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的少子化问题
台湾原本不存在少子化问题。台湾刚光复不久,出生率犹高,政府为了解决农村人口迅速膨胀的问题,曾强势主导家庭计划,鼓吹节育。台湾比日本晚面临的少子化问题,但进程十分快速,原因与日本类似且更严重。1980年代开始,出生人口数就从40余万一路缓步下降,每年大约以1~2万人的幅度跌落;近10年来的少子情势更明确,2009年出生数仅剩19万1310人,2010年适逢虎年,受此迷信影响,全年出生数为16万6886人,再创历史新低,势必将严重冲击多年后的学前、国中小、高等教育。内政部曾于2010年3月,征求鼓励生育标语,各县市莫不提出生育津贴,以刺激生育率。
少子化对台湾来说,是一件缓冲期相对短,但并不受重视的事件。社会普遍认为:“两性感情的事情,长大自然会面对处理”,实质上则不然;以目前的结婚与离婚的情形来看,拒绝承担家庭责任的年轻一代遽增,宁愿“为自己而活”的年轻人不但人数增加,发言权也大增,特别是从上一代父母辈与社会新闻看到关于感情婚姻的负面案例,对“幸福”的定义也发生批判性的质疑,离婚或不婚人口更是有增无减;且高等教育普及的背景下,知识助长自尊,资本主义的推波助澜,使经济决定了两性关系的条件,都决定了两性关系的摩擦只有日渐激化的趋向。在两性关系长期挫败或空窗的人群当中,多选择以工作、竞赛、电脑游戏、投资理财、个人嗜好、美食与休闲,甚至情色出版品来转移在情感上的缺口,无形中制造了大量的婚姻或爱情的替代品。这个现象使两性的认知更为疏离,互信更为薄弱,直接反映在婴儿数的减少,应属合情合理之事。
生育补助、成家津贴都是台湾政府目前试图解决少子化的方法;然而,有识之士认为:台湾的少子化不必然在于“钱”,而是年轻人早已失去建立人际关系的动力,经济相对缺乏只是给了这种缺乏动力的现象有一个“情有可原”的论述罢了,如何重新建立两性的互相信任,革除建立在两性不平权的社会风俗,以及社会伦理的改良才是当务之急。否则即使经济好转,少子化也必然因为成家意愿低落,而成为无可挽回的未来。
目前台湾少子化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如何将适当有序的转型成为低人口密度的国家则是一个严峻的课题, 台湾的人口数较日本来的少, 可以稳定转换成新形态的社会所必须付出的代价较少, 所谓失落的十年在台湾则未必需要这么长的时间, 对台湾大部分的民众大多没有意识到婴儿潮与少子化带来的高龄化社会问题, 而没有进行准备工作, 这势必对以后造成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