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大道吧 关注:4贴子:147
  • 10回复贴,共1

犹龙再叹! (草稿)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华仁:

  这一切是从何而来?
  它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它是怎么做到这一切的?它的目的究竟是为了什么?
  没有人知道,我也一样。
  对这一切,人类从来也没有真正的立过论,所以也永远不会有真正的结论的。
  自圆其说的东西,永远不能替代真正的答案。
  包括我的书在内,没有例外。



1楼2006-09-11 17:37回复


      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句话的正确程度,已是世所公认。我也是其中的一个,但我和绝大多数人的理解却不一样。
      这句话从表面上看,宇宙的生成定式是这样的。可是,当我站在一个更大的概念上去看的时候,发现这个定式的各种构成因素里,还有着更加庞大而深远的内涵。
      应朋友所请,我对先前的理解作了梳理和提炼,写下了这篇文章。随着思悟的进一步扩展,一切给人的感觉真是越来越深不可测!
      自己眼前的这一切,老子竟然在两千年前就知道!一想到这些,我真是感慨万千:如果不是因为考虑人类的接受能力像自己这么低,他对真理的表达可能不会停在这么浅的程度。可即使如此,他也做到了!
      老子,真是一位深藏若虚的、龙一样的奇人。

      道是第一位的。但是由于受自身的思维和语言能力所限制,所以在旧式思维所能企及的范围里,我们‘看’到并摆在第一位的实质上并不是道。而是‘三’。我们过去所理解的‘道’、‘一’、‘二’和‘万物’等这些思维对象,其实都是‘三’的部分存在和表现。
      让我们先从这个‘三’讲起,你得先真正理解它。然后我们才能真正回过头来,看到并理解真正处在第一位的道是什么。

      ‘三’在旧的概念范畴中的表现,包含了很多层面。下面,我就给大家从整体上讲一讲。

    三极

      三极之说见于《易·系辞》,所谓“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但其并未阐明何为‘三极’。
      三极,即:无极、太极、有极。
      仅仅是无极的概念,就已经包括了“有物混成”的‘道’。如果再加上有极和太极,则这个“强为之名曰大”的存在已经无法与之比拟。
      三的存在,便由此‘三极’展开,然后贯穿了整个宇宙。
      乾、阳、圆、上、简、顺、复,皆源旨于‘无’极。
      坤、阴、方、下、繁、逆、反,皆源旨于‘有’极。
      体用、象数、机制、位序、取舍、出入、衍溯于其间者,即为‘太’极。
      以此大极斡旋于宇宙,而万物始位三才。

    三才

      由三极之道而生者,时空万物之序。如《易·系辞》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乾道尊,坤道卑。故上为天,下为地,存中者为人。此即三才定位。《系辞》曰:“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
      其在六爻之卦画、卦图各有所示。虽变化有殊,而理数无异。
      三才定位之后,《道德经》的“三生万物”,便由此具体的开始了。
      有人觉得别扭:“《系辞》说“两仪生四象”啊,怎么变成“二生三”了?那四象哪儿去了?总不能变成这‘三’了吧?
      你说对了,这个‘三’就是‘四象’变的。其区别在于:少阳和少阴只是—与--两爻组合颠倒的不同表现。这样一来,四象中的少阳和少阴两象,就合成了天地人三才中的“人才”。
      你可能说,这不是一样嘛?
      不。这不一样!
      这个三才的概念虽然不全面,但其说出的奥秘却是很深的。老子点到了隐藏在《周易》卦序中更深的东西,那里面有我们特别需要注意的内容。

    三伦

      由三才序位,可得三种基于大道的伦理关系。
      其一,为太阳与太阴之间的天地纲常;其二,为少阴与少阳之间的人际关系;其三,则是指此二者之间的人天关联。
      这些内容并不是简单的伦理,它的狭义范畴涉及:人际、商界、宦途、世道——是人的事情就可以参考的;如果展开则非常广义,在下面的三的各种变化中,所有方面都贯穿于内。所以我称之为“道伦”。
      汉代的董仲舒看到了这三伦,所以才为人世确立了纲常规范。他本人是好意,想“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但是站在有限的学术水平上为天地立的心、为生民立的命,天地可不承认、生民也不领情。那样贵阳贱阴、重名轻实、争制衡之机、乱周流之理的‘三纲’,哪怕挣扎上千年,最终也是要被历史的力量所扬弃的。


    三和

      由此大道伦理,可致人和之功。而此人和,亦有三局。
      其一,长幼协和,风化淳朴;其二,太少交感,纲纪变通;其三,两者同时于一世,反复经纬。
      世治则怠惰而守成不易,世乱则倾危而受命犹难,治乱疑难取舍繁复之世则生克如棋纷扰不定。
      无论是什么样的时代环境,都是大道在不同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只有经得起所有全部过程的一切检验,才可以称其为真正的文明。

