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罗贵先人与珠玑巷先民的方言
笔者曾经论证,粤语形成于汉代的广信,它的源头是汉族移民带来的中原雅言。作为粤语的一支次方言,四邑话也不例外。然而,在四邑话中我们发现了闽、赣、吴语音系的某些因素,究竟这些因素从何而来?笔者认为,跟罗贵所率领的珠玑巷移民的方言有很大关系。但要证实这一论断,目前还缺乏资料,只能以罗贵家族为个案作初步探析。
罗氏始祖罗珠公,生于秦始皇二年(公元前245年),西汉惠帝时为粟内史,“以直道不容于朝,出守九江,督众兴役,补筑城垣,城成,迁家于是,亲植豫章于庭。罗氏以豫章为郡望,盖源于此。”其38世孙罗瑰,人称应兆公,曾任北周指挥部虞侯,因佐宋太祖开国有功,授御前干办,后升至彰德军节度。开宝二年(969年)因与范质、王溥等从周旧臣“稍有刑迹”而乞解兵权,以散官就第,自祥符上德里迁至南雄珠玑巷。罗贵是罗瑰的七世孙。④
两汉时期的豫章郡,地域包括今江西大部及广东南雄、始兴,因此,珠玑巷一带本身就属豫章郡。根据公元2年和公元140年的人口统计资料,当时全国总人口减少,但是豫章郡户数由67462户猛增至400496户,净增333034户;人口由351965人猛增至1668906人,净增1316941人。在当时全国100多个郡中,豫章郡的人口名次由53位跃居第4位。在扬州部的6个郡中,豫章郡的人口由第5位跃居第1位,约占扬州部总人口的2/5。人口增长意味着经济发达,社会安定,繁荣兴旺。
当时的豫章郡通行什么语言?据扬雄的《方言》的记述,那里通行的是南楚方言。林语堂曾经做过统计,《方言》一书提到“南楚”85次,其中单言“南楚”、不并引其他地名42次;提到“南楚之外”“南楚之南”10次。其次数之多,在全书仅少于中原的“秦晋”。他说:“《方言》中言南楚极详,或因其语多异,或因子云个人经验所致。”⑤可见南楚方言富有特色,与通语差异较大。
可能有人望文生义,以为南楚方言属于楚语,与今天的湘语属于同一个系统。其实不然。楚语自刘邦取得政权之后,地位提升,影响很大。南楚方言则不同,比较冷僻,地位不高。《南史ng胡谐之传》有这么一段记述:“谐之,豫章南昌人也,上(齐武帝)方欲奖以贵族盛姻,以谐之家人语傒音不正,乃遣宫内四五人往家教子女语。二年后帝问曰:‘卿家人语音正未ng’谐之答曰:‘宫人少,臣家人多,非唯不能得正音,遂使宫人顿成傒语。’帝大笑。”说明直至南朝,豫章郡的方言仍然与中原及建康(今南京)差异很大,因而被称为“傒语”。“傒语”又称“溪语”,是当时一种叫“五溪蛮”的少数民族语言。“五溪”指雄溪、樠溪、辰溪、酉溪、武溪,均在武陵一带。南齐时,“其武陵酉溪蛮田思飘寇抄,内史王文和讨之,引军深入,蛮自后断其粮,豫章王遣中兵参军庄明五百人将湘州镇兵合千人救之。思飘与文和拒战,中弩矢死,蛮众以城降。”(《南齐书ng蛮传》)可见当时豫章通行的并非五溪蛮语。只因南楚方言比较冷僻,建康人听不懂,便将它与“五溪蛮”的语言混为一谈,称为“傒语”。建康一带的方言在汉朝称为“东楚方言”,到了六朝,使用这种方言的的人们却以正统自居,将南楚方言看作另类。这跟今天一些北方人将粤、闽方言贬称为“蛮语”有点近似。
要弄清南楚方言的来真正面貌,必须追溯到春秋时期。长江中下游原有三个较大的诸侯国:楚、吴、越。其中吴与越文化同源,却互相并吞。越王勾践经过卧薪尝胆并巧施美人计,终于灭掉吴国,吴国语言也就融合于越国语言,但为了区别于南越的古越语,语言学界称之为“古吴越语”。其后,楚灭越,成为拥有原楚、吴、越领土的幅员辽阔的大国,其中东部即今天江苏、浙江一带称为“东楚”,西部即今天湖北、湖南一带称为“西楚”,南部即今天江西、福建一带称为“南楚”。越国虽然灭亡,但其遗民并没有归顺于楚,而是各拥越王后裔向南转移。其中一支落脚于福建,后建立闽越国,以越王后裔无诸为“闽越王”。另一支落脚于温州一带,后建立东越国,以越王后裔摇为“东海王”,又称“东瓯王”。还有一支是梅鋗所率领的“六千君子”。《直隶南雄州志ng宦迹》载:“梅鋗,其先越勾践子孙,避楚走丹阳皋乡,更姓梅,因名皋乡曰梅里。周末,散居沅湘。秦并六国,越复称王,自皋乡遂逾零陵,往南海。鋗从之,至台岭家焉,筑城浈水上,奉王居之,因号台岭曰梅岭。”《南雄府志ng风俗》所载魏琪的文章中说:“越王尝驻台关而六千君子随隶版籍”。这些越国遗民学习先王勾践“卧薪尝胆”,等待时机复国。他们不会放弃自己的语言,更不会接受“敌国”的楚语。
秦末,天下大乱。番阳令吴芮起义反秦,无诸和摇的人马都加入起义行列。珠玑巷一带的老百姓也推举梅鋗为首领,举兵追随吴芮。梅鋗出发之前,留下庾胜兄弟屯兵梅岭。故梅岭又称大庾岭。
《前汉书ng荆燕吴传》记述:“沛公攻南阳,乃遇芮之将梅鋗,与偕攻析郦,降之。及项王相王,以芮率百越佐诸侯从入关,故立芮为衡山王,都邾。其将梅鋗功多,封十万户,为列侯。”对于梅鋗的食邑,《直隶南雄州志》谓:“食邑台以南诸邑,谓之台侯。”即台岭(梅岭)以南,包括今天广东大部分地区。而当时赵陀已在此建立南越国,梅鋗便率军驻扎于梅岭,直至高祖十年(公元前196年)因病去世。灵柩安葬于鄱阳湖南岸的余干县梅港。后人在他墓地建造了一座寺庙,名曰应天寺,塑像供奉。⑥
上述说明,从越国灭亡到西汉时期,越国遗民一直活动于福建、浙南、江西及南雄一带,他们所使用的古吴越语也就在这一带逐步通行,逐步发展成南楚方言。其后,通行于福建的南楚方言逐步发展成古闽语。⑦通行于江西的南楚方言则为后来形成的古赣语所融合,成为赣东方言的某些因素。
至于继续居住于长江下游的原吴越国遗民所使用的古吴越语,则发展而成的东楚方言,其后便逐步发展成为古吴语。
由此推断,罗贵的先人居住于豫章郡,所使用的是由古吴越语发展而成的南楚方言。当时属于豫章郡的珠玑巷,也通行这种方言。