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都汗国吧 关注:111贴子:1,462

蒙古骑兵最后的辉煌:准噶尔对外的征服!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812年俄罗斯卫国战争战场上,拿破仑大军遇到了卡尔梅克人的骑兵团,他们和俄罗斯军队并肩战斗,抗击入侵,骁勇无比,屡建奇功。令法军感到有意思的是,他们举的旗帜却和俄军不同,上面绘着一条龙——那是准噶尔时代的军旗……


1楼2011-12-13 20:38回复

    一、灭亡察合台汗系的叶尔羌汗国
      明末清初,察合台后裔建立的叶尔羌汗国政权统治着天山南路的大部分地区。随着***教在天山南路的传播和发展,当地的宗教势力十分强大。自中亚***教苏菲派纳克什班第教团领袖玛哈图木·阿杂木和卓死后,其长子玛木特·额敏和幼子伊斯哈克·瓦里为争夺教权,各立派系,明争暗斗。伊斯哈克·瓦里和卓早在十六世纪七十年代就来到叶尔羌汗国传教,在当地有很大影响,其派系被称为“黑山派”或“黑山宗”。十七世纪二十年代初期,玛木特·额敏和卓之子玛木特·玉素布和卓也进入叶尔羌汗国传教,与黑山派相对峙,这一派系被称为“白山派”或“白山宗”。黑山、白山二派为掌握世俗政权,分别支持叶尔羌汗王阿布都拉哈和其子尤勒巴尔斯。康熙六年(1667年),尤勒巴尔斯在白山派支持下击败黑山派支持的汗王阿布都拉哈,继任为叶尔羌王。尤勒巴尔斯统治时间不长,康熙九年(1670年)即被黑山派支持下的阿布都拉哈汗之弟伊思玛业勒汗“伊斯梅汗”取代。
    


    2楼2011-12-13 20:38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伊斯梅汗执政后,大肆迫害白山派教徒,并将白山派首领阿帕克和卓(玛木特·玉素布和卓之子,本名伊达雅图勒拉)逐出喀什噶尔。阿帕克和卓流亡于中亚各地,后经克什米尔“时在西臓地方政权辖下,称拉达克地区”进入西臓,投奔五世达莱,请求予以帮助。


      3楼2011-12-13 20:38
      回复
        达来答应了他的请求,写信给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信中称阿帕克和卓“是一位伟大的人物”,要求噶尔丹派遣军队,帮助阿帕克和卓恢复地位。
          康熙十九年(1680年),噶尔丹集中大批骑兵南下,经乌什、阿克苏,攻陷喀什噶尔(今喀什)。在白山派教徒们的支持响应下,准噶尔军一举攻克叶尔羌城[今新疆莎车],擒获伊斯梅汗及其家族,解送伊犁囚禁。
        


        4楼2011-12-13 20:38
        回复
           噶尔丹占领叶尔羌后,任命叶尔羌汗国的汗室成员,吐鲁番巴拜汗之子阿布都里什特为叶尔羌汗,作为自己的附庸,然后率兵返回天山北路。但不久,阿布都里什特与阿帕克和卓发生矛盾,阿帕克被迫出走。大致在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叶尔羌发生暴乱,阿布都里什特从叶尔羌逃奔伊犁,噶尔丹将其囚禁,“被执十四年”。阿布都里什特逃离叶尔羌后,其二弟马哈麻特·额敏被拥立为汗。马哈麻特·额敏任汗期间,曾两次以吐鲁番汗的名义向清政府进贡。他力图摆脱亲噶尔丹的白山派势力对自己的控制,但未能成功。
          


          5楼2011-12-13 20:39
          回复
            二、哈萨克人的“磨破脚掌逃亡时代”和远征西藏
              噶尔丹夺取准噶尔部统治权后,僧格之子策妄阿拉布坦与其父旧臣率属人逃往额琳哈必尔噶。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噶尔丹率军东侵喀尔喀蒙古,策妄阿拉布坦乘势返回伊犁,招集旧部,东山再起。他配合清政府的军事行动,在阿尔泰一带布防,截断噶尔丹归路。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初,噶尔丹败死,策妄阿拉布坦收集噶尔丹败亡人众,扩充实力,并采取了发展农牧业经济的有效措施。 “历十余年,部众繁滋”,人口增多,经济发展,对西域的统治得到加强。雍正五年(1727年),策妄阿拉布坦死去,其子噶尔丹策零继为首领。噶尔丹策零统治时期,继续执行其父发展经济,巩固统治、扩充实力的政策和措施,准噶尔部的实力较前更为强大,史称“且耕且牧,号强富强”。策妄阿拉布坦父子统治西域的近五十年时间是准噶尔部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准噶尔部除了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和清政府相对抗,时有战事外,还不断攻打哈萨克三帐并出兵攻打西藏。
            


