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建勋吧 关注:183贴子:456
  • 2回复贴,共1

【评论】徐晓庚评国画家毕建勋的绘画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绘画是艺术家心灵的世界。它一方面体现着艺术家的人生、自我与梦想,是艺术家心灵的家园,另一方面它又照亮着大众,让人们从中获得人生的“指谓”,从而获取生活的图景,享受生活的乐趣,得到美的滋润。正因为艺术有着这样的魅力,它为艺术家所呕心沥血,为之毕其一生。人们之所以喜爱艺术,是因为可以从中获取精神慰籍。在我看来,毕建勋之所以能在国内享有很高的艺术知名度,是由于他的创作极好地体现着这一艺术原理。若是按钱穆先生的学述理路来评价毕建勋的绘画,毕建勋的绘画是将中外人物画理“会通合一”,创造了中国人物画的新高度,是在重塑我们当代的人文精神,体现着一个艺术家强烈的时代感和使命感,让人们从中可以感受新世纪现实主义艺术重新抬头的春光。
毕建勋的水墨人物画能给以人很好的亲和性。他有着很鲜明的艺术观,高举现实主义大旗,能从生活中寻找到很好的表现对象来传达自己的审美情思,不仅这样,他还通过艺术创作着力推进和深化当代现实主义的艺术,体现出一个成熟的艺术家强烈的民族艺术使命感。这样使他的艺术成就超越许多其它的艺术家。我们知道,永恒的艺术作品总是以其历史内涵和艺术深度而感人至深,具体说这是艺术家的创造力凝结在画面形象中,借助作品的历史深度而体现出来,给人心灵的震撼,所以艺术作品的历史蕴含越丰厚,其艺术魅力越大。正是这样,马克思赞评莎士比亚为“英国的社会风俗史”,列宁评托尔斯泰为“俄国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车尔尼雪夫斯基阐释从社会生活中进行审美的发现,要求艺术家表现生活,告诉人们“美是生活”。俄国批评家杜勃罗留波夫更直接提出艺术家不仅要有好的世界观,更要有好的世界感。所谓世界感是指艺术家对世界和周围事物的直接感受、体验、情感态度、注意倾向和具体看法,是一种具体感受的世界观。这也是艺术家的创作态度。它要求我们的艺术家要从现实的生活中获得令人心动的创作题材与对象而从事创作,而不是只满足个人的小世界进行感情抒情。毕建勋“在创作中的学术落脚点是现实主义的东山再起。”从这里可以见出,他是有着明确创作主张并为之不懈的艺术家。为何这样呢?这可能与他对当前的创作现实的思考有关。在我看来,当代艺术家是处在极度的彷徨中,一方面要超越古典大师,却又感受不到新的创作主流方向,如同张彦远在《论画六法》中所述,“今人之画,错乱而无旨,众工之迹是也。”新千年的艺术应该有一个现实主义再崛起的时期。毕建勋高唱现实主义,这应该是新时期我们创作的主流。在他看来,所谓现实主义,就是从“人的感动出发”,从生活出发,从现实出发,去发现我们生活中的人与现实。他说:“现实就是一个艺术家所必须面对的,现实是一种立场,现实是一种态度,……如果一个画家站在现实的立场上,那么他也会现实地使用包括现代在内的一切艺术手法去表现现实,但无论他包容了什么样的手法或招数,都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现实态度与立场,这才是真正的现实主义艺术观。”那么艺术家如何介入生活呢?这就“要求从绘画与形象思维的角度上贴近现实,深入生活。”“现实主义要透过生活纷纭的表层,在现实内核的位置上,折射出作者面对现实的精神容量与力量。”艺术要体现“精神容量与力量”这只有在作品中的人物画中来实现。 为此,他所追求“本人、生活中的人和画面人物的统一”,追求“灵魂与灵魂在短暂的交融中刹那间照彻宇宙中的时空的无限”,这就是说他的创作是从现实中的人出发,表现关于人的永恒,探索“人”,既要创造我们生活中可以感知的人,又要研究“人之思”。如同他讲:“真实的艺术,必须实在地介入到现实生活中去,成为现代中国精神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听诊器。”由于他有着这样的艺术观,他将自己的审美发现通过现实形象来反映生活中的大真、大善、大美。