    三立

      大道三极、中经三易、至伦三和,此为三谛。由此正谛,然后为世间再起朴念。确立‘亘古之道、万世之功、大和之学’,成就国土三基真因,奠定人类文明这一层的三极。

      然后又是一个三极三易的过程展开了。

      下面即使我不讲,大家也能想到那“万物”是怎么“生”出来的吧?
      数千年的往事云烟,基本上就是这样的。

      已经知道了真正的三,那么现在可以讲真正处在第一位的道了吗?
      不,这还不能说是真正的‘三’。而所谓“处在第一位的道”,也不是真正的处在“第一位”。
      为什么?就象我们刚才讲的,这个“处在第一位的道”的存在,其实是更高级的‘三’的过程所建立的。不是讲“有物混成”么,还是‘三’的混合表现。而生一、生二、生三(真正的‘三’),也还是‘三’本身存在的表现!还是三。
      更高级的‘三’又是谁建立的呢?再往上呢?还有往下衍立下去,又要做到哪一步才算完呢?还有,就象这么往上、往下看下去,追溯到哪一步才是我们要寻找的真正的‘道’呢?
      往上、往下,无极、有极。也还是三极,还是‘三’!

      我自己都没想到——老子的强为之名,竟然能‘大’到如此难以穷尽的地步。

      这就是我对‘三’的理解。


    2楼2006-09-11 17:39
    回复
      4

        前面我们提到占星,这在我们中国古代也有着类似的东西存在,比如小说里会读到“夜观天(乾)象”之类的内容。
        之所以要讲它,是因为它具有一定的说明性。什么说明性呢?就是人们对抽象思维到具体思维的理解的问题。在这里具体是指从距离最大的‘天象’到距离最小的‘意象’的判断问题。

        大家知道图形对人的潜意识所具有的心理影响是很神秘的,一个构成复杂的图案、图象,里面是具有多维的意识走向的。人的思维其实并不完全是我们平时常见的求‘实证’的,它还有着成‘虚度’性——人们常说的‘虚度光阴’从这个角度上讲并不一定就是在‘虚度’——就像一盘微妙对峙、变化繁复的棋局,高手的思维往往呈多维立体性,而一个真正思想深邃的人,他对夜空中的星象乃至世间的万象、也就是不同层次的宇宙时空的运动的走势所呈递的思维性是有所认知的。这认知并不一定是抽象的,因为这一切还有着各种更为具体的物理的关联。如传统的‘象数易学’本身就是对各种物理运动的反映,数字本身就呈数据性。
        很多人对这些事情的心理认同有距离,认为不可能。其实这些智者的抽象思维也不是一下就能够达到这样高的水平的,老子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要达到对近似空泛的意象所包括的核心信息的提取,是要有极其深沉的识见为基础的。需要在“地”——人类社会进行扎实的学习、广博的实践,直到学贯天人之际、通达物我之变的境界,才能够深切体会和验证更大的宏观系统的运动——“天”的深远之秘。当对于时空变化之“隐几”洞若观火之后,再返观天象、世象、物象、气象、意象,则一切便犹如纲举而目张矣。

        关于这些,古代有很多的术数门类,但都不能完全脱离易理而存在。易理对这一切的统摄和贯穿近乎完善,各种概念的时空体系都不能超越它。从这一点上讲,易学是当之无愧的大道!
        易理展示着时与空之间的关系,时间的存在性质和空间的状态表现在条件上有一致性,空间的变化进程与时间段的不同有着关联。

        当空间的范围不同,那么时间的效应作用在人身上其最直接的反映、即人的感觉也不同。人体的结构是复杂的,涉及到组织、器官、细胞、分子等各种层面,那么对各种层面信息的运算和处理也是很复杂的。而由一个个这样的人所掌控着的人类社会环境的变化之复杂就更是难以解释:
        从分子的运动到星球的灾变、从细菌的争持到生命的平衡,从种子生长的沉着到核弹爆炸的狂热,从读书人的从容悠然到决断者的坚忍无情,一切都如默默汇聚而成的洪流一样不可阻挡,这个不可阻挡是空间的,更是时间的。人类想解决各种问题,可是面对空间的巨大、领域的繁多、程序的深入、作用的切换、效应的联动,要做到这些本身就需要很大的时间性,而现在人们的整体工作能力还达不到消除‘无用功’的水平。更何况汇聚的一切已经集中走向那电光石火、间不容发的瞬间刹那!
        这些都是求实、求证、求解的狭隘思维的模式所决定的,其缺陷在于各种思维着眼的对象的范畴局限、范围具体,虽然今天学科的边缘化和交叉化已经在进行着弥补,但仍然摆脱不了被动,整个人类社会的思维起点就是错的。
        这种思维方式东西方都有,并不光是走西方科学道路的问题。