            7楼2011-12-13 20:39
            回复

              噶尔丹任准噶尔部首领时,曾擒获头克汗之子,“以畀达来”。策妄阿拉布坦继位后,因交还头克汗之子事与头克汗交恶。以后,双方矛盾不断加剧,袭掠之事常有发生。雍正元年(1732年)春,正当哈萨克草原大雪成灾,牲畜瘦乏之时,配备着枪炮的准噶尔大军突然袭击哈萨克草原,开始了哈萨克族历史上称为“磨破脚掌逃亡时代”。在这次侵袭中,哈萨克族损失惨重。大帐被完全击溃,与中帐的部分部落服属于准噶尔部。小帐则在阿布尔海伊尔汗的率领下西逃至乌拉尔河、伊施姆河一带(今哈萨克斯坦北境切利诺格勒以西北)游牧。
              准噶尔大军推进到塔拉斯河以西,占据了哈萨克汗帐驻地土耳克斯坦(今哈萨克斯坦突厥斯坦城,或译土耳其斯坦城)和中亚贸易中心塔什干,并在塔什干城内设立常驻税官,征收贡赋。清军进入天山北路后,将军班第的奏报中曾谈到,塔什干城内,“向日驻扎回人阿奇木伯克一员,卫拉特哈尔罕一员,……查此系策妄阿拉布坦时相沿旧制”。雍正五年(1727年)噶尔丹策零继父位后,继续对哈萨克族进行军事征服,他的打击目标主要是中帐。乾隆五年(1740年)噶尔丹策零远征中帐,准噶尔大军推进到乌拉尔河,中帐遭到沉重打击后,部落首领纷纷归属于准噶尔部,“中玉兹和大玉兹一样陷入准噶尔的附庸地位”。阿布赉在掩护撤退的部落时力竭被俘,噶尔丹策零将他关押在伊犁囚牢中一年之久。后来他侍机脱逃,重返哈萨克草原。阿布勒·麻哈麦特死去后,阿布赉继任为中帐汗,并得到大帐和小帐各部的尊重和拥护,成为哈萨克族中最有影响的人物。
              


              9楼2011-12-13 20:40
              回复

                2.策妄阿拉在坦对西臓的远征
                  策妄阿拉布坦在位时还发动了对西臓的远征,准噶尔部统治西臓达三年之久。这次远征的得手,西臓政教上层长期的内讧是重要原因。


                10楼2011-12-13 20:40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拉萨三大寺僧人暗中与策妄阿拉布坦联络,密谋借准噶尔部的力量推翻拉藏汗的统治。


                  11楼2011-12-13 20:45
                  回复
                    策妄阿拉布坦早以控制喇嘛教格鲁派圣地西藏为宿愿。与三大寺僧人的联系建立后,他表面上与拉藏汗联姻结好,暗中做远征西藏的准备工作。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底,策妄阿拉布坦派勇将大策凌敦多布率精锐六千,自伊犁南下和阗,翻越人迹罕至的昆仑山­涉险冒瘴,昼伏夜行”。次年春,抵达藏北,击败驻军。拉藏汗毫无准备,和硕特军节节败退。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秋,在拉萨三大寺僧人的支持引导下,准噶尔军攻入拉萨,杀死拉藏汗,占据了西藏。
                    


                    12楼2011-12-13 20:45
                    回复
                      三、把俄国赶回北方!
                        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开始,哥萨克军在准噶尔部的传统游牧地上先后建立托木斯克,库茨涅茨克、叶尼塞斯克,克拉斯诺雅尔斯克等军事堡垒,并以武力为后盾,胁迫准噶尔部首领归服俄国。与此同时,准噶尔部为维护民族独立开始了反对俄国兼并其牧地的斗争。这一斗争的前一阶段是在巴图尔珲台吉和僧格的领导下进行的,后一阶段则是以策妄阿拉布坦和噶尔丹策零为领导者。
                      


