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瑛吧 关注:267贴子:765

【玉有瑛华】诸瑛定位斯诺克轨迹 听中国最高级别裁判讲述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送给可爱的度娘


1楼2011-12-11 20:34回复
    裁判是她的身份,美女是她的标签,在斯诺克这个男人的世界里,她向世人诠释着美丽与智慧和谐并存。
      诸瑛,29岁,中国目前级别最高、人气最旺的斯诺克裁判。当苏格兰美女裁判塔布总是穿着低胸装执裁比赛时,诸瑛则恪守着自己对工作的理解:“我不是明星,应该让球迷关注球赛而不是裁判。我的化妆和服装力求干练、整洁、舒服,希望能带给大家威严、专业、中性的感觉。”
      诸瑛是如何走上斯诺克“法官”之路的?这条路究竟有多艰辛?让我们听听她的故事……


    2楼2011-12-11 20:35
    回复
      2025-05-11 05:34:16
      广告



      3楼2011-12-11 20:35
      回复
        1 裁判·萌芽
          为了和朋友打球,她经常在路上耗费三四个小时
          球技突飞猛进
          初次体验台球究竟是哪一年,连诸瑛自己也记不清了。恍惚是读小学时的某年春节,她和两个表弟在露天的球台打球。当时他们叫它“落袋”,既不像九球,也不像斯诺克。
          之后几年,诸瑛与台球无缘。因为个子很高,学校每次举行运动会都会把她推出去参赛——立定跳远、铅球、短跑、长跑都参加过,成绩差强人意,诸瑛自嘲“既没耐力又没爆发力”。不过,她是真的爱运动,妈妈说她像个男孩子,不爱唱歌跳舞,就爱户外活动。
          后来钟情于台球时,诸瑛已是读高三的大姑娘了。有一天看电视,里面正在播放斯诺克比赛,她当即被绿色球桌上五颜六色的彩球吸引住了。那时,诸瑛并不怎么懂球,是个门外汉,看到希金斯的比赛,她觉得他很和气、很可爱,“我从来就没有那种追星的疯狂,只是简单的欣赏。”
          高三那年,诸瑛和同学背负着升学的压力,清心寡欲,专心读书。学校旁边有一个只有四五张球台的小球房,每天吃完午饭,她就和同学一起去打半小时九球,放松心情。
          几年后,从上海理工大学毕业的诸瑛加入了一个台球QQ群。为了和朋友打球,她经常在路上耗费三四个小时。那一年多,诸瑛的斯诺克水平暴涨,单杆40分没有丝毫问题,那也是她打球最频繁、最开心的一段时光,后来真的进了台球圈,打球的机会反而少了……


        4楼2011-12-11 20:36
        回复



          5楼2011-12-11 20:37
          回复
            2 裁判·兼职
              所有工作日都给了公司,绝大部分假期都给了台球
              考取金章裁判
            2004年,诸瑛从上海理工大学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毕业后,找了一份展览业的工作,“我是个闲不住的人,生活不应该是每天上班下班,也想找点兴趣爱好让生活更丰富更充实。”诸瑛翻黄页,一个电话打给了上海市台球协会。2004年底,上海台协联系到诸瑛,“我们这里有个裁判培训班,你想参加吗?”
              就这样,身高1.76米的诸瑛走上了裁判之路。但她只是在周末兼职做裁判,平日还是去公司上班。这期间,她两次跳槽,都是在护肤品公司当白领,做市场开发、维护方面的工作。
              公司、球场两头跑,诸瑛也很无奈,“中国的台球裁判并不是聘用制,都是执裁一次球拿一次报酬。几年前,中国的台球比赛还不像现在这么频繁,光靠裁球养活不了自己,必须得有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才行。”
              虽然两者兼顾非常辛苦,但勤奋的诸瑛通过努力,在2008年晋升为国际金章裁判。国内只有3名国际金章裁判,诸瑛则是最年轻的一个,也是唯一的女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诸瑛逐渐感到分身乏术,“旅游是我仅次于台球的兴趣爱好,虽然因为工作和比赛的缘故几乎每个月都要去机场‘报到’,但是从2008年至今,我没有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度假,所有工作日都给了公司,绝大部分假期都给了台球,偶尔有既不用工作也没有台球比赛的日子,但唯一想做的就是在家睡上一整天——太累了!随着这些年的积累,公司的工作和裁判的工作都给我提供了更大的平台,同时也需要我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我觉得没办法再兼顾下去,是该进行取舍的时候了。”3月执法中国公开赛时,诸瑛向公司请了事假。当3月底工作合同到期后,诸瑛成了自由人,她决定把自己完全交给台球。