毕建勋的作品主题鲜明,努力表现和塑造我们时代和民族的人物形象。我与毕建勋是同庚子的人,现在又是人在壮年,有着“文革”的感受,也深受“现当代西方艺术的感染”,同样是在教书育人,对艺术与人生的理解是大致相同而不二的。我们已经昂首迈进新世纪,不应该再沉寂在“世纪末”的情绪中,我们面对当前的四股美术力量(即设计艺术、市场艺术、西方美术和传统美术)的冲击,应该理智地思考我们的艺术之路和人生的内涵,并且将我们的思索执著于我们的艺术创作之中。人有一个心境,就可得到一片星空,就应该持有一份艺术的执著。一个有才气的艺术家应该以该对养育我们生活的现实进行质的思考,从而探寻那富有学理的生活理念,并将这一份体悟用艺术形象表现出来,从而给人以美的思索。我们知道,中华民族厚重而博大,是一个有着广泛兼容性和创造性的民族,无论有多么大的剧痛,总是在乐观地面对现实一切,这是中国人的人生之味。中国人的这种生命意识可在我们那笑面人生的农民和有脊骨的“以身许国”的民族精英中典型地体现出来,正是这类平凡或伟大的人物的不懈的努力奋斗,才使我们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毕建勋是一位有才气有责任感的艺术家。他的作品就是用“图像”在诉说这些精神内涵。所以他的作品题材人物集中,主要表现那厚重、质朴而又乐观的农民,还有那为中华民族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时代风流人物和英雄伟人。


1楼2011-12-08 11:31回复
    毕建勋是一位深入研究画理的艺术家,不仅钻研中外画理和技法,并且将其融汇于水墨人物画的艺术创作中,实现了“会通合一”。我们知道,艺术不仅要给人精神的启迪,同时亦要给以人直观的愉快,这就要求我们的艺术家要创造生动的艺术形象给人直觉之美。所谓美是创造,就是要创造鲜活的图像艺术,这种艺术是依托艺术语言的反复推敲来实现的。正是这样,有成就的艺术家总是要承接传统,从传统中生发出新的艺术语言形式,艺术语言是艺术家最好的言说。我们所说的艺术创造的传承与超越,这实际上是在艺术语言的言说中来完成的,这种“言说”传达着艺术家自我的审美关怀。毕建勋是在学院里培养出来的艺术家,深受中外美术环境的影响,为了获得中外画理,并且超越我们旧有的美术传统,他对中外美术理论和画理有着深入而系统的研究,并且从中获得了非同寻常的体悟,可以说他是静下心来研究传统,又用着勇气从传统中打出来。他研究生毕业后,用了五年的时间写出了《万象之根—中国画基本原理与方法》一书,按他的话说,这五年几乎没有画什么画,艺术理论使他更好地“开悟”,此外还出版了《毕建成勋论中国人物画创作》以及大量的其它论文,提出一些富有学理的人物画理论观点主张,这种观点主张有着深厚的创作实践基础,能给人很好的启发,并在绘画理论界产生的很好的学术影响。所以他的画富有学理,艺术的探索有着历史的文脉。当然,在此探索中他也有着痛苦的思索,有按他的话说,“在那个寒夜里,我凄楚难当”,“步履蹒跚”,但后来才“怅然醒悟”。这样他获得了对中国水墨人物画的独特体悟。一方面他从学理上研究水墨,另一方面又将其体会用之于笔端,这样来建构自己的水墨人物画学。在他看来,中国水墨人物画是中国古典工笔人物画和现代写意与西方人物造型相结合的产物,这种水墨人物画要着力解决“写生与临摹”和“笔墨”与“造形”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此之中,写生重于临摹,笔墨要随造形而变。所以他的绘画不是中国传统的文人写意人物画,而是传统人物画与西方写实主义艺术的结合的现代水墨人物画,是将传统画理与现代学理方法结合起来的人物画。他是这样在“授业解惑”,同时进行自我的艺术创造。
    毕建勋的绘画有着独特的艺术语言,他的作品以线为主,注重画面结构,讲究墨色关系与笔墨的质量,人物不仅形象富有个性,画面结构浑厚而有张力,作品技法与心灵传达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技术、艺术、学术三位一体”。他认为 “一幅画的整个精神要素也都要充盈于一笔一墨中,这样才构成一个完整的生命整体。”他说:“一切技法的起点和终点都是感受和感动,一切技法的灵魂是内心。”这种主张体现出他独特的技艺观。他同时认为,“人物画是历史的脉搏,当国家兴盛,人物画也必然兴盛”,“现代中国的飞速发展正是中国人物画全面复兴的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水墨人物画的真正成熟与自立,最要紧的是要找到进入中国现代生活的入口,这个入口就是现实。