                      13楼2011-12-13 20:45
                      回复
                         在准噶尔部牧地以北的克拉斯诺雅尔斯克、托木斯克、鄂木斯克一线,俄国的军事力量不断增强,当地游牧的准噶尔部属民吉尔吉斯人迫于俄国势力的威胁,已逐步西迁到巴尔喀什湖南部的伊塞克湖畔游牧,这部分吉尔吉斯人在清代史籍中又被称为布鲁特人。策妄阿拉布坦对哥萨克军不断蚕食自己的牧地极为恼火。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他在给俄国西伯利亚总督加加林的信中,要求把建在他的牧地上的托木斯克、克拉斯诺雅尔斯克、库茨涅茨克等城堡拆除,“否则,他将用武力攻占这些城市”。同年,沙皇签署命令,任命布赫戈利茨中校率远征军取道额尔齐斯河谷赴天山南路叶尔羌寻找金矿。布赫戈利茨率俄军潜入额尔齐斯河流,深入到准噶尔所属的雅梅什湖地区,在当地构筑军事要塞,对准噶尔部形成严重威胁。策妄阿拉布坦采取强硬对策,派大策凌敦多布率军前往征讨。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大策凌敦多布率领一万大军,在雅梅什湖畔包围了俄军,切断其供给线,并发起攻击。这次征讨,俘虏俄军数百名,找死打伤近三千名,布赫戈利茨被迫炸毁要塞,乘船顺流北逃。但以后,俄国趁策妄阿拉布坦和哈萨克开战,军队西调的机会,再次派军队进入雅梅什湖地区建立军事要塞,并溯额尔齐斯河而上,联结起来为额尔齐斯堡垒线,对准噶尔部构成军事威胁。噶尔丹策零继位后,多次派使臣向俄国交涉,要求拆除这些要塞。乾隆七年(1742年),他派使臣喇嘛达什前往彼得堡,直接与沙皇安娜·伊凡诺芙娜交涉。在致沙皇的信中,他详尽阐述了准噶尔方面的看法。他指出,过去为了避免发生边界争端,“两国君主同意标定国界,于是在黑鄂木河河口造有禁林,立标定界,并约定,从那时起双方任何人不得进入他方捕捉野兽,建造要塞和其他住房……。从此两国属民不再往返越界,……可是后来另一个沙皇(指彼得一世,——兹拉特金)执政时,你方却在黑鄂木河口建造了要塞(指亚梅舍沃)。为拿下要塞我们曾出兵,……现在你们的人又在我们的地方筑堡,挖金、取铜,……为此请下令撤出你们的上述人员,否则我决不能容忍他们在我的土地上生活”。噶尔丹策零的这些看法和要求反映了准噶尔部在其北部疆域上的观点和立场。但是,噶尔丹策零收复雅梅什湖地区,恢复原有疆域的计划尚未实现,他就死去了。
                        


                        15楼2011-12-13 20:46
                        回复
                            与此同时,噶尔丹在索约尔山西麓之乌尔会河东岸的乌兰之地安营扎寨。噶尔丹派罕都率领两千余人的宣传队,分别为两队进入乌珠穆沁边境做宣传工作。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得到了当地阿巴噶旗各台吉的支持。他们暗中与噶尔丹取得联系,并向他提供了尚书阿喇尼的军事情报,并提供了军队所需的马匹与骆驼。
                            清朝皇帝康熙传谕尚书阿喇尼,将噶尔丹的军事动态不断的奏报,并告诫他不可冒然进攻,要耐心等待。康熙帝同时派员外郎阿尔必特佑出使准噶尔,以及拖延时间,不让噶尔丹逃走,等待时机一举歼灭。
                          但是由于阿喇尼立功心切,不顾康熙帝的告诫,不等右路军和科尔沁兵自己率部抢先攻击。六月六日阿喇尼的左路军约两万人,从洮儿河上游出发,沿喀尔喀右岸,直奔贝尔湖。经博罗达布苏,到达他奔他什海。此时准噶尔军队已经渡过了乌尔逊河,沿贝尔湖和喀尔喀河东畔,绕到阿喇尼的南边。阿喇尼得知此情报之后立即由原路返回,直奔索约尔济山。六月二十日,天亮之前阿喇尼大军到达乌尔会河,准备攻击噶尔丹的驻地。身经百战的瓦剌特人,早已经布好弓形阵营,以防万一。阿喇尼选派了二百名勇士从正面突袭,又派喀尔喀兵五百人攻击敌人粮草和牲畜以及家眷,目的是打乱敌人的阵脚。用诸札萨克兵及喀尔喀兵,攻打瓦剌特驻地。瓦剌特军队以两翼攻击,打退了阿喇尼的第一梯队,第二梯队又跟进,也被瓦剌特军队以鸟枪和刀戟击退。诸札萨克兵及喀尔喀兵的攻击也告失败,死伤惨重。在阿喇尼军队大乱之时,瓦剌特军主力从山上绕出,从左右两边进攻形成了夹击包围之势。阿喇尼军队当然经不起如此猛烈的攻击,又一次的惨败,阿喇尼率领剩下的士兵突围逃跑。
                            由于尚书阿喇尼的冒然轻进,导致惨败,被降四级调用。乌尔会战役之后,康熙一方面以阿喇尼违命,非本朝之意,派使臣安噶尔丹,以次拖延他的行动;另一方面迅速调动大军准备彻底消灭噶尔丹的有生力量,乌尔会战役就此结束。
                          