        我之所以讲到占星,并不是要提倡人们学它,更不是想推行现在年轻人中流行的星座运程。我是在强调从宇宙的宏观视角展开一直到现实社会的具体生活万象的整体思维观。这个‘整体思维’并不是单一的空间和时间的概念,而是对事物表现的‘内容’和运动作用的‘外因’统筹融和的‘生活式’语言体系。
        其实所谓的‘生活式’只是尽量的符合世界的客观存在标准的‘自然式’或‘生命式’,即思维和生存对世界的客观运动的真实折射。世界的存在本来就是生动的、智慧的,万物之作并行不悖,众生之道一体和同。可世界为什么会变成今天这个样子呢?问题就出在人这儿,人的思维和行为科学达不到和宇宙、自然真正相适应的水平。
      


      6楼2006-09-20 00:18
      回复
          说到这儿,我为我们中国的文明感到自豪。因为中文——主要是汉字文化、尤其是古汉语文化的精髓就凝聚着‘自然式’的力量,具有‘生命式’的特长。而中文之所以形成、并且越来越具有这样的优异性,还因为它与易学之间的彼此促进和相互辅助。

          现在很多人对于这一点都意识不到了,可它却是极其关键的。中国古代文化的存在是呈体系性的,每一层文明的理念都有相应展开的著作和读物作为辅助,像很多下层知识分子、特别私塾毕业的,不一定能真正读懂《周易》,但他们所读的《增广》、《家训》之类的书,就已经包含了极其深刻却又浅显易懂的“易”的生活理念和思维的方法——这些后来又衍生并形成了市井文化和民间智慧,近百年来其发展已经越来越呈强势。
          说到这里,顺便讲一下少儿读经的问题。经能不能够读“活”,也是要看能不能够形成真正的生活式的理念,面对今天生活的快节奏,要想让幼小的孩子快速消化这些口味都隔了代的精神食粮,就得要求授业者本身就有严操笃行、明时知务、切换古今、近似悟道式的贯通思维的能力才行。否则又怎么能够让孩子们迅速受益,从而高效的成长呢?

          现在的人们对“易道”和“汉字文化”之间关系的认识已经很模糊了。其实这件事情开始很早,当“易学”的义理一派日渐坐大,直至形成理学的强大阵营之后,人们对于“象数之易”越来越淡漠,逢其式微竟把其归入江湖术数而视之。然而,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世风日下、人心不古!是最关键的地方,因为人们是在丢弃自身思维方法的真正精髓。
          在唐朝之前较远的古代,人们对世界的很多认识是超越文字的,他们对天地阴阳的思悟、世间事物的认识是生动而多维的,言外之象、字外之义在古文思维中表现的尤其突出。这些我们从唐宋诗词整体境界的区分就可以看到思维方法的走势上的明显差别。其后的民间渐有“高人”之说,高在哪里?就是他们还保留着遥远时期的高深思维能力,他们表达的东西超出了语言文字等常规用法的限制,直逼生命意象的广义内涵、乃至本原境界。
          只有这样的人,才谈的上对“易象”的解读。
          
          当然,我们现在也不是要求所有人都具备这样高的思维。社会是多层次的,生活是多角度的。各种境界的思维及其表现形式都是正常的存在,都是人类整体思维系统的一部分。也都是需要的,因为从极其抽象的意象思维到最为具体的形体思维的角度交换和互动,是不可能由一个人来完成的。这也正是人类的对思维秩序的需要,而整体思维能够合理的完成秩序化的人类,才是这个世界真正有机的组成部分。


        7楼2006-09-20 00:18
        回复
          • 220.248.229.*
          天音乍闻
           余韵绕梁
           佳音可堪叹者,非此而何?
           妙矣 妙哉


          8楼2006-09-22 00:09
          回复
            多谢欣赏,愧不敢当.


