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伯威老人自述: 血 战上 甘岭惊心动魄200个日夜
2003年07月28日11:31:37
核 心提示
提起著名电影\\\\\\《上 甘岭》\\\\\\,相信许多人至今仍耳熟能详,它反映的是当年中国 人民志愿 军第十五军二十九师浴血奋战、坚守上甘岭阵地的激烈场面。然而,在那次战斗结束后,美 国及其联 军并没有放弃对上甘岭这一战略要地的窥视,接替二十九师防御阵地的志愿军第二十四军第七十二师,在之后对阵地的坚守和对敌发起进攻中所经历的战斗同样惨烈、悲壮。
今年7月27日,是朝鲜战争签署\\\\\\《停 战协定》\\\\、抗美援朝胜利50周年的日子,记者走访了当年志愿军第二十四军第七十二师的副师长兼参谋长、后从广西 军区副司令员岗位上离休的孙伯威老人。
老人的自述揭开了七十二师当年血 战上甘岭
英雄部队七十二师-------解放战争中王牌师
都 市报记者 黄必成 通讯员 王国举
-
进驻上甘岭
1952年冬天,我所在的第二十四军奉命改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十四军,准备开赴抗美援朝前线。当时我才33岁,是第二十四军第七十二师的副师长兼参谋长。
1952年12月,我奉命率各团的部分干部和战斗骨干作为先遣队,跨过鸭绿江,行军17天,赶到上甘岭一线了解情况,准备接替原先驻守在这里的志愿军第十五军第二十九师的防御阵地。在此之前,驻守在这里的二十九师已与美 军和韩 军进行多次血 战,将敌人打得落花流水,场面极为壮烈。这就是人们在电影《上甘岭》上看到的战斗画面。
上甘岭,实际上是朝鲜五圣山主峰东南4公里处的一个只有十几户的小山村,与之相对应的北面1000米处还有一个小山村,叫做“下甘村”。上甘岭村南边两侧有两个小山包,一个标高为597.9米,“联合国 军”称之为“三角形山”;另一个标高为537.7米,其北山被“联合国 军”称之为“狙击棱线”。上甘岭地形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处在朝 韩分 界三 八线上,如果被敌 军占领,他们就可以长驱直入朝 鲜领土。如果没有1952年秋天那场惊天动地的上甘岭战斗,上甘岭村的“三角形山”和“狙击棱线”这两个小山包恐怕永远都不会被世人所知晓。
我率先遣队提前抵达上甘岭一线后,立即下到阵地摸情况,熟悉地形,为后续部队来到后布置下一步防御作战计划作准备。
一切就绪后,1953年1月1日,我所在的七十二师1万多人马从原先的集结地——朝 鲜元山出发。时值深冬,全师指战员顶着寒风,冒着大雪向上甘岭地区开进。由于白天敌 机不断在头上袭扰、轰炸,部队只好日宿夜行。1953年1月17日,全师终于进入了上甘岭地区,接守十五军二十九师的防御阵地。
首 战上甘岭
我们师有3个步兵 团和1个炮兵 团编制。我们将指挥所设置在离前沿阵地约200米处,这原先是十五军二十九师在岩壁下打出来的坑道,坑道口用石头砌成。我靠前指挥,师长在后 方总 指挥,我知道我随时都有牺牲的可能。
令我没有料到的是,上甘岭阵地距敌 军 阵地很近,“三角形山”即597.9高地与“联 合 国 军”阵地相距约200米,而“狙击棱线”即537.7高地北山阵地,与敌 军相距仅50至100米。用韩 伪 军第二师师长丁一权的话来说,“简直就是鼻子碰鼻子”。美 陆 军中 将、第八集 团军司令官范佛特恨得牙痒痒,恨不得拿下这两个山 头。因此,就在我师与二十九师换防时,我们鼻子底下的敌 军可能意识了到了什么,趁机向我 阵地疯 狂进 攻。
尤其是我师215团前哨阵地就设置在537.7高地上,它像一只犄角,是我七十二师打 入 敌537.7高地的一只楔子。对面的是韩 李承 晚伪 首都师一团,该敌 师自恃拥有美 式装备武器精良,狂 妄至极。我部队刚进入阵地不到10个小时,537.7北山无名高地六号、二号前哨阵地就遭到猛烈轰击。接着敌 伪又以一个加强连和一个加强排在炮火掩护下,强 攻我 方阵地,特别是对六号阵地连续发起8次攻 击。
