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lgame吧 关注:1,726,610贴子:24,787,468
  • 12回复贴,共1

什么是少子化问题?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求解,话说风纪委员属不属于学生会?


来自掌上百度1楼2011-12-06 17:06回复
    百度


    2楼2011-12-06 17:08
    回复
      ....风纪委 生徒会 SOS团 明云行会


      IP属地:河北3楼2011-12-06 17:09
      回复
        少子化对出版业的冲击程度不甚大,因为转型容易,可改销售更合乎大众胃口的书籍。但以编辑国中小教科书、测验卷、参考书、童书的出版社受到的损伤最大,时间延长后,对编辑青少年刊物的出版商也会产生影响。
        少子化对乳(酪)农业的冲击是最微小的,奶粉、乳酪的需要几乎是不间断的,即使没有儿童消费,许多人对牛奶的需要也甚为普及。流行的食品如面包、披萨(义式面饼)、西点都少不了牛乳制品,成人配方的机能性奶粉也十分符合大众对营养的需要,除非人口严重负成长,否则不会有太大影响。
        小儿科与妇产科无疑是少子化风潮下的苦主输家。出生率下降,孕妇少了,接生生意也就流失了利基;小儿科因为没有孩童看诊,经营危机会迅速浮现。目前在台湾,妇产科必须转型成整型外科、泌尿科,甚至验尸法医,小儿科也必须转型成家庭医学科才能生存。
        少子化造成中期影响会扩及工商服务与军人公务界。但影响未必反映在人数,而是素质;由于过少的新进人口,单位在人才甄选上必须“照单全收”,同额录取或从缺的可能性变大,素质也会因为参照母数偏低而渐降。若反映在国家考试,将无法选出堪用的公务人员、行政**与专业技师。
        少子化的另一个中期影响将反映在政治决策上。由于民主社会是以选民为单位,选民老化,青年选票遽降,主张老人福利的候选人自然容易胜出。当中高龄福利政策的支出大增,就会排挤到儿童、少年、婴幼儿的福利支出,使青年选民更不想生小孩,因为年轻人不想在没有政府后盾的情境下生育。在税收有限的国家,不但会发生世代性的恶质循环,还会引爆政府财务危机,这是为了照顾老人“寅吃卯粮”的结果。若老年人个人财务状况不佳,医疗开销大却又没有后代,老人一过世就会出现呆帐,将连带拖垮医疗财政。
        少子化的副作用是高龄化,这种高龄化由于造成老人照护对社会成本的支出太大,将造成严重的伦理危机,例如独居老人死亡、弃养潮、非法执行安乐死等。可奉养老人的年轻人不但愈来愈少,这些年轻人的个人主义思想也愈来愈强烈,对传统孝道将采取忽视的态度,是故,更多失能失依老人得面对年轻人不愿承担奉养义务,得在病痛与孤独中走向人生终点。另外,现代人对死亡的观念大改,倾向“尊严死亡”,在敢于寻求以死亡解决人生痛苦的思潮下,安乐死合法化迟早会成为事实,但在安乐死没有合法化之前,非法执行安乐死,不论是医师主观意识还是家属暗中授意,将会逐渐使老人的生命失去法理与道义的保障。不过,以台湾目前民情来说,安乐死暂时不会成为处理高龄化的“解药”。
        中期少子化对教育是一场残酷的考验,特别是国民教育。国民教育是以6岁足龄学童开始,少了人就无以维系,也不是移民可以替代的,因此必定会爆发国小废校潮。台南县总爷国小、台北县渔光国小都是少子化进入前中期的牺牲者,即使开发大量特色,也得面对现实,甚至不排除产生“流浪校长”。在废校的压力下,被诟病甚久的能力分班将会在家长的压力下死灰复燃,导致公私立学校之间的生源之争,而且使极端偏重智育的教育更为扭曲。再则,废校对于偏远乡镇的村里来说,无疑是灭顶之灾,当地的社会关系之维持都仰赖学校的空间与人气,失去了学校的支援,有小孩的父母势必只能将家庭迁徙到城市,社区只剩下老人,便会濒临瓦解。
        长期来说,所有劳动力都会因为人口减少而有程度不等的减退,尤其以人力需求强的工作受到劳力不足的影响最大。
        正面影响
        少子化并非一无是处,只是基于社会的唯发展主义的论述,少子化的缺点被严重夸大。大致来说,少子化的正面意义有:
        环境负担降低:由于现代人的生活过度依赖科技,造成了污染与环境的损害;人口减少将使消耗减少,污染的制造降低,自然保育地将有可能恢复释出。
        粮食紧张解除:过剩的人口将消费过多的粮食,势必得与大自然争夺所剩不多的可耕土地,以确保粮食安全。少子化则可以舒缓这种紧张情势,不需要生产超出环境负担的农林渔牧产物,便能养活人群,也就不需要因为饮食而造成环境的伤害。
        


