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洞、中洞与东魏武定四年开凿的大留圣窟又如同出一辙图。由此, 如果说北洞和中
洞“ 更多地体现出要打破东魏传统风格模式的尝试”的话公, 不如说是北魏平城模式的继
续和发展。
从响堂第一期及武定四年开凿的安阳大留圣窟来看, 东魏时期的造像应同时并存两
种风格, 一种即本文所说的以响堂第一期、大留圣窟为代表的强健厚实作风, 另一种以云
冈第三期为代表的秀骨清像。前者反应了上层阶级的审美情趣和意识形态, 后者则是当时
下层阶级清贫苦寒的真实写照。
第二期北齐天统四年之前
以南洞、第七窟为代表的第二期。其开凿时间可从著名的《唐琶写经碑》得知, 根据碑
文记载“ 齐晋昌郡开国公唐琶⋯ ⋯于鼓山石窟之所, 写《维摩洁经》一部⋯ ⋯起天统四年三
月一日, 尽武平三年⋯ ⋯”案唐琶所写经, 大部分位于石窟的外面北壁, 其中《维摩洁经》全
本刻于南洞窟廊中每, 由其位置我们可以断定, 南洞开窟的下限应不晚于天统四年。
第七窟无论从规模、洞窟形制、造像风格等各方面来看都与南洞十分相像。因此, 将其划为
同期当无多大疑问。
第二期开凿的南洞和第七窟, 从造像风格上来看, 应该说是北齐的代表作。它虽然继
承了前期体态强健的作风, 但在服装的处理上一改前期衣纹稠密满布全身的特点, 而变的
疏朗、简洁和明快。第二期的造像中已经没有了“ 两肩削垂”的作风, 均变为两肩齐挺, 两侧
菩萨及弟子像则显的周身浑园, 成了所谓的“ 瓶形身体” 图。
第三期天统元年至建德元年
第三期的开凿时间根据位于第窟窟门左右侧《涤山石窟之碑》记载可知勃, 石窟草
创于“ 齐国夭统元年乙酉之岁⋯ ⋯时有国大承相淮阴王高阿那肪妙翼帝出京憩驾于此, 因
观草创, 遂发大心, 广舍珍爱之财, 开此口口之洞⋯ ⋯ ”碑文明确记载了石窟开凿的时间即
天统元年, 这个时间当是第三期的始凿时间。同时, 碑文还记录了第二期的雕凿, “ 因观草
创”就说明高阿那脓在“ 开此⋯之洞”之前就已经有造像活动, 这时期造像活动应指第七窟
的开凿, 因此, 在天统元年乙时第七窟尚未完功, 或者说, 在第三期始凿以后第二期仍在施
工。第三期造像的衰落是由于“ 武帝东讲、扫荡塔寺’, , 案北周武帝灭齐是在建德元年
, 灭齐后武帝便召集僧人、道士、儒贤等赴殿商议儒释道三教之优劣, 最后因“ 佛教费
财悖道不孝’, 苟下令毁齐境之教, 由此导致造像的衰落。
第三期的造像从雕刻风格上来看, 即不同于第一期的衣纹绸密、两肩扁平削垂, 也不
同于第二期的双肩齐挺、周身浑园。而是追求一种丰满园润的美感, 如第一窟主尊造像, 从
头部的骨格结构上看, 在脸部几个面的处理上, 没有明显的转折, 如眼睛太阳穴的转折处
及下额骨的转折等。都是以园润为特征, 使本来应该做两个转折面处理的却处理成了一个
园弧面, 显得饱满和充实。在形体雕刻上, 依然以园润立意, 因此整体效果与面相趋于一
致, 在细部处理上, 佛双肩仍表现出削垂的特征, 但不同于第一期的却是变得厚实和坚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