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一篇我自己都忘记了从哪里复制来的一篇文章,略有删减,觉得还可以:
看了几场演唱会。有一场是在可容4万人的佛山。这场是一件阵容鼎盛的事件。别的不说,光是坐在看台上,看草地贵宾席上密密麻麻的观众,就觉得很震撼。他们每次鼓掌,都如海面汹涌起浪花。当他们和着节奏打拍子,我眼前便只有一大片整齐的手在摆动。当熟悉的旋律响起,全场都齐声和唱,置身其中仿佛被潮水包围。——如果你曾经在这样一个舞台上站过,大概永远都不会舍得这些观众。
拥有这些潮水般的观众的,是张学友。人家都叫他歌神,那一晚,我真的觉得他像个神,一个很人间的神。他如一个大海般,容纳这些潮水般的观众。如果每一个偶像都是一个神,有属于自己的一套价值观或审美观,以及自己的信徒。那么,张学友教信奉的是人间所有温暖、积极和正气。无论你原来是哪一派的,都不会介意在此来个短暂温暖的停靠。
我一直抬头看世纪莲上空的月亮。是个半月。随着演唱会的进行,它一点点沉落。我想,皈依他,才是最安全的吧?
谁个不是他歌迷
其实我从来不曾觉得自己是张学友歌迷,从小到大,从来没有。但当他朝着我座位那区问:“你们是不是我歌迷啊?”我还是大声兼开心地叫:“是~~~!!!”
难道没资格冒充吗我?encore唱了很多经典金曲,在唱某一首之前,他说:“以下这首,真的要是我歌迷才会唱,起码要听我的歌20年才会。”前奏响起,我便顺势唱出来了。《月半弯》。谁会忘记他与罗美薇开始于这个MTV。就凭他这个标准,我够格冒充一晚歌迷了吧?
而按照他这个标准,谁个不是他歌迷呢?事实上,当晚全场观众都会唱《月半弯》。
他,这么大岁数的人了,已经唱了二十年的歌。那么,生活在珠三角乃至华语地区的朋友,如果碰巧也活在这二十年间,有谁,能避得过张学友无处不在的影响力?
也许是巡回演唱会掀起的热潮,也许他从来就无处不在。起码近段时间内,只要我在公共场所听到歌声,十有八九是张学友。可能是80年代的,可能是90年代,也可能是21世纪的。张学友可能不是所有人的偶像,但他确实已经成为了所有人的时代背景——起码是背景音乐。
由于这场演唱会,岭南大道大塞车,很多人都迟到了。但他们都不紧不慢地走。演唱会正式开始后的半个小时,晚上9点前,一直有大批人在进场,闹哄哄的似在赶集。而到了尾声,晚上11点左右,张学友其实未说再见,又已经有不少人自动起身离场。——瞧,他们的表现一点都不歌迷,但他们都掏钱买票了。
入场观众很说明问题。场内主要是25到40岁的人。(噢,我已经进入了这个box。)那架势是一家大小,吃完饭来看一场晚会。我不知道场内有多少真正的“歌迷”。如果“歌迷”的定义是买他每一张碟,熟悉他每一首歌,像索隐派般研究过每一个歌名每一句歌词的出处含义,我想场内绝大多数人不会做这样的事。但如果,“歌迷”的定义会唱《月半弯》以及他的大多数歌,以及愿意掏钱买票进场,那么,毫无疑问全世界都是他歌迷。
去听张学友唱歌,本来就是谁都不会抗拒的事。
青春残酷备忘录
他居然把经典老歌都安排在encore,encore了近一个小时。
我敢打赌,多数人买票进场,就是为了这一个小时。就是为了狠狠地温习一遍,自己过去的二十几年。
1999年5月,南联盟使馆被炸那两日,佛山报纸报道这一事件,有一个市民便说“难过得买了张学友演唱会票也没有进场看,跑到人民路某酒吧喝闷酒”。那一场演唱会我不是特别喜欢,嫌他唱了太多我不认识的快歌,很吵。当他跳舞跳得一头大汗气喘吁吁,笑着自嘲,“我三张几嘢啦~我也没有忘记当年陪我看演唱会的那个人。《有个人》里唱,“同行共创造时势运气……到公园中散步年纪,有老伴仍是你”,也是我当年理想,像每个初恋中的天真小女孩一样我又不禁有点天真地想,如果我30岁的时候能够如歌中所唱,找到真爱,再看一次张学友,也很不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