            6楼2011-12-11 20:37
            回复



              7楼2011-12-11 20:38
              回复
                3 裁判·全职
                  裁判收入并不高,但是成就感是用金钱无法衡量的
                  职业永无止境
                4月底踏入英国克鲁斯堡剧院时,诸瑛已经是全职裁判了。这是她的第一次世锦赛之旅,因为签证迟到了两天,之后的每个细节都很难忘,有人问诸瑛:“这里和你想象中是否一样?”诸瑛的答案是:“可能不是多么宏伟,但有一种亲切感,很舒服地就融入了工作。”
                  诸瑛的工作是协助主裁判在场边记录比分和球摆放的位置,“记录的工作相对裁球要轻松很多,但是每天工作六七个小时,连续十来天,而且比赛越往后越重要,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最后几天,觉得很熬人,特别辛苦。”
                  在克鲁斯堡碰到冠军希金斯时,那一刻的诸瑛已不再是那个电视机前的小女孩,她之前已经执裁过希金斯的比赛,他们之间的关系就是球员与裁判,“他会主动从休息室出来和我打招呼,完全没有所谓的明星架子,感觉很亲切、很自然,排除涉嫌打假球事件,从球技到待人接物等各方面看希金斯,他都是个很不错的选手。”
                  来到斯诺克的最高殿堂,诸瑛偶尔会想想未来,“我非常欣赏荷兰裁判扬,他是大家公认的最优秀的斯诺克裁判,今年的世锦赛决赛就是由他执裁。那天,他给我看了一张老照片,是1993年他执裁球手德拉高的一场比赛。当时他们都很年轻,可现在,扬的头发都花白了。我在想,当年执裁那场比赛的扬已然是一名优秀的裁判,然而,过去的18年他依然在裁判这条路上努力着、进步着,这是一份永无止境的职业,想起未来的裁判生涯,我有些惶恐。”
                  台球裁判的收入并不高,诸瑛透露:“单纯从收入角度说,依托于比赛的裁判,报酬相对于原来稳定且颇丰的月收入来说没有什么优势。不过,裁判工作过程中的享受以及成就感等内心的收获是用金钱无法衡量的,这也是我义无反顾地选择裁判工作的重要原因。我不能肯定自己是否永远只做一名全职裁判,但是无论状态和境况如何改变,因为感情和责任感交织在一起,再苦再累,我也不会离开台球。”


                8楼2011-12-11 20:39
                回复
                  2025-05-11 05:28:16
                  广告



                  9楼2011-12-11 20:40
                  回复
                    4 裁判·未来
                      裁判不是明星,应该让球迷关注球赛而不是裁判
                      价值观最重要
                    欧洲国家有许多台球女裁判,中国也有不少女裁判,但跻身顶级积分排名赛的女裁判,只有苏格兰的塔布和中国的诸瑛。
                      40多岁的塔布已有两个孩子,在赛场上,她不仅喜欢穿低胸的衣服,还喜欢更换绚丽的耳环;而诸瑛的着装打扮则非常传统,她解释道:“裁判不是明星,应该让球迷关注球赛而不是裁判。我的化妆和服装力求干练、整洁、舒服,希望能带给大家威严、专业、中性的感觉,举手投足都能给裁判的身份加分。”
                      赛场上的诸瑛从不化时尚的妆,黑西装、黑西裤,再配以衬衫是她的经典造型。中国公开赛前,为了方便打理,她将留了10年的齐腰长发剪到齐肩。
                      诸瑛说,她和塔布之间会聊一些女人的话题。有一次,诸瑛穿了一件新衬衫,塔布说:“这件衬衫好漂亮,我不是客气,是真的漂亮!”今年在海南执法比赛时,诸瑛的头发扎起辫子来很短,于是就戴了假发尾,塔布说:“你这个是假发吗?我也有。”
                      尽管着装相对保守,但这并不会掩盖诸瑛的光彩,她的漂亮大方为她赢得了粉丝,他们最关心的就是:诸瑛有没有男朋友?
                      面对这个问题,诸瑛没有躲闪,“我身体里似乎有两个我,一个爽朗、率真、自信,看上去风风火火,仿佛可以独当一面;另一个则需要被包容、被宠爱、偶尔做些小女子的梦。我已经有男朋友了,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和我相同。现在社会变化那么快,人生观、价值观相同,才能携手走过坎坷。至于人好、有责任感、孝顺、对我好,这些都是基本的。”


