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魏国的贵公子,居然能够去拜访、亲迎一位看守城门的小人物,并表现出如此异常尊敬和谦恭,实在难能可贵。它强烈表现了信陵君仁而下士、谦而礼交的美德,闪烁出深邃的思想光彩。 (二)见义勇为,救人急难。 在秦国“进兵围邯郸”的严重时刻,作品形象地描绘了平原君、魏王、信陵君的不同反映:平原君是“数遣魏王及公子书,请救于魏”、“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表现了他的焦急和无能;魏王则是“恐”和“畏”,表现了他的自私和懦弱;只有信陵君,“数请魏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在这鲜明的对比中,突出地表现了信陵君见义勇为,舍生相救的高贵品格。在情节上,为他求教侯嬴做了铺垫。在救赵途中,他不忘战友,求教寒士:“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他明察自省,引咎自责:“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他谦恭谨慎,不耻下问:“公子再拜,因问”;他虚怀若谷,采纳善言:“公子从其计”。从而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信陵君从谏如流,纳入善言的性格特征。 在信陵君救赵的刀光剑影中,虽然记叙较为简练,但却突出了他见义勇为,救人急难的高尚品德,形象地写出了他是个有勇有谋的治国人才:他“矫魏王令”,他“将晋鄙军”,他“勒兵,下令军中”,他“进兵击秦军”,终于胜利完成“救邯郸,存赵”的历史使命。这样,作品深刻地表现了信陵君见义勇为,救人急难的品德,所以才完成了窃符救赵的大任。侯嬴,这是作者着力塑造的另一重要人物。他虽然有着和信陵君绝然不同的社会地位,但是作者仍把他的理想,倾注在这位“夷门抱关者”身上,塑造了一位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寒士”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