            9楼2006-09-23 22:31
            回复


                人的日常思维本身就具有意象思维和形体思维的同一性,因此就个人而言其间的距离是可以跨越的,也正是这个同一性使的人们对道的领悟、即对真理的认识成为可能。而我们上面所说的“不可能由一个人来完成”,则是就整个人类社会的全部思维活动而言——即使人类的思维完成秩序化,要全部统偕它们进行做功的本身还是需要很大的时间的。无论能力再怎么优秀的个人,都不可能取代这个庞大的过程。
                我们能够做的,就是尽可能的使自己的思维和行为先趋向合理化,这是可以做到的;其次才是和别人之间达到谐同化,然后逐渐扩大这个谐同所能够影响的范围,直至最终达成气势浩荡、力度融贯的思维秩序。
                老子讲:“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要做到这一步,我们还是要从事物的根本——易理讲起。当然,很多人是不相信的:这个世界如此复杂,用你这个“一分为二”的东西就能够讲的清楚?它真的管用吗?
                我的回答是:讲的清楚,当然管用。越是简单的东西,存在的范围就越广,其作用和影响也就越是深远持久。作为最简单的存在,易理最终成就的将是不可摧毁的文明。
                当然,在此前的历史过程中,中国地方的人们曾经为它确立的表现形式遭遇了彻底的倾覆,但这都是正常的。“名可名、非恒名”么,再大的“名”的表现形式,在它而言都是用罢就扔的刍狗,“天地不仁”,没什么可惜的。它真正内涵式的巨大存在不仅从来也没有消散过,而且随着人类社会复杂程度的加大越来越凸显出全面的整体性,甚至已经接近了它真实的本来面目。

                身在其中,个体的人们是很难把自己和宏观的运动内容真正联系起来的。这是因为日常形式化的行为惯性对思维方式的限制,即使悟道之人,其个人的思维突破也不一定能够真正打开切身事物的俗氛包围,往往都在很飘的状态中游走。这是和整个生命力量的历史轨迹相一致的,看一看我们自身所承载和遗传的力量你就知道了!想超凡脱俗?谈何容易!
                作为整个人类的一份子,人的思维是受其历史性的记忆背景所笼罩的——在那漫长的成长过程,整个人类就像一个从茫然不知所措的混沌状态中走出来的蒙昧少年,在不断变化的生活内容中求生图存、逐渐长大成熟。但“他”一直偏离着对这个世界的真正认识,这条路太曲折了:
                在春秋时期老子就已经讲出了:“有无相生”,但“他”并不明白无和有是天一地二的关系;汉唐以后“他”已经知道释迦牟尼讲出了法性与境界的关系,却还是没有为所认识的心谛和物理真正确定体系性的关联;儒教对人生的诠释生动而准确,但“他”的内心深处对指导命运的学说进行选择时,仍在不停的动摇、失落和迷茫;王朝兴衰的生聚教训世代重复,但“他”对于群体利益和个人需要进行协调的社会机制仍然没有确立、形成和完善;在辽金元清时期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已经交汇,但“他”仍然不清楚不同民族文化对生活方式的取向怎样融合;宋明时期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势头已经不能再视而不见,但“他”还是不能从整体上接受现实生活所昭示的真切而实用的理念;近代以来东西方文化从思想辨证的本质上进行着沟通,可“他”还是处理不好两大文明体系的衔接问题。
                如果你是“他”的肌体、如果你是“他”的细胞,在“他”的一次次激昂和沉沦的身心征战中你能够置身事外、超然自若么?
                不同文化、地理、生产方式等在内的生存环境和条件的各种限制,造成了“他”这些思维方式和思想范围之间的阻隔,他的各种认识造成的这些间隔又将拉动差异如此巨大的社会走势。所以,如果不能唤醒“他”的噩梦,那么谁都无法逃脱“他”——整个人类的命运捉弄。
                但也不要悲观,“他”和你之间虽然距离的那么遥远,相互间理解起来也很难,但“人”和人的心意是相通的,因为“他”就是由一个个的“你”构成的。

                在这相通甚至相同的生命关联里,浩繁难计的万千世象有着深远的规律在其中,“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并非不可逾越的天堑,贯穿一切“意象”和“形体”的易理思维就是整个事情的经纬枢要,一切差异都将为它所通达、融汇与和谐。
                易理不是抽象而空洞的说教,它面对世间所展开的深沉的表情有如大海之名宽泛洪深、无所不容,点滴海水之性虽然至简至易,却是涵括了其胸怀的一切。


              10楼2006-09-23 22:31
              回复
                • 220.248.229.*
                应该感谢笔者啊!
                有生而为人者的良心,有心怀天下的弘志。
                用思维去认识思维,动用了思维力量的极限,令观众叹服!


                14楼2006-10-03 10:49
                回复
                  • 220.248.229.*
                  如能再朴实简易,真一大幸事


                  15楼2006-10-03 10:54
                  回复
                    • 220.248.229.*
                    历史上元朝文化地位可畏,且思维上恢弘博大`兼具东西


                    16楼2006-10-03 11:00
                    回复
                      多谢先生青目。

                      道力限制,简朴为难。

                      有元一代文化之叹,吾亦曾闻之于道友


                      17楼2006-10-08 19:2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