                    10楼2011-12-11 20:40
                    回复
                      手记 追梦路上的双子座
                      和诸瑛约采访的时候,她刚巧不在上海,而且近期也不会回来,我们的对话是通过电话完成的。电话足足打了1个半小时,破了我的个人最长通话纪录。打完电话睡下,第二天一大早,耳朵疼,眼睛花,估计诸瑛也累得够呛,因为这1个半小时,主要是她在说,我在听。我不得不佩服她,自始至终,诸瑛都保持着高度的热情和清晰的思路。
                        诸瑛语速很快,有点风风火火,和她是双子座非常吻合。毫无疑问,她是个精力充沛的人,如果没有充沛的精力,怎能应付过去几年平日做白领、周末当裁判的超负荷工作强度?怎能在短短几年内就成为中国最好的台球裁判?
                        她是急性子,在裁判生涯初期,曾在赛场上怒斥随意走动的观众。可有趣的是,这个急性子却不喜欢急性子的同类,比如“裁判刚放好白球就已经开出来”的奥沙利文。诸瑛比较欣赏和和气气的球手,比如希金斯;欣赏特别专注的球手,比如罗伯逊。
                        诸瑛说自己是“五分钟热度”,这一点我不能赞同。看看她对台球十几年的执著追求,把兴趣发展成职业,又把这份职业做到尽善尽美,“五分钟热度”做得到吗?
                        或许因为诸瑛大学学的是工科,她说话的逻辑性很强,又很喜欢举例子,因此语言非常生动,属于那种最理想的采访对象,知道记者需要的是什么。如果她做得不是裁判这种在球场上“惜字如金”的职业,与人交流的工作是难不住她的。
                        以前,在上海大师赛和中国公开赛见到诸瑛,我一边感慨这个女孩那么高、那么美,又一边羡慕她能把握机会站在那么高的平台上。
                        通过这次对话,我终于明白她为了追求梦想到底付出了什么。每个人谈起理想、憧憬未来的时候,都是最有魅力的,诸瑛也不例外。
                        有梦、尽全力追梦的诸瑛,让我钦佩。


                      11楼2011-12-11 20:41
                      回复
                        访谈 蜕变,然后新生
                          记者:你的职业终极目标是什么?
                          诸瑛:坦率地说,在2010年之前,我对台球裁判生涯没有做过明确的规划。之前,我一直抱着感恩的心态享受着这一美好经历,无欲无求。可是,我猛然发现自己原先认为的纯粹,其实是孩童般的没有承担。我已经创造了很多中国台球裁判的第一,很光荣,但每次只能高兴一阵。我当然希望有一天能站在世锦赛的舞台上,曾有一位裁判同仁动情地对我说:“诸瑛,如果你哪天执裁世锦赛决赛,全中国的裁判都会为你叫好!”我记得他说这话时的激动表情,这是我的目标。


                        12楼2011-12-11 20:43
                        回复
                          记者:除了台球,你对人生还有什么憧憬?
                            诸瑛:人的愿望和追求往往随着周围事态和自身的成长不断发展变化。但是有一些,是我心底一直留存着的美好愿望,不论我在哪个阶段,做些什么样的事情,应该都是为了实现这些愿望而努力——相濡以沫的平实感情、儿女绕膝的幸福家庭、真心喜爱的事业、真正热衷的爱好、强大的内心……听上去是不是有些太贪心?但这些对我确实非常重要。


                          13楼2011-12-11 20:43
                          回复
                            记者:成为一名优秀的台球裁判需要哪些素质?
                              诸瑛:首先得喜欢这项运动,干得高兴,面对诱惑和困难才不会离去;其次要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执裁一项一项比赛需要毅力,如果是兼职,要考虑能不能请那么多假来当裁判。我能够走到今天,也因为赶上了中国台球的大发展,天时地利人和,自己对台球的喜爱,再加上个人的努力,最终成就了大家看到的小小光环。


                            14楼2011-12-11 20:43
                            回复
                              2025-05-11 05:22:16
                              广告
                              记者:你对在英国打球的几名中国球手的印象如何?
                                诸瑛:丁俊晖、田鹏飞、梁文博的比赛我执法得多些,他们的性格很不同,有的是慢性子,有的是快枪手,但他们都很乖巧、礼貌,年轻人在英国打拼不容易,除了每天枯燥辛苦地练球,他们还要学会照顾自己。丁俊晖的成长最让我感慨,以前他面对媒体时话不多,有时被问到没有想到或没有想好的问题,他会直接回答“不知道”。现在,他接受英文采访也能聊得很好,成熟了。


                              15楼2011-12-11 20:4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