        IP属地:上海5楼2011-12-06 17:13
        回复

          台湾的少子化问题
          台湾原本不存在少子化问题。台湾刚光复不久,出生率犹高,政府为了解决农村人口迅速膨胀的问题,曾强势主导家庭计划,鼓吹节育。台湾比日本晚面临的少子化问题,但进程十分快速,原因与日本类似且更严重。1980年代开始,出生人口数就从40余万一路缓步下降,每年大约以1~2万人的幅度跌落;近10年来的少子情势更明确,2009年出生数仅剩19万1310人,2010年适逢虎年,受此迷信影响,全年出生数为16万6886人,再创历史新低,势必将严重冲击多年后的学前、国中小、高等教育。内政部曾于2010年3月,征求鼓励生育标语,各县市莫不提出生育津贴,以刺激生育率。
          少子化对台湾来说,是一件缓冲期相对短,但并不受重视的事件。社会普遍认为:“两性感情的事情,长大自然会面对处理”,实质上则不然;以目前的结婚与离婚的情形来看,拒绝承担家庭责任的年轻一代遽增,宁愿“为自己而活”的年轻人不但人数增加,发言权也大增,特别是从上一代父母辈与社会新闻看到关于感情婚姻的负面案例,对“幸福”的定义也发生批判性的质疑,离婚或不婚人口更是有增无减;且高等教育普及的背景下,知识助长自尊,资本主义的推波助澜,使经济决定了两性关系的条件,都决定了两性关系的摩擦只有日渐激化的趋向。在两性关系长期挫败或空窗的人群当中,多选择以工作、竞赛、电脑游戏、投资理财、个人嗜好、美食与休闲,甚至情色出版品来转移在情感上的缺口,无形中制造了大量的婚姻或爱情的替代品。这个现象使两性的认知更为疏离,互信更为薄弱,直接反映在婴儿数的减少,应属合情合理之事。
          生育补助、成家津贴都是台湾政府目前试图解决少子化的方法;然而,有识之士认为:台湾的少子化不必然在于“钱”,而是年轻人早已失去建立人际关系的动力,经济相对缺乏只是给了这种缺乏动力的现象有一个“情有可原”的论述罢了,如何重新建立两性的互相信任,革除建立在两性不平权的社会风俗,以及社会伦理的改良才是当务之急。否则即使经济好转,少子化也必然因为成家意愿低落,而成为无可挽回的未来。
          目前台湾少子化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如何将适当有序的转型成为低人口密度的国家则是一个严峻的课题, 台湾的人口数较日本来的少, 可以稳定转换成新形态的社会所必须付出的代价较少, 所谓失落的十年在台湾则未必需要这么长的时间, 对台湾大部分的民众大多没有意识到婴儿潮与少子化带来的高龄化社会问题, 而没有进行准备工作, 这势必对以后造成深远影响。


          IP属地:上海7楼2011-12-06 17:13
          回复
            回复7楼:


            来自掌上百度8楼2011-12-06 17:16
            回复
              看成量子化了


              IP属地:上海9楼2011-12-06 17:24
              回复
                原来少读第三声


                来自掌上百度10楼2011-12-06 17:36
                回复
                  拜学术会长菊苣


                  IP属地:重庆11楼2011-12-06 17:37
                  回复
                    标题和内容的联系是?


                    来自手机贴吧13楼2011-12-18 01:21
                    回复
                      风纪委员属于厕所的一部分 是训导老师的便器


                      IP属地:河南14楼2011-12-18 01:24
                      回复
                        这东东找度娘最为直接了(眼斜
                        嘛,11区在这方面也是出了名的杯具了


                        IP属地:浙江15楼2011-12-18 01:25
                        回复


                          IP属地:吉林17楼2011-12-18 01:4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