2003年07月28日11:31:37
核 心提示
提起著名电影\\\\\\《上 甘岭》\\\\\\,相信许多人至今仍耳熟能详,它反映的是当年中国 人民志愿 军第十五军二十九师浴血奋战、坚守上甘岭阵地的激烈场面。然而,在那次战斗结束后,美 国及其联 军并没有放弃对上甘岭这一战略要地的窥视,接替二十九师防御阵地的志愿军第二十四军第七十二师,在之后对阵地的坚守和对敌发起进攻中所经历的战斗同样惨烈、悲壮。
今年7月27日,是朝鲜战争签署\\\\\\《停 战协定》\\\\、抗美援朝胜利50周年的日子,记者走访了当年志愿军第二十四军第七十二师的副师长兼参谋长、后从广西 军区副司令员岗位上离休的孙伯威老人。
老人的自述揭开了七十二师当年血 战上甘岭
英雄部队七十二师-------解放战争中王牌师
都 市报记者 黄必成 通讯员 王国举
-
进驻上甘岭
1952年冬天,我所在的第二十四军奉命改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十四军,准备开赴抗美援朝前线。当时我才33岁,是第二十四军第七十二师的副师长兼参谋长。
1952年12月,我奉命率各团的部分干部和战斗骨干作为先遣队,跨过鸭绿江,行军17天,赶到上甘岭一线了解情况,准备接替原先驻守在这里的志愿军第十五军第二十九师的防御阵地。在此之前,驻守在这里的二十九师已与美 军和韩 军进行多次血 战,将敌人打得落花流水,场面极为壮烈。这就是人们在电影《上甘岭》上看到的战斗画面。
上甘岭,实际上是朝鲜五圣山主峰东南4公里处的一个只有十几户的小山村,与之相对应的北面1000米处还有一个小山村,叫做“下甘村”。上甘岭村南边两侧有两个小山包,一个标高为597.9米,“联合国 军”称之为“三角形山”;另一个标高为537.7米,其北山被“联合国 军”称之为“狙击棱线”。上甘岭地形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处在朝 韩分 界三 八线上,如果被敌 军占领,他们就可以长驱直入朝 鲜领土。如果没有1952年秋天那场惊天动地的上甘岭战斗,上甘岭村的“三角形山”和“狙击棱线”这两个小山包恐怕永远都不会被世人所知晓。
我率先遣队提前抵达上甘岭一线后,立即下到阵地摸情况,熟悉地形,为后续部队来到后布置下一步防御作战计划作准备。
一切就绪后,1953年1月1日,我所在的七十二师1万多人马从原先的集结地——朝 鲜元山出发。时值深冬,全师指战员顶着寒风,冒着大雪向上甘岭地区开进。由于白天敌 机不断在头上袭扰、轰炸,部队只好日宿夜行。1953年1月17日,全师终于进入了上甘岭地区,接守十五军二十九师的防御阵地。
首 战上甘岭
我们师有3个步兵 团和1个炮兵 团编制。我们将指挥所设置在离前沿阵地约200米处,这原先是十五军二十九师在岩壁下打出来的坑道,坑道口用石头砌成。我靠前指挥,师长在后 方总 指挥,我知道我随时都有牺牲的可能。
令我没有料到的是,上甘岭阵地距敌 军 阵地很近,“三角形山”即597.9高地与“联 合 国 军”阵地相距约200米,而“狙击棱线”即537.7高地北山阵地,与敌 军相距仅50至100米。用韩 伪 军第二师师长丁一权的话来说,“简直就是鼻子碰鼻子”。美 陆 军中 将、第八集 团军司令官范佛特恨得牙痒痒,恨不得拿下这两个山 头。因此,就在我师与二十九师换防时,我们鼻子底下的敌 军可能意识了到了什么,趁机向我 阵地疯 狂进 攻。
尤其是我师215团前哨阵地就设置在537.7高地上,它像一只犄角,是我七十二师打 入 敌537.7高地的一只楔子。对面的是韩 李承 晚伪 首都师一团,该敌 师自恃拥有美 式装备武器精良,狂 妄至极。我部队刚进入阵地不到10个小时,537.7北山无名高地六号、二号前哨阵地就遭到猛烈轰击。接着敌 伪又以一个加强连和一个加强排在炮火掩护下,强 攻我 方阵地,特别是对六号阵地连续发起8次攻 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