发尚未起步。
化龙山的四季,有着不同的色彩。当地人告诉记者:春天,叶上珠、海樱桃等野花开遍山野;炎夏,浓荫遮日,满目苍翠,尽享森林浴,人称“三秦皆炎热,清凉唯化龙”;金秋,红叶如火,山果累累,野趣无穷;冬季,青松挺拔,雪压枝头,形态万千,一片银妆素裹。
这绿色来之不易。当地的一份资料显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为响应‘三线建设’、‘大炼钢铁’,化龙山的生态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森林在斧锯的进逼下向大山深处退缩。30多年里,镇坪县内林区被采伐的森林储积量达60万立方米,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森林覆盖率由1965年以前的90%下降到74%。天然屏障被撕开了一个大口,全县水土流失面积达824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54.8%,山体滑坡、泥石流、山洪等地质灾害频繁发生,滚滚泥沙涌入南江河,洪涝灾害使沿河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从1998年起实施了“天然林保护”、“生态建设”、“退耕还林”三大工程后,化龙山的生态才得以休养生息,森林资源开始增长。
诸多专家在长期的考察中发现,化龙山的野生植物种类异常丰富,仅种子植物就达154科、751属、1731种;珍稀濒危植物33种,占陕西全省45种的73.3%;有许多珍稀古老树种,如珙桐、黄杉、连香树、领春木、香果树等;有古生代的卷柏等蕨类植物114种。动物区系也较丰富,有昆虫608种;发现野生陆栖脊椎动物251种,其中重点保护动物39种。此外还有大型真菌169种,自然特色景观18处。
北京林业大学教授、校长朱金兆在考察后下了权威性的结论:“化龙山自然保护区是我国巴山北部地区重要的野生动植物物种资源库,有着巨大的经济价值,是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和利用的理想基地,也是旅游观光、度假避暑的好地方。”
可在人类聚焦与关注生态保护的今天,随着记者在化龙山镇坪境内的深入采访,沿途所见的众多小煤窑,使记者的心情开始产生了急剧变化。一个疑团在脑中升起,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或区旁,这种让生态环境再次付出沉重代价的小煤窑的开采被允许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