如同一个树苗要找到土壤,对人物画来讲,如果他试图走出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两难境地,那么惟一的选择就是现实,只有在现实的土壤里,现代水墨人物画才能安身立命,也只有在这个基点上,水墨人物画才可能真正地进入中国自己的现代。” “现代中国人物画要深刻地进入现代生活,介入社会现实,贴近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关怀整个人群的生活状况。” 这就是要实现现实主义的创作,要使我们的作品有中国自己的现代性,要从我们生活实际来着手艺术创作,也就是海德格尔所说从我们“烦”的环境来表现发现生活中典型人物和典型生活,实现自己的艺术追求。他不仅这样思考,更是对中国现代水墨人物画充满信心,“相信人物画激动人心的时代就会到来了。”所以他的作品如同一个宝石,人有多好的眼力,就能见出多妙的华彩。如同他所述,他的人物画是“‘以形写神’与‘取诸怀抱’的合一,在下述五个层面达成:第一,透过行业、职业、事件等人类活动的现象去关怀人本身的根本问题;第二,透过形状、笔墨、主题等直达描绘对象的内在精神层面;第三,在观察生活时,通过对象发现并体验自我的内在精神,第四,为自我的主观精神寻找适合的人群;第五,上述对立面的合而为一,所塑造的画面人物正是自我与对象在造型、笔墨、母题及精神层面合一的结果。”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艺术作品有着这样的四个层面,将创作技法用来传达自己的审美发现,即表层:笔墨、色彩、肌理、特技等;图像:形象与形式;画面的结构与骨骼;精神层面:主观与客观的交融。综观他的绘画,他的艺术语言主要是融合了传统的笔墨和西方写实主义的造型法则,从这两个方面超越出来,并把这些同化在现实的人物画面中,也就是说他所研习的中外画法都是为了他的人物形神的表现服务。为何他这样来选择水墨人物画来实现自我的审美探索呢?这是因这水墨人物的传统历史并不长,真正说来,也就是近百年的历史。相对而言,在这里实现突破的可能性就会更大一些。就能够扬己所长,同时,亦能更好地实现他自己对艺术最高本体“人”的“思”。所以他的水墨人物画中主要是切入生活中普通人物和有着典型意义的文化名人与我们民族的“精英”,他所掌握的绘画技法与绘画理论最终是用来服务现实人物表现之需要,从而实现中国人物画的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


    3楼2011-12-08 11:31
    回复
      他的绘画有着很明显的空间压缩的特点,十分注重画面的质感、量感和墨色关系,这样来实现造型的形体结构、笔墨结构、平面对应和空间效果,表现人物的形象,实现传神达意和整个画面的完整统一。如《世纪之光》,这是作者在2000年创作的作品,刻画年青的喇龘嘛站在新世纪第一缕晨曦中,期待一个美好的新轮回到来,非常讲究高虚实、运动、空间的效果的营造。《天心石》,将人物画面集中在天坛,讲究符号、视点、空间画理的构成,传达一种真实与荒诞、庄严与幽默、神秘与平常的心境,作品画面有着很强的结构张力。《英俊的曼日玛青年》是他的一幅表现藏族青年的力作,男人的力的浑厚与健美,青春洋溢。人物的背景是用几何形的结构来描绘的山势,这样加强作品的骨力,画面下部分的山羊表现得非常女性化,作品画面能见出中国传统水墨皴法,人们从人物的面部和衣着中可以感受有力的几何构成,这幅作品注重线与墨关系、讲究色墨对比,可以说是墨中有色,色中有墨,作品中充满强烈的结构、体积、光影、明暗、虚实、运动、空间、质感、量感等方面的艺术语言张力,作品中的人物的性格也得到极好的塑造。《以身许国图》共有两幅,一幅是14米长,2米2高,表现的是与清华大学有关的十四位“两弹一星”元勋,已被清华大学收藏,另一幅长24米,高2.4米,表现了全部23位“两弹一星”元勋,可以说,《以身许国图》是当代水墨人物画的不可多得的力作。作品很好地承接了《历代帝王图》的构图形式,以祖国的万里江山为背景,所描绘的“两弹一星”元勋的科学家们的形象个个生动而深刻,这幅作品具有史诗般的品格,为中国从古至今的知识分子第一次用画笔大写了一个“人”。
      总之,他的作品使中国水墨与西方的写实有机地结合起来,我们可以看出他的艺术语言是顺着传统而“生长”出来的,这才是真正的超越。真正超越是顺着传统朝前走,而不是跨越传统。毕建勋的人物画是给以人新的人物画和现实主义的艺术美感,相信他的人物画随着题材更多样,人物形象会更多,让人感受更多的中国现代人物形象,从而获得更大的艺术星空。
      


      4楼2011-12-08 11:3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