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2011-12-2 16:48:54访问次数:129
⒈总说“很好”,其实不好
课堂上,老师对于学生的每一次回答都说“好”,或者说“很好”、“非常好”,这成了一种普遍现象。学生答得好说好,答得不好也说好,有时学生答错了也说好,这种好坏不分,对错不分,一味说好的做法,其实不好。
有的老师说好,说的敷衍虚假言不由衷,感觉很不舒服。保护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主动发言,积极发言,是对的。但是,不管答得对不对,答得好不好,一律说好,曲意逢迎就不对了。对学生要多加鼓励,少讽刺挖苦是对的,但是,是非还是有界限的,对错还是有标准的。即使是文史类的问答题,答案也是有对错之分的,至少是有好和不完满之分的。
也有的老师不这样,他们对学生的评价非常用心。最近我听的一节语文课,老师没说一个好字,但效果要好得多。比如,老师问“在落花中独立,看微雨中飞燕”是从哪句诗化用而来,一个学生脱口而出,是从“落花人独立,微雨双飞燕”化用而来。老师说,这么偏的诗句都知道,非常不容易。当学生朗诵一首诗,朗诵得非常好时,老师说,具有播音员水平。这样的表扬具有“一句话,一辈子”的效果,也许就是这样一句话,成就了学生一生的事业。
“好孩子是表扬出来的”。但表扬是有技巧的,是有艺术性的,只有把握恰当的分寸和时机,使用精准的话语,又表现得很不经意,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⒉“有利的情况产生于再等待一下的努力之中”
课堂提问,学生答不上来,多数情况下是因为老师给学生的思考时间不足。提出问题,让学生马上作答,简单的问题可以,复杂的问题就不行了。复杂的问题不但要给学生思考时间,而且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
很多老师沉不住气,学生刚有点儿思路,刚进入深度思考,就被叫起来回答。每到这时,每遇这种情况,我都很惋惜,如果老师再多给学生一点儿时间该多好,学生正在推理演绎,归纳整理,正在“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即将到达“问题解决”的彼岸,可惜“揭锅”早了一点。
这些老师给学生的时间非常吝啬,给自己的时间却非常慷慨非常充裕。说“我再讲5分钟”,结果讲了10分钟,说“现在给同学们2分钟时间思考”,结果只给了1分钟时间。
就这1分钟的思考时间,老师还不断打岔。我主张,老师提出问题后,就不要再说话了。你在学生中间巡回指导可以,但声音要尽量压低,你在教室里踱着步走来走去可以,但脚步声要特别小。给学生创造一点儿无干扰思考时间,要认识到“此时无声胜有声”。
我发现,提出问题后,或者说创设问题情境后,在那些把等待时间延长了一段的课堂上,会发生令人可喜的变化:学生回答问题的平均时间延长,学生回答问题的主动性和正确程度提高,从事实推论得出结论的论述增加,更有意思的是,本打算老师讲的一些问题不用再讲了,学生自己解决了。
⒊新授课也可以先学后教
我在听课中发现,先学后教,在复习课上能够做到,在习题课上能做到,而在新授课上往往做不到。在新授课上实行“先学后教”老师们有顾虑。他们觉得,未学的内容就让学生看,学生看不懂;就是能看懂,也太费时间,教学计划完不成。
其实,未学的内容,先不讲,直接让学生看,学生能看懂一部分是不成问题的,即使是高中课程内容。具体能看懂多少,那不一样,有的学科多一些,有的学科少一些,同一学科,有的学生多一些,有的学生少一些。
即使看不懂,让学生碰碰钉子也有好处。因为从碰钉子中学到的东西往往特别扎实。“我认为一切学习本质上都是自学。指望别人来‘点拨’,从而‘迅速豁然开朗’,不是老实的学习态度,和想靠吃补品而不是锻炼来获取健康是一个路子,而且是注定失败的路子。当然,有时你可以从别人那里获得一些思考和学习的方法,但这也要靠你自己的领悟和揣摩。此外,我觉得‘走弯路’是学习的一部分,而且是很重要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