                          17楼2011-12-13 20:46
                          回复
                            2、噶尔丹策凌的和通脑儿大捷
                              噶尔丹策凌汗执政之后,为了准噶尔汗国的和平与稳定,希望不再与清朝兵戎相见,保持睦邻友好关系。可当时清朝皇帝雍正以噶尔丹策凌年少无治国经验,决定趁此机会讨伐准噶尔。公元1729年(雍正七年)3月雍正皇帝命领侍卫大臣三等公傅尔丹为靖边将军,出师北路,川陕总督三等公岳钟琪为宁愿大将军,出师西路,征讨准噶尔。
                            


                            18楼2011-12-13 20:47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公元1731年(雍正九年)春,噶尔丹策凌令库克辛祃木特和台基色布腾等以二千兵围困鲁克察克(今吐鲁番克沁)、哈喇和卓(今吐鲁番东),攻打和牵制两路清军,与此同时,令大小策凌敦多卜率兵三万,抓紧时间,准备攻打清军的主力——北路军。大小策凌敦多卜及多尔济丹巴等率军,渡额尔齐斯河,陆续到达奇喇山阳。部队中包括了善于山地战的乌梁海人和乞儿吉思人,还有由瑞典军官列纳特亲自指挥的准噶尔的包沁(炮兵部队)。大小策凌敦多卜制定了将傅尔丹所率清军引诱至库里野图岭一带攻打的作战方案。阿尔泰山阳之额尔斯河源有二:一为喀喇尔齐斯,二为华额尔齐斯。溯喀喇尔齐斯而行,便到了博克托岭,过博克托岭,过博克托岭往上走不久便可到了库里野图岭。岭下通往科布多的路上有和通脑儿。
                                月初大小策凌敦多卜按预先的计划,将大队人马三万余人埋伏于博克托岭下,另外派二千多名轻骑守在库里野图岭。然后,派遣一名叫塔苏尔海丹巴的人,故意让他被清军抓住。塔苏尔海丹巴供称,准噶尔的一半人马还没有到达达奇喇山。傅尔丹根据他的口供,以为准噶尔的大军还没有全部到齐,准备乘其立足未稳,火速进攻。
                                6 月9 日,傅尔丹亲自率领一万余人出城,人马分为三队,直奔库里野图岭。当清军到达扎克赛河一带时,又有巴尔喀等二十三名准噶尔人故意被抓获。他们故意供出在博克托岭有准噶尔人二千,驼马万余,还没有立营设防。傅尔丹不知其中有诈,率兵继续前进。参赞苏图、前锋统领丁寿和副都统戴豪等率领四千人为先锋,傅尔丹率七千人压后。
                              6 月18日,在库里野图岭清军与准噶尔二千多人遭遇并展开了激战,准噶尔军且战且退,有意引诱清军深入。19日傅尔丹与先锋队伍会合一万多人越库里野图岭直夫博克托岭扎营。20日,黎明前,准噶尔军队以胡笳(准噶尔汗国乐器)为号令,大军共三万多人,居高临下包围了清军,炮火齐轰,万箭齐发,毫无准备的清军立即阵脚大乱,自相践踏,各自逃命,夺路逃回库里野图岭。准噶尔乘胜追击。过岭后,傅尔丹在岭下和通脑儿稳住了败退下来的清军,准备重整队伍。21日清军还没得到喘息的机会,准噶尔军队伍已经在和通脑儿包围了清军。清军不敢与准噶尔军正面对持,于是傅尔丹率余下的队伍,准备移营。可是此时准噶尔已经四面列阵冲锋,分割包围了清军左右两翼的丁寿、觉罗海兰,马尔岱、马尔齐两军。左翼前锋统领丁寿多次突围没有成功,将军傅尔丹从中军派兵支援右翼马尔岱,有令承保久远左翼丁寿之军。但是,到日落还没有突围,号称劲旅的索伦兵救援丁寿也被击溃清军将领丁寿、苏图、马尔齐河西弥赖等人都自尽身亡,常豫阵亡,清军死伤惨重。23日夜,准噶尔人再次攻击清军,此时的清军已经不堪一击,无心恋战,都各自逃命。呼和浩特土默特副都统衮布及其部下放下武器投降。次日,四千清兵仍抵抗准噶尔人的攻击,但无法突围。印务侍郎永国、觉罗海兰、截豪等人也自尽身亡。傅尔丹命塔尔岱为前锋统领,达福、舒楞额殿后,承保统右翼,马尔萨统左翼,傅尔丹与副将军巴赛、查弼纳居中,边战边退。25日和26日准噶尔军队又四面杀出,清军又一次遭到重创,被俘与死伤者不计其数。27日殿后的清军散秩大臣大福及其下属阵亡。28日傅尔丹领剩余的部队渡哈日哈纳河,后等山岭,分两队下山。
                              


                              19楼2011-